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国学其实很有趣儿
3963400000054

第54章 【中医·文娱】(10)

他们的表演也吸收了文明戏和相声的一些表现手法,形成“说唱”与“滑稽”的拼档演出,在剧场、游乐场和广播电台表演、播音,迅速受到群众的欢迎,遂使独脚戏形成独立的曲种。独脚戏具有强烈的喜剧色彩和娱乐性,表现形式广采杂糅,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独脚戏表演剧目甚多,如《哭妙根笃爷》、《宁波空城计》、《七十二家房客》等。

什么是十不闲莲花落?

莲花落流行于京、津、河北等地。一作莲花乐,源于唐、五代时的“散花乐”,最早为僧侣募化时所唱的宣传佛教教义的警世歌曲。宋代开始流行民间。清乾隆以后,出现了职业艺人,同时满族八旗子弟中也有不少爱好者,遂与民间流行的另一艺术形式“十不闲”合流,成为民间花会形式之一“天平会”,曲种名为“十不闲莲花落”,又称“十不闲”或“莲花落”。内容多为写景抒情和演述民间故事的俗曲。演出时,先由全体人员敲击十不闲的打击乐器,做舞蹈动作,唱四喜、八掌、架子曲等曲调,做为序曲,然后演唱莲花落节目。

演出形式有单曲、彩唱两种。单曲只由一人演唱故事,唱词采用叙述体;彩唱是由歌者二三人,分饰为旦、丑两种角色,分包赶角。莲花落的传统曲目,单曲有《摔镜架》、《秋景天凉》、《百虫名》、《大西厢》等;彩唱群曲有《十里亭》、《小化缘》、《夜宿花厅》、《赴善会》等;另有《打花鼓》、《刮地风》、《捕蚂蚱》等小曲。

耍中幡是哪个民族的游戏?

耍中幡是北京地区回族中喜闻乐见的传统游戏。相传中幡源自佛教法器的“幡”,为佛门八宝之一,中幡由杆伞盖旗组成,全长3丈多高,上有3面旗,中间的叫飞旗,两侧的称小旗,旗下有3把伞。中幡上一般有6个长方形的竹圈,俗称“拍子”,大小不同,音响各异,悦耳动听。

中幡演练的每一个动作都有名称,还有几个动作组成一个以历史人物为中心的完整套路,如“霸王举鼎…‘苏秦背剑”“太公钓鱼”“封侯挂帅”“张飞骗马”等。中幡演练的特点是惊险紧张、轻松幽默、刚柔兼备。惊险的动作往往使观众目瞪口杲,幽默的表演又使人捧腹大笑。在农村,常以精彩的中幡表演喜庆丰收。

跳火绳是小孩玩的游戏吗?

跳火绳是大凉山彝族古老的、独具特色的传统体育游戏之一。它表达了彝族人民对光明、幸福的追求和对吉祥、繁荣的渴望。跳火绳多在喜庆佳节和丰收之后于夜间举行。跳火绳的场面极为壮观,火绳有单人跳和集体跳两种。比赛的距离没有严格的要求,一般30~50米。火绳用1根长约3米左右的藤条拧成,在藤条的中段绑上浇有菜油、松油、煤油或香油的布条和棉纱后点燃。在场内两端画上起跑与终点线,比赛者站在起跑线后,手执燃烧的火绳,待号令一发,便双手紧握火绳的两头,像单人跳绳一样,摇荡火绳,直线跳跃着前进,最先到达终点者为胜。持火绳跑步和走跑都判为犯规,不计比赛成绩。

日尔噶是种什么游戏呢?

流行于云南昆明富民地区,又称“赶老牛”。“赶老牛”一般在土场上进行。场地面积长、宽12米左右即可。土场中间挖一直径30厘米、深10厘米的窝,场地的边沿再挖若干个窝,距离相等,窝的多少根据参赛人数而定,每窝1人。“老牛”是一个直径5厘米、长12厘米的木疙瘩。上场的人各持一根120厘米长的木棍赶“老牛”。比赛分攻方、守方,以场地中间的窝为界,攻守双方人数相等,场地中间的窝旁设一名防守,比赛开始,由防守一方开始赶“老牛”到了面前,进攻队员开始争抢,并积极配合。一方如先把“老牛”赶进对方任意的一个窝里,即赢。如一方进攻,自己所守的窝被对方抢占则算输。赶老牛比赛,对输者要进行惩罚,窝被抢占或“老牛”被赶到窝中的人要唱一支山歌,或跳个舞,然后继续进行。

顶罐走是朝鲜族特有的吗?

顶罐走路是朝鲜族妇女的生活习俗。朝鲜族妇女以吃苦耐劳著称,她们从儿时起即开始学习顶罐走路。在长期的锻炼中能做到顶罐不用手扶,走起来自然轻松,大方而有节奏。每逢节日,朝鲜妇女还身着各色彩裙。“顶罐走”即由此而来。

“顶罐走”类似竞走。有80米、100米、200米和400米接力走及障碍走等,比赛时可利用田径跑道,设起点和终点,在发令员“各就各位”中,参加者要将水罐放在起跑线上站好位置,“预备”声落,将水罐置于头顶,“走”字喊出后,按规定路线快速前进,比赛令起不得抢行,抢行两次按犯规取消比赛资格。行走过程中,水从罐中溢出以及水罐跌落等以犯规论。“顶罐走”也可通过各种不同的动作与队形变换来进行表演。

藏族大象拔河已有千年历史了吗?

比赛前先在地上画两道平等线作为河界,比赛通常由两人进行。在一条长约4米的绳子或布带的两头打结,双方各自从裆间穿过,以过腹部套在脖子上,两人以背相对,各站在河界一边。发令后,即模仿大象姿势,两手与膝部着地,以脚、腿、腰、肩颈力拖动绳子奋力向前爬,以将系在绳子中间的红布标志拉过河界者为胜,大象拔河也有2人、3人各为一方的。藏族习俗崇尚大象力大无穷,故称“大象拔河”。相传已有千年历史。

据说格萨尔王在攻打达惹、罗宗国后返回途中,发现上千头牦牛,便采取拔河方法来分配。也有说大象拔河源于印度。后随佛教的传入而流行于藏区。大象拔河,在不同地区称谓不同,有双人拔河、奔牛、拉扒牛等,藏语称“格吞”“押架”“朗毒杀响”。

瑶族人龙是种什么游戏?

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白芒营乡一带,流行着“人龙”的传统游戏。它一般有17人组成,构成8节。每两人一组为1节,一人站立,一人跨于其肩,向后仰头搭在后一组跨者的腿上,并双手扶住其双脚,后一组站者双手扣住前一组仰卧者的胸部,这样各组前后互相连接是为“龙”身。最前边一组的站立者由另一人紧贴胸前,双腿反夹其腰下部,是为“龙”头,有时站立者肩上还坐一小孩。最后一组的骑跨者身向后仰,悬空摆,是为“龙”尾。运动时,由“龙”头领先,作“之”字形、圆形、弧形的路线走动,速度或快慢。每个人靠脖、肩、脚的横贯力和腰、腿的伸缩力互相配合,运动量很大,可以培养人们坚忍不拔的品质和集体主义精神。

叼羊比赛是怎么回事?

叼羊是西北地区维吾尔族和许多兄弟民族中普遍盛行的体育游戏活动,可以说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被誉为“草原上勇敢者运动”。叼羊比赛,一般是选用2岁或3岁的健壮的山羊,先割去头和四蹄,紧紧扎住羊的食管,再放到清水中浸泡或向羊肚中灌水。这是为了使其有一定重量,和增加羊皮坚韧性,不易在剧烈争夺中被扯烂,参加叼羊比赛的骑手,事先都安排好助手。一个人要在十几名强手中单打独斗夺得羊,还要冲出重重包围,所以,要想获胜是有相当难度的,一般是一个队与另一个队的集体较量。每一个队的众多骑手,要有战略战术,首先是要有明确分工,如有的人专门负责一马当先,冲群叼夺;有的人负责掩护;有的人是专门追赶阻挡对手,各司其职。一旦夺得山羊,同队的伙伴有人向前拽缰绳,抽打马背,前拉后推,左右手护卫,才有可能顺利冲出对手设下的重重包围,把夺到的山羊先放到规定的地方,以获得胜利。

好来宝是哪个民族的表演形式?

好来宝又称“好力宝”,是我国蒙古族人特有的文艺表演形式,它一般是由一人或多人以四胡等乐器自行伴奏,坐着用蒙古族语言进行“说唱”。

在蒙语里“好来宝”表示连起来唱或串起来唱的意思。唱词为四句一节,押头韵,可以每两句或每四句一押韵,也有几十句唱词一韵到底的情形。节目篇幅可长可短,表演者可临场发挥即兴编词,运用比喻、夸张、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尽情叙事或抒情,节奏明快、酣畅淋漓又不失风趣幽默。

代表性的好来宝节目有《燕丹公主》、《富饶的查干湖》、《还是当艺人好》等,著名艺人有琶杰和毛依罕。

盘歌是歌唱的一种吗?

盘歌是苗族青年男女向对方表达心愿、显示才能的一种古老的对歌方式。昭通一带苗族的“盘歌”非常有趣。男青年看中了某位女青年,便带两个年龄相当的同伴,一起去到姑娘的家,找她的长辈说明来意。若姑娘的父母亲回答:“还没人家,是同班辈的。”便准许盘歌。盘歌的歌会,由女方老人安排。男女双方参加对歌的同伴,既当参谋,又为自己找对象。在盘歌中,一般是男的先唱。双方通过对唱,显示自己的才能。如果男的输了,女方便用水将男方泼走。泼水在苗家不是恶意,而是一种善意的洗礼。如果男方对答如流,唱得情投意合,还可以唱到订婚。但是如果女的盘输了,还可继续盘歌,这样的盘歌一直盘到订婚为止。订婚那天,女方的父母要及时为男方备办喜酒,一一敬给参加歌会的乡亲,最后以一对牛羊角当杯,敬给这对即将结合的青年。然后吹起芦笙跳起舞,通宵达旦为这对青年人贺喜。

东乡族花儿是指花朵吗?

花儿是东乡族人民最喜爱的一朵艺术奇葩,几乎人人会唱,人人会编。它语言精练,情景交融,富有生活气息。是四句一首,前两句为比兴,后两句为本意。每三句各是七个字或是九个字,二、四句多为八个字。“樱桃好吃树难栽,白葡萄搭起(个)架来。心里育活口难开,‘花儿’里带上个话来。”东乡语中把“花儿”称为“端”。“端拉斗”就是“漫花儿”。近一二百年来,“端”在东乡族人民的文化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所以,东乡“花儿”唱道:花儿本是心上的话,不唱由不得自家。刀刀拿来头割下(音“哈”),不死就是这个唱法。“花儿”表达了人们的喜怒哀乐,因此,东乡族的“花儿”即兴歌手很多。

《白沙细乐》是纳西族的音乐吗?

由于丽江纳西族地处云贵高原与青藏高原的接合部,是汉藏文化的交融区。多元文化在这里碰撞、交汇,形成了音乐的活化石——纳西古乐,反映了他们不同历史时期的生产、生活、宗教、习俗等的音乐文化,并继承了部分内地早已失传了的汉族古典音乐。

纳西古乐由《白沙细乐》、《洞经音乐》和皇经音乐组成(皇经音乐现已失传),融入了道教法事音乐.儒教典礼音乐,甚至唐、宋、元朝的词、曲牌音乐,形成了它独特的灵韵,被誉为“音乐化石”。

《白沙细乐》纳西族民间俗称“别时细哩”,它是迄今仍然保留并传承于纳西族民间的大型丧葬歌舞、器乐组曲。传说在元朝时期,元世祖忽必烈入滇,经过丽江时,受到纳西族木天王的热情接待,忽必烈为答谢他的盛情,走时留下了一半的乐工及一些乐谱作为赠礼,而《白沙细乐》就是这支蒙古乐队流传下来的乐曲,直到现在,乐工仍保持当年的古老的打扮。

《白沙细乐》包括舞曲、歌曲以及器乐曲牌三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共24个曲牌。它古朴典雅,有相当高深的艺术造诣,在中国音乐历史上一直占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同时也具有较高的欣赏与收藏价值,被誉为“活的音乐化石”。乐曲以部落战争的悲剧故事贯穿始终,是中国至少有700年历史的有乐章、有故事、有哲理、有和声的大型管弦乐套曲。

文崩音乐是种什么音乐呢?

文崩音乐流行于云南省德宏的景颇族中,是一种器乐合奏。它大约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50年代由缅甸的景颇族地区传入我国。在较大的景颇村寨,一般都有文崩乐队。每逢年节、婚嫁或新房落成等庆祝活动时,景颇人常邀文崩乐队演奏助兴。农闲时也演奏文崩音乐以自娱。

文崩音乐有独立的乐队形式、成套的曲牌和传统的演奏程序。通常所用的乐器有文崩三比(景颇族无膜竹笛)一至数支,铓锣、小镲各一对,大、小军鼓各一个。有时还加用吹管乐器洞巴和象脚鼓。其中文崩三比是主奏旋律的乐器。

文崩音乐曲目的来源有景颇族民歌、器乐及境外景颇地区的音乐,甚至包括欧美国家的一些音乐。其乐曲有礼仪性和风俗娱乐性两类。在庆典活动中,礼仪性乐曲须按一定顺序演奏,代表特定的礼仪内容。例如《文崩曲》为开始乐曲;《撒拉姆》意为向来宾表示敬意;《西赛》表示对客人的亲热;《布里半》原是一种花名,用作曲名表示迎亲献花;《木南撒》意为送客,表达主人对客人依依不舍的心情,以及对客人旅途平安的祝福。在礼仪性乐曲之间,可自由穿插风俗娱乐性乐曲,如《舂米歌》、《口弦调》、《象脚鼓调》等。音量宏大,节奏鲜明,情绪热烈。

羌笛是羌族的民间乐器吗?

羌族乐器中,首推羌笛为最。早在汉代应邵《风俗通》里,就有“羌笛”之称。西汉前的羌笛只有三四个按孔,后来才加了个最高的按孔,并传人中原《昭明文选》马融《长笛赋》对此有记述:“近世双笛从羌起,羌人伐竹未及已。龙鸣水中不见已,截竹吹之声相似。剡其上孔通洞之,载以当抓便易持。易京君明识音律,故本四孔加以一。君明所加孔以后,是谓商声五音毕。”

最初的羌笛是用羊腿骨或鸟腿骨制成。早期的羌笛,既可吹奏,又可策马,故又名为“抓”。后来进行不断提高和改良,流行的羌笛发成为六声阶的双管竖笛。笛管选用岷江上游高山特产的油竹,长约15~20厘米,成方筷形管笛,如小指般粗。两管用细线并排捆紧,将竹簧插在管头。竖吹,音色柔和、纤细,多用于独奏。演奏者用“鼓腮换气法”的技巧,可不断连续吹奏,声音更加悠扬婉转。

除羌笛外,羌族常见的乐器还有月琴、口弦、小锣、手铃、唢呐、胡琴和羊皮鼓等。各种乐器在多才多艺的羌族人民手里,表达了不同的思想感情。如常以羌笛、月琴、口弦来倾吐爱情,诉说旧时的苦难;借唢呐来表达心中的欢乐情绪;用小锣、手铃和羊皮鼓等,敲击出热烈紧张气氛。

高跷是民间舞蹈的一种吗?

高跷舞是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是我国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艺人表演高跷舞的历史十分悠久,是群众自我娱乐的一种形式,主要表现劳动人民热爱生活、庆祝丰收和共享太平盛世之情。踩高跷俗称缚柴脚,亦称“高跷”、“踏高跷”、“扎高脚”、“走高腿”,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多在一些民间节日里由舞蹈者脚上绑着长木跷在广场进行表演。踩高跷不但扮演的人身着戏装,浓妆艳抹,且歌且舞,而且往往装扮戏曲折子,如《管甫送》、《闹天宫》、《八仙过海》、《水漫金山》等。踩高跷的角色,因为各自身份不同,所以造型各异,高低不一,《水漫金山》中的法海木脚高达4尺,小沙弥2.5尺,鱼兵虾将因要翻滚起扑打,所以木脚只高1.5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