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攻克美利坚:从报刊下手扩张到传媒市场
尽管默多克在伦敦赚了足够多的钱,但他与妻子安娜明显地感受到他们在英国不受欢迎,英国太保守、传统、太沉闷、乏味,而澳洲又太封闭,这些地方都不适合他的雄心抱负和生活方式。只有美国才能满足默多克对新的挑战的那种执着的渴求。
1970年默多克获得了在美国的居住权,他花钱在纽约的第五大街购买了一套可俯瞰中央公园的寓所,在纽约州北部买下了一处农舍,在科罗拉多州还有一个滑雪时的居所。多年来,他一直试图在美国开拓自己的传媒领地。
1973年,默多克在德克萨斯州完成了在美国的第一次收购,他买下了圣·安东尼奥市的三份报纸,即《快报》、《新闻》、及它们联合出版的一份周时报纸。圣·安东尼奥市是一个阳光充足的小城镇,很像澳洲某些人烟稀少的内陆地区。这三份报纸花费了1970万美元,近似于这些报纸15年的收入。这虽不是一个小数目,但毕竟使默多克在美国有了一个落脚点。到1983年,《新闻》和《快报》每年的利润超过了500万美元。
在改造三份报纸的同时,默多克在美国发行了他自己的全国性报纸《国民之星报》。他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其中,自己亲自做主编。该报的成功全靠一个名叫马尔蒂·辛格曼的人。他的办法并不复杂,就尽量讨好所有的批发商。1976年,默多克把报纸改名为《星报》,同时增加一个副标题:“美国妇女周报”。该报为她们提供减肥、健美和美容的“妙方”,给他们提供好莱坞的秘事和性生活方面的建议。于是该报纸的发行量直线上升,到80年代初,达到400万份,每年的利润达到1200万美元。
1976年默多克兼并了纽约最古老的报纸之一《纽约邮报》,1977年1月17日,美国《时代》周刊把默多克作为封面人物,声称他攻克了纽约。马克斯·牛顿以前曾在堪培拉合作过,他虽然很有才华,但生活奢侈,经常借债和赊账,并且发现自己患了糖尿病和癌症。默多克使牛顿走出生活的深渊,他把牛顿请到纽约,担任《纽约邮报》的首席商业专栏作家。牛顿开始像一个宗教狂一样着迷于写作,他对里根经济学的热情宣传获得巨大成功,他的评论也开始使《纽约邮报》在华尔街获得一席之位。在1980年年初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的初选中,爱德华·肯尼迪参议员是卡特总统的主要竞争对手,《纽约邮报》,全力支持卡特总统。
到1984年,默多克已经是美国的一个主要出版商了,他除了拥有圣·安东尼奥的三份报纸,《纽约邮报》、《星报》之外,他还有波士顿的《论坛报》、芝加哥的《太阳时报》、有《乡村之声》和《纽约》这两份杂志。
1984年对默多克来说是很重要的一年。在这一年,默多克购买了福克斯公司。在他与巴里·迪勒的共同努力下,到1987年福克斯电视网被发展为美国的第四大电视网,仅居三大电视网:美国广播公司(ABC)、全国广播公司(NBC)、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之后。人们无法想象当时这个力量薄弱的电视网如何吸引大公司在电视网上作广告,如何打入美国电视市场。而到90年代初,福克斯电视网竟然改变了美国电视市场的格局。
福克斯电视网迅速发展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福克斯电视网吸取了其他电视网失败的教训,使其节目贴近现实,而且节目吸引无数的青年人。70年代全球性经济大危机,美国大多数家庭都承受生活的巨大压力,对政府失去信心。80年代里根上台后,形势有所好转,但穷富差距进一步拉大,通货膨胀加剧,工人每小时的工资由8.55降至7.45美元,到1989年70%的家庭没有可自由支配的收入。80年代仍以经济紧缩结束。《辛普森一家》反映这些现实。同时他们还在每个节目中选择年轻、精力充沛的男人与年轻、迷人的女演员作为主角,以适合年轻观众的胃口。
二是福克斯电视网自己能制作节目和电影。这是其他电视网无法比的。1988年,好莱坞的制作家们举行罢工,在一定程度上削减和限制了其他电视网播放节目吸引观众的举措,它们不得不推出以前的旧戏或旧节目。而福克斯电视网自己可制作新的节目。《特雷西·龙尔门系列》取得第一个成功,从1987年4月到1990年3月,这个节目吸引观众准时坐到电视机前。这极大地吸引了广告商。1988年(BIG)一片就赚了1亿美元。《职业女孩》、《绝地战警》、《小枪》等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功。
《辛普森一家》是一个木偶剧。赫默尔·辛普森是一家核工厂的工人,没什么去向,妻子是一个性格怪癖的护士。他们有三个孩子:郁郁寡欢的丽莎;每天靠母亲安慰的婴儿玛基;主角巴特是一个调皮的孩子,不愿受任何约束,是街上的精灵,富有进攻性,喜欢捉弄人,操纵别人,但常常因小聪明吃苦头。人们的生活仍以在汽车上为主,只是汽车不再向前行驶了,《辛普森一家》就反映了这些现实。《辛普森一家》占据了星期天晚上的黄金节目,节目播出时风靡整个美国。人们都在谈论巴特,印有巴特的T恤衫卖得很红火。许多美国人成为了福克斯的观众,其年轻观众的比例远远超过其他三个电视网。从而对广告商形成巨大的吸引力。1990年广告收入达5.5亿美元,比1989年增长75%。可以说,《辛普森一家》使福克斯电视网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进入90年代后,福克斯电视网又制作出一些世界一流的影片,如《星球大战》等。这些促使它成为美国最大的电视集团。到1996年,在美国10个顶尖的娱乐市场中有9个属于福克斯,在全美国9990万电视家庭中福克斯占有40%的份额。
六、目光远瞻,建立世界媒体帝国
在默多克的朋友中,尼克松是他的“挚交”,他出访他国时常常乘坐由默多克提供的私人飞机。
在80年代默多克是里根与撒切尔夫人的盟友。
在80年代中期,默多克出版了**********的《新思维》一书的英文版,使**********在西方享有盛誉。
默多克也是中国人民的朋友,他曾通过"20世纪福克斯公司”连续10年向中央电视台提供优秀的电视节目及电影作品。
1984年,《福布斯》杂志在一篇封面文章里称,默多克“正在建立世界上从未有过的一个最伟大的通讯帝国,争夺传媒世界的领导权。”1984年新闻公司的全球范围的收入约21亿美元。
默多克的报纸与电视台拥有数亿的记者与观众。
在澳大利亚,他的报纸占发行总量的70%,并在一家全国性电视台拥有15%的股份。
在英国与爱尔兰,他的卫星有线电视台约有300万个用户,他的新闻广播电台在整个西欧都能收听到。在伦敦,他拥有《太阳报》、《泰晤士报》、《世界新闻报》等。
在美国,他的福克斯电视网占全美电视市场的40%的份额,他的发行量达17000万份的《电视指南》是世界上最大的电视节目报。还拥有美国最大的出版公司哈伯·柯林斯公司,发行量最大的杂志。
在亚洲,他于1993年做出一次重大的收购行为,他花了5.25亿美元买下了当时正在挣扎的“卫星电视”64%的股份。这就是亚洲最大的卫星直播公司——香港的凤凰电视台,可向2.2亿个家庭发射电视节目。在1996年7月《********》将默多克排在“亚洲最有影响的50人”中的第6位。居李光耀、日本的桥东龙太郎之前。
这位媒体帝王在全世界出售约150种报刊杂志,每周的发行总量超过6000万份,在全世界首屈一指。
在默多克的朋友中,尼克松是他的“挚交”,他出访他国时常常乘坐由默多克提供的私人飞机。在80年代默多克是里根与撒切尔夫人的盟友,在80年代中期,默多克出版了**********的《新思维》一书的英文版,使**********在西方享有盛誉。默多克也是中国人民的朋友,他曾通过"20世纪福克斯公司”连续10年向中央电视台提供优秀的电视节目及电影作品,如《音乐之声》、《巴顿将军》等。
面对20世纪后期世界电脑浪潮的兴起,默多克的思路并没有停滞,他在伦敦瓦平工厂建立发达的计算机系统是一个有力的说明。并且他敏锐地体察到,当今电脑与网络迅速发展为他的世界媒体帝国的前景提供的最佳契机。
1996年5月下旬,默多克来到日本寻找自己的合作伙伴,结果找到了孙正义与他的日本软件银行公司。默多克看中了孙正义公司是日本公司,同时又是软件专业公司的特点,而且效益好,1995年该公司的税后利润达143亿日元;而孙正义则看中了默多克在世界传媒中的巨大影响力。结果经商讨,默多克的新闻公司与孙正义的软件银行公司各出资208.75亿日元,一举买下了日本朝日电视台21.4%的股票,成为这家日本著名民间电视台的最大股东。朝日电视台是日本五大商业新闻网中的老四,享有盛誉。对人们提出是否以后改变电视节目内容的问题,默多克与孙正义都称,他们关心的是新传播技术,对节目内容不感兴趣。
默多克的前瞻眼光总是比他人先到,他先从报业的平面媒体起家,慢慢走向立体媒体电影与电视。当90年代初以来电脑与国际互联网络形成的巨大浪潮到来时,他毫不犹豫地跨入这一全新世界。
1995年,当太阳微系统公司开发的网络语言Java还不被广泛认识时,默多克便积极活动,促使下属的德尔菲互联网络服务公司获得太阳微系统公司同意,服务公司的总裁负责经营太阳微系统的一个新的公司,目的是在快速增长的互联网络和有利可图的内部网络上推销Java。
在1999年7月,默多克在伦敦宣布,他的新闻公司正式转型为一家互联网公司,他指出报纸印刷时代将要结束。他强调,未来的世界不再是“以大欺小”,而是“以快击慢”。传统的经营手段已行不通。国际互联网络可以闪电速度改变商业形式。
榜样影响力:
鲁珀特·默多克从澳大利亚一份地方报纸起家,奇迹般建立了一个空前的国际传媒帝国。
他的福克斯(FOX)电视网在全美国占据第一位,拥有了全美40%的观众。在英国,他控制着最著名的两家报纸《泰晤土报》和《太阳报》;在亚洲,他拥有亚洲最大的卫星直播公司香港的凤凰电视台和亚洲最有影响的英文报纸《南华早报》。他还曾通过“20世纪福克斯公司”连续十年免费向中央电视台提供优秀的电视节目。
他是一位赌徒、一位冒险家;他既具有超凡的胆识、谋略,又具有严格的理性。他以骑士的风范迅速扩展规模,统辖世界各地的报业、广播电视业,获“默多克旋风”的雅称,成为现代传媒业的泰斗。
几乎没有哪一位美国总统或英国首相不渴望得到他的支持。
1997、1998年他连续被《时代》周刊评为全球50位电脑网络精英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