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宏基电脑集团
职务:董事长
学历:硕士
行业;电脑
榜样精髓:
○我迷信研究开发,它是企业成长生存的命脉,也是唯一使企业起死回生的救命仙丹。
○商场如战场,不过围棋和西洋棋最大的不同是在于围棋是围地为主,必要的时候才有所谓的厮杀。
○在生意上我认为不必要使对手片甲不留。只要求得自己的生存,发展自己的规模,就是胜利。
○下围棋的时候有几个重点,那就是气要长,那你生存的时间就长,竞争的时候就比较有胜算,所以在商业经营里面就是你的费用,你尽量要压低,你的气就会比较长,这就是比较简单的讲法。
○围棋有一个界限,棋总是要下完的,但是做生意是做不完的,做到几百人也还要继续做下去。除非你败了,否则你是做不完的。所以我想当你一步步在做生意的时候,就像是一步步在求做眼,你要保持你的气很长,然后不断扩张你的地域……○保持一种良好心态是必要的,成功了,可喜可贺,情理之中;失败了,情有可原,总结教训。
一、艰苦磨难是创业的资本
施振荣父亲在他4岁那年就去世了,只留下了他和母亲相依为命。
令母亲宽慰的是,他学习十分勤奋刻苦。上小学、中学,成绩都是全优。他对数理化课程兴趣特别浓,成绩更是出类拔萃。
1944年,台湾尚在日本人的铁蹄践踏下,整个中国处于深重的灾难之中,国弱民穷,施振荣就在此时来到人间。和国势衰落相对应的是他家庭的不幸。父亲在他4岁那年就去世了,只留下了他和母亲相依为命,生活全靠母亲苦心经营一家杂货店维持。这使得施振荣从小就知道了生活的艰难和不易。从小他就帮助母亲照料小店,跑前跑后,俨然一个小店员。
但母亲并不喜欢他那样。她希望儿子好好读书,争取学有所成,出人头地。因此,尽管家境穷窘,她还是挤出钱来送儿子去上学。
令母亲宽慰的是,施振荣学习十分勤奋刻苦。上小学、中学,成绩都是全优。他对数理化课程兴趣特别浓,成绩更是出类拔萃,在台湾彰中高中部学习时,他为此获得了“爱迪生优良科学奖”。
高中毕业后,他考入了台湾成功大学,后来又转学至台湾交通大学电子工程系学习,连年获得校奖学金。大学毕业后,他又进入交通大学电子研究所继续深造,并于1971年获得电子硕士学位。
学习完成后,拥有丰富电子科学知识的施振荣开始寻找自己在社会上的落脚点。很自然地,他将目光转向电子技术集中的台湾北部,先后任环宇电子公司副理,荣泰电子公司协理。
在“荣泰”,他干得十分努力,跑技术,跑市场,尽心竭力,一干就是十年。俗话说,“功夫不负有心人”,然而这回上帝没开眼,他倾注了极大心血的公司因为资金周转不灵还是倒闭了。
这对雄心勃勃的年轻人而言,无疑是一个大打击。痛心之余,他悟出了一个道理:干什么也不能因循守旧,只有用敏锐的眼光,抓住机遇,大胆创新,灵活应变,才能求得生存。日新月异的电子技术更要求从事这一行业的人具备这样的素质。
二、一流的广告效应:宏基是台湾人开发的电脑
“宏基”电脑是台湾人自己开发的电脑。这种广告效应为“宏基”其它类型的电脑上市成功地铺平了道路。
施振荣在“荣泰”经营失败后,他不甘心再为其他老板“打工”了。虽然凭他的技术他不愁找不到工作,但这并不是他一生的志向。他想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自己当自己的“老板”。
自己能干什么呢?他陷入了深思,对自身条件的长处和短处,他再三在权衡着。
去批发经商?自己既无家业可以继承,也无他人可以投资、赞助,此路不通。
退一步讲,即使有人资助,平心而论,这也不是自己的梦想,作为一个电子学硕士,从事电子行业是自己从中学时代就萌发的心愿。
综观电子技术的发展现状,他的眼前不由得一亮:有了!70年代中期,电子计算机的开发在世界上已经起步,可是在台湾却依然是一片空白,人无我有,你弃我取,在台湾做一个电子计算机开发的“先行者”,其发展前景必定广阔。
他感到,这是一个很好的机遇。他决心做一个“电子计算机的园丁”,向现代高科技进军。
于是,他找到了11位在台湾交通大学读书的同学,以及曾共过事的电子工程师,协商创办“宏基电脑股份有限公司”。这一创议得到了众人的热烈响应,大伙共同筹集了200万元资金注册。1976年,施振荣任董事长的“宏基电脑公司”开张了。
按照施振荣的思路,“宏基电脑公司”一开始就以开发自己的产品为主。他借款70万元,购进了微处理机系统设备,公司上下群策群力,加班加点,很快就拿出了产品。然而,无情的市场给施振荣上了痛苦的一课,“宏基”的产品在市场上根本没有销路,产得越多,压得越多,把有限的一点资金都占用了。
问题出在哪儿呢?施振荣很快就明白了,原因不外乎两个,一是由于台湾经济政策的开放,国际上各大电脑商的微电脑大举拥人了台湾岛,这就使有限的市场显得狭小了,而“宏基”产品无论在品质上还是价格上都还没法与国外同类产品竞争;二是“宏基”实在太年轻了,“宏基”产品既无名气,也无影响,更不具备品牌效应,消费者在不了解公司实力的情况下,自然对陌生的产品不敢问津。
出师不利对人气的打击是严重的。看到“宏基”一开始就赔了钱,合作伙伴们开始动摇了,有3位提出来要分道扬镳。心情沉重的施振荣愈加感到了创业的艰难。不过,他不灰心。
为了维持生存,他采取了以退为进的策略,改“工”为“贸”,做起了进口电脑零件的代理商,暂时稳定了人心。
不过施振荣内心是不平静的。虽然“宏基”电脑公司在开发产品方面似乎暂时偃旗息鼓了,但这仅仅是“暂时”的。他知道,事业要做大,必须有自己的东西拿出来,他在寻找这种机会。
一段时间后,他敏锐地发现,虽然外国的电脑先进,但却毕竟是西方人的东西,台湾岛内大多数人还不具备操作西方电脑的技能,而且西方电脑的高价位也使众多消费者望而却步。如果“宏基”能开发出适合中国人使用的电脑,而且价位又比较低,不就可以占领市场了吗?
这一发现令他兴奋不已。说干就干,很快,“宏基”低价位的“小教授中文电脑”问世了。正如他设想的,这一产品果然被市场所认可,台湾岛内的中学生、小学生普遍购买,十分畅销。而且,由于这一产品的成功,“宏基”品牌也渐渐为岛内民众所熟知,大家都知道了,“宏基”电脑是台湾人自己开发的电脑。这种广告效应为“宏基”其它类型的电脑上市成功地铺平了道路。
施振荣认准方向,一鼓作气,使“宏基”电脑在台湾电脑市场稳稳地站住了脚跟。至1985年,“宏基”公司48亿元的营业额,一举击败台湾资讯电子工业的“巨人”——台湾神通电脑公司,从而成为台湾最大的电脑厂家。到1987年,“宏基”又拿下了四个“台湾第一”:
“个人电脑外销第一;
在全世界IBM个人电脑兼容机系列销售量排名第10位;
‘宏基’ACER—1100三十二位超级微机各项技术指标的总分名列美国电脑权威杂志《信息世界》排行榜第二;
在日本推出日、英双语个人电脑,成为这类产品中第一家非日本公司。”
“宏基”旋风在台湾岛内劲刮。
三、“我迷信研究开发,它是企业成长生存的命脉”
“我迷信研究开发,它是企业成长生存的命脉,也是唯一使企业起死回生的救命仙丹。”
“宏基”之所以有如此快的发展速度,除80年代台湾当局将资讯电子工业列为策略性产业加以扶持发展外,还和施振荣本身成功的技术发展战略分不开。
他经常讲的一句话是:“我迷信研究开发,它是企业成长生存的命脉,也是唯一使企业起死回生的救命仙丹。”
他这样讲的依据是:在国际电脑市场的角逐中,台湾起步较晚,技术上也较为落后,要想走科技领先、开创世界产品新潮流之路,是难以办到的。“宏基”公司的出师不利,就是个很好的例证。国外的电脑技术已相当成熟先进,要想在技术上短时期内超越国际先进水平,也是非常不现实的。既然超越不行,那么就采取步步紧跟的方式,但这种跟又不是盲目地跟,而是在跟的同时不放弃研究开发,实现点的超越,一个个局部的点的超越,也就给企业的生存、发展提供了空间。
于是,他的“技术跟进”策略全面启动。
一方面,“宏基”紧跟市场的变化,引进外资,开发技术性较成熟的产品;另一方面,施振荣将企业的经营重心置于购买国际名牌电脑厂家的零组件,组装具有独特性能的成品之上。
双管齐下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前者强调以较少的研究开发费用和较短的时间,使企业进入较高的发展阶段;后者以努力提高产品的组合技能为目的。两者结合,使“宏基”达到了移植发达国家领先科技之优势,来强化“宏基”产品市场形象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