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宝贝,你的世界我知道
3992500000012

第12章 看的艺术(2)

6.14个月大的婴儿不会通过“视崖”。显然,在这个年龄段,大多数婴儿的深度知觉能力已经发展成熟。

自从宝贝有了深度知觉,我们就可以放心地扩大他的爬行空间了,这样不仅可以进一步刺激他的视神经发育,还能使他的身体得到更多的运动。

10.11个月及以后——宝贝看得更精、更准、更清晰

看着渴求的东西就在那里,却触摸不到,该是怎样的痛苦?

好不容易可以爬、可以走了,宝贝的活动地盘儿一点点地扩大,他的冒险精神终于得到了全面的释放,对眼睛的依赖也更大了。

眼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锻炼,几乎连地上的头发都能够看得清清楚楚。

视力之所以在宝贝能四处爬行时变得更好,是因为探索世界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障碍物,眼睛得成为行路先锋,帮宝贝把持平衡,预先为其设定好需要改变方向的地方。

因此,在眼睛的帮助下,宝贝的预知推想能力越来越强,当他看到一样东西,就能推想出将要发生的事情。

比如,当他回家一眼看到妈妈的包放在沙发上,便会大叫“妈妈”,而实际上,妈妈还在另一个房间呢。这说明,他的眼睛看到了还没有显示出来的东西,或者说大脑不同区域的连接使他具备了推理能力。

此时,爸爸妈妈们就可以有意识地多和他玩一些藏物猜物的游戏了。比如,先把一个玩具狗拿给他看看,之后藏在盒子里让他猜猜里面有什么,说说它的形状、颜色等。

提防斜视危机

生活总是伴随着许多的不确定,有时发生的事令人猝不及防。比如宝贝的视觉发育,就因为它行进的时间漫长而缓慢,所以一路走来并不容易。因为你无法预料会有什么事意外发生,而影响到它的智力认知能力。要知道人通过各种器官获得的全部信息中,95%以上是通过眼睛获得的。因此,人眼是大脑获得外部信息的重要感觉器官,视觉能力对宝贝而言确是重中之重!

通常,最容易发生在宝贝身上的视觉“惨案”是斜视,这是一个虽常见却也令人头疼的毛病。一般来说,足月出生的宝贝约有2%的几率患上斜视,早产儿斜视的比率则高达10%.20%。本来婴儿在出生8周里是较容易出现斜视的,但是随着视觉神经的一天天成长,此情况就会慢慢消失。可是,仍然有一部分“斜视”比较顽固,迟迟不肯走向“正途”,因此这就给宝贝的视力发育带来了严重阻力。

科学真相

对幼小的婴儿来说,斜视的危害不在眼睛,而在脑部。视觉皮质内的神经元必须接收两眼从同一视野内输入的信息——两眼看到的东西必须聚焦于同一处,才能够发展正常的视力。婴儿若有斜视,两眼就不能相互配合,也就是说,如果两眼不能视线一致,脑部收到的是两个不同的视觉图像(有复视毛病的人一定能深刻体会这种情形有多难受)。让我们用一个小实验来说明:左右手各拿一支圆珠笔,两手平伸,笔尖慢慢地靠拢,可以很容易地将两支笔尖对准;如果闭上一只眼,可就不怎么容易了。这是因为,当我们的两眼注视一个物体时,物体分别在左右眼的视网膜上形成图像,但由于左右眼有一定的间隔,左眼可以看到图像的略偏左侧,右眼可以看到图像的略偏右侧,因此两个图像并不完全相同,不能完全重合。这样的视觉图像传入大脑,经过大脑的合成、判别,使物体产生了空间的深度感,有了立体感,这就是立体视,也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深度知觉。当我们闭上一只眼,只有一个单一的图像传入大脑,就建立不起立体感。因此闭上一只眼睛后,要对准笔尖就不怎么容易了。所以,一个没有立体视觉功能的人,将无法判别物体的距离、方位、空间等。

而斜视对婴幼儿来说,受影响的还不仅仅是立体感的形成。

我们的大脑采取的因应之道是:如果两眼视力强弱不一,强的一眼就会将看的权力一举争去,弱的一眼因此受到压抑,这样就不能供应足够的图像到脑视觉皮质线路,敏锐度便会日渐衰减。由于宝贝的视觉发展有很大一部分需要仰仗视觉经验,因此,他经不起视力上的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那伤害几乎是永久性的。

另外,视力问题出现的早晚,对日后发展到的程度也大有影响。由于双眼视力发展得早而迅速,而且关键期从婴儿出生不久就开始了,所以这双眼可是小宝贝最脆弱的一环。如果宝贝的两眼方向偏离(内、外斜视或一高一低)或视力模糊,又一直延迟到半岁或8个月都没给予及时矫治,宝贝就没有办法发展出正常的双眼视力。障碍的程度愈严重,持续的时间愈久,宝贝日后的视力缺陷就愈严重。

科学真相

德国生化学者菲斯达博士,曾用老鼠实验来证明这个事实。

博士将刚出生的老鼠分为A、B两组,在出生之后的第二个星期观察其脑部的发育状态。结果发现,两组老鼠的脑细胞都有14个接点(连接的回路)。然后,缝上A组老鼠的眼睛,不让它们接受刺激。接下来的两个星期,继续观察两组老鼠脑部的发育状态,结果因为A组的老鼠没有受到视觉刺激,所以没有成长,脑细胞的接点数仍维持在14个,相反,B组老鼠的一个脑细胞则增加到了个接点。

这时,将A组老鼠缝起来的眼睛拆开,让它们再度见到外界接受视觉刺激,1个月后再进行调查,结果发现A组老鼠已经失去了爆发的成长力,追不上B组了,其接点数维持在14个,相当于是一群白痴老鼠。

从上面实验中我们知道了三个重要信息:

一是脑细胞受到周围环境的刺激而成长;二是环境越丰富,则培养的脑细胞越优良,如果环境单一而缺少变化,那么脑细胞就不易成长,而且还会变得越来越迟钝;三是越接近出生的时候,脑部接受刺激的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就越高,这种现象可以称为天才作用。如果这个时期没有给予足够的刺激,事后再弥补则为时晚矣!

温馨提示

刚出生的宝贝不易看出有没有斜视,因为多数新生儿的两眼都有些偏斜。但是,到了2.4个月大时,斜视的情形便可看出来,眼睛正常的婴儿也在这时候两眼对直。

无论如何,平时我们都应该关照一下宝贝的注视点。如果我们总把玩具或颜色鲜艳的东西固定在宝贝的一侧,他经常往一边斜着看,自然很容易形成斜视。另外,如把东西放得离宝贝太近,他持续地注意中间的目标,还容易形成对眼。所以千万别把玩具放得太近或过偏,使宝贝只能持续地注意一个目标,玩具的位置要时时更换。

指导小手册

如何检查宝贝的视力

一般来说,要想较为明显地发现新生儿或幼儿的视觉有什么问题,要等半年之后。但在这个时段,宝贝的双眼视能会错过发育时机,会严重损害宝贝日后视力的发展。

虽说新生儿或幼儿即使有什么不适也不容易被发现,却也并非一点蛛丝马迹都没有,只要心足够细,还是能够觉察出一些迹象的。

出生后几周内:1.用手电筒照眼睛。正常情况下,新生儿会立即闭上眼睛。轻轻拨开眼皮照瞳孔,瞳孔会缩小,此谓瞳孔对光反射。另外,如果婴儿的目光总不朝向有光线的地方,相反,光线却让他眨眼皮、哭闹的话,你也需要特别注意。2.头眼协调动作。正常的新生儿低头前倾时,眼球会向上转,头后仰时,眼球则向下看,此谓“洋娃娃眼”。

3.短暂原始注视。用一个大红色绒球在距眼20厘米处移动60度角的范围,如果能引起新生儿的注视,头和眼还会追随红球慢慢移动,此谓头眼协调。4.运动性眼球震颤。在新生儿眼睛前20厘米处,将一个画有黑色垂直条纹的纸圆筒(长约10厘米,直径5~6厘米)由一侧向另一侧旋转,新生儿注视时会出现眼球震颤,即眼球会追随圆筒的旋转作水平运动,此谓视觉运动性眼震。

2~3个月:会定点看东西,甚至会转动头部去追视移动体。

3个月以后:不玩手;看到奶瓶没有反应;对熟悉的面孔不感兴趣;有用小手挤压眼睛的习惯(医学上称之为“指眼现象”)。

4~6个月:不伸手去接递给他的东西;不把手里的东西放在嘴里;给人斜视的印象。

7~9个月:不寻找在他视野中看不见的东西;不弯腰去捡掉在地上的东西;对周围人突然的动作没有反应。

18个月:走路动作很笨拙,经常跌跌撞撞,躲不开眼前的障碍物;不用手指自己想要的东西;看上去“眼神不对劲”,如眼球不稳定,有节律地摇晃,或无目的地转动,像是在搜寻什么目标,或者瞪眼凝视却视而不见。

解密宝贝的“盯人”术

在宝贝出生两个月的时候,有那么一阵子他似乎特别喜欢玩盯物游戏,一旦看到某物就会直直地盯着它,几乎是目不转睛,个谜底揭穿吧。

似乎被深深吸引。注意,这可是个小骗局哦,现在我们就来把这确实,这个时期的小宝贝常常会目不转睛地盯着我们或某物看个没完,不过,你可千万不要以为他是被我们的温暖笑容所吸引。其实,这是因为他的大脑还无法完全指挥眼部肌肉,并支使目光随意转向别处。于是,只要某物进入他的视野,他的眼睛便会盯牢了难以放开,这种特别的视觉行为,叫做“强制观看”或“固视反应”。从名称可以看出,这是指小宝贝会盯住一件东西看个不停,有时可以长达30分钟甚至更久。

这种行为主要是宝贝的两个掌管视觉的小头目争权夺势造成的。比如宝贝不想再看他面前那盏发亮的小灯了,那么他的脑皮质视觉中枢与皮质下视觉中枢便会展开一场搏斗,一方还想再继续看一会儿,而另一方却想换个频道。就这样,两者在势力难分高下的情况中,一时半会儿胜负难定,而那双无辜的眼睛便只能停顿在那里动弹不得。除非妈妈发现他的不悦后把他抱起来,眼睛才能因为位置的变动而看到崭新的内容。

当然,有时候这种强制观看的行为也有正面作用。由于爸爸妈妈们并不知道宝贝这种行为的生理内情,所以每当宝贝“深情而长久”地望着我们时,心里自是被他望得心花怒放。事实上,许多父母亲都坦承这是他们真正心动,并开始爱上孩子的时期,这与长时间地默默相视不无关系。

奇妙的“脸”

宝贝似乎生来就容易受到面部形状的吸引,只要是椭圆形,上面均匀分布着眼睛、鼻子、嘴巴等图形,新生儿就很爱看。

科学真相

为了弄清这到底是因为他们认识人脸,还是因为被脸的圆形轮廓和眼、头发等鲜明对比的形态所吸引,研究人员通过给出生还不到1小时的婴儿看两张脸谱来进行实验。一张是规则的脸谱,另一张是将鼻子、眼、口等脸上的结构搬了家的、歪曲的脸谱。结果表明新生儿喜欢看规则的脸谱。之后再拿笑逐颜开的人像照片和人像简化图给婴儿看,明显看出它对照片更感兴趣,且能看得情绪高涨。这或许是因为新生儿天生就有能力认识自己同类的面孔吧。

而且,从认知角度来讲,新生儿的这一天生偏好还令他能更快掌握各种新本领,比如语言。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生惠特尼·维库说:“说话时的面部表情在所有对婴儿的刺激中是最有效和最突出的,并且面部运动同语言一起影响着成年人和婴儿的语言感知。”

维库女士说:“除了说话发出的声音,婴儿似乎能够应用面部运动来确定说话者是否已经由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我们已经知道婴儿能够应用听觉信号区分语言,但是这项最新研究表明婴儿仅用视觉信号就能够区分语言。”

你看,宝贝们的每一个小动作、小爱好似乎都有一些玄机。

不过,无论是什么,只要他喜欢,那我们就不该吝啬。没事要多逗逗他,让他看到我们的脸,并从中学会模仿。因为那个不断更新的大脑每时每刻都在进步着,它总是试图记录下我们所有的表情,将之储存起来,并在今后的某一天把它变成自己的本事。

如果一味让宝贝躺在床上,眼睛只盯着遥远且看不清晰的天花板,那对宝贝而言几乎跟闭上眼睛睡觉没有多大区别。要知道视觉的发展是需要一些动力的,所以要经常给宝贝换换睡觉的位置和床头的玩具等,只有受到相应的刺激,他才能努力让自己的视觉接受器抬起脚向前走。

拿眼角瞧人

知道宝贝刚出生时用眼睛的哪个部位看东西更清晰些吗?有人曾对一个出生才3个小时的新生儿做过一个小测试,如果拿一个红色的小绒球在宝贝的小床上方摇晃,宝贝对此基本上是一副熟视无睹的样子。但是,如果把这个红色小球移到小床的左侧,这个看似酷酷的孩子的眼睛会突然往那个方向望去。之后如果再缓缓将小球划过其视野,一直移到小床的右侧,他的视线竟然会跟着走。这很好地说明了小宝贝此时只有周边视觉,即他真的是个只用“眼角看人”的人!

科学真相

由于新生宝贝的视觉发育轨迹是按先周边后中央的步调开始的,因此视网膜外围的发育程度要比中央凹早得多,周边视网膜传来的图像信息会优先传入“中央处理器”(脑视觉皮质)的通道中,“看”的重任自然也就落在了外围上。这就是新生儿看周边的事物反而比中央清楚的终极谜底。

就如上面的那个事例,如果拿两件东西给新生宝贝看的话,必须将其间隔相当宽的距离,宝贝才能辨认出是两件东西,凡是相距不远的物体,在宝贝眼中一律是“雾蒙蒙的一整团”。再比如,拿一张大照片给新生的宝贝看,最引他注目的是周围的框框,而不是照片中央的景物。

这种奇异的视觉要一直持续到宝贝两个月的时候,之后视网膜中央凹发育较成熟了,大脑皮质也开始接管精细视觉的任务了。到那时,宝贝才能清楚而完整地看清一张面孔。

因此,家里如果有那种悬挂在小婴儿床顶上的摇动玩具,最好先挂在床的侧边,这样才有可能赢得新生儿的回眸一瞥。另外,还要记得时常更换位置,老挂在一个地方,岂不是有些心存不良地想让宝贝变成个“小斜眼”啊!

指导小手册

视觉刺激训练

一个小小的婴儿,其观察事物的能力比人们想象的要强得多,出生大约两周的小婴儿就能辨认简单的物体和周围亲人的面孔。通过每天不断地观看,婴儿在4~6个月的时候,两只眼睛已能协调使用了:

1.初来世界的婴儿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所以我们一定不能让他的视觉环境太过单一。怎么办呢?一个字——变!可以先从定期更换宝贝身边的物品开始,比如每天在小床边悬挂色彩、形状不同的玩具;不过还要记得给宝贝保留一部分他熟悉的小东西,每次不要更换太多。

2.将某物件慢慢移向宝贝,之后再放在离他不远处,重复几次,逐渐建立其视觉与空间的联系。同时还可以和宝贝说说这件东西的名称、用途、特点等,让宝贝逐渐将视觉和听觉联系起来,这便是认知能力的最初形成。

3.宝贝需要通过观察来了解一样东西的外貌、形状、大小和颜色等。因此,我们如果能为他多提供些对比度强、色彩明艳、几何形状各异的丰富多彩的视觉环境,将能够有效地促进宝贝大脑视觉神经系统的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