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美食茶书:茶艺、茶道、茶经、茶圣讲读
3967600000015

第15章 茶的保健与艺术(3)

茶叶中的单宁酸有预防痔疮的功能

“十人九痔”,痔的产生原因是由于血液循环受到妨碍,使血管变粗,且粪便要排出时****用力过大而形成的,如能保持排泄的顺畅,将是预防痔疮的最佳途径。而茶叶能使消化器官加强蠕动,促使排泄顺利,有预防痔疮的效果。茶叶以含单宁酸成分最多的乌龙茶最佳。

煮茶叶蛋

这是一道美味可口的点心。有的人是利用泡过的茶叶来煮;有的人是用茶叶末,但最好还是用红茶来煮。因为普通的红茶售价较便宜,煮出来的茶叶蛋色泽鲜明,味道香美可口。

煮茶叶蛋的要领:先将蛋用白水煮熟,将蛋壳轻轻敲碎,然后再把茶叶及香料、调味料入水,继续再煮,使茶叶的芳香渗入碎壳内,吃起来味道十足。

第二节 饮茶新趋势

竹几、竹椅,几把古老的壶、几个粗实的碗,是昔日茶馆的面貌。它林立于街巷中,散布在乡村都市里,象征的是旧时中国人悠闲、快乐的生活。

曾几何时,这些带有古老中国特色的茶馆,在车水马龙与人声车鸣中消失了,继之而起的是随处可见的咖啡馆了。

茶馆图(点石斋画报)(一)

近一两年来,许多人又开始怀旧了,逐渐出现“纯喝茶”的“茶艺馆”。当然,它和过去的茶馆有很大的不同,但这仍值得我们兴奋,毕竟我们找回了我们的“根”

从神农氏发现茶,茶在人民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先是药用,而后用来代酒,用作祭祀之用。其参与买卖,正式的文字记载是在汉武帝时。历史并未明确记录茶的发展沿袭,直至唐陆羽集其大成,发表《茶经》三卷,后人才能了解茶在文化上的地位。直至明洪武年,茶的制造因形态的改变,又再度影响其文化。从洪武年至今六百余年,中华民族喝茶,又是另一段不同形式的文化。

近二十年来,饮茶又面临改变的阶段:一是经营买卖形态的企业化;一是小袋茶及茶精的出现,或将饮茶再度革新。

尽管现代人喝茶,不必呼童唤妻、传薪烧水,只要电源一插,三分钟水开即可冲泡,但是仍感觉其不够快捷,难以满足各种场合、各种角度的需要;在上班时间、在旅途中、在不能享受自己私有环境的情形下,想喝一杯色香味俱佳的茶,必定会让人失望。最初弥补这种失望的产品,即是袋茶的出现。

袋茶的出现,让饮茶者不必担心茶叶的包装及携带,因为它是小包装,有一定的分量,多种的口味,可以让饮茶者随着自己的喜爱,选择使用,它免除了壶的使用以及去渣的麻烦,自己计量时间,浓淡自由选择,把茶包丢弃后,剩下的,就是纯净的茶汤。从某种角度来看,它是饮茶境界的提升而不仅是对时间的争取,因为它免除了许多器物。

遗憾的是,在一般观念中,对袋茶认识不够,以为袋茶是茶的副品所做,较流行的只有红茶。殊不知今日之袋茶,不但兼具各种名色,而且材料之选用,日益求精,乌龙袋茶、铁观音袋茶、包种袋茶,早已行销国外,只是较少人饮用而已。

茶精使茶更上一层楼

茶精是对茶的另一大挑战,其研究发展已近20年,最大的困难在于原来香气的保存及重现。浓缩的食品在色香味上,较不易保存原物风味,然而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日,其将来是可以预料的,茶叶改良场投入了千万巨资,已完成建厂工程,姑不论其香气的重现是完全或稍逊一筹,茶精的无渣与便利,必使茶之饮用,再上一层楼。

各具特色的茶艺馆

老舍《茶馆》剧照各地区的茶艺馆,近年来如雨后春笋,纷纷出现,经营的形态各异,有的以发展传统、创新文化为己任,有的纯为提供休闲,有的以文化为背景,有的则是茶商形态的改变,是试茶后再买的场所,它与过去老式的茶馆最大的不同是质的提升与改变,即不讲究茶品也必讲究环境,不讲究方式也必讲究气氛。总之,不管任何形态,对我国茶文化发扬来说,都是可喜现象。因为,外国人一向较注重咖啡而忽视茶。在饮茶的统计中,中国产茶,但国民平均饮茶量却落后于不产茶的英法美等国,甚至连日本人也不及。依有远见者的预测,目前茶艺蓬勃发展,不仅可以改变这项统计,更有直追唐宋盛世的趋势。

第三节 茶艺与茶法

茶是中国的特有物产。从品茗中领略人生真趣,亦源于中国。经过了世世代代的流传,中国人早已将它列为生活的一部分,然而欧美之风盛行,有些人除了生活礼仪全盘西化外,连日进饮食也取西式:牛奶代替了豆浆、面包取代了烧饼油条,那醇淡的茶香也渐渐淹没在浓烈的咖啡里了。

我们实在不忍也不愿看着原本属于茶的一切就此烟消云散,毕竟它在我们源远流长的历史中也占一席之地!因此我们先概略地介绍一些有关茶道与茶艺的说法,斯望能借此重新燃起你对它的关切与热爱。

唐朝盛行喝茶之道

所谓茶道是指品茗的方法及意境。最早出现关于茶道记载者为《封氏闻见记》中的因鸿渐之谕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鸿渐就是有名的茶学专家陆羽。

由于陆羽的大力提倡,喝茶之道在唐宋时非常盛行。日本在此时派了许多留学生到中国求学,在求知的过程中,也把有关茶的知识带回到了日本。日本天平元年(公元729年),武天皇召僧侣育经后,赠予从我国输入的团茶,这是日本引进我国茶道最早且最可信的记载。

日本最古之茶园(京都拇尾高山寺)

公元753年后,日本僧侣来我国研习佛学,归国之时带回茶籽,种于比山之林,此为现今日本最古老的茶园。

平安朝初期,因为贵族僧侣及文人之间模仿我国文化,所以嗜茶之风也开始盛行。建久及建仁年荣西禅师来华留学两次,带回了茶种及抹茶的制法,并且将来华学习的心得写成《嗜花养生记》一书,又将我国百丈视野师的百丈清规传入日本,作为他们行茶礼的蓝本;于是日本饮茶之风才长时期地风行。僧侣们利用茶会来修身养性,宜道弘法;上流社会成立茶会,名曰:茶楼寄;民间成立了茶寄合,以联谊娱乐。

十六世纪时,奈良村田煌珠光氏综合了茶楼寄予茶寄合,再吸收我国儒家、佛教文化的优点,并用日本自制的陶瓷为茶具,创立了日本独特的茶道传。

日本树立了茶道精神

武野绍鸥再继承珠光的遗志,将茶道加以简化改革,茶室日本茶室内景也由书院式改成潦草庵式,使茶道能更大众化。后来武野将此学传给千利休。他深深了解中、日禅师创茶礼、行茶道的精仪,并贯通了我国古代的清静怡情和百丈清规的真谛,树立了日本茶道的基本精神“和敬清寂”。

茶艺偏重生活艺术

日本茶道几乎成了日本品茗之道的代称。中国对此则惯称为茶艺,偏重于生活艺术上的享用。一般而言,将茶当做解渴饮料时,称为喝茶。如细细品味,将其当做生活的艺术时,称为品茗。如再探究茶叶的品质,冲泡的技术,茶具的鉴赏,品茶的环境及茶在人际间的关系,那就进入茶艺的境界了。

国学大师林型南先生以美、健、性、论四个字表达我国的茶艺精神。

美:为美律。治茶时态度必须从容,并且连贯而下,能显示幽雅的旋律美,造成最好的气氛。

健:健康是治茶的大本,凡是变质的茶叶及不洁的水均不可饮用。

性:茶的妙用之一在于能养性,我们在品茗时,能由情趣中培养灵感,持之以恒还可以悟出禅理,实为修身最佳之法。

论:茶可以作为和睦人际关系的桥梁。就今日观点而言,茶能使朋友之间畅谈更深,也可使亲人在饮茶之间促进彼此更浓的情感交流。

中华民族是自然兼合,不重形式的。人们将饮茶融入生活的一部分,没有什么仪式及宗教色彩。或在茶内加葱,或调以橘皮,兴之所至,爱怎么喝就怎么喝,注重情趣的配合,所以一直没有一套有系统的体系留传下来。不过惬意、拙朴、自然也正是中国茶艺的真谛。

盖杯泡法(一

盖杯泡法是一种较简便之泡法,客人较多,开会或宴会前后都可适用。在茶行也经常可以看到用盖杯泡法来品茶,“除了享用茶汤闻香之外,也可看到一片茶叶杯底舒展之美”!盖杯泡法(二)

将盖杯当壶,视客人多寡,准备小杯,其泡法跟壶的泡法相同,置入茶叶要比个人饮用量多一些,以6~8成满。

个人品茗泡法

其泡法跟着杯泡法大致相同,所不同之处即多备一只茶盅或茶壶,如果自己认为喝茶小杯不过瘾或喝大杯习惯时可适用。

袋茶泡法

如果喜欢风味的小袋茶,出差旅行用其冲泡非常方便。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想要享受一壶甘香入脾的好茶,除了讲究火候及茶具之外,最重要也最根本的莫过于水质的好坏。

古人泡茶重水,对水质的研究已臻精选的程度。唐朝陆羽主张:“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在乳泉石地慢流者上。”宋朝欧阳修不但是品茗行家,也是识水专家,他赞扬陆羽:“其言虽简,而于论水尽矣”。

据说王安石识对水的研究也颇深。有一次宋神宗赐给他阳羡贡茶,以治疗他的夙疾。宫中太医告诉他最好用瞿塘中峡的水,才能产生药效。正巧当时苏轼要回返蜀地,王安石就托他返朝时,顺便汲取中峡的水,好带回烹茶。岂知东坡在船上闭目养神,船到了下峡才猛然记起王安石的托咐,于是只好取下峡之水代之。

谁知王安石煮食后,竟然发现是下峡之水。苏轼故意不承认,并且叫他解释。王安石说:“瞿塘上峡水急,下峡水缓,中峡缓急适中。用此水烹阳羡,上峡味浓,下峡味淡,中峡最佳,故知。”这种品水的功夫,在现代人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明朝的田子芸在他所着《煮泉小品》中有一句话:“烹茶于所产处无不佳,盏水土于宜也。”此为精辟独到且实际之论:用该地之水,烹该地所产之茶,必定味佳,因茶与产地的水土能自然融合,最能散发茶叶纯美之味。

现代工业社会中,除非特意入山探取净水,否则想要一勺甘洌的清泉,已属奢求,如能因缘际会有井水可用,自是求之不得。实若不然,方便且卫生的自来水亦可取用;毕竟品茶时除了感官的享受之外,有一颗平静安宁的心也占着同等重要的地位。

自来水虽然取之方便,又不虞断源,但是偶有消毒气味,也会破坏茶叶原本的甘香,如能对其稍加处理,再用来泡茶,也可以享受些微甘泉风味。其处理方法为:

先将自来水加以过滤,再存放于洁净的容器内。约沉淀一个晚上后,取上面的净水即可煮开泡用。

使用蒸馏水泡茶,纵不能使茶,水甘醇,但也不会破坏其风味,是一种很理性的泡茶用水;但是过滤器要经常清洗,否则变成细菌的温床,那可是得不偿失的事了。

最后需注意的是:烧水勿让水开得太久,水沸后的几秒钟之内,即可取之,或者改以小火维持水的温度。因为水开得太久,蒸发了太多的水蒸气,会使水变成“硬水”,容易与茶叶里的多元酚类物质产生氧化作用,降低鲜纯的程度,不适于泡茶。明人田子芸在《煮泉小品》中亦有言“地下有硫磺者,涌出而成温泉……非可饮之品”,可见古人早已知温泉不是烹茶佳水了。

中华民族本来就是会享受人生的民族,喜好性属于雅的茶叶,是最合民性的癖好。当三五好友或一家人彼此促膝围坐,一面品味茶香,一面悠游于闲谈之间,或论人生、或言抱负,甚至天马行空,没有主题的闲聊,都能使人舒雅畅意。此时能享受人间饮茶真趣,那么烹茶的水质问题也就不再烦扰人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