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虽然并没有我想象的那样严重,可我不能听之任之。接下来几天,我苦思冥想想找到一种既不增加父子的对立情绪,又能有效阻止儿子的方法。我跟他聊天,讲我们青春期的事情,虚构一个早恋而影响一生的人。结果儿子笑话我说:‘一听就是编的,爸,你害怕我早恋吧。放心吧,我有分寸。’
“我呢,又开始改变战术,每天下班后就去接他,以参加各种活动的名义,他非常高兴,每天都说自己有这样的爸爸很幸福。我还很得意,可是有一天我偷看了孩子的日记,不是那个女孩的日记,我才发现,孩子把这几天最有意思的事情都写给了娜娜。他们的联系依然非常紧密,两人还相约五一放假的时候去外边游玩,在外面住一夜。我看到这个都快疯了。
“我于是想用给孩子转学的方式吓唬他一下,我故意在饭桌上愁眉苦脸地说:‘工作要有调动,孩子怎么办?’我老婆知道我的用意,就附和说:‘反正转到一个好的学校,有更优秀的同学,咱们孩子不是也能近朱者赤了吗?我看目前这个学校有很多坏孩子,那么小就开始谈恋爱。弄不好把咱们孩子带坏了反而不好。’我们这样一唱一和的,儿子似乎有所悟,立刻说:‘妈、爸,你们放心吧,我不早恋,不信,我可以向你们保证,每天放学后就回家,怎么样?再说了,这个学校可是你们替我选的,当初不是说它是最好的学校吗?转学成本太大了,对我也不好。’我们俩假装同意孩子的说法,表示要和领导商量一下。
“结果你猜怎么样,我的儿子真的变乖了。我老婆后来再看他的日记的时候,发现他写道:‘爸爸说得对,早恋太害人,我决定和娜娜停下来。’
“我成功了。想一想,如果不是我及时发现苗头早做处理,儿子不就陷进去了么?要是按照法律所说的,不能偷看孩子的日记,那儿子的问题能及时解决吗?”
似乎,这位父亲没有揭露孩子的隐私,还在保护孩子的成长不受坏思想的侵害,可这只是他看到的现象,事实是,孩子在他第一天偷看日记的时候已经发现了父亲的行为,他在日记中写道要和娜娜出去玩,并在外面住一夜的事情就是为了吓唬老爸。没想到这位父亲要让他转学。为了不让爸爸再想其他阻止他的办法,他故意在日记里向父亲妥协。
又一个猫和老鼠的游戏。这位父亲说得是振振有词,可是你仔细听来,却总有一种大惊小怪的感觉。首先,孩子并没有早恋,少男少女之间联系得紧密一些就是早恋,这样的定义未免太狭隘了。其次,孩子之间聊天并没有不良的内容,而且还有相互促进的迹象,可是父亲却阻止了孩子之间的交流。最可笑的是,这位父亲聪明反被聪明误,他一边想着控制孩子,孩子就想着反控制。
其实,仔细分析父母们对待孩子的隐私不尊重这种现象,有三个不能忽视的心理存在。
第一,父母们无法想象不能控制孩子的情况。
就像是一个木偶忽然变成了真人,主人有点难以接受一样,父母们忽然看到孩子长大了,什么都不告诉自己了,感觉很恐慌,所以,他们急于要把控制权重新找回来,急于找回成人的尊严、威严还有指导权。
第二,父母们喜欢按照自己的方式理解孩子的行为。
父母们没有按照孩子纯真的思想去看待孩子的行为,这是很可怕的。对于成长的孩子来说,他们不会一下子就成为不良少年,他们对未来充满了憧憬,很希望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受人尊重的栋梁。如果此时父母一下给他一个不好的标签,把他的某些行为看成是不可救药的,很可能就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使他走向极端。
第三,父母们太过精心,容易草木皆兵。
的确,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危险,父母们精心照顾,孩子才能更安全一点。但是如果太过仔细,就容易草木皆兵,就像上面那位父亲一样,他当然是为了孩子的成长,可是把不是早恋的事情说成早恋,这样他的教育方向就一定会是错的。
孩子们已经长大了,他有了自己的想法,如果你还是一味探究他的隐私,企图要控制他,那么就会适得其反,弄不好,就会遭遇反控制。其实要了解孩子,最好的办法还是和孩子进行以心换心的沟通,“做孩子的朋友”、“建立相互间的信任”。当然,在沟通的过程中,要摆正自己的态度,不要想当然,更不要让潜意识里“控制孩子”的思想控制自己。给孩子空间,他不会因为这点自由就放纵自己的。
新教育方案:
意大利教育家玛利亚·蒙台梭利通过不断地研究发现:孩子生下来就有个精神胚胎,儿童的成长是顺应这个精神胚胎的自然趋向的。如果父母们给孩子需要的养分,孩子们将通过自我选择建立完好的心智。因此,蒙台梭利得出结论:我们的孩子需要爱!需要自由!需要平等!需要尊重!需要信任!
给予儿子必要的信任
给予孩子信任,就是让他承担责任,自己监督自己。
父母们当然知道探究孩子的隐私其实就是对孩子不信任的表现,但是他们认为孩子毕竟还小,指望他自控,还有点难,所以,适度的不信任是对孩子负责。那么给予孩子信任,放手让孩子自己去监督自己,怎么样呢?
两个小伙子并排站在一起,一个是中国的刚,一个是美国的乔。他们都在上幼儿园。
晚上,爸爸妈妈接孩子的时间到了,乔会仔细地把自己的物品装进小包,然后自己背着小包欢蹦乱跳地和爸爸或者妈妈边走边聊天。他可不是表现给孩子看的,走在路上,他也不会无故要求爸爸妈妈抱他。很像男子汉是不是,但是他的爸爸妈妈从来没用这样的字眼夸赞过他。
刚呢?每天妈妈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帮他穿衣服、整理物品,他在干什么呢?哭着、闹着,不想回家,或者不想走路,要父母抱。妈妈显得很尴尬,说:“你是小男子汉了,为什么不自己走路呢?”刚说:“我不做男子汉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距呢?乔的爸爸妈妈将孩子视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相信孩子有能力学会做许多事,他们让孩子在实践中不断进步。刚的爸爸妈妈总是“很担心”,认为孩子还太小,担心他们做不好,担心他们会受伤,即使孩子想要自己做事,也会被父母撵走……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中国的父母大都不信任自己的孩子,对孩子没有信心,所以,才急于探究孩子的隐私、控制孩子、保护孩子。孩子总生活在这种不被信任的环境中,被剥夺了学习的机会,剥夺了责任感,他们变得麻木而依赖性很强,很容易出问题。
正所谓担心什么就来什么,父母越是担心孩子学坏,孩子可能真的就会学坏。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心理学认为:担心越重,精力就会都放在所担心发生的事情上,这样心理意识就会一遍遍描绘所担心的事情发生的过程,同时,人们没有精力去做预防,人们真正做的是对所担心发生的事情的构想,于是,所担心的事情就这样来了。同样父母担心孩子学坏,言谈举止就会把学坏这种状况不断传输给孩子,给孩子树立一个坏的形象,尽管父母的本意是警示孩子,却起到了反作用。
对于这一点,可以说得更简单点:你告诉别人买笔,你说:“不要买黑颜色的。”你一再强调“黑色”,那个人很可能就偏偏给你买来黑色的。为什么呢?因为他记忆里最深刻的就是“黑色”的。
所以,作为父母,不要整天提心吊胆,每天对儿子耳提面命、唠唠叨叨,这样只会强化他走向反面。你每天说:“我害怕你做不好,还是不要做了……”或者说:“我担心你在某个方向上出问题,所以你一定要往另一个方向上努力,不然就完了。”孩子就会在心里给自己描述道:“爸爸妈妈什么都行,我不行。”“这个时候的孩子,必须要依赖父母的控制才能不走向错误,父母一旦松手,孩子就容易出问题。
相反,如果你放松心情,给予孩子信任,凡事让孩子自己承担,反而容易让他更早学会自制、自省。不给孩子套上皮筋,孩子走错的几率就会低很多。试想一下,如果你教会了孩子自制、自省,而不是想方设法地去控制他,那么他真的有了隐私又能怎么样呢?他不告诉你,你可以不用知道啊。
这样说一定会让很多父母立刻产生紧张感。如果你在孩子小的时候没有给孩子信任干,那么现在立刻就放手也很危险。我们前面说了,因为你已经给他套上了皮筋。你的首要任务是解开那个皮筋,让他重新审视自己,重新审视他所面对的社会,给予他信任和鼓励,让他自己去探索,允许他犯些小错,他才会慢慢学会自制。
着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每一个儿童都带着想好好学习的愿望来上学的。这种愿望像一颗耀眼的火星,照亮着儿童所关切和操心的情感的世界。他以无比信任的心情把这颗火星交给我们,做教师的人。这颗火星很容易被尖刻的、粗暴的、不信任的态度所熄灭。”
有一句歌词说得好:“白天不懂夜的黑。”如果你把自己和孩子清清楚楚地划分为白和黑,你把自己当成太阳,企图去给他光,给他热,那么他就永远生活在黑暗中而无法自由获得光和热。让孩子自己发光,信任他,你会发现,那是一个巨大的天然宝藏。从他那里,你会学到很多。
新教育方案:
信任孩子是给孩子最大的鼓励,也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它能让孩子产生责任感,学会自己控制自己。父母一旦给予孩子信任,就不要事事参与、事事控制,有些事情,孩子不告诉你,就没必要非得弄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