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曰:“好乐何如?”
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今之乐由古之乐也。”
曰:“可得闻与?”
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於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蹙额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於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於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额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於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今王鼓乐於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於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译文】庄暴碰见孟子,说:“我朝见大王,大王告诉我用什么能得到好的快乐。我没有用什么来回答。”他接着问道:“好的快乐应该怎么办?”
孟子说:“大王对得到好的快乐的事看得很重,那么齐国差不多就好了。”
几天后,孟子见到齐宣王时问道:“大王曾经告诉庄暴用什么能得到好的快乐,有这回事吗?”
齐宣王脸色一变,说:“寡人并不是喜好先王们的那种快乐,我只是喜好这世俗的快乐罢了。”
孟子说:“大王对能得到好的快乐看得很重,那么齐国差不多就好了!如今的快乐是遵从古代的快乐的。”
齐宣王问:“可以说来听听吗?”
孟子说:“独自一人快乐地享受快乐,和别人一起快乐地享受快乐,哪一种快乐?”
齐宣王说:“不如和别人一起。”
孟子说:“与很少的人快乐地享受快乐,和大众一起快乐地享受快乐,哪一种快乐?”
齐宣王说:“不如和大众一起。”
孟子说:“臣请求为大王解说快乐的根本含义。今大王鼓乐喧天于此地,百姓听闻钟鼓之声,笙箫之音,都愁眉苦脸地互相诉说:‘我们的大王这样喜好鼓乐,为什么使我们落到这种地步呢?父子不能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大王在此打猎,百姓听闻大王车马的声音,见到旌旗的华丽,都愁眉苦脸地互相诉说:‘我们的大王这样喜好打猎,为什么使我们落到这种地步呢?父子不能相见,兄弟妻子离散。’这没有别的原因,是因为不能与民同乐。
“今大王鼓乐喧天于此地,百姓听闻大王钟鼓之声,笙箫之音,都眉开眼笑地互相诉说:‘我们大王大概没有生病吧,要不然能鼓乐于此?’今大王在此打猎,百姓听闻大王车马的声音,见到旌旗的华丽,都眉开眼笑互相诉说:‘我们大王大概没有生病吧,要不然怎能在此打猎呢?’这没有别的原因,就是能与民同乐。今大王与百姓们共同享受快乐,就是王道了。”
【说明】在上篇第二章中,孟子与梁惠王就曾经谈过“与民同乐”的问题。本章之重提,并不是因为齐宣王不懂这个道理,而是本书的编纂者意在重点突出“爱民”的基础就在于“与民同乐”的行为方式上。
一个人的一生,谁不想幸福而快乐?人生就是追求幸福和快乐的,不论是什么哲学,不论是什么主义,不论是哪一种宗教,不论是哪一种经济活动,人们孜孜追求的就是想能得到幸福和快乐!乐是什么?就是“安居乐业”的“乐”。这个“乐”就是人类所孜孜不倦追求的最高目的。那么,什么样的快乐才算是好的快乐呢?人类自从有了思维以后,就开始思索,如何才能让自己身体的感观能获得最大的愉悦。于是,食物、衣物、房屋、车辆舟船等被相继发明出来。然后这些东西就越来越精细,越来越符合人们的需要,越来越使人们离不开。而获得更好的东西,即可以满足人们身心的愉悦;于是人们的欲求心就越来越强,以至于到现在,再高明的科学技术也满足不了人们的欲望。而欲望(包含着贪求、贪婪、渴望、热望、贪恋、恐惧、挫折感、自负、烦恼、愤怒、焦虑以及寻求欲、获得欲、享受欲、贮藏欲、消费欲等)得不到满足,人们就产生了痛苦,因而快乐就越来越少了。除了极少数人似乎能得到满足外——不论是狂喜的满足还是恬静的满足——人们都不会突然中止自己的欲求,好了还要想好,然而大部分人的欲望都是得不到满足的。虽然有些有短暂片刻的满足,但那只是瞬间的满足,转瞬间即象泡沫一样消逝在广大的欲海中,人们又开始新的欲望的渴求,有了新的期盼,希望拥有未来的意向。因此人们就越来越痛苦。而每个人快乐的根源都不是相同的,某件事成功了,情感上得到满足,人们就会感到快乐;看到某样东西,也会有人感到快乐。然而,当独自一人享受快乐时,并不能感受到真正的快乐,这就是因为没有人来分享你的快乐!快乐的精神是精神适意、安宁、自足,一个人的精神快乐并不需要荣华富贵和金钱女人,这些东西不属于性命本身的。真正的快乐是从生命的本性流露出来的,它源于自己的精神内部。自然而然地顺乎人性,是快乐的人格内涵。快乐是与对人生的憧憬,对未来的希望联系在一起的。而享乐则是缺乏生活目标,没有人生信念,更没有创造乐趣。享乐者认为人生没有什么信念和意义可言,人生就是为了吃喝玩乐。享乐则从来没有安宁和自足感。享乐的背后是病态和失望,旧的刺激刚过去又得马上寻求新的刺激,否则,享乐者就会百无聊赖,就显得惶惶不安。之所以许多人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丧失了自我,甘愿把自己作为商品推销,失去人的本性,其根源是想以此换得金钱物质,以满足自己贪婪的欲望。远离了自然的本性,抛弃了赤子的天真,还自以为精明。人与人之间失去了真诚,失去了最佳行为方式,相互的理解和同情就成了空话。这一切不正证明我们在愚弄歪曲着自己的本性吗!以此种痛苦伴随一生,我们会有做人的快乐吗?生命的根基迷失了,才会导致如此的痛苦,只有找回自然而然的生命根基,我们才会有快乐,人类才能走出误区,走向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