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母亲河,别再流泪
3961900000004

第4章 不要让母亲河只出现在梦中(4)

一种文化,它的发展过程往往包含着传承和自我复制的特点,具有吸收异质文化自我丰富和发展的过程,具有向更高更复杂形态迈进的特点,这些都已为中外文化发展史所证明,无需特别论证。既然文化可以有成盛衰毁的过程,那么,我们把生命和文化结合起来,提出“河流的文化生命”的概念,在理论上就不是没有依据的主观臆造。文化的生命也可以说是生命的家族中的一种“类似”。

河流的文化生命是何时产生的?让我们以黄河、长江为例做一个历史的考察。黄河号称中华民族的摇篮,又被称为母亲河。虽然近年来随着长江流域各文化群落的发现,人们认识到长江也是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发源地,但是,由于夏商周秦汉隋唐等朝代都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定都,这一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积累和向周边地区的文化传播使得黄河仍能被称为“中国文明的摇篮”。按照李学勤先生的观点,黄河的河流文化生命所应涉及的地域范围包括黄河干流、支流所流经的地区,包括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九省(区),北京、天津、河北和江苏、安徽的一部分地区。这一文化区内又可区分出三秦、齐鲁、中原三个主文化区和燕赵、三晋、河湟三个亚文化区。

在黄河文化区内,最早的原始人类活动踪迹是山西芮城侯马度原始文化遗存,距今约180万年以前,已经开始制造石器,使用火;其次是陕西蓝田的蓝田猿人,是黄河流域第一批命名的人类,距今110万~115万年以前,一说为98万~100万年,也有一说为75万~80万年。陕西蓝田还发现了另一处猿人遗址,距今50万~65万年。旧石器时代中期陕西大荔县甜水沟发现了一个男性头盖骨,被命名为大荔人。在山西襄汾丁村发现了20多处旧石器时代遗址,其石器制作比较定型,人种特征处于猿人和现代人之间,与蒙古人种比较接近。旧石器时代的北京周口店猿人,距今46万~23万年。周口店人的文明水准在于制造较为精致的石器,知道使用火。上述都属于旧石器早期。火的使用对于原始人来说,当然是一件大事。人不使用火是可以生存的,不使用水却是一刻也不能生存。所以,原始人与水的交往肯定早于与火的交往。北京周口店人距今30万年。照我们的推测,那时的水应该是取自于河川、溪流或者湖泊,那时的人肯定还不能掘井。那时的人恐怕也不能把自己作为人与自然分离出来,并对水火等自然存在物进行对象性思考,当然,也没有任何载体如符号甚至文字等把他们的思考记录下来。可以说,那时候河流、水仅仅是自然存在物的一种,还不是精神生活的对象,没有被对象化,当然也谈不上河流的文化生命的诞生。直到旧石器晚期,我们还看不到河流进入原始人精神生活世界的证据。不过,山顶洞人出现了埋葬时在人骨周围散上赤铁粉的习惯,这表明他们对于生命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自我意识,出现了把灵魂或人的生命力与一般的物体区分开来的意识。这是山顶洞人一般精神生活的见证。

新石器早期大约开始于公元前1万年左右,这时已经出现了农耕文化,考古学家在河北徐水县南庄头遗址发现了栽培农作物的直接证据和加工谷物使用的石磨盘、磨棒等。这个时期是否开始利用水进行灌溉仍然不清楚。照我们的推测,那时的生产力水平可能还达不到用河水进行灌溉的水平。新石器时代中期,距今约7000年上下。这时黄河流域出现了河南裴李岗文化,河北、河南磁山文化,陕西渭河流域汉中地区老官台文化,山东西南部的后李文化等。裴李岗文化已经开始使用陶器,陶器上出现了纹饰,“有指甲纹、划纹、乳钉形纹、篦点文”。这些纹路,很可能是古人对于河水或湖水的波纹的观察,或者受水波纹的启发而刻画的。如果这个推测属实,那么可以说在新石器时代河流已经开始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具有了文化生命。在贾胡遗址还发现了一件石柄形装饰,“上刻有一行符号”,《黄河文化史》认为,这一行符号“与一个个孤立的符号应有所不同,可能表示一个比较完整的含义,十分重要”,由于目前尚不能解读,所以还不能掌握其意义;其中是不是包含着河流或水的信息,也不得而知。这一时期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已经开始用水灌溉,种植水稻。

中华民族的河流情节

(一)、建都:“立国必依山川”

“立国必依山川”是古代建都的根本原则。前述伯阳父在论述西周三川地震时,提到了这个原则。《管子》论述了其中的道理,说:“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这就是说,国都离水的距离,远不能不利于备旱,近不能遭受水害;水用足,又能得到沟防的便利;还有山川的物产可资利用。《管子》所说符合今天所谓地理学的道理。立国都必依山川,至少有四方面的理由。首先是利于防备外敌入侵,山川都是天然的屏障。其次是能够得到河流的便利交通。古代大宗运输物资都是通过河流完成的,河流把各大城市沟通起来,形成交通网络。河流通达不到的地方,运输不便,城市居民生活资料来源不便,不利于作为首都。再次,当然是物资的便利。山林可以提供木材以供建筑之用,提供柴草以供日常烧火之用,出产禽兽以供食用等。第四是气候之便,有山川的地方,小气候环境好,利于作为都市。古今中外大的都市都是建立在水边的。如,夏朝都城阳翟在颍河之滨;商朝都城商城遗址在黄河之滨的郑州,殷墟在安阳洹水之滨,西周、秦、汉、唐的都城都在渭水之滨,能够直接与黄河连通。东周的都城洛阳在伊洛之滨,也属于黄河水系,顺流而下,即可进入黄河。北宋的东京汴梁城有汴河、黄河、运河等水系。近代以后,人类交往的足迹扩展到了四大洲,五大洋成为人类的内湖,这时的交通要道已经由内河变为海洋。所以,近代以后的大都市,如鹿特丹、汉堡、上海、东京等,都是沿海城市。

(二)、建舟梁而不防川与泽梁无禁

无论是顺流而下或逆流而上,河川都是畅通无阻的通道。但对于横穿来说河流又构成天然的障碍。为此,古人往往建立舟梁,以利于交通。照古人所说,建立舟梁是先王之教,“川无舟梁,是废先王之教也。”梁是一种简易的桥,其建造方法是先从河流或湖泊两侧开始向中间修坝,坝不合龙,中间留有流水的通道,通道上建桥梁。这样做一方面是因为古人的技术无法修建大型的跨越水面的桥梁;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他们反对用一条死的堤坝把水拦截住。他们认为,这是“防川”、“壅川”。所以,梁又叫“渠梁”。“梁,渠梁也。古不防川,故梁之也。”“渠梁”给流水留下一个通道。川无州梁是会亡国的。据《国语·周语》记载,定王使单襄公聘于宋,单襄公又假道于陈,以聘于楚。发现陈国道路不可行,司空却不巡视;泽没有加固,川上没有建梁,“野有庾积,场功未毕,道无列树,垦田若薮,膳宰不致饩,司里不授馆,国无寄寓,县无施舍”。回国后,单子告诉定王说:“陈国就要灭亡了。”定王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雨毕而整修道路,水涸而建造桥梁,秋天收藏,冬天已降霜就要准备衣裘,初春修葺城郭宫室,这是先王“不用财贿,而广施德于天下”的措施,陈国却什么都没有做,“是废先王之教也”,所以陈国一定会灭亡。孟子也记载了一条应当适时建造舟梁的内容。据说,子产治理郑国,让百姓乘自己的乘舆渡过溱河、洧河。孟子认为,这仅仅是施小恩小惠,而不知道为政的原则。他说:“惠而不知为政。岁十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舆梁成,民未病涉也。君子平其政,行辟人可也,焉得人人而济之?故为政者,每人而悦之,日亦不足矣。”关键是要修建舟梁,让百姓人人都能顺利过河。一个为政者,怎能帮助人人渡河呢?帮得过来吗?

泽梁无禁是孟子提出的仁政原则。水是有出产的。一个仁政的政权应当是把水域开放给百姓,不能禁止百姓打鱼。孟子说:“昔者文王之治岐也,耕者九一,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孟子的关于水的智慧总是和仁义结合在一起的。

(三)、沟洫、河渠、井与运河

与舟梁类似的水利工程是沟洫和河渠,二者都是灌溉和防洪措施,是人对于自然抗争的产物,都表现了人的主动性。孔子说禹尽力于沟洫,大禹治水的任务主要是排水,沟洫就是排水的发明。关于沟洫的规制,《周礼》说:“凡治野,夫间有遂,遂上有径;十夫有沟,沟上有畛;百夫有洫,洫上有涂;千夫有浍,浍上有道;万夫有川,川上有路,以达于畿。”这里,遂、径、沟、畛、洫、涂、浍、川构成了一个水道体系;水最终通向河川。这表明,这个水道体系最大的功能是防洪排涝。关于沟洫的大小,《周礼》也有说明。“匠人为沟洫,耜广五寸,二耜为耦。一耦之伐,广尺深尺,谓之畎;田首倍之,广二尺,深二尺,谓之遂。九夫为井.井间广四尺,深四尺,谓之沟,方十里为成,成间广八尺,深八尺,谓之洫;方百里为同,同间广二寻,深二仞,谓之浍。专达于川,各载其名。”这里,畎、遂、沟、洫等,都是田间通水的沟,遂深宽各二尺,沟深宽各四尺,洫深宽各八尺,浍深宽各一丈六尺。浍直接通达到河流。井和成则是土地单位。从《周礼》及其他史书的记载可知,当时的土地基本上属于低洼湿地甚至沼泽之类,须有沟洫排水,再把沟洫以外的地方垒高成为畎亩,这样土地的改造才算成功。河渠则主要是引水改良土壤、灌溉。郑国渠、白渠都如此。水可以把土壤中的盐卤冲走,水挟带的泥沙淤积下来,就成为很好的土地。郑国渠造成以后,关中平原粮食可达到每亩250斤;西门豹引漳河水后,千年的舄卤之地变成了良田。沟洫河渠的发明,促进了中国农业文明的发达。

与此相类似的还有井与运河。在水井没有出现以前,上古时期的人们只能饮用河水或者湖泊沼泽之水。这些水,量自然是无穷的,不构成对人的制约,可是质却常常是有问题的。河水往往挟带泥沙,沼泽湖泊之水不流动,常有污染。无论河水还是湖泊之水,都可能有对人体有害的浮游生物,损害健康,降低寿命。这些问题,古人应该是很早就发现了。照我们的推测,古人是首先发现了可见的泉水水质甘甜、清洌,利于健康,然后才开始寻找看不见的泉源,从而开始打井的。《说文解字》中的“井”字有二义,其一为耕作单位:“井,八家为一井”,说的是井田制,其二是“古者伯益初作井”,说的是水井。“井者,水之生藏在地中”。这是《白虎通义》给井下的十分恰当的定义。中国是一个很早就发明了掘井技术的国家。传说水井的发明人是伯益。《说文解字》说伯益作井,段玉裁注认为此说来自《世本》;《吕氏春秋》也说“伯益作井”。根据考古发掘,井出现的时间应该更早。

距今六七千年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已经发现了水井。井口为方形,井壁每边有几十根排桩,由一个用榫卯套接而成的方木框置于井底支撑四壁。这是我国考古发掘出来的最早的水井。1976-1977年,在河南洛阳汤阴白营遗址发掘出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时期水井一口,深约12米。内有14层井字形木架加固井壁。2005年5月,考古工作者在山东一处龙山文化遗存考古发现一座木构架水井,距底部约1米处仍保存有“井”字形木框架的朽痕,初步判断木框架四边各由1~2根圆木交叉搭建而成。这些井的结构都是井壁由木头支撑。

王充《论衡》记载了一条帝尧时代的民歌《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何等力。”王充明确断言,尧时已经有水井了。正是由于水井对人类生存的巨大意义,《周易》六十四卦中出现了井卦。其《卦辞》为:“改邑不改井,无丧无得。往来井,井汔至,亦未繘井,赢其瓶,凶。”这是一个故事。改建村邑,而未改建井,所以,没有资费的丧失,也没有新井的利益。邑人往来井上汲水.又没有新掘井,毁坏了打水的器具,所以凶。这个故事表现了上古人类生活与井的密切联系。《井》卦的卦象是“坎上巽下”,坎为水,巽为木,这正是古时期井的构造。井卦爻辞为:“初六:井泥不食,旧井无禽。九二:井谷射鲋,瓮敝漏。九三:井渫不食,为我民恻,可用汲,王明,并受其福。六四:井渫,无咎。九五:井冽,寒泉食。上六:井收,勿幕,有孚,元吉。”所谓“井泥不食”,显然是说井久失疏浚,泥水混浊,不可食用。“旧井无禽”是说久失整治的陷阱没有禽兽。“井谷射鲋”,是说在井口用箭射小鱼,不仅没有得到小鱼,反而射穿了打水的缻。九三、六四的“井渫”,都是井得到疏浚水清。九三说是人清正而不被王所重视,所以痛心。九五“井洌”,显然是水质上佳可食。上六“井收,勿幕”指打水毕,应盖上井口(幕),防止污染物进去。但因为没有盖,所以受到惩罚(孚)。

历代初现了不少赞颂井的诗词。后汉李尤《井铭》曰:“井之所尚,寒泉冽清,法律取象,不概自平,多取不损,少汲不盈,执宪若斯,何有邪倾?”这是赞颂井水质清洌,水性公平。梁范云《咏井》诗曰:“乃鉴长林曲,有浚广庭前。即源以为浪,因方自成圆。兼冬积温水,迭暑必寒泉。不甘未应竭,既涸断来翾。”此诗主要歌唱了水的有源,水随井形而有自己的形状。冬温夏凉的优点。晋郭璞《井赋》曰:“益作井,龙登天;凿后土,洞黄泉。潜源存溱,潏潏涓涓。尔乃冠玉槛,甃鳞错,鼓鹿卢,挥劲索,飞轻祛之缤纷,手争鹜而互弱。长缧委蛇以曾萦,瑶瓮龙腾而洒激。乃回澄以静映,状同然而镜灼,挹之不损,停之不溢。莫察其源,动而愈出。信润下而德施,壮邑移以不改,独星陈于丘墟兮,越百代而犹在,守虚静以玄澹兮,不东流而注海。”郭璞歌颂了井水滋润万物,源源不断的优点,并把井比作道家的虚静思想,赞颂它不东流注海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