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美食茶书:茶艺、茶道、茶经、茶圣讲读
3967600000018

第18章 茶典与传说(1)

第一节 茶事与茶话

茶姥卖茶忙济贫

《太平广记》所引《广陵你老传》里有一则茶姥的故事:晋元帝时有一个老太婆,每天早晨自己一个人提着一满罐的茶到市集上出售,很多人都抢着买她的茶,可是她那只茶罐好像是聚宝盆一样,从早到晚卖不完,罐里的茶永远是满着。但是她赚到的钱都分给镇上贫苦的人。这种救穷赈贫的奇异事情,一传十,十传百,不但引起路人的注意,连当地官府也知道了。官府怕她招摇生乱,就把她抓起来关进监牢里,等候审问判决。说来也奇怪,就在当夜三更时分有人看见这位老太婆的茶罐从监牢的窗口飞出去不见了。在缺乏物证的情况下,法官无法将她判刑,只好以无罪释放老太婆。

雷鸣茶可治宿疾

四川蒙山顶产的蒙顶茶是闻名遐迩的。相传蒙山顶有一家茶园,茶园的主人是个制茶的高手,而且他有一种秘制的雷鸣茶,是不轻易传授给别人的。这雷鸣茶的制法是,每年春分(三月廿日左右)前后,还未有第一次雷鸣的时候,就要随时准备采茶;当第一声雷鸣的瞬间所采到的茶,就是雷鸣茶。据说,采饮一两,可医宿疾;二两可以保健,永无疾病;三两便可脱胎换骨,四两便可成为神仙。

话说蒙山顶有一个和尚,患一种怕寒症,茶园主人告诉他,雷鸣茶可以治他的病,并且传授他有关雷鸣茶的制法。这位和尚把茶园主人的话谨记在心,于是在春分前后雇了许多人,一逢阴天,便爬在树上等候那第一声雷鸣,结果采集了为数不少的茶叶。煎饮之后,疾病全消,而且活到八十多岁,无疾而终。

古墓中吃茶报恩

南朝人刘敬叔所着《异苑》,有一则嗜茶的鬼报恩的故事。书上说:剡县(今浙江嵊县)有位叫陈务的人,年未三十便患病去世,留下一妻二子,都好饮茶。他们家宅中有一座古老的坟墓,陈务的妻子每天饮茶的时候,都先用茶向坟墓祭拜一番。她的两个孩子认为家宅中有这个古坟是大不吉祥,就想把它移到别的地方去,但陈务的妻子坚决反对,孩子终于听从他们母亲的话,打消移墓的念头。这天夜里,陈务的妻子做了一个梦,梦见有一个人对她说:“我住在这座古坟里已经三百年了,你的孩子时常想毁掉我,幸亏你阻止保护,而且每天给我享受好茶,我一定要报答你的恩惠。”第二天早晨,便在客厅里看到有十几万钱,好像埋在土中很久而刚挖出来一样。陈务的妻子便将此事告诉她的孩子,二子顿时面露惭愧的脸色。从此以后,陈务的妻子在古坟上每天供茶是更加的真诚。

金沙泉为茶而流

顾诸山金沙泉贡水

据明陈继儒所着《茶董补》中记载:在昔日湖州、长州两县交界的地方,有一座山叫啄木岭,岭有泉叫金沙泉。当每年采茶的季节来临时,两县的县令都到此地会同监督造茶(是进贡的茶)。金沙泉是沙底水流,平常是无水的。两位县令举行拜祭之后顷刻间泉水喷涌,最长不过一昼夜的时间,等到造完茶之后,泉水马上干涸。如要泉水再次出流,就要等到明年了。

以饮茶为雅事

宋朝祝穆等人所写的《事文类聚》上说:“陶壳得党太尉家姬,当命掬雪水烹茶。”谓曰:党家有此风味乎?姬曰:彼粗人,但知销金账下,汪斟低唱,饮羊酒耳,安识此乐?党姬,是宋朝党进的姨太太,后为陶壳所收纳。陶壳有一天叫她以雪水烹茶,并问说在党家有没有这种风味,党姬答说:党家内外尽是些粗人,喜好的只是追求功利和饮酒,奢谈饮茶谈心的乐趣。后人论茶与酒的雅、俗,都喜欢引用这则掌故。

三十文钱赏茶博士

在《封演闻见记》里说:“李季卿宣慰江南,时茶饮初盛行,陆羽来见,既坐,手自烹茶,口通茶名,区分指点,李公心鄙之。茶毕,命奴子取钱三十文酬茶博士。”这是李季卿看不起陆羽,给他送的绰号,所以后来卖茶的人被称为“茶博士”。

宋代以品茶为兴

根据记载,在宋朝时已有茶话会,其内容除了品茗叙事之外,主要是斗茶,以比赛茶的高低优劣,而有茶评人品评胜负。凡参加品茶的人都是品茗的知名之士,往往为了斗茶,遍访名山佳水,投入大量的金钱和时间亦在所不惜。至元、明,茶话会也很流行,不过是以品茶叙事为主,可见古人的雅兴历代都一样。

第二节 茶的掌故与轶事

以茶代酒的典故

《三国志·吴志韦曜传》记载:“孙皓每的群酒,以七升为限,曜饮不过二升,或为裁减,或赐茶舛以当酒。”这是最早“以茶代酒”的故事。唐人有“寒夜客来茶当酒”的诗句,不但不失客礼,而且极富雅意。

王安石以药配茶

在宋朝一些贵官文土之中,如司马光、欧阳修、苏轼等都是嗜茶行家,只有王安石不懂茶事。据说,当王安石初到京城做官时,曾经拜访蔡君的讨茶事。蔡君谟对这位甚得皇帝器重而倡议新法的风头人物不敢慢待,于是将自己亲手调制的建安名茶端来待客。料不到的是,王安石从衣袋里拿一包药,倒在刚捧上来的热茶里,呷了一口,还赞美说:“好茶味。”行家不行家,从这一句话中表露无遗了。

苏蔡品茶比高下

品茶在宋朝是一种风气,对茶事愈精研的人,愈是喜欢品。苏东坡与蔡君谟的品茶便是一例:苏东坡是煮茶的能手,而蔡君谟就是着作《茶录》而创制“小团”的名人。据说,苏、蔡斗茶时,蔡君谟冲泡的茶叫是名种,用的是惠山泉水,而苏轼用的茶叶较劣,用的是天台山的竹涯水。这次斗茶比赛,不知是谁担任裁判,结果判蔡君谟输了,总令人觉得有点意外。

敲冰煮茗来待客

唐朝有位叫王沐的人,他是一位嗜茶的高士,一直隐居在太白山中。每到冬季,溪水结冰,他便敲开冻冰取回煮茶,并且拿来招待友朋,甚得人们的赞赏。

陆羽为烹茶高手

传闻陆羽小的时候,为父母所遗弃,就由一位老和尚抚养成人,他们两人都很喜爱饮茶。尤其是陆羽烹的茶非常地可口,以致老和尚品茗时不是陆羽烹的茶不饮。后来陆羽出游,老和尚因而不再饮茶。皇帝知道这一件事后,颇以为然,于是便召见老和尚要他试一试。皇帝令官中最善烹茶的人泡了一碗好茶,老和尚喝了一口便不再喝了;皇帝又暗中叫陆羽烹壶茶送给老和尚,这位大师用鼻子闻一下,一面啜饮,一面连声称赞说:好茶!好茶!这茶真像陆羽亲手做的。皇帝甚为佩服,于是叫陆羽相见。

桓温宴客用茶果

晋朝大司马桓温,任扬州牧的时候,生活非常吝啬。也许是太过于俭朴,每次请客,都不是大肉大酒,却是茶果,相当于今天的茶话会。但以当时他的身份地位来说,好像有点小家子气,因此他的宾客都把他的宴会叫做“茶早宴”。桓温这种待客之道虽然寒酸点,但以茶果招待,并以真情招呼,未尝不是经济实惠。

蔡君谟品茶工夫绝佳

宋朝时,在福建建安能仁寺的院中,从石缝间长出几株茶树。寺内和尚采下之后制成八个茶讲,并取名为“石癌白”。其中四个送给蔡君谟,另外四个送给了住在京城里的翰林学士王禹玉。一年之后,蔡君谟从福建回到京城;顺道拜访王禹玉,王禹玉就令他家中的子弟在茶笥中选最好的茶叶待客。蔡君谟尝了一口说:“此绝似能矿石癌白,公何以得之?”这时候王禹玉拿出能仁寺和尚送来的礼单核对,果然是石癌白。大家对蔡君谟的品茶功夫莫不佩服得五体投地。

第三节 古人饮茶趣事

古人饮茶非常有趣,据《东原试茶录》载:“饮茶以饮客少为贵,客众则喧,喧则雅趣乏矣。独啜曰幽,二客曰胜,三四曰趣,五六曰泛,七八曰施。”依照上述说法:一人独自饮茶,似嫌单调寂寞,主客二人对坐而饮,有说有笑,颇为惬意,但最多可至三四人同饮,若饮茶多至五六人以上,则人众意杂,气氛难以融洽,就有碍品茗的雅兴了。《红楼梦》中,妙玉谈到茶以少喝为贵,认为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三杯便是饮驴。这种说法旨在喝茶情趣,是一种悠闲的生活艺术,指出品茶与牛饮不同。

玉川品茶图(清吴友如作)

茶侣:七类修稿云:“茶侣,翰卿墨客,黑衣羽士,逸老散人,或轩冕中越轶世味者。”这是说限于上述各类的人才有资格饮茶。又《茶笺》称:“茶之为饮,最宜精行修德之人……若使佳茗而饮非其人,犹汲乳泉以濯高菜。罪莫大焉。”以上二段,说饮茶者必须是特殊人物,似乎限制太严,非饮茶之道,亦是怪论。

入茶:唐代盛行饮茶,唐人和笔记也有趣事传下来。据《唐语林》说:诗人郎士元性诙谐,爱讲笑语。他常对人说:“郭令公不入琴,马镇西不入茶,田承嗣不入朝。”后来此语传人马燧的耳中,于是他就想作弄郎士元,并邀约对方光临茶叙,以便当面请教。到了那一天,事前马燧先吃了“古楼子”当作早点(古楼子是一种馅饼,用煎得半熟的羊肉和椒豉分层夹在饼里,并涂以奶酪,这是富室的食品),在家等候会客。当郎士元准时应邀到来时,主人已经口渴得很,连忙吩咐家人烹茶,双方谈谈笑笑,陆续地对饮了十余杯。这时,郎士元年龄已经大了,又是未吃早点,而连杯的喝茶,使他的肚子胀得难受,且不便在镇西大将军的府中小解,想告辞回去,又被马燧殷勤劝留。他觉得情面难却,只得勉强再与主人对在七杯,这不是饮茶,简直是赌茶了。郎士元实在受不了,终于告退,而马燧也不强留,就让他回去。但临行时,主人对着客人笑说:“郎先生不是说过我不入茶吗?”马燧的恶作剧使郎士元回去后,因此患了一场大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