书城工业“三江”水能开发与环境保护
4004800000026

第26章 怒江水能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

一怒江现状

怒江州地处青藏高原南延部分横断山脉纵谷地带,因怒江流经全境而得名。全州总面积14703平方公里,总人口为49.2万。长期以来,在国家的关心支持帮助下,各族人民与贫困、落后和恶劣的生存环境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抗争。2003年,实现GDP14亿元人民币,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48倍;粮食总产量16万吨,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5倍;农民人均纯收入948元,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43倍;累计解决了20多万人民的温饱问题。纵向比,怒江州实现了社会形态的历史跨越和经济的长足发展。但是,横向比,怒江州至今还是云南乃至中国最欠发展的地区。

全州4县均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扶持县,农民人均纯收入948元,为全国的36%,为云南省的57%。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3900元,为中国的48%为云南省的48.5%。全州还有22万人处于贫困线下(年人均收入825元以下);有13万群众人均纯收入在625元以下,还需移民安置;有5.7万户农村群众居住在茅草房、“杈杈房”,占农户总数的48.7%。造成以上情况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生存环境恶劣。全州98%以上的面积都是高山峡谷,其中坡度在25度以上的占76.6%;在10亩地养活不了1口人的条件下,人民群众仍以陡坡垦殖、毁林开荒的主要生产方式维持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每年有数十人丧命于泥石流、滑坡、洪灾等自然灾害。

(2)社会发育程度低。怒江州是一个从原始社会直接过渡的少数民族自治州,州内居住着22个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92.2%132。加之特殊的地理环境,这里至今还保留着文面、刀耕火种等原始痕迹。教育、科技、文化事业十分落后,全州仅基本完成普及六年制教育,各类科技人才仅占总人口的3%,有12.3万群众信教。

(3)基础设施落后。全州55%的农村不通公路,60%的地区仍靠人背马驮,怒江两岸的交通靠溜索;城镇化水平仅为14.6%;城镇垃圾处理、供排水管网等市政基础设施几乎还处于空白;全州电力总装机容量6万千瓦,仅能满足现有州内市场需求的10%。大部分人民还未享受到最基本的公共服务。

(4)优势资源长期得不到有效开发。怒江州拥有得天独厚的水能、矿产和旅游等优势资源,被称为“水能资源聚宝盆、民族文化大观园”。

水能资源占云南省的20%。由于以上优势资源长期得不到有效的开发,当地人民在10亩地养活不了1口人的条件下,通过陡坡开垦和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维持着生存,不但连基本的温饱问题都无法解决,还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形成了贫困与生态恶化的恶性循环。

二怒江人民为生态环境保护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

怒江的自然生态环境可划分为河谷生态恶化区(738~2000米)、半山生态脆弱区(2000~2500米)和山顶生态相对完好区(2500米以上三大高程差异明显的生态区。由于采取重点保护措施,2500米以上的生态得到了完整的保护,2000~2500米的生态得到较好恢复。但是半山和山顶人类活动明显减少,却加剧了2000米以下河谷地带的人类活动,这一区域已经成为生态环境最恶劣的地区。除了自然因素外,导致生态恶化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人地矛盾突出,有限的耕地承载了过量的人口;二是由于农村能源结构单一,全州仅农村生活用柴量接近300万立方米;三是保护与发展矛盾突出。保护义务远远超出了怒江州发展和稳定的承受能力。

长期以来,我们在贫困和落后的状况下,从来没有忘记履行保护环境的责任和义务,在欠发展地区首创了向村委会派驻生态特派员,并设立生态建设奖励基金,制定村规民约,充分调动民众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每一项措施真正落到实处。截止2003年底,全州完成天然林管护面积1286万亩,完成退耕还林万亩,部分水土流失重灾区得到有效治理。同时以易地安置试点为突破口,集中力量有计划地推进生态移民工程,解决了0.5万贫困群众易地安置问题。根据怒江水能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的要求,结合怒江实际,我州还将通过建立“怒江开发与保护立体建设模式”,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三水能资源开发是怒江人民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通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我们认为水能资源开发是怒江人民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的重要途径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这是因为怒江水能资源的开发对我州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巨大推动和促进作用。

其一,促进观念的更新和民族素质的提高。怒江水能资源开发长期规划与建设,相当于办起一所建设大学,在中国乃至世界水电、环保前沿技术引领下,培养出一大批工程、环保、经济等建设和管理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出一大批有技能、守纪律的劳务大军,培养出一大批懂市场、善经营的管理人才,怒江人民的思想观念将实现大跨度的更新,对怒江经济社会发展将产生深刻而长远的影响。

其二,推动和促进多经济领域的发展。怒江水电开发,一是将使极端落后的能源、交通、通讯等主要基础设施得到根本的改善;二是可推动和促进建筑建材、修理、加工、交通运输、饮食服务等产业的迅速发展,使长期以来产业结构单一、生产经营粗放的状况得到根本的改变;三是可直接或间接创造40万个就业岗位,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提供广阔的领域。

其三,工程移民有利于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一是怒江水能资源开发具有淹没少、移民少的优点,水能资源开发规划中怒江州境内涉及移民4万多人,都散居在生存条件恶劣的怒江两岸。实施工程移民可从根本上解决群众的生存与发展问题,也可从根本上解决改善生态、保护环境的问题。地方政府对移民安置和生态恢复已提出了初步的方案。二是将有效地解决农村能源问题,长期以来,“以柴为能”的状况将得到根本的改变。三是随着税收的增长,地方政府对保护环境、改善生态的能力将大大增强。

其四,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一是通过集中安置、移民建镇,使民族文化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二是交通、信息条件改善,有利于民族文化的提升。三是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将使民族文化产业的兴起成为现实。

四怒江人民和地方政府对怒江水能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基本态度

2003年9月,怒江州绝大多数人民代表和政协委员再次提出了加快怒江水能资源开发的意见。在232位人民代表中,认为加快开发的人,同意开发的26人,不同意开发的1人;192位政协委员中,认为加快开发的160人,应该开发的30人,不应该开发的2人。充分表达了怒江人民开发水能资源,渴望发展的强烈愿望和迫切要求。为此,在这里,我要表明怒江人民和地方政府对电能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态度。

(1)怒江水能资源开发是怒江人民期盼已久的强烈愿望,为确保当地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帮助怒江人民告别贫困,地方政府坚决支持怒江水能资源开发,使这一重要的战略资源转化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共同财富。

(2)在科学规划指导下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我们相信国家将做出水电建设兼顾开发、保护和人民各方利益,统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决策。

(3)怒江是怒江人民的怒江,是中国的怒江,保护好怒江生态环境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条件,而当地人民是保护怒江的主体,怒江人民和地方政府将认真履行《中国21世纪议程》的庄严承诺,在谋求发展的同时,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4)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消灭贫困是世界各国的神圣责任,怒江州科学合理利用资源的权力应受到尊重,怒江人民和地方政府迫切需要在发展中解决贫困问题,通过加快开发水能资源落实怒江各族人民的发展权。

作者系****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