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金匮要略学习记忆手册(便携式)
3947500000001

第1章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本篇以整体观念为指导,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对疾病的发生、预防、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及饮食调理等方面都作了原则性的提示,在全书中具有纲领性意义。

一、疾病的发生、预防

【原文】

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纹理也。

【要点】

本条论述了疾病的发病原因、病因分类、预防以及早期治疗。防治疾病的基本原则是未病先防和已病早治。

疾病的形成有两方面因素:一是客气邪风的侵袭,这是引起疾病的外因;二是人体内部的正气不足,这是疾病发生的关键。若能注重内养正气,外慎邪气,调节饮食起居,避免房劳过度及各种外伤,不使身体受损,保持五脏元真(全身气机)的通畅,疾病是可以预防的。

病邪致病的途径主要有三条:一是外邪由经络传入脏腑引起内部的病变;二是外邪引起四肢、九窍、筋脉等体表部位的病变;三是房劳内伤、金刃创伤及虫兽咬伤等病变。

一旦发病,应及早治疗,采用导引、吐纳、针灸等方法,防止疾病由经络入脏腑、由浅入深、由轻变重。

【原文】

问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何谓也?师曰: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阳起,少阳之时,阳始生,天得温和。

以未得甲子,天因温和,此为未至而至也;以得甲子,而天未温和,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此为至而不去也;以得甲子,而天温如盛夏五六月时,此为至而太过也。

【要点】

本条论述了与时令不符的四种反常气候类型,提示异常气候是导致外邪侵袭人体的条件。气候的变更应与时令相适应,早至晚至、太过不及皆为非时之气,容易引起疾病的发生。

【原文】

问曰:经云:“厥阳独行”,何谓也?师曰:此为有阳无阴,故称厥阳。

【要点】

本条论述了厥阳的病机,提示阴阳是辨证的总纲。阴阳失调是人体的基本病理变化,并贯穿于一切疾病发生发展的始终。“厥阳”是病发于阳,为有阳无阴,仅是举例而言,用以说明人体内阴阳失去相对平衡、升降失调是疾病发生的重要病机。

二、疾病的诊断

【原文】

师曰:寸口脉动者,因其旺时而动,假令肝旺色青,四时各随其色。肝色青而反色白,非其时色脉,皆当病。

【要点】

本条论述色、脉与四时合参。正常人的脉象和气色会随四时气候而发生相应变化。如果非其时令而有其色脉,则皆属病态的反映。如春季为肝旺,人色青,脉弦属正常;若春季反而出现色白,脉毛(秋脉),则为反常。提示诊病时应注意与时令相结合。

【原文】

师曰:病人脉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后,其病在里,腰痛背强不能行,必短气而极也。

【要点】

本条论述脉象所现部位不同而主病有所差异。以浮脉为例,寸脉浮,主病在表,是正气抗邪的表现,脉多浮而有力;尺脉浮,主病在里,是肾阴不足、虚阳外浮之象,脉多浮而无力,可兼见腰痛背强不能行、短气的症状。说明诊断疾病要脉症合参。

【原文】

问曰:寸脉沉大而滑,沉则为实,滑则为气,实气相搏,血气入脏即死,入腑即愈,此为卒厥,何谓也?师曰:唇口青、身冷,为入脏即死;如身和、汗自出,为入腑即愈。

【要点】

本条论述卒厥的病机及预后。卒厥的病机为气血逆乱,脏腑功能失调,故见寸脉沉大而滑。若见唇口青,身冷,是邪气内闭,血流郁滞,阳气衰竭,内闭外脱,属入脏,预后不佳;若身体温和,微汗自出,是气血流通,属入腑,易治。说明判断预后也应脉症合参。

【原文】

问曰:脉脱入脏即死,入腑即愈,何谓也?

师曰:非为一病,百病皆然。譬如浸淫疮,从口起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来入口者不可治;病在外者可治,入里者即死。

【要点】

本条讨论了判断疾病预后的一般规律。凡病入脏,即病在里或由浅入深、由外入内,反映正不胜邪,病势重;而病入腑,即病在外或由深至浅、由里出表,反映正能胜邪,病可治。如浸淫疮从内向外发展,是病由深转浅,为病势转轻,可治;若由外向内发展,是病由浅入深,为病势转重,难治。

三、疾病的治疗

原文】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故实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脏准此。

【要点】

本条论述治未病的治疗原则。高明的医生能掌握“治未病”的准则,在疾病初期尚未传变时就进行治疗,除治疗已病脏腑外,还注意调治未病的脏腑,以防止疾病的传变,如肝病实脾。

上工治病不仅要做到“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而且要做到“补不足,损有余”,明确虚实异治。虚证用补法,实证用泻法,不要犯虚虚、实实的错误,如肝虚证的治法不可用于肝实证。

【原文】

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要点】

本条论述表里同病时治疗应分缓急的治则。表里同病见下利清谷,身体疼痛者,是里虚寒为急,当先温里后解表;而大便恢复正常,里气不虚,又身体疼痛即表证仍在者,可先解表。

【原文】

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要点】

本条论述了痼疾、卒病同见的治疗当分先后的原则。痼疾病程较长,病深难以速愈;卒病病程短而邪气浅,易治,所以治疗当先治卒病而后治痼疾。

【原文】

师曰:五脏病各有所得者愈,五脏病各有所恶,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病者素不应食,而反暴思之,必发热也。

【要点】

本条论述根据五脏病喜恶进行治疗和护理的原则。五脏各有特性,临床应注意顺应五脏特性而采用适宜的治疗、护理,选用适宜的饮食及居处等。

【原文】

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余皆仿此。

【要点】

本条论述了杂病审因论治的原则。病邪入里往往与有形实邪相结合,“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即治疗时当攻逐有形实邪,则无形的病邪失去依附而病易治愈。举猪苓汤证治即是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