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珍贵的明珠丢在路上竟无人识货,后来则借以比喻人的“怀才不遇”。这是投珠人自己造成的--他手握珍珠却不明摆在人前,而暗投以夜光掩饰,令目睹者不敢近前。寓意为:人有真才实学却无勇气公开展露,则难得知音相识,从而机遇易失,求成难顺。
后人借此归纳出成语明珠暗投,以明示处事具备良好的心态是明智的反映。以此观念理解《象传》之语算是妥切:之所以务事难成而搅得心绪紊乱,就是智不明的表现。
【义理启示】
勇气是成功的基础;豪爽是机遇的前提。
人生是一个考场,试题只有两道:(1)顺境时你该怎样走?(2)逆境时你该怎样过?
说白了:该怎样修饰自己的心灵?应怎样对待苦和乐?
能否通过这考试关的关键是能否掌控自己的稳定心态。答案很简单:遇顺境别忘乎所以;遇逆境别垂头丧气。敢于面对困境、逆境,勇于奋进以崭露头角者,才是成功路上的真英雄。
22贲卦--山火贲:礼行天下,咸之道宽
卦辞
贲:亨,小利有攸往。
【解辞释义】
贲:不读bēn,读bì。形容文饰--文明的代名词。
《序卦传》:“物不可以苟合而已,故受之以贲。贲者饰也。”意思是:物与物之间不可以不恰当地结合。要结合恰当需要妥当地修饰打扮。不只是装饰外表,还应注重内在修饰。内饰不要虚伪,贵在真实。假借比喻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团体、一个单位、一个家庭、一个人,都必须真真实实地树立自我个体的良好形象。如此才能对外界挺胸立足,受到尊敬,并同时赐予人以精神和心理的美感。
亨:指明“贲”不是一时之兴,必须无心理障碍地坚持永久。
小利有攸往:“攸”为介词,义通“所”。如成语“责有攸归”、“利害攸关”等。“往”,读wàng。动词:归向。《老子》第三十五章:“执大象,天下往。”《汉书·刑法志》:“从之成群,是为君矣;归而往之,是为王矣。”“小”为副词:略微;稍微。“有”是动词“往”的前缀,无其他意义。
全文的辞义应这样理解:人,只要能亨通顺利做到真实高效率地修饰自己,便很容易博得人心的归向。
【义理启示】
《象传》:“山下有火,贲。君子以明庶政,无敢折狱。”意思是:贲卦上艮为山,下离为火,象征火在山下,光照山体焕发美彩,喻为执权君子以光明正德施政以使庶民百姓安宁和悦,没人敢于反对。即:正当的贲饰是扶正驱恶之举,可呈现光明。(折:指责。《三国志·魏书·傅嘏传》:“季布面折其短。”狱:争讼。折狱:转注引申为谴责、对抗。)
爻辞
初九:贲其趾,舍车而徒。
【解辞释义】
贲其趾:修饰美化脚趾。
舍车而徒:“舍”(shě):古时作“舍”。舍弃;放弃;停止。“徒”:动词。指步行。
辞文的全义是:把脚趾修饰美化得很漂亮,不再驾车徒步而行。
喻之于做人的品格:已经虚荣到了以“贬”为“尊”的可笑程度--为了在路人面前显示自己的文饰美而满足虚荣的心理欲望,竟然只为了把行路人和路边众人的目光吸引注集到下了功夫美饰的脚趾上,而宁肯舍车步行。这除了证明其无自信,内心已空虚得难以令人想象之外,还能说明什么呢?
好比一个人,衣着褴衫却足穿一双绣花鞋在人前显示,若不被人们怀疑患有精神病,也只能讨得众人哧哧一笑。
中国有句俗语:“远敬衣,近敬才。”意思是说衣着华贵可吸引生人的目光,或博得一时的尊敬;而在熟悉、了解你的人面前,只有凭高尚的气质和内在的才华能力才会博得尊敬。
本爻辞从贬义角度,但也是以正面含义提示:做人者,不可胸无大志,目光短浅,心理空虚而自欺欺人。此其一。
其二,若从褒义角度作出正面解释,也可这样想--在古代舆车之乘是地位显赫的表现;成就高超或具备相应职位的官吏才有获赐乘舆的资格。但有的具其资格者,却持德谦虚,自认才疏学浅,力无极能,不愿驾舆乘车在人前显耀威风,从而甘愿“舍车而徒”与民众伴路。
这样,本爻辞以“贲其趾”褒义喻之谓虽属有乘舆资格的君子,却“舍车”而把脚趾修饰得干干净净,沿循正道与民众同步而不舍离。既表现出不图虚表而只顾内实的高尚情操,又反映出决心要迈出干净利落的步调默默无息地走在人生路上(寓意无贪无欲、无愧于心),以维护君子形象。
【义理启示】
《象传》:“‘舍车而徒’,义弗乘也。”(舍车而徒,其意义不在于坐不坐车,应往深处考虑。)
的确。请大家想想:在外部特征越来越被重视的现实社会中,我们该为上述哪一类为官者投出其做人资格的合格票、赞成票、支持票,夸他(她)一声:“真正的君子”?这便是易理向君子者作出的启示。
六二:贲其须。
【解辞释义】
须:脸上的须毛;主要指的是胡须。
贲其须:把胡须文饰美观。
《象传》:“‘贲其须’,与上兴也。”与:副词。义通“皆”,都是。《孟子·滕文公下》:“不由其道而往者,与钻穴隙之类也。”上:名词。指的是时间、次序在前。《商君书·开塞》:“上不及虞夏之时,而下不修汤武之道。”兴:动词。意思是喜欢。汉·戴圣《礼记·学记》:“不兴其艺,不能乐学。”
据此分析,我认为孔子解释的“与上兴也”就是一句话:“从前都喜欢文饰胡须。”这就可以知道易辞是想告诉我们什么。
本爻辞文单言“贲其须”,说明在周朝文王撰着《易经》那个年代,凡是男子都喜欢留胡须,并加以文饰。这说明什么?
说明为人、处世,不可脱离和违背社会时兴的规矩习惯。这样,则假借指事喻之为:人不可背离民众的志愿和习俗。再引申又可理解为:民为天,天意不可违!
【义理启示】
做人,不论地位有多高,身份有多贵,物质富有固然需要,但更需要内心充实。物质可把人的外表修饰得十分美观,而与民同享以亲情构造的生活空间会比天堂还美丽,令人人快乐、幸福、自豪。九三:贲如濡如,永贞吉。
【解辞释义】
如:动词,义为顺从,按照。明·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事》:“公屡促之,必如约。”简言之,单一个“如”字在这可寓意:按照自己的心愿行事。即:随心所欲。
濡:动词。浸润;沾湿。《庄子·大宗师》:“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
贲如濡如:可概括理解为打扮得水灵灵的,十分漂亮,润泽充盈,华丽鲜艳。
永贞吉:永久坚守正道,必会吉祥。
全辞文义:文饰自我可以自如,但必须永久地持德修能,使内在与外在素质俱得以充实,方可一生吉祥。
《象传》:“永贞之吉,终莫之陵也。”(陵:侵犯;欺侮;衰颓。)指出:做人永久固守正道,获得吉祥,则一辈子不会颓废衰落,或受人欺侮。
【义理启示】
人生总离不开与乐趣为伴;文饰打扮是人之常规,其具有强大的驱动力。但无论是内在还是外在的乐趣、文饰都有着高尚与低级的区别:高尚的乐趣及打扮可把人推向有益的、成功的人生路;低级的乐趣反会将人推向毫无希望的人生困境乃至绝路。
****: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
【解辞释义】
皤(pó):在古代多以“皤皤”形容须发斑白的样子;因此,习《易经》者则多将“贲如皤如”理解成:胡须和毛发已经花白了。也有的朋友将之理解成:打扮得白白净净的干净利落。二者均不对。
在古代,文字学里这“皤”字多用以表示“丰盛”。如:晋·左思《魏都赋》:“行庖皤皤。”(庖:厨房。可引申为餐饮,酒席。)
在本爻辞中这“皤”可再转注引申理解为“隆重”。
如:做形容词尾,可译为“……的样子”。
贲如皤如:说的是装饰得很隆重的样子。
白马翰如:“翰”,动词。高飞的意思。《诗经·小雅·小宛》:“宛彼鸣鸠,翰飞戾天。”(好象在那儿鸣叫的大鸟,高飞到了天上。)
即:装饰得十分庄重,骑着白色的马飞奔而来。
匪寇:现今多数人的解释是“匪”与“非”同义。从而认为“匪寇”应理解为不是强盗。如此则将全爻辞义说成是:“十分庄重地打扮起来骑着白马飞驰过来的不是强盗,而是求婚配以结亲的人。”
对此,我无意反驳。因为易辞各有随机自由发挥的思维空间,存在不同的理解和思考不足为奇,也不足为怪。兹将我个人的理解方式说出来和朋友们一起探讨。
我查阅过身边为数不少的古籍资料,并未见到古代娶亲、迎嫁有“白马翰如”相关风俗的记载。同时,既为婚媾而来,又何必强调不是匪寇?易辞如此落笔又有何意义呢?
《象传》的解释是:“****,当位疑也。匪寇婚媾?终无尤也。”针对这番解说,我认为可加入标点使之成为这样的表义:
“****,当位疑也--匪寇?婚媾?终无尤也。”就是说:****爻当位,喻之于事似与“贲如皤如”相符合。但当位而不得中,又阴上阳下有乘刚之势,虽位当却非属善兆,与“白马翰如”相联系则不能不令人疑惑:究竟是匪寇?还是婚媾?一时难断。
终无尤也:这是《象传》对“疑也”理由的说明:为什么搞不清究竟是匪寇还是婚媾,因为实在没发现有什么特别突出的特征可供分辨。(但终究还是令人怀疑可能是匪寇。)
“尤”:副词。意思指“特别”。《汉书·辛庆忌传》:“居处恭俭,食饮被服尤节约。”宋·苏轼《石钟山记》:“然是说也,余尤疑之。”也可做形容“突出”的意思理解,例如唐·刘禹锡《天论》就有这样一句:“人,动物之尤者也。”
如此,本爻辞全义即可归纳成这样的意思:“穿着打扮十分阔气,骑着白马飞奔而来,是匪寇来犯呢?还是娶亲接嫁呢?没什么特别突出的征象可识辨,实在令人疑惑。”
【义理启示】
人生的成功与失败,幸福与烦恼,起决定作用的因由往往在于选择。选择朋友,选择配偶,选择职业,选择追求的目标……选择对了,人生即得以优化;选择错了,即劣化人生。至于选对、选错,则取决于洞察和辨识的能力与把握。
“辨”无小事;“察”非可藐。莫被“贲如皤如”的表象迷惑,勿忽视对“白马翰如”是“匪寇”?还是“婚媾”的辨识。
人生就是一个辨识的过程。本爻辞提示:辨识不可忽略,伪“贲”处处有,该疑则疑,要动脑筋,擦亮眼,防止误识误选而造成一时或一生的悔与恨。
六五:贲如丘园,束帛戋戋;吝,终吉。
【解辞释义】
丘:小土山。《说文解字》:“丘,土之高也。”
园:古代帝王、官宦游乐之地。引申泛指供人游览的园地。
帛:丝织物品的统称。
束:动词。捆;系(jì)。
束帛:将丝织物类捆系在一起(另具其他象征性引申义,可结合辞文再行思悟)。
戋戋(jiānjiān):形容细微,量少。成语有“为数戋戋”。(戋的繁体字是“戋”。)
吝:本义是形容吝啬、小气。转注引申为俭省,节约。
终吉:《象传》的解释是:“六五之吉,有喜也。”这是什么意思?总是会有人问:吝啬、小气又寓意低贱,为什么终究会吉祥?
“终”字的古形如上示。在解说讼卦的卦辞时我对其含义做过特殊的说明:这会意字象征缠绕的意思。
综合六五爻辞的全义则是说:要把一处小土山装饰成一个供人游览的“丘园”,为引起游览观光客人的兴趣,首先得注重景色华丽优美以强化吸引力。
建造者一则想到这得花费大量资金,二则若只为了把游客的目光聚集于华丽的景观,则使之念想分散,注意不到新丘园的特殊意义及价值。
从而,仅仅用一束丝织布帛捆系于周围。看上去似乎觉得也太简单,太俭省了;但却正因此“吝”(不铺张,不挥霍,不浪费,不奢侈)而抓住了四面八方来客的眼神,激发起大家对丘园素朴无二形象的永久记忆,它感召民心、大得民意,为治国平天下带来了光彩的影响。民众受此启示,则会共愿协力,树立“贲如丘园”一般的志向,期盼把国家建设成具有远景更加美好的幸福乐园(希望把钱花在真正的刀刃上)。
【义理启示】
人生的追求重心不该在华丽的外表,应在心灵的内实与美善。品德高尚主要反映在以自信为特色,朴素为个性;以高雅的内在素质和潜在的价值能力为国、为民谋求和谐与喜悦;以真诚将可信的印象留之于世,君子也。
君子最不可忽视的是:重视自己对他人的心灵感染--这是一股神奇的力量。一种良性优质的心灵感染,可变为引人奋发向上、向善前进的力量,形成奔向美满的推动力。
所以,上自国家,中至社会,低到家庭,作为有影响作用的带头人,都该注意给随从的人以及后代留下优质纯正的心灵感染源,使之一代一代地传下去,给世界带来光耀的希望,撒下人类喜庆的种子。上九:白贲,无咎。
【解辞释义】
白贲:不是指“素白的装饰”。理解本爻辞当把思路放宽,深挚地以修饰心灵及思想修养为出发点,喻之为将思想意识文饰得白白净净,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使灵魂无污染,“白贲”得无丑、无臭(xiù)……
无咎:凡处处自觉地“白贲”自我灵魂者,则不会为人生留下遗憾,这没有坏处。
【义理启示】
人,不必总是羡慕外界的美丽、富有,应当学会发现、认识自己,让自己明明白白、干干净净、清清楚楚地做人。
人生,谁能如此做人,自觉修饰自己的智慧与才干,肯于发现并学会利用潜藏于自身的这笔虽无表面辉煌却属无价之宝的财富,谁就能不再为困窘的处境所烦恼,不再面对他人的冷待;便体会到自己非旦不是一无所有,而是真的拥有比宝石、比金砖更珍贵的一切。
当你的用处被人们清清楚楚发现时,知道你有用,感到你有用,于是开始喜欢你、利用你、依靠你。此时,成功也许离你只差一步之遥,或许从此你便会终生与吉与喜为伴,而再也无咎了。
《象传》:“‘白贲无咎’,上得志也。”《说文解字》:“得,行有所得也。”《玉篇》:“得,获也。”上得--比“得”又跨上一步,犹同上九,达到了得的最上端位,志向完成十分圆满。以此提示为人者:时时“白贲”自我特别重要。别忘了这一点,你可以永远有快乐伴随着!
23剥卦--山地剥:审时度势,驱邪扶正
卦辞
剥:不利有攸往。
《象传》:“山附于地,剥。上以厚下安宅。”
【解辞释义】
剥:《象传》的解释是:大山顶峰沉重的巨石,出现泥石流而剥落向下滚起来。
上以厚下安宅:“厚”,与薄相对,形容沉重、大。《孔雀东南飞》:“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磐石又方又厚又重,可长久地用下去。)“下”:在古文中又代表攻破、攻克的意思。李白《梁甫吟》:“东下齐城七十二。”在此引申为破毁。即:高山顶的大石头滚滚落下破毁了住宅和居民安宁的生活。
不利有攸往:高山与地面的上下距离本来就太大,一旦地震山摇,险势丛生,自然不利有所往。
【义理启示】
民生的安宁被山塌的滚石所毁,这只是一种比喻。易辞乃以之喻为指事,提示人们应该转注引申以理解的是如下般的义理:
《彖传》:“剥,剥也,柔变刚也。‘不利有攸往’,小人长也。顺而止之,观象也。君子尚消息盈虚,天行也。”
其将剥卦的体象呈现五阴一阳,象征喻之谓小人势力在增长,使君子的强势变弱。(变:动词。意思是“使……改变。”)借以指事--在某种特殊的人世环境下,代表阴暗势力的小人群体聚众实施对正义的阳刚君子发起攻击,君子一时为其所逼,只有采取“敌进我退”的策略,顺势止步不与之强对。以观察双方消与息的变化,随机反击以正驱邪。(不利有攸往:在小人势力猖獗时,须冷静以待,不宜盲行。)
具体说,人世就是一处正与邪斗争的战场。
大喻之国与国,中喻之地与地、业与业,小喻之人与人之间,只要天地空间在,就无法脱离相对的正确与错误、正义与非正义、君子与小人的矛盾对立、对抗及攻防与斗争。
《彖传》简略概括地向君子一方作出具有积极意义的训告:
(1)执政范围大小的正当带头人(君子),在遇有小人恶势力一方的“剥蚀”及侵犯时,可暂时放缓所行计划,顺势止步以观察小人下一步的动向,看清其反面行为发展的迹象。面对小人一时的强势力,勿须焦急,要冷静以对,做好反击“灭蛊”的心理与行动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