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国学其实很有趣儿
3963400000030

第30章 【姓名·称谓】(1)

中国人的姓是怎么来的?

《左传·隐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这表明“姓”的本义是“生”。因此人们普遍认为,姓最初是代表有共同血缘、血统、血族关系的种族称号,简称族号。作为族号,它不是个别人或个别家庭的,而是整个氏族部落的称号。据文献记载,我们的祖先最初使用姓的目的是为了“别婚姻”,“明世系”、“别种族”。它产生的时间大约在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时期。

姓是怎么来的?人们推测,姓的由来与祖先的图腾崇拜有关系。在原始蒙昧时代,各部落、氏族都有各自的图腾崇拜物,比如说麦穗、熊、蛇等都曾经是我们祖先的图腾,这种图腾崇拜物成了本部落的标志。后来便成了这个部落全体成员的代号,即“姓”。由于古代氏族部落的数量毕竟是有限的、可数的,所以,纯正的远古时代留下来的姓是很少的。

中国最古老的姓有哪些?

后人据《春秋》整理出来的“古姓”有:妫(今河北涿鹿有妫水)、姒、子、姬(周王族姓)、风、赢(秦姓)、己、任、吉、芊、曹、祁、坛、姜、董、偃、归、曼、芈(楚姓)、隗(原北方少数民族姓)、漆(瞒)、允22个姓。这些姓中近半数带女字旁或与女性有关。所以,人们推测,姓的产生可能在母系氏族社会。

章太炎先生及其他学者又从《说文》、《山海经》、甲骨文、金文等较古的文献中整理出几十个古姓(约59个,章太炎得52个,他人又从金文中得嫘等7个),这样加上原有的也不过八十几个,可以想见,这只是远古实际存在的姓中的一部分,原有的姓肯定不止这些。其他的已佚。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时候的姓没有我们今天讲的“姓”多。

姓和氏最初是一回事吗?

现在我们已经习惯于说“以姓氏笔画为序”之类的话了,在大多数人心目里,姓和氏是一回事。其实,在古代,姓和氏之间有着较大的差异。

我们知道,最古老的姓大约产生于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公社时期,而氏的产生稍晚,最早的氏大约产生于父系氏族社会。由于人口的繁衍,原来的部落又分出若干新的部落,这些部落为了互相区别以表示自己的特异性,就为自己的子部落单独起一个本部落共享的代号,这便是“氏”,当然也有的小部落没这样做,而仍然沿用老部落的姓的。有的部落一边沿用旧姓,一边有自己的“氏”。这些小部落后来又分出更多的小部落,它们又为自己确定氏,这样氏便越来越多,甚至于远远超过原来姓的规模。

氏集中产生于周朝。周朝初年,为控制被征服的广大地区,大规模地分封诸侯。而这些诸侯国的后人即以封国名为氏。另外,各诸侯国又以同样的方式对国内的卿大夫进行分封,大夫的后人又以受封地的名称为氏。以后,各种形式的氏又不断出现,并且氏的数量远远超过了姓的数量。但是只有贵族才有氏,贫贱者有名无氏,氏成为贵族独有的标志。

所以,“姓”和“氏”里反映着至为重要的信息,切不可混为一谈。当然,汉代以后,姓与氏不加区分,姓氏合一,统称为姓,就不再有什么区别了。

现有姓氏的来源大致有哪几个方面?

根据现有姓氏,推究它们的来源或者说最初确定它为姓氏的缘由,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带女字旁的姓。如姒、姬、姜、妫、赢等,这是母系氏族社会女性崇拜的反映。有些直接就是女族长的名姓称号。

(2)以动植物或其他自然物为姓。如马、牛、羊、猪、蛇、龙、柳、梅、李、桃、花、叶、谷、麦、桑、麻、粟、山、水、林、木、风、云、河、江、金、石、钢、铁、玉等,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部落的图腾。

(3)以封国、采邑或职官、爵位为氏。后来逐渐转化为姓。如齐、楚、燕、韩、赵、魏、秦、鲁、蔡、郑、陈、宋、阮,司徒、司马、司空、乐正、宰、上官、太史、少正、王、侯、公孙、伯子等,由于古代封爵职官名目繁多,故此类由氏转化来的姓很多。

(4)以出生地、居住地或职业为氏。后来逐渐转化为姓。如姚(虞舜生姚墟)、东方(伏羲住处)、西门、东门(鲁庄公子遂后代封住地)、东郭、南、百里、欧阳(越王勾践,被封在乌程欧阳亭)、陶、巫、卜、医等。

(5)以祖先族号、谥号为氏。后来逐渐转化为姓。如唐、虞、夏、商、周、殷,文、武、昭、穆、康、庄、宣、平、成等。

(6)其他。在姓中还有几种变种,突变情况。

①皇帝赐姓。如刘邦赐项伯姓刘。李煜赐奚廷圭(墨务官)姓李。

②为避灾难而改姓或氏。如伍子胥在吴被杀后,子孙逃到齐国,以王孙为氏;陈国公子陈完,在陈内乱后逃到齐国做了大夫,改以田为氏。

③为避皇帝或圣人讳而改姓。如荀改孙,庄改严,丘改邱等。

④嫌原姓复杂、字多而改姓。如司马简姓司或马或冯,欧阳简姓欧。

⑤少数民族主动从汉姓。如北魏孝文帝规定鲜卑族人改用汉姓如陆、穆、贺、于等,皇族带头,由原来的姓拓跋改为姓元。

⑥另外,拓跋、单于、宇文、长孙、呼延、尉迟、耶律、完颜、爱新觉罗等都是少数民族姓的汉语译音。有些少数民族姓在译成汉语后,嫌字太长就简化,如爱新觉罗,改姓罗、金。

从以上可看出,同姓不一定是一家。今天在公共社交场合的“贵姓”、“尊姓”、“按姓氏笔画为序”中的姓,实际上包括了古姓、氏这两方面的内容。

古语“同姓相亲,其生不蕃”有道理吗?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同姓相亲,其生不蕃”,意思是说同姓的人如果结亲,其子孙后代不会兴旺。这种说法,在古代经济落后,交通闭塞,人口流动性小,同族居住比较集中的情况下,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当时姓氏相同的人往往是近亲血缘关系。按照生物学的规定,这种近亲结婚是会影响后代健康的,不利于提高人口素质。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交通的发达,人口基数倍增,而且流动性也大大增加。今天,在同姓人中遇到同族或血缘关系很近的人的概率很小,因此,我国《婚姻法》中规定的禁止结婚的条件之一并不是以男女是否同姓为标准,而是以男女是否为直系血亲或三代以内旁系血亲为界限。因此,按照《婚姻法》的规定,同姓的人如果不属于直系或三代以内旁系血亲的,就可以结婚;反之,若是属于直系血亲或三代以内旁系血亲的,如表兄妹等,即便姓不同,也不能结婚。

中国人为何爱取小名?

自古以来,中国人在取正式名字之前都要先取个小名。小名是人在少儿时所用的名字,又称乳名、奶名、幼名或小字。我国取小名的习惯起源很早。在上古时期,人们都是在出生后不久取名,其目的只求能与别人区分开来,而不大讲究名字是否典雅。如周公之子名禽,孔子之子名鲤,汉代司马相如名犬子。

在古代,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人人都有小名。如魏武帝曹操小名阿瞒,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寄奴,宋孝宗赵慎小名小羊,明太祖朱元璋小名重八。上述这些,无不都是称孤道寡的帝王。至于一些圣贤名宦,也都有小名。如孔子小名丘,王献之小名官奴,陶渊明小名溪狗,谢灵运小名客儿。男人如此,女子也不例外。如汉武帝的皇后小名阿娇,唐寿昌公主小名虫娘,明代女画家马月娇小名元儿等。从这些名字可以看出,古人取小名时带有很大的随意性。

现代人取小名,情况更加普遍。其中如一些名人的小名,蔡元培小名阿培,阎锡山小名万喜子,******小名大鸾,彭德怀小名真伢子。由于小名一般只在家庭内部使用,所以,不仅古人不重视,而且现代人也仍然很随意。如“小毛”、“小狗”、“铁蛋”、“石头”等一些似乎登不得大雅之堂的名字,目前在城乡各地的学龄前儿童中仍有使用。尽管小名对人的作用和影响不及正式的名字及字、号,但从古至今人人都有,因此,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文化现象。

诨号是一种什么样的称谓?

诨号又称诨名、绰号、混名、花名、野名、外号、徽号、雅号,是在姓、名、字、号、小名之外的又一种称谓。这种称谓一般是由别人根据当事人的外貌、性格、特长、嗜好、生理特征、特殊经历等特点而取的,大多带有戏谑、幽默、讽刺等色彩。如我国夏朝最后一位国王夏桀因为力大无穷,能把牺牲(作祭品用的牲畜)推动,因此被人送诨号“移大牺”。据研究,夏桀的诨号也是我国有史可考的第一个诨号。

从我国古代浩如烟海的典籍中,可以发现许多关于古人诨号的记载,其中大多数诨号都充满睿智和幽默色彩。如《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因早年隐居不仕而被称为“卧龙先生”,刘备也因为两只耳朵出奇的大而被曹操称为“大耳儿”。又如三国孙吴时有一对夫妻,感情极好,出双入对,被人称为“比肩人”。后来,他们的儿子和儿媳也是如此,又被称为“小比肩人”。又如《水浒传》中,蒋忠因身高力大而被取诨号为“蒋门神”,鲁智深因出家后不戒酒而被称为“花和尚”,时迁的偷窃技术高超而称“鼓上蚤”,孙二娘因蛮悍凶狠而称“母夜叉”。到了近现代,为别人取诨号或叫别人诨号的风气依然盛行。如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年幼时专心苦学,为此还闹出不少笑话,人称“三糊涂”(排行第三);著名导演凌子风工作起来不顾性命,人称“拼命三郎”。

艺名是近现代才出现的吗?

艺名一般是指演艺界的人由于某种原因而取的专门名字,用来表达自己的意向、专长、师承或纪念某件对自己影响重大的事情。如电视剧《西游记》中孙悟空的扮演者章金莱,父亲章宗义6岁登台演戏,人称“六龄童”;章金菜师承于父亲,被称为“六小龄童”。

艺名起源很早,并不是近现代才有的。据研究,早在汉代时,有一位姓赵的女子,擅长舞蹈,身轻如燕,人送艺名“赵飞燕”。由于她这一艺名影响很大,以至她的真名反而无人知晓了。另据顾炎武《日知录》记载,古代有“黄幡绰”、“云朝霞”、“镜新磨”、“罗衣轻”等人,也都是以艺名传世的。近现代戏曲界取艺名的演员很多。如京剧演员周信芳,艺名麒麟童;荀慧生,艺名白牡丹;评剧演员李慧敏,艺名白玉霜等。

艺名是我国人名的一部分。各种艺名的来历各不相同,几乎每个艺名都包含着一则生动的故事。近现代,一位擅演武松戏的京剧演员张英杰,初从艺时仰慕京剧大师谭志道、谭鑫培父子,模仿他们的艺名“谭叫天”、“小叫天”而取名“小小叫天”,后因遭人讥笑,索性改名“盖叫天”,以示要超过谭家父子。又经过多年的苦练和探索,终于事业有成,成为誉满天下的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人称“江南活武松”(他常在长江以南的京剧舞台演戏)。可见,一个艺名,还是一种催人奋发向上的动力。

以字辈谱录序命名法是怎么回事?

宋以后,尤其明清,字辈谱命名法最盛行。至今,从农村族谱中可看出这一现象。其字当然是些寓意吉利的字,如文武,富贵、昭庆、德祥、龙凤、昌盛等。

家庭和家族中有个十分重要的东西就是家谱,家谱不仅仅是一种文体,它还包含着我国古代严格的宗法制度和宗法思想。它是为了巩固和纯化宗族而出现的。家谱中除了对一些礼法族规作规定外,主要就是对人名作规定。通过这些规定,家族里的每一个人都被确定了行辈关系,就像金字塔一样,被确定了在宗族的金字塔中的层次,确定了尊卑关系,从而把整个宗族团结成为一个壁垒森严的整体。外人要想进入宗族是很困难的,因为家谱里面没有他。而家族里的哪一个要是犯了大错,那么家族能够给他的最大惩罚莫过于开除家谱了,那等于不再承认他是家族的一员,死后也进不了家族的坟地,成了孤魂野鬼,古人认为这是非常可耻的事情。

辈分录序是旧的宗族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修宗续谱是家族的重大事件,一般是由本族的头面人物领头撰修,还要举行一定的仪式,然后确定一定的字数作为家族“宣言”,一辈一辈地录序排列,以示血缘关系的上下大小之分。山东曲阜孔府的诗礼堂墙上有孔子后裔的五十个字辈。原来的三十个字辈如下。

希言公彦录

宏闻贞尚衍

兴毓传继广

昭宪庆繁祥

令德维垂佑

钦绍念显杨

1920年,第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又在这三十个字后续了二十字(如下)。

建道敦安定

懋修肇益常

裕文焕景瑞

永锡世储昌

全国政协委员孔德懋是孔子第77代孙女,到(中国)台湾去被国民党政府册封为衍圣公的孔德成也是孔子的第77代孙,两人都是德字辈。据说孔子的后代,到目前已经有100多万人了。

以“五行”取名是怎么回事?

据说,五行学说是战国时期齐国的邹衍(绰号谈天衍)创立的,在汉代颇为流行,而终究成为一种定型的理论模式。传统以为,五行有三种最基本的相互关系,即“生成、相生、相克”,其顺序也各有不同。其生成顺序是“水、火、木、金、土”。

唐人把“五行相生、相互促进、往复循环、生生不息”的学说运用到命名上,且开辟了另一番天地。许多命名的规则就产生于唐代,如以五行偏旁来命名,递及子孙,取相生之义就是一个例证。到了宋代,这种命名法变得更为普遍。

到了明代,这种命名法甚至被皇室采纳,且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据《明史·诸王世表》记载:朱元璋的世孙被封王者的有1170多人中,竟没有一人的双名重复。因为:“洪武中,太祖以子孙蕃众,命名虑有重复。”这是因为“洪武中,太祖以子孙蕃众,命名虑有重复,乃于东宫、亲王世系,各拟二十字,每字为一世。子孙初生,宗人府依世次立双名,以上一字为据,其下一字则取五行偏旁者,以火、土、金、水、木为序。”这样取名,既可辨认各王府所生之子及世孙排行的辈分,又可避免命名重复。朱元璋算是第一个注意到了“同姓名”这一社会问题的皇帝。他创造的以“五行”加“字辈”的命名法,竟能使1100多子孙的双名不重复。到了清代,国人仍以五行命名。

复姓有很多个,它们是怎么产生的?

我国历史上存在过的复姓有1700多个,现在可以确定的复姓的来历,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以地名为姓。如令狐,《百家姓》中记述为:周朝时有个名叫魏颗的人屡立战功,受封于令狐邑,后人遂以“令狐”为姓;上官,因楚庄王的儿子子兰,被封为上官(今河南滑县东南)大夫,他的后代遂以上官作了姓;东郭氏,周朝时齐国公族大夫有居住在国都临淄东郭的,后人遂以“东郭”为姓;又如闾丘、南门、西门、南宫、濮阳等复姓,也是因居地而得。

(2)以官爵为姓。如司马、司空、司寇、司徒、太史、即墨、亓官、巫马、乐正、左丘等复姓都由官名而来;公羊、子阳等复姓由王父之字而来;公孙、仲孙等复姓由爵系而来;叔孙等复姓由族系而来。

(3)以方位为姓。东方之姓,出自上古伏羲氏。按《周易》八卦推算,伏羲氏出于“震”卦,位主东方,于是伏羲后裔的一支,就以“东方”为姓。与此同类的还有北宫、东宫、南门、西门等姓。

(4)以次第为姓。西汉建国后,为削弱地方豪强势力,将齐国田氏诸后迁徙到诸陵,各支依住宅排列次序,分别以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作了姓氏。还有的以少数民族的特殊称呼为姓。如赫连、单于、呼延(匈奴族)、拓跋、宇文、慕容、独孤(鲜卑族)等。

古人为什么在名之外还要取“字”?

人一生下来就得由父母起个名,这个名称为“小名”或“乳名”。等长到二十岁,可以绾起头发戴上帽子成人了,还得由父母郑重其事地为其举行“冠礼”,再给他起个名,这个名就叫“字”,也叫“表字”,这表示他“有为人父之道,朋友等人不可复称其名,故冠而加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