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三江”水能开发与环境保护
4004800000023

第23章 从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加紧开发好“三江”水能资源(1)

研究“三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水能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从局部来看,是云南经济建设中的一个重大课题;从全局来看,事关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实践科学发展观,如何谋划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与生态环境切实保护的有机统一,因此也是一个举国关注的大课题;国际上对此也十分关注。

我们的基本观点是:为着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和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加紧开发利用“三江”水能资源,以开发为前提,实现开发与环保相统一。

一生存权、发展权是最基本的人权,也是最重要的国家主权

当今世界,200多个国家63亿人口共同生活繁衍在地球上。尽管人种不同、肤色不同、价值观不同、社会制度不同,但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在千方百计地发展自己、壮大自己,以求在有限的生存空间里,谋取最大的发展份额及红利。

中国作为第一大发展中国家,当她环顾四周时,深切感受到近二三百年的落伍已经使自己同西方发达国家拉开了不小的差距。当然,中华民族决不甘于落后,中国共产党正团结带领各族中华儿女在和平崛起的征途上开始新的长征。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118平为我国经济建设描画了“三步走”的宏伟蓝图。第一步,从1981~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实现温饱;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再翻一番,达到小康;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再翻一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按照这个部署,中国人民进行了开拓创新、坚忍不拔的努力。到1987年,我国提前3年实现了第一步目标;1995年,提前5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1997年,又提前实现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到2000年,我国顺利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一、二步目标,全国人民的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

这一历史跨越,使中国在全球综合国力大竞赛中的排位大幅跃升。

2001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95933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1990年数增长近2倍。1990年我国GDP在世界排名第十,在发展中国家排名第二;到2001年,我国GDP已跃居世界第六,在发展中国家排名第一位。

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35万亿元,我国有望成为世界第三经济大国。如果不出现重大意外事件,如果能够保持旺盛和理性的复兴意志,如果有质量的经济增速能保持预期的水平,中国完全有可能在21世纪中叶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世界第二位,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在21世界末达到世界发达国家水平,全面实现现代化。

这样一个建立在科学分析基础之上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对于任何一个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炎黄子孙来说,无疑都具有巨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然而,当我们冷静思考中国的现代化之路时,不仅看到就国内而言,现代化之路充满着矛盾与挑战,现代化的任务异常艰巨,现代化的道路决不会平坦。而且就国际环境而言,虽然中国实现现代化选择的是和平崛起之路,中国不对任何人构成威胁,中国也永远不称霸。但是,并非所有的国家都希望我们进步,都支持和理解中国强盛起来。现代化是一个你追我赶、优胜劣汰的过程,后起国家的进步必然带来原有世界秩序的冲突与调整。于是,近些年来,国际上出现了不同的声音和复杂的心态。一些所谓对中国发展表示“担忧”的论调在西方的传媒上广为流传,诸如“中国经济威胁”、“中国军事威胁”、“中国文化威胁”、“中国粮食威胁”、“中国能源威胁”等种种奇谈怪论不绝于耳。其实,核心在于总是有人担心中国的发展会挑战西方的霸权地位,会影响到别人的既得利益。

在这些深层次的背景之下,我们更要思考:一个民族的生存权,一个国家的发展权,决不能掌握在别人的手里,而必须紧紧攥在自己的手中。联系到“三江”水能资源的开发,国内的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展开善意的、负责任的讨论是正当的、正常的,如果跑到国外去搞什么签名,那就太没有道理;如果想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紧迫性,尽可以摆事实、讲道理、提建议,但认为“发展就是破坏”,要保护就不能开发,那也太没有道理;当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在现代化道路上跑在前头,可以回过头来对发展中国家指手画脚的时候,自己也以保留“原生态江”为理由而阻碍国家的发展,岂不是作茧自缚、甘居落后?!

在我们生活的星球上,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流。但它还受着霸权主义、恐怖主义、民族分裂主义等种种干扰与破坏。一个国家要想强盛,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唯一的途径就是发展自己、壮大自己。刚刚逝去的19、20世纪,给中华民族留下了灾难深重的惨痛记忆:我们不是有祖先留下的1000多万平方公里广袤美丽的国土吗?只因为自己不强大,被别人用强权割去了200多万平方公里;我们不是有举世无双的园林瑰宝--圆明园吗?1860年英法联军闯了进来,先是抢掠杀戮,后是一把火把偌大的美妙宫殿烧得只剩下几根残垣断柱,至今留下无尽的哀伤;我们不是有森林煤矿、大豆高粱、丰饶物产和勤劳善良的人民吗?然而在侵略者的铁蹄下,数千万同胞被无情残杀,丰饶的物产也成了人家的囊中之物今天,人类社会似乎比以往“文明”了许多,但局部战争的烽烟此起彼伏,“弱肉强食”的定律并未过时。如果我们不能紧紧把握加快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加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以为只要保住几条“原生态江”就能博得别人的好感与尊重,就能在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的较量中享有与13亿人口相称的“大国地位”,就能保障自己不受别人的欺负,那不是善良到迂腐,就是把自己的生存发展押在了别人的施舍上。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我们只能得出一个结论:以发展求生存,则生存有望,发展有望;倘若贻误时机、徘徊不前,“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悲剧很可能在现代重演。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加紧开发“三江”水能资源,事关中国经济的发展全局,事关中华民族的繁荣兴旺,实在是犹豫不得、耽误不得。

二“三江”水能资源开发意义重大深远

云南是一个水能资源富集的省份。境内有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红河、南盘江、伊洛瓦底江六大水系,大小河流共600多条。全省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达10364千瓦,居全国第三位;水能资源可开发装机容量约9000万千瓦,占全国的18.8%;年发电量可达3940亿千瓦时,占全国可开发水电容量的20.4%,居全国第2位。而2001年底全省水电总装机容量约540万千瓦,只占可开发量的7.5%,发电量只有可开发电量的4.5%左右。

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流域的水能理论蕴藏量为8549万千瓦,占全省的82.5%,适宜建设若干高水头的大型梯级电站,是云南水电资源开发的主力军。

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近年来,从西到东全国都闹起了“电荒”,严重影响和制约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就云南而言,2004年6~10月份,全省预计可发电量为252.4亿千瓦时,其中统调电网预计发电量207.3亿千瓦时。而全省发电量需求达258.3亿千瓦时,汛期云南电网高峰电力最大电力缺额在60万千瓦以上。“西电东送”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大举措。经济较发达的广东省用电需求增长较快,用电缺额也越来越大。2000年,广东省曾对20个城市实行限电,为此,一年损失工业产值近200亿元。2004年,全省计划用电1940万千瓦,需从外省购电150万千瓦。而与云南接壤或相邻的一些国家如越南、缅甸、老挝、泰国等,由于其地势缓、海拔低、落差小,可开发的水能资源较少,煤矿资源也相对贫乏,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电力的需求越来越大。泰国根据需求已提前与云南电力公司签订了到2014年向云南购电300万千瓦的协议。

可见,加紧开发“三江”水电资源,不仅是云南培植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壮大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能源支持的战略举措;而且是实施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实现东西部资源互补,支持东部沿海省份加快现代化步伐,促进深山区贫困人民尽快脱贫致富的必然要求;同时,加快云南的水电开发,早日向东南亚国家提供充足、优质、价廉的电力,对构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促进周边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也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