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宝贝,你的世界我知道
3992500000011

第11章 看的艺术(1)

视觉不仅是婴幼儿认知世界的加速器,还是宝宝运动能力的协助者。它是婴儿萌发最迟的一项感觉,但是一旦萌发,发展却最为迅猛。在其发展变化中,到底需要怎样的指导呢?

视觉的版图与发展

宝宝的脑区中,划给视觉使用的版图,比其他各种感觉区加起来的总和还要大,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胎儿的视觉起步点在哪里

不管这个世界有多美丽,我们都得仰仗着一双明亮的眼睛去观察获得。表面看来,“看”似乎是件极为简单的事情——我们看出去,就算看的是完全陌生的景物,也马上就知道自己看见了什么,呈现景物的速度之快,几乎不能以时间来衡量。但是,这个过程的繁复性却不可以一言以蔽之。每看一物,视觉器官就会像个超级计算机一样,在大脑中高速运转之后,才能让我们最终看见。这一切,看似风平浪静,其实复杂至极。工程如此浩大,难怪脑中划给视觉使用的版图要比其他各种感官加起来的总和都要大了。更重要的是,为了“看到”,我们曾经准备了很久很久……相对于其他感觉器官,视觉的起步虽早,但是发育的过程却是最缓慢的。

科学真相

各种感觉的发育顺序是:触觉(4个月大)→平衡感(6个月大)→听觉(8个月大)→视觉(9个月大),其中视觉的发育是最晚的。

成为胚胎22天的时候,最初的视觉组织就已迫不及待地显现出来,神经管的前方突起了两个小泡泡——这就是眼睛。第5周时,小泡泡开始分化出视网膜和水晶体,从外表看,其实就是两个小点。但是有意思的是,这两个像逗号一样的小黑点不断往下陷,且相距甚远,恰好位于太阳穴上的眼眶。第6周时,视神经开始铺路,将视网膜连接到“初级”的大脑上。然后,晶状体和角膜形成,从表皮组织分离。

到了第8周,两个小黑点开始觉得太阳穴这个地方不可久留,于是它们决定“移民”,移动的脚步缓慢但却线路清晰,直奔突起的鼻子两侧而去,这样从外观上看来就已经很有些人的模样了。更有趣的是,此次“移民”基本属于凭着感觉走,因为在“移民”的路途上,胎儿的眼睛一直紧紧闭合着,他给自己定好的睁眼日是怀孕第6个月的时候。到那时,这个小胎儿甚至都会流眼泪了!由于睁开了眼睛,所以这时候胎儿开始对光有了敏感度,他能感觉到腹中光的强度以及光线的明暗变化(在母亲的腹中非常安全,不会有天敌的威胁,所以胎儿还没有必要通过视觉辨别物体的形状),因为光可以穿过腹部的组织和肌肉射入子宫。所以,他的小世界虽然漆黑一片,但是,我们设想他还是能隐约地看到自己的手、脚和脐带。

科学真相

2003年,英国诺丁汉大学的学者们进行了一项研究,他们想查的视神经发育。我们说,虽然这种方式所起到的效果微乎其微,但是从理论上讲,它还是合理的。

明当光线照射到孕妇的肚子上时,胎儿的脑活动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结果表明,微弱的光线也可以提高胎儿大脑的活性。

这就是为什么有些胎教宣传说,可以用电筒对着妈妈的肚子多照照,这样可以刺激宝贝胎儿的“生物钟”

如同一个身处黑暗中的人,即使光线再微弱,也是一种希望,一个方向。对胎儿来说更是如此,光线虽微薄,却能让其自此有了时间感,知道何时是“清晨”,何时是“日暮”。这个能力形成于妈妈孕期的第34周以后,此时,胎儿已能毫不费力地判断黑夜与白昼,并且已经可以和妈妈一起度过每天24小时的循环性规律生活了。因此,这就要求孕妈妈们一定要让自己成为“准时钟”,规律地对待自己的每一分钟。熬夜的荒唐事就让它随风而逝吧,因为晚睡晚起的结果就是乱了自己及胎儿的生物钟!这样一来,大脑、心脏、肝脏、肾脏等所有器官的生物钟都会随之紊乱。(我们的脉搏、呼吸、血压、新陈代谢、荷尔蒙的分泌都是以24小时为周期变动的)要知道,胎儿在4个月左右时,内脏器官就已基本发育完成,并开始工作;到了7个月大时,脑的机能也已开始运转,这一切生理发育,都需要规律的生活来保障。

猜猜,宝宝看到了什么

宝宝出生后,你知道他是如何看事物的,又都能看到一些什么事物吗?

宝宝的视觉发育历程

宝贝正常的视觉发育要历经几个不同阶段,每个阶段宝贝都会有不同特征的视觉反应,这就要求妈妈平时在与宝贝相处时多留意,多观察宝宝的视觉反应和功能是否正常。

出生后——视觉开步走

虽然他的视觉设备都已安置到位,但还未经过时间的打磨而无法马上有效运作。目前,他只能看到鼻子前的光线以及物体的大致轮廓。不过,宝贝倒也不太在乎,因为他还有其他设备帮其感知和认识这个世界,比如皮肤、耳朵和鼻子等。

出生后的几个小时内——眼睛要工作啦

别以为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什么能力都不具备,单从视觉方面讲,宝贝刚一出生就已经有了睫状肌,只是强度较差。因此,眼部的调节能力无法自如发挥,无论我们距离他的脸是2厘米,还是30厘米,在他眼里,我们都只是一个模糊的影像。

还有一个问题,小宝贝用于向大脑传送重组图像的视网膜的感光细胞还没有到位,而且数量也不够,感光细胞要发展到一定程度,婴儿才有更广阔的视野看到他居住的三维世界。

科学真相

虽然宝贝确实有些“人目寸光”,但是,他也并不是一点“眼力见儿”都没有。他在出生几小时内就能认得自己母亲的脸。这是不是很令人意外?在一项以出生才一天的婴儿为对象的研究中,实验者放出两种录像,一个是婴儿的母亲,另一个是相同发色发型的陌生女子。测量婴儿反应用的是一种特制奶嘴,婴儿可借吸吮奶嘴控制屏幕上的影像:吸吮的速度加快便可维持屏幕上的影像不改。

结果几乎每名受试的婴儿都在看见自己母亲的影像时加快吸吮。有些与父亲接触频繁的婴儿甚至会选择多看自己父亲的影像,但如果是陌生男子的影像,他们根本不予理睬。

1周后——他能“看到”人了

由于才从妈妈的腹中出来不久,宝贝就只有对光线明暗的敏感这么一点点视觉经验(这还是在妈妈的肚子里慢慢积累起来的呢)。不过,这一点点经验却也足够他快速找到那个为自己提供食物的“人脸”。这多半是因为我们的面孔是由捕捉光线的“最佳材料”制成的:光线把我们的眼睛照得亮晶晶的,把颧骨衬得高高的,把凹陷的下颚及嘴角放在阴影中……这样的明暗效果,使我们的面部呈现出了“鬼脸”,既能逗宝贝开心,又能为其提供周边视力应有的刺激。

科学真相

心理学研究很早就发现,婴儿从出生时就表现出明显的视觉偏好。给婴儿一个选择——带图案的视觉刺激和简单的视觉刺激,他们更喜欢前者。这是发展心理学家罗伯特·范茨通过一个经典测试发现的。他建造一个小隔间,婴儿可以躺在里面看到上方成对的刺激。

范茨通过观察婴儿眼睛里所反射的物体来判断他们正在看什么。结论是:婴儿天生对某些特殊刺激有偏好。例如,出生几分钟的婴儿对不同刺激的特定颜色、形状和结构有偏好。他们喜欢曲线胜过直线,喜欢三维图形胜过二维图形,喜欢人脸胜过非人脸图形。

宝贝出生时的视力确实不是太好,但不管怎样却也足够看见妈妈的脸和****,以及挥动在面前的自己的一双小手。大自然是不允许宝贝太过贪心的,这个视觉起点虽然能力有限,但宝贝的视觉经验却还够用,不多不少,因为世界是需要慢慢欣赏的,它要求宝贝循序渐进地去看、去感受,绝不允许视觉在未成熟之前就把一切尽收眼底,那对视神经系统来说将是个沉重的负担。

2个月时——单视线、单色彩的日子

从出生到现在,宝贝其实一直在用一只眼注视这个世界,而另一只眼或闭着或呈放松状态。随着大脑的不断发育,渐渐地,宝贝显示出从一只眼到另一只眼的迅速交替看物,也就是说两只眼在轮流上岗值班,这主要是因为他的双眼视神经就像两个正在各自修建中的桥墩一样,还无法共同担负起一个桥梁呢。也正因为双眼的这种轮流工作制,使得“斜视”在此时变得极为普遍。但是这点小“毛病”是不需要太过担心的(一直到3.4个月之前,宝贝都会有些斜视),因为再经过一些日子的视觉练习之后,双眼的协调水平就会迅速提高。

尽管宝贝的视线是如此“狭隘”,但是他眼中的世界大约还是丰富多彩的吧?

然而依旧让人感到沮丧的是,虽然宝贝此时视网膜上的视锥细胞已能够分辨色彩,但是他的大脑还没有成熟到能真正识别各种颜色的程度。他此时的视觉对比敏感度还较弱,只能看得出最鲜明的图案;色调差别很小的东西他几乎是看不见的。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专业的育儿卖场里所陈列的新生儿用具中有大量的黑白对比的设计,如玩具、婴儿床、识认卡片等。可见业者还是非常清楚新生宝贝的视觉特点的,知道他们此时到底能看清什么。这种鲜明的对比还是非常适合新生儿视力敏锐度的,因为刚出生几星期的宝贝辨认颜色的能力确实是差到了极点。所以,此时如想刺激宝贝的视觉发育,最好的认知图片就是大而色彩单调的黑白色。

科学真相

彩色视能不佳的原因很多,主要还是视网膜发育不全限制了视力敏锐度,因为负责查明颜色与细部的视锥细胞还太粗短,而且间隔太远。等到中央凹视锥细胞在头几个月内逐渐变得细长,间隔也拉近了,捕捉光线的效率就进步多了。小婴儿的视锥细胞渐渐发育成熟,辨认颜色的视能才会有所提高。

4个月时——宝贝学会了一种名为“追视”的新本领

宝贝4个月时,白天醒着的时间更长,肌肉也更结实了,他已经可以歪歪斜斜地靠坐起来了,这样他的头部终于可以随意移动,视野由此变得更加开阔。

“叮”!地上掉落了一个东西。“是什么?”好奇的宝贝立刻转过头,急急地循着声音去寻找。如果你的宝贝突然间有了这等表现,可以说,你真应该把它当做一件喜事举杯庆祝一番,因为这说明宝贝的脑功能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他的视觉又迎来了一个新篇章。这主要是由于脑皮层对各种感觉器官的控制力量越来越强大,宝贝也终于摆脱了“凝视”的操控,转而进入了潇洒自如的目光“捕捉”

期。从此,只要有物体在宝贝的视野范围内动来动去,宝贝的视线也会随之准确无误地扫来扫去,“想看哪儿就看哪儿”,绝不会被甩!

而且,他也许还不知道,自己如果经常盯着这些移动的东西看来看去,不仅满足了好奇心,还能让自己的眼部肌肉得到锻炼;而眼部肌肉的结实与否,将直接影响着他控制眼球转动的灵活能力。如果控制能力超强,宝贝的视野就会更宽阔,由此对周围世界的兴趣也就大大增强,认知能力当然就提高得更快了。

所以,不妨在此阶段多和宝贝玩一些类似猫抓老鼠的游戏,例如故意在宝贝面前把小皮球滚来滚去,近一点,远一点,不断变换的距离,既锻炼了宝贝的追视能力,又能让他从中感受到空间大小的不同。

我们无法想象目前只能看出一些颜色(红色和绿色看起来比蓝色更清楚)的宝贝眼中的世界是个什么样子,因为他要看见整个光谱的颜色还不太可能。

不过,值得欣喜的是,随着视网膜的发育,宝贝眼里的世界已由“平面”变成了“立体”。

科学真相

研究人员对这个月龄的婴儿做过这样一个试验:他们让婴儿看平面画和立体画,发现婴儿注视立体画的时间更长。而16周以下的小婴儿看平面画和立体画的注意力则完全一样。

此外,如果同时给新生儿看两张不同的图像,如果发现新生儿看其中一张的时间长,注视的次数更多,则说明他喜爱这张图像胜过另一张。根据这种推理,研究人员耐心地研究了数百名新生儿,结果证明,相对于不着色的图形,他们更喜欢看带有环形和条纹的图形。同时还进一步发现,与那些简单的、直线的、内容贫乏的图形相比,新生儿更喜欢那些复杂的、曲线的、有丰富内容的图形。

而且已有研究表明,这些小宝贝们还能区分出三角形、四边形、圆形呢。

在快5个月时,更多的外界信息会被宝贝的一双小眼睛所捕获,但是他还无法随心所欲地利用这些信息,这是因为那个笨拙的身体还跟不上眼睛的运动。

6个月左右——宝贝学会目测啦

受限于视觉神经的发展慢动作,小宝贝都出生四五个月了,他的一双小眼依然难以聚焦一处。因为他的大脑还不能把两只眼睛看到的图像重叠组合成一个完整的全景。

但是当宝贝6个月时,一直在后台工作的大脑开始出面指挥那两只眼球对称地移动,这样终于把两眼的图像整合成了一个。而此时,他的视力几乎可以达到成人的视力水平了。

这一举措使宝贝陡然增加了许多新本事:可以更好地估计距离,知道什么东西够得着,什么东西够不着。而且此时宝贝的身体也极为配合,可以随着手臂的方向随意前倾、上斜、转身等等,这样他终于能够抓住令他眼馋已久的各种好玩意儿。

而且,自从学会了目测之后,宝贝变得越来越有谋略了,有时他会知道,一些距离太远的东西,他自己根本白费劲,抓不到,所以又学会了支使大人。而此时,我们就可以趁机培养一下他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先让他想想办法,故意放得忽近忽远,鼓励他凭借自己的力量拿到它。所以,此时爸爸妈妈们可千万不要帮宝贝一步到位哦。

8个月——拥有了和成人一样的视觉

人类真的很伟大,通过一系列的技术手段测出猫眼中的世界竟然只有黑、白和灰三种颜色;蜥蜴眼中的世界则是个360度的全画幅。那么,8个月大的宝贝眼中的世界又是怎样的呢?还只能看到外部世界的轮廓吗?

为此,伦敦认知发展和大脑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对6.8个月的婴儿进行了虚拟图像实验。在虚拟图像中,人们以为看到了一个完整的方块,其实只是方块的四个角显示出来。他们在婴儿的头上安置了电子仪器,以确定婴儿看到这种奇怪的图像时大脑活动的区域。最后发现,8个月婴儿大脑活动区域与成年人看到同样图像时的大脑活动区域完全一样。由此可以证明,8个月的婴儿尽管视力还不是很好,但是已经具备了很多视觉能力,比如轮廓、色彩、距离、体积以及让他头晕的深度知觉。

科学真相

深度知觉是非常有用的视觉能力,它能帮助婴儿获得有关高度的知识,以避免跌落。在埃莉诺·吉布森和理查德·沃尔克所做的经典研究中,婴儿被放置在一块很厚的玻璃上,玻璃下方有一半铺有方格图案,让人感觉婴儿趴在一块稳当的地板上。然而,玻璃下方的另一半,方格图案与玻璃具有几十厘米的落差,形成了明显的“视崖”。吉布森和沃尔克提出的问题是,当母亲召唤婴儿的时候,他们是否会爬过这个“悬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