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生肖物语:民俗图案中的十二生肖
3919400000002

第2章 生肖民俗蕴文化(1)

鼠迹生尘案,牛羊暮下来。虎啸坐空谷,兔月向窗开。龙阴远青翠,蛇柳近徘徊。马兰方远摘,羊负始春栽。猴栗羞芳果,鸡砧引清杯。狗其怀屋外,猪蠡窗悠哉。

——南朝梁·沈炯《十二属诗》

生肖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古人对于十二生肖的记录,以《诗经》为最早。在《诗经·小雅·吉日》里有“吉日庚午,即差我马”,这八个字的意思是:庚午吉日时辰好,是跃马出猎的好日子,这是古代典籍中最早将午与马相对应的例子,或许正是生肖文化最初的萌芽。

此例说明了生肖文化的几个特点:第一,将时间与动物对应;第二,时间是吉利的,动物是吉祥的,生肖文化是一种吉祥文化;第三,动物与人(我)有关联,“我马”是也。

可见,早在春秋前后,地支与十二种动物的对应联系就已经呈现,并开始广泛传播于民问,在当时的流行诗歌民谣中流传。

十二像石的传说

说到十二生肖,到陕西旅游过的人都会说起“十二像石”。

在陕西省临潼骊山人祖庙的西北方有一巨碑,上面刻有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十二种动物的形象,被称为“十二像石”。

这块十二像石有一段有趣的传说:古时候,先有天干与地支配合的干支纪年法。在实践中,我们的先祖觉得干支纪年法比较复杂,不易在民间流行。于是,有人建议以十二生肖来纪年,这一建议得到了黄帝的首肯,并令仓颉承办此事。

仓颉策划,这年正月初一,诏令天下所有动物到黄帝宫殿前候选十二生肖。动物们获悉此讯,个个欢呼雀跃,纷纷争先恐后准备赴会。

其中牛知道自己腿脚迟缓,决定笨牛先行,便在大年三十晚上就离家动身,结果赶了个第一名。第二个赶到是虎,第三个是兔,第四是龙。

后边排着的是蛇、马、羊、猴、鸡、狗、猪、鼠。

龙本来生得威风凛凛,浑身鳞甲,闪光发亮;双目溜圆,宛若明灯;银髯金须,随风飘拂;虎蹄J鸾爪,驾雾腾云。美中不足的是头顶光秃秃的,好像缺了点什么。

龙看见大公鸡不仅羽毛漂亮,而且头上还长着—对美丽的角,不由地怦然心动,上前向大公鸡借头上的角。开始大公鸡摇头不同意借角,龙善于甜言蜜语,说:“你的角长在头上也是多余,就凭你那一身五彩斑斓的彩衣,就准能入选。”

大公鸡爱听奉承听好话,有心把角借给龙,但还是舍不得。正在这时,爬来一条大蜈蚣说:“鸡大哥,你就把角借给龙大哥吧,你要不放心,由我做保怎么样?”

大公鸡见有蜈蚣做保,便答应了。龙万分欢喜,并满口应承生肖竞选大会后立即将角还给大公鸡。

再说老鼠与猫本来是一对好朋友。猫贪睡,临赴会前,猫对老鼠说:“明天一早你叫我一声好吗?”老鼠点头答应了。

第二天老鼠一觉醒来,天已经不早了,见猫睡得正香,老鼠心想:何必多一个竞争对手呢?便撇下猫独自走了,结果,老鼠是最后一个到场的。

生肖竞选大会好不热闹,黄帝从百兽百禽中挑选了十二种动物,给它们排次序。黄帝心想:牛虽笨拙,但身材魁伟健壮、力气大,又来得最早,决定牛排首位。老鼠长得不起眼,来得也最晚,应当排在最后。

黄帝话音刚出口,老鼠灵机一动,赶忙跳到黄帝面前说:“要说大,还得数我。不信请让老百姓鉴定一下。”黄帝听了老鼠的话,觉得好笑:这个不知天高的老鼠!但在大街上让老百姓鉴定时候,人们看到老鼠走过来,都纷纷指着老鼠惊叹:“快看,好大一只老鼠啊!”老鼠得意扬扬,对黄帝说:“瞧,人们都说我好大吧!”就这样,黄帝让老鼠当了十二生肖之首。

关于十二生肖,有多种传说,这只是其中的一个,这些传说有些大同小异,有些完全不同,在以下各章节中,对不同的生肖传说将分别讲述。

透过老鼠传说看民俗

十二生肖之所以在民间得以流传,主要是因为这些动物都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如我们看到老鼠第一个反应就是“打”,认为它们是偷懒、卑贱、狡猾、懦弱的象征,是有害的。

然而,正和人类有优点也有缺点一样,有时优点反而成为人类的软肋,缺点又让人显得可爱可亲。所以虽然老鼠可恶,但是在历史上也有一些关于老鼠的有趣故事,这些故事不仅在中国比比皆是,就是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也为人们津津乐道。

传说很久以前,在美国的一个小镇上,住着一户有钱人家。由于这户人家家里老鼠太多了,于是主人就买了一只猫来捕捉老鼠。

果然不久,老鼠减少了许多,主人非常高兴,猫儿也很得意地继续担任守卫的工作。

有一天,在这栋房子的一个偏僻角落,举行一场热烈的讨论会。

“各位女士、先生,我今天召开这次讨论会的目的,是为了找出一个办法来对付那只可恶的死猫。它已经杀害了我们许多同胞,如果再不想办法对付它,迟早我们的性命都不保。请各位踊跃发言。”老鼠酋长说。

老鼠们听了,纷纷举手想要发言。老鼠酋长只好让它们一个一个来。首先是勇士甲站起来发言:

“我建议,趁那只死猫在追我们时,故意把它引到老鼠夹旁边,让它被老鼠夹夹到。这样,它以后就再也不能追我们了。”

勇士乙听了,很不以为然,就站起来说:

“这个办法对我们很危险,万一还没跑到老鼠夹边,就先被它吃了怎么办?所以我认为,趁它睡着时,拿火去烧他是最好的办法。”

“不,这种办法对我们也有危险性。我有一个最好的办法,就是趁它睡着时,在它脖子上挂上一个铃铛。这样,以后只要听到铃铛的声音,我们就可以赶快逃跑,再也不怕被它抓到。”勇士丙得意地说。

老鼠们都同意这一办法,纷纷鼓掌。

“既然大家都赞成了,那有谁自愿去给那只死猫挂上铃铛呢?”老鼠酋长问。

“既然没人愿意去,这个建议是你提的,我看就由你去好了。”

“我……我不敢去,你还是找别人吧!”说完,勇士丙就不再说话了。

结果,没有老鼠敢去,所以到现在,那群老鼠仍然被那只猫追得死去活来。

这是美国人对老鼠的观念,从故事的结果来看,美国人对老鼠的看法并不好。

谁喜欢吃臭老鼠

战国时代,庄子和惠施是好朋友。两人常一起辩论对事物的看法。

有一次,惠施做了魏国的宰相。庄子知道了,就想到魏国去拜访这位老朋友。魏国一些爱进谗言的小人就对惠施说:

“庄子这次来我们魏国,可能别有企图。或许是要来谋取您的相位,您可千万要小心啊!”

“嗯!他们说得蛮有道理的。”惠施心想。于是他就派了许多士兵,到魏国各地搜查庄子的住处。士兵们找了三天三夜都没有找到庄子,然而,庄子却在第四天早上亲自登门拜访惠施。

“老朋友,你知道南方有一种鸟叫吗?这是一种很珍贵奇异的鸟,它由南海出发飞向北海。在途中,若不是梧桐树,它绝不停在上面休息;除了竹结的果实外,它绝不吃别的东西;不是甜美的泉水,它也不喝。当它正悠然自在地飞翔时,地上正好有一只猫头鹰,刚抓了一只臭老鼠,猫头鹰以为它要来抢夺自己的臭老鼠,就抢先地向它怒叫一声!我说惠施啊!你该不会拿魏相来对我怒叫吧?”庄子说完,就笑着看惠施。惠施觉得非常惭愧,不好意思地对庄子说:

“这……这是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让我以酒宴向你赔罪吧!”

这个故事中,老鼠只是一个道具,但即使是一个道具,也不是什么吉祥物。恰恰相反,老鼠在这里是不祥物,从“臭老鼠”的称呼,就可以看出古人对它不雅定义。

然而,正是这样一个不祥不雅的小动物,到底是什么使它成为十二生肖,且稳居十二生肖之首呢?

是民俗,正是民俗的力量,将老鼠推向了十二生肖之首的宝座。

十二生尚的源头

《诗经》中的“吉日庚午,即差我马”或许有文学想象的成分,尚不足为信,那么,1975年在湖北云梦县睡虎地十一号墓出土的竹简,就证实了十二生肖在春秋前后已经确实存在。

出土竹简的《日书》甲种,有一章题目为《盗者》,描写了占卜盗者面貌特色,其中记录有:“子,鼠也,盗者兑口希须,……丑,牛也,盗者大鼻长颈。……寅,虎也,盗者状,希须,面有黑焉。卯,兔也,盗者大面头。辰,[原文脱漏]盗者男子。青赤色……巳,虫也,盗者长而黑蛇目。午,鹿也,盗者长颈小听亍,其身不全。……未,马也,盗者长须耳。申,环也,盗者圆面……”

《日书》中所记十二生肖和今天的说法类似。这是迄今为止,在我国发现的对于十二生肖的最早而又较系统的记录。

据考证,睡虎地十一号墓下葬于秦始皇三十年(公元前217年),由此可见,十二生肖在秦代已经流行,有如此成熟的表述,其发生至少能够追溯到秦以前的春秋期间,这与《诗经·小雅·吉日》相吻合。

但《日书》甲种《盗者》中提到的十二生肖,与我们今天所认定的十二生肖还不完全相同。如其中的鹿,今天就已不在十二生肖之列。

长期以来,不少人认为和今天盛行的十二生肖说法完全一致的是东汉王充的记录,将《论衡》视为最早记载十二生肖的文献。王充《论衡’物势》载:“寅,木也,其禽虎也;戌,土也,其禽犬也;丑未,亦吐也,丑禽牛,未禽羊也,故犬与牛羊为虎服也;亥,水也,其禽豕也;巳,火也,其禽蛇也;子,亦水也,其禽鼠也;午亦火也,其禽马也。”

王充《论衡·物势》中,对十二生肖动物谈到了十一种,唯独缺了辰龙。

在该书《论衡·言毒篇》中,王充又说:“辰为龙,巳为蛇。辰、巳之位在东南。”

这段文字里面写的十二生肖,与现今盛行的十二生肖配属完全相同,可知王充的《论衡》,是古文献中最早将干支纪年与动物相配的记载,也是对于生肖较早的最齐全的记录。南朝《南齐书·五行志》中,也曾有详细的按人的出世年份称属某种动物的记录。

十二生肖与干支纪日纪年密切相关。考古发现,在商朝后期帝王帝乙时的一块甲骨上,刻有完整的六十甲子,可能是当时的日历。这也说明在商朝时已经开始使用干支纪日了’或许那个时候就有十二生肖,或有其萌芽。

根据考证,春秋时期鲁隐公三年二月己巳(公元前720年二月初十),曾发生一次日食,这是中国使用干支纪日的比较确切的证据。而使用皇帝年号纪年则是汉武帝时期的建元年号。

由以上记载可以看出,生肖自古在古人的生活中就已广泛运用。

生肖为何取数十二

生肖取数为何不是六、八、九、十,或其他数,而取数十二?

从《周礼·春官·冯相氏》,似乎可找到答案:“掌十有二岁,十有二月,十有二辰,十日,二十八星之位,辨其叙事,以会天位。”

可见,古人的时间观念是以十二分割,以十二累进,一纪十二年,一年十二个月,一日十二时辰。

《国语·晋语四》载:“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

甚至天子妻妾也有“十二女”之说,《后汉书·荀爽传》:“故天子娶十二妇,天之数也;诸侯以下各有等差,事之降也。”在神农架地区发现的汉族创世史诗《黑暗传》,其中有一个讲述干支来历的故事:

开天辟地之初,玄黄骑着混沌兽遨游,遇到女娲。女娲身边有两个肉包,大肉包里有十个男子,小肉包里有十二个女子。玄黄说:“这是天干地支神,来治理乾坤的。”于是,为他们分别取名,配夫妻,成阴阳。男的统称天干,女的则为地支。这一创世神话故事,讲干支是女娲神所拥有的,是玄黄神所命名的,它们成就了乾坤阴阳,将干支的“身世”来历讲述的合情合理,而它们的来历起源则在开天辟地之初,可谓历史悠久,与天地同在。

为何称为天干地支呢?古代历来以天为主,以地为从。十天干又叫十母,对应的十二地支则别称十二子。

黄帝时代有一个大臣叫大挠。汉代蔡邕《月令章句》中,称干支是大挠创制的:“大挠采五行之情,占斗纲所建,于是始作甲乙以名日,谓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谓之支。干支相配,以成六旬。”

《五行大义》中,也记载了同样的说法,说大挠“采五行之J隋,占斗机所建,始作甲乙以名日,谓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谓之枝。有事于天则用日,有事于地则用月。阴阳之别,故有枝干名也。”这一描述其实是从蔡邕的《月令章句》而来。

十二生肖与干支纪年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很多动物和植物,在古人眼中已不是单纯的动物或植物,而赋予了各自不同的丰富深刻的象征意义。作为十二生肖中的动物,就是如此。如:虎的威武雄壮,牛的任劳任怨,猴的机灵活泼,狗的忠心勇,敢等等,自古以来就在人们心目中形成了这样的概念。

这是十二生肖活泼天真、生动形象的一面,十二生肖还有枯燥的一面,这就是干支纪年。

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用干支纪年。传说黄帝命大挠作甲子,而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字中,确实可见干支的文字。

干支纪年就是十天干的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与十二地支的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以一个干和一个地支相配,排列起来。天干在前,地支在后,天干由甲起,地支由子起,阳干对阳支,阴干对阴支,阳干不配阴支,阴干不配阳支,得到六十年一周期的甲子回圈。称为“六十甲子”或“花甲子”。

干支纪年配成六旬,取了天干十和地支十二的最小公倍数,由甲子乙丑,一直排至癸亥为第六十对,正好干、支均用最末一位,再排便是重由甲子开始,这一循环称为一个甲子。其中,每个天干出现六次,每个地支出现五次。这就是奇妙的干支纪年法,十天干取象于兵器,十二地支则是取象于十二种动物(即十二生肖)。天干地支的每一个天干和每一个地支,都是有讲究的。为何叫干呢?“干者犹树之干也”。古人是这样一来理解十天干的——

甲:像草木破土而萌,阳在内而被阴包裹。

乙:草木初生,枝叶柔软屈曲。

丙:炳也,如赫赫太阳,炎炎火光,万物皆炳燃着,见而光明。

丁:草木成长壮实,好比人的成丁。

戊:茂盛也,象征大地草木茂盛繁荣。

己:起也,纪也,万物抑屈而起,有形可纪。

庚:更也,秋收而待来春。

辛:金味辛,物成而后有味,辛者,新也,万物肃然更改,秀实新成。

壬:妊也,阳气潜伏地中,万物怀妊。

癸:揆也,万物闭藏,怀妊地下,揆然萌芽。

“支者犹树之枝也”。

古人这样理解十二地支一

子:孳也,阳气始萌,孳生于下也。

丑:纽也,寒气自屈曲也。

寅:髌也,阳气欲出,阳尚强而髌演于下。

卯:冒也,万物冒地而出。

辰:伸也,万物舒伸而出。

巳:巳也,阳气毕布已矣。

午:仵也,阴阳交相愕而仵。

未:日中则昃,阳向幽也。

申:伸缩以成,万物之体皆成也。

酉:就也,万物成熟。

戌:灭也,万物灭尽。

亥:核也,万物收藏,皆坚核也。

天干地支在我国古代不仅以六十甲子循环来纪年、纪月,还用来纪日、纪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