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县长与牛
3966700000022

第22章 世相走笔(3)

残疾人是社会中最困难、最特殊的群体,他们有的在无声无息的寂静中生活,有的在冥冥无边的黑暗中摸索,有的架着双拐、摇着轮椅在人生的道路上艰难前行。身体的残缺,生活功能的不健全,他们很容易被人们所轻视或取笑而自惭形秽,悲观厌世。肉体和精神上的双重痛苦,很容易使他们悲观失望,“陷于一片灰暗和荒凉”,发出悲怆的呻吟和呼唤。

然而,我们看到的不是他们的自秽自弃、悲观和呻吟,而是自爱、自尊、自信,热爱人生,热爱生活,奉献人类的热烈、笃信和执著。“只要是火炬,就总要发光!”在我的眼里,他们不愧是令人羡敬的光芒耀目的“星座”,是心地和情操无比美丽、晶莹的躯体五官健全的“完人”!

残疾是人生的不幸,但并非在承受人生的无期徒刑。人生的幸福和价值,在于创造和追求,而不在于躯体的完美和残缺。与残疾人中那些闪光“星座”相比,那些躯体完好五官健全而浑浑噩噩挨日子者自然要黯然失色。有着美好心灵的残疾人,其人生是令人羡慕的,而庸碌无为的健全人,即使长命百岁,其人生也只是暗淡无光,马齿徒长。

人是感情动物,谁无“不忍人”的恻隐之心?当残疾人陷于生活的困顿时,社会应向他伸出温暖援助之手,我看见了人们向残疾人踊跃慷慨捐助的动人场面。一个戒指,一张支票,充满着爱心,而一元钱、一件衣服同样饱蕴着亲情。“一人有残,八方支援”,社会主义大家庭完全能够给残疾人注入生机,社会是温暖、慈爱的,残疾人的人生也就充满着甜蜜、美丽和温馨。

《海口晚报》,1992.8.7

新春话酒

“无宴不过年,无酒不成席。”新春佳节,酒给团聚一堂的亲朋好友带来多少激情、希望和祝福!给父老长者敬一杯,孝心拳拳长辈乐;给儿女晚辈敬一杯,火样关怀融酒中;给妻子(丈夫)敬一杯,更添甜甜伉俪情;给朋友敬上一杯,话益投机心益近……

新春佳节饮酒敬酒应是美事,然“物极必反”,“酒极则乱”,盖酒这东西与世界上任何事物一样都有个“度”的问题。本埠有位作女婿的小伙子,正月初三在丈母娘家中做客,晚上酒足饭饱告辞回家,不料半路摩托车出了故障,这小伙为检查车子油路是否畅通,竟糊涂地擦亮火柴照明。哪知引燃了泄漏的汽油,顷刻火光冲天,崭新的摩托车在其惊呼中化为灰烬。这位女婿哭丧着脸说:“能怨谁呢?是那场酒搞昏了我的脑袋。”另有60岁的陈老爹,膝下儿孙满堂,只是儿女孙子都在外地,难得春节欢聚一堂,正月初五,恰逢他六十大寿,全家更是喜上加喜,儿孙们你一杯我一杯敬他,乐得老汉他心花怒放嘴不能抿,不一会儿,几杯名酒下肚,但见老汉斜斜晃晃,一头栽在桌角上,不省人事。真是悲从喜来!这位老汉的悲剧在于,当他笑呵呵接二连三地捧着儿孙们递过来的酒杯时,没有感觉到这是一杯杯苦涩、悲凉和祸端。

酒逢佳节分外香。然而它总是扮演着喜剧和悲剧演员的角色与人们搭亲。借之助兴者,更添欢意友情;沉溺迷恋者,则拥抱悲剧。“新春佳节,大欢大喜,能不喝酒吗?”“新春佳节,大吉大利,能多喝酒吗?”这可是一句耐人寻味的经验之谈。

《海南日报》,1993.1.23

过年啦,不放鞭炮怎么玩

旧岁汩汩流逝,新春悄悄光临,又要过年啦。

过年自然有过年的话题:“买年货,贴春联,欢欢喜喜吃团圆”;“穿新衣,戴新帽,敲锣打鼓放鞭炮”……如今城里人过年,一切都称心,就这么一件遗憾:燃爆竹,放鞭炮,没门啦!城里定下“禁炮令”,谁个违规就得受处罚,或罚款,或被拘禁,就看你情节之轻重。

城里禁放鞭炮,而乡下鞭炮依然在噼噼啪啪,于是每逢过年就发生了强烈的“城乡差别”:“村里过年热闹闹,城里过年静悄悄。”不放鞭炮,城里人过年就像熬汤没有味精一样乏味。鞭炮自古以来是国人喜庆之物,是祈吉驱邪之物,燃鞭炮是远源流长的传统文化,尤其在“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的春节更是如此。这就难怪城里众多的人每年非要回乡下老家过年不可,点他个“万三三”、“霹雳雷”什么的多带劲,哪像呆在城里,与往常一样,一切静悄悄提不起神来。最近有一家报纸甚至载文说,一些城里人憋不住了,提出要恢复春节放鞭炮!其理由当然有:酒能醉人,为什么不禁酒?电能电死人,为什么不禁电?

然而哪能呢,城里人口密集,环境、安全和空气净化是至关重要的。为了城市的净化和安宁,为了市民的微笑和温馨,为了千家万户的祥和,市民你我他必须服从大局,遵守法令,禁绝“炮欲”,忍痛割爱。想一想,上百万人口的城市,家家户户都“爆竹声声”起来,污染、噪声、火灾该有多少,“震死你”、“呛死你”,还有“烧死你”之类的事又该有多少?城里严禁放鞭炮,正是城里人进步、文明和法治的体现,也正是城里人祥和和福祉之所在。

鞭炮是要禁的,春节也是要过的,那么城里人怎么办?方法也是有的,“叶公思龙”、“叶公好龙”,仅仅是“思”、“好”罢了,别那么认真,动真格。一是提倡家家户户挂爆竹(这仅仅是装饰品、工艺品而已),越红火越漂亮越多越好;二是电视台要多制作爆竹迎春喜庆的节目,商店要多出售爆竹噼啪闹新春的劲碟和****,好让爆竹迷们过一过“爆竹瘾”;三是鼓励那些鞭炮迷们去农村过年,以体味爆竹文化,体味农家新春之趣。

春节到来了,城里人又忙起来了。禁炮是禁炮了,但大街小巷张灯结彩,日用杂货店又挂起了大红大红的“炮仗“(观赏装饰品),一派喜庆气氛。没有炮仗爆鸣,没有硝烟弥漫,更显得祥和、吉利、文明和馨香,这叫做:“满目爆竹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重庆日报》,1999.2.12

说巧合道中奖

手头有则资料,写的是美国两位妇人发生的一件令人无法解释的巧合之事。露丝·庄斯及伊莉莎白·慕兹两人曾在1966年10月7日在同一所产院分娩,23年后,他们又在同一间殡仪馆埋葬自己在那天出生的孩子。露丝的女儿积琪莲在德州圣安东尼奥的尼克斯医院出世,3小时后,伊莉莎白的儿子比利亦在同一问医院出生。两个孩子同进一所小学、中学,一生都是朋友。1990年5月21日,两人又都在车祸中死去。世事悠悠,哪能这般巧合?

其实生活中不乏巧合之事。不说别的,单说时下最热门的买彩票吧。中了奖,谁说不是一种巧合?某君素来不屑于买彩票,有一天忽然心血来潮地买一张,谁知运从天降,中了个10万元头奖,看来只能用“极端巧合”来诠释。

不过话还得说回来,巧合之事毕竟“凤毛麟角”,世界上有几个是“同日同院生,同日车祸死”的?在上百万乃至上千万张彩票中,又有几张“头奖”?!

彩票迷们买彩票之前,要经过缜密计算,精心破译、求解后才“确定”某一组数码的某一张。“目标”确定后,于是醉兮迷兮地买,大把大把地买,倾家荡产地买,殊不知巧合就是巧合,巧合并非意愿,到头来往往是大海捞针,陷于渴望与失望交替熬煎的苦海之中。彩票发烧友中不是有人疯癫有人跳楼有人家破人亡的么!所以我认为,还是不要把巧合当作愿望为好,百万千万中寻一个巧合,岂能人人皆有,随愿而至?

当然,如果是爱国彩票或公共建设彩票,那就无妨多买几张,爱国爱乡,做公益事业,那也不图什么“头奖”不“头奖”了。

《海南日报》,1993.5.2

“私了”与“公了”

印度作家普列姆昌德的长篇小说《戈丹》中,写农民何利赊了一头母牛,其弟希拉因嫉妒而将母牛毒死,警方对此立案侦查,何利却宁愿吃亏也不愿报案和作证,反而对天发誓说母牛不是希拉所毒,并向高利贷者借钱贿赂警方了事。

何利这种做法,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私了”。“私了”有时可以省事,少惹麻烦。然而事实上却也未必。相反,对方往往会利用你的“私了”所蕴含的软弱,得寸进尺,更加肆无忌惮,而导致更大的悲剧。生活中这样的事例太多了。

有一位妻子,常年受到丈夫百般凌辱。丈夫赌钱酗酒后便带着姘妇回家淫宿,还将妻子打呀骂呀并赶出家门。她不敢“告官”,而试图“私了”。每次都下跪哀求,叩头许愿,可换来的却是更加残酷的凌辱与摧残。有一对夫妇,都是高级工程师,都是先进工作者,却养了个作恶坐班房的的独生子。这孽子出狱后不思改过,反而偷抢嫖赌样样皆全。这对知识分子夫妇好言规劝,却每每被怒目相斥,拳脚相加。一次,夫妇俩从孽子床下搜出一袋沉甸甸的抢劫来的钞票,抱头痛哭,于是决定“私了”:趁孽子熟睡时将之杀死,为民除害。遂用斧头菜刀往儿子脑袋上狠命劈下。儿子惨叫一声命归黄泉,而这对夫妇也铸成大错,进班房饱受铁窗之苦。“私了”,给人带来多大的悲剧!

“私了”所造成的悲剧,应当唤起人们的警醒。我们的社会是法治的社会。倘若那位妻子面对恶夫勇敢地走上公堂,诉诸法律,那么她下半辈子还是可以得到幸福的;倘若这对知识分子夫妇对孽子“公了”,将其扭送司法机关,一能保住儿子性命,二能制裁、挽救和教育他,夫妇俩亦可安度晚年,而不至于身陷囹圄。悲剧皆因糊涂“私了”,毁了全家。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中出现犯罪的成员,危害的不仅是这个家庭,还有社会。家庭教育、家教管治固然不可缺少,但面对犯罪,家庭及个人往往显得苍白无力。因此,犯罪行为必须依靠全社会的力量来尤其是法制的力量来制裁和处理。只有诉诸法律将之“公了”,才是一个现代公民应取的态度。

《南方周末》,1992.1.31

论“斯文扫地”

现在的文人据说不少是穷得酸溜溜的。去年文友A君为出一部学术著作欠了一屁股债,不得不东奔西跑踏人家门槛求帮助拉赞助,“为伊消得人憔悴”了一番。有人笑着对掉了两围肉的A君说:“看你这个样子,真是斯文扫地。”

此话听来真令人感慨良多。然感慨之余,总在想,文章千古事,堂堂正正做人,堂堂正正写书,堂堂正正出书这利国利民之斯文事,岂有“扫地”之理?

在一个秋风送爽的夜晚,我从另一文友B君手里接过散发着油墨芳香研究乡土文化的著作,那感受又不一样。这哪里是书,分明是B君的血汗、智慧和毅力的结晶!那一刻,我感受到B君的不凡。与其说是斯文,不如说是崇高。然而使人感到怆然的是:面对五位数字的“出版费”,他无能为力,有谁关心支持和赞助其出版?!他又要去求人,“斯文”又要“扫地”了。漫漫路难行,我为B君忧。

实话实说,只要你是志在学问,安贫乐道的“斯文人”,你就决不会“扫地”。贝多芬乐艺盖世,誉满天下,却不肯为王公贵族演奏;杜甫先生虽然“艰难苦恨繁霜鬓”,却发出“富贵于我似浮云”之吟咏;范仲淹惟吃粥才心安,顾炎武耐清贫拥书著说,齐白石宁愿清贫也不为侵略者作画,闻一多宁可挨饿也不愿领“嗟来之食”,何“扫地”之有?相反,其行其德光彩照人,成为斯文人的美谈。

我想我的这位B君应该挺起腰杆来,大胆向前走,你的事业与社会上诸如“希望工程”、为残疾人募捐一样光彩!

倒是生活中真的有着那么一类“斯文”在那里实实在在地“扫地”。为了出那个压根儿出不了的名,或为了口袋里的“孔方兄”,不惜拿起剪刀和糨糊去当“文抄公”;为了“快速致富”和“轰动效应”,便去写血肉淋漓之斗打或色情淫乱等庸俗不堪的东西;治病救人,拿手术刀是件顶斯文顶高尚之事,然而偏偏就有专盯着红包的。还有那些以捞“会务费”、“资料费”、“报名费”或什么费为目的的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笔会”、“研讨会”之类的“斯文人”、“斯文事”,恐怕才是真真正正的“扫地”呢!

《海南侨报》,1996.8.30

漫说农民用名片

倘若有谁告诉你刘姥姥、杨白劳、朱老忠、许茂、陈焕生进城,曾带着大叠名片,每逢交际,便递出一张,势必滑天下之大稽而令人捧腹。

农民没有名片,那是过去的事。如今,名片这现代人必有的交际之物,就像彩电、冰箱一样早已出现在农村,进入平常百姓家。日前,到市郊一友人家,结识了几位农工贸联合体的农民,个个的名片上赫然印着“董事长”、“总经理”、“主任”之类的字样,不由耳目一新。

农民用名片,可以说是改革盛世的产物。千百年来,农民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土包子”、“泥腿子”。甭说是搞开发办贸易,就是填饱肚子和“识丁”也成大问题。如今换了人间,农民西装革履潇潇洒洒进入现代社交的大雅殿堂。倘若有人要请问农民印名片干啥,他大都会用这句最流行的话来回敬他:“都什么年代了……”

用名片,体现了现代农民观念之更新。在他们看来,自己不应老是被呼为“叔”呀、“爹”呀、“嫂”呀、“婶”呀的,而实在也应该神神气气地被人称作“主任”、“厂长”、“经理”、“董事长”了!名片,这种小小的现代交际的玩意儿,使农民进入“上流社会”,变得“高雅”起来。

当然,农民用名片并不完全是为了称呼之“雅”,门面之“秀”,身份之“高”,而实实在在是现代农民的工作需要。“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农民的名片是城乡商品经济和现代交际的必然产物。

当然,农民用名片也要像各界人士用名片一样要恰如其分,坚持实事求是,不要夸夸其“名”,自封为什么“家”呀,“长”呀,弄得“董事长”遍地皆是,“总经理”满天飞,那便没多大意思了。

《粤港企业家报》,1992.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