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工业的发展,交通运输被提上了日程。工业革命以后,大机器生产需要运进大批原料并及时把堆积如山的产品运到各地,人力、畜力和简陋的运输工具就无法胜任了,于是交通运输的革新又被提上了日程。这方面的突破首先发生在美国和英国。1807年,美国人富尔敦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造成世界上第一艘汽船。十几年后,美国轮船“大西”号横渡大西洋成功。从此,汽船开始在远洋航行中发挥重大作用。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森发明了第一台蒸汽机车,这台机车在前进时不断从烟囱里冒出火来,因此被称为“火车”。1830年,英国正式使用火车,从此,铁路交通飞速发展。
工业革命为资本主义制度提供了物质基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壮大,进一步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工业革命是从技术革新开始的,却不同于一般的技术革命,它不仅给生产领域带来了巨大变化,更重要的是它引起了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使资本主义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这是工业革命最重要的社会后果。
德国的统一
1848-1849年革命失败后,德意志各邦都恢复了反动封建统治。19世纪50-60年代,资本主义在德意志普遍发展起来。资本主义经济愈加发展,国家统一的要求就愈加迫切。在当时的德意志,有两条不同的统一道路:“即或者是通过革命,或者是通过普鲁士王朝的战争。通过革命,就是由无产阶级来领导并建立全德共和国;通过普鲁士王朝的战争,就是巩固普鲁士地主在统一的德国中的领导权。”由于无产阶级的软弱,普鲁士最后完成了自上而下的统一。
普鲁士在1849年及1859年曾两次企图在自己的领导下实现德国的统一,但是都由于奥地利的阻挠而失败。普鲁士的统治集团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要想统一德国,非使用武力不可,只有通过战争才能达到这个目的。1860年起,普鲁士政府锐意推行军事改革,以便为用武力统一德国做准备。但是这个军事改革却引起了一场“宪法纠纷”。
1860年,普鲁士政府向议会提出军队改革法案,要求把常备军增加一倍,同时追加军费950万塔勒尔。这时资产阶级认为自己的力量已经强大到足以与容克地主较量的地步,于是被资产阶级“进步党”控制的议会不仅否决了政府的提案,而且还要求内阁对议会负责,以削弱国王的权力。国王威廉一世曾经解散议会,但新选举的议会仍然和政府抗衡。威廉一吐为了彻底击溃资产阶级的对抗,便于1862年9月任命反动政客奥托·俾斯麦担任了首相。
俾斯麦(1815一1898年)是一个容克地主。1848年革命时,他曾经组织地主武装,准备援救普鲁士国王;他坚持用武力镇压革命,曾任普鲁士出席邦联议会的全权代表、驻俄、驻法大使。当议会再次否决了政府提出的军事改革方案时,俾斯麦不顾议会的反对,拨付大量经费来改组军队。他在议会上声称:“时代的重大问题不是演说,也不是多数票所能解决的,而是要用铁和血来解决,德意志所瞩目的不是普鲁士的自由派,而是普鲁士的武装。”这就是所谓的俾斯麦的铁血政策的基本内容。1862—1864年间,俾斯麦和普鲁士政府的专横激起人民极大的愤怒,一致谴责俾斯麦的暴戾。但普鲁士的资产阶级怯懦、软弱、害怕群众运动。他们只是在议会中吵嚷,而不敢发动群众举行革命。因此容克地主阶级便牢固地掌握了普鲁士政权,通过三次战争把德意志统一起来。
第一次是对丹麦战争。1863年末,丹麦吞并了荷尔斯泰因和石勒苏益格两个公国。普奥两国以此为借口于1864年2月对丹麦宣战。结果,丹麦惨败,不得不把荷尔斯泰因让给奥地利,而把石勒苏益格让给普鲁士。
普鲁士统一德意志的最大阻力是奥地利,所以对奥战争是不可避免的。1866年6月,普鲁士出兵将奥地利势力逐出荷尔斯泰因,挑起了普奥战争。意大利为了收复成尼斯也对奥作战。战争开始不久,普鲁士军队占领了德意志北部和中部各邦。7月3日,普军在捷克的萨多瓦村附近重刨奥军以后,使其节节败退。经过拿破仑三世的调停,普、奥于8月23日签订了布拉格和约,规定:旧德意志邦联解散;奥地利承认普鲁士成立北德意志联邦(由美因河以以北各邦组成);把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汉诺威和法兰克福等地划归普鲁士。经过这次战争,1867年,普鲁士成立了北德意志联邦,包括18个邦和3个自由市。普鲁士国王为联邦元首。奥地利皇帝为了增强国势,于1867年兼任匈牙利国王,组成了奥匈帝国。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了,法国战败,于是南德诸邦才与北德联邦合并,组成德意志帝国。到此,德国统一大业才臻于完成。
意大利的统一
在1848年革命失败后,意大利仍然是分崩离析的局面,而且外国的奴役更变本加厉了。随着资产阶级势力的发展,要求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的运动从50年代末起重新高涨。伦巴第展开了大规模的反奥运动,托斯卡纳、摩德纳和其他地区也都发生了骚动。撒丁王国的首相加米洛·加富尔(1810-1861年),利用当时的革命形势,策划反奥战争。1859年4月29日,撒、法对奥战争爆发。加里波第领导的义勇兵团在这次战争中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法国和撒丁王国联军连战连捷。5月底解放了伦巴第许多城市,6月初攻克米兰,6月底奥军撤出伦巴第,退守威尼斯。
与此同时,革命风暴席卷了整个意大利北部和中部。5月初,巴马爆发起义,公爵逃到国外,政权转入资产阶级自由派手中。6月中旬,属于教皇领地的罗曼纳、翁布里亚等地发生起义,成立临时政府。拿破仑三世恐怕统一起来的意大利将成为与法国势均力敌的强国,于是背弃诺言与奥地利阱和。1859年7月11日,法奥在维拉弗兰卡签订停战协定,奥地利同意放弃伦巴第,山法国转交撒丁王国。但是威尼斯仍由奥地利占领。托斯卡纳、巴马、摩德纳和罗曼纳完全恢复封建特权。这个协定保留了奥地利在意大利的统治,把意大利四分五裂的局面保留下来。这激起了意大利人民的强烈愤怒。意大利中部的人民坚决反对封建王朝复辟。他们组织起国民自卫军,准备奔赴战场。这时加富尔积极活动,劝说中部各邦与撒丁王国合并。他的倡议获得资产阶级自由派的支持,1859年秋,托斯卡纳、巴马、摩德纳和罗曼纳等国制宪会议通过决议,宣布加入撒丁王国,意大利北部和中部遂完成统一。但威尼斯尚在奥地利的统治之下,教皇仍占据着所谓的教皇领地,南部还有两西西里王国独据一方。所以统一的征途上,仍然还有艰巨的任务。
意大利的全面统一战争是自西西里开始的。1860年4月4日,西西里的首府巴勒莫首先发生起义,接着其他城市贫民和农民揭竿而起,与反动统治者展开了激烈战斗。加里波第在撒丁王国闻讯后立即率军前往援助,1860年5月11日到达。5月15日加里波第在卡拉塔非米大败政府军。27日,攻下首府巴勒莫。7月初,解放西西里全岛。资产阶级和自由派贵族组织了政府。加里波第接受了“****者”的称号。8月20日,加里波第率领1.6万人渡过墨西拿海峡,在卡拉布里亚登陆。那不勒斯各地的劳动人民群起响应,有4万多人立即投到加里波第的麾下。这支军队势如破竹,9月7日进入那不勒斯。10月1日,在沃耳土尔诺河附近一役,彻底击败西西里王国军队,基本上完成了南意大利的解放。加里波第的胜利进军以及波澜牡阔的人民运动,使南意大利的大资产阶级和地主惊慌失措。他们惟一的希望就是借助于撒丁王国的军事力量来阻止革命运动的发展,于是邀请加富尔出兵南意大利,夺取政权。加富尔于9月中旬派兵南下,1860年10月21-22日,南意大利在地主和大资产阶级的控制下举行全民投票,确定了与撒丁王国合并。
1861年3月17日,意大利第一届议会宣布成立意大利王国,并推举撒丁王国维克多·马努埃尔为国王,定都在佛罗伦萨。1866年7月,意大利参加普奥战争,收回威尼斯。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后,意大利派兵占领罗马,剥夺了教皇的世俗政权,从而意大利统一最后完成。1871年1月,首都迁往罗马。
意大利统一后,虽然在政治和经济上仍然保存着封建残余,但意大利统一的实现仍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俄国的改革
到19世纪中叶,农奴制度之阻碍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显而易见的,1853~1856年的克里木战争充分暴露了封建农奴制和沙皇****制度的腐朽。1859—1861年间的农民运动的高涨及革命民主主义运动又沉重地打击了统治阶级,废除农奴制已成为当务之急。1857年1月3日,沙皇召集了农民事务机密委员会,以后又在欧俄各州成立起由贵族代表组成的州委员会,拟定改革方案。1861年2月19日,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颁布了废除农奴法令。这个法令包括一系列的文件,其主要内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关于人身自由:地主不能买卖或交换农奴,地主不能禁止农民结婚,也不能干涉农民的家庭生活。农民有权用自己的名义订立契约,可以从事其他职业,领有动产及不动产,并且用自己的名义打官司。有关土地规定:农民缴纳赎金后可以得到一份土地。至于份地的面积,法令规定了最高和最低定额,如果份地超过最高定额,地主可以割去多余部分,这就是所谓的“割地”。这条规定为地主掠夺农民的份地制造了借口。经过这次改革,地主平均割去了改革前农民份地的18%。
关于赎买手续:农民的宅旁园地可以自由赎买,但须先向政府交纳60卢布的赎金,6个月后即可取得所有权。赎买份地则必须得到地主的同意。关于赎金的数额,规定为每年代役租额为赎金的6%,农民赎买时,必须先付赎金的20%~25%,其余部分由政府垫付给地主,农民再在49年内,分期向政府还本息。这样规定的赎金之高大大超过当时的实际地价,据统计,农民分到的土地共值6.5亿卢布,而赎金总额则高达9亿卢布。
2月19日法令公布后,沙皇政府又实行了一些改革。1864年成立县和州的地方自治局;实行法庭公开审讯;1870年成立由全体纳税人选举的市杜马;1874年废除募兵制,实行普遍义务兵制。此外,在文化教育方面还推行了一些普及教育的措施。这些改革都是符合资产阶级的要求的。
1861年的改革,在实质上是俄国地主阶级对农民的一次大规模的掠夺,改革后的俄国仍保留着大量的封建残余,但1861年的改革仍不失为俄国历史上一个重大的转折点。它使生产关系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资本主义逐渐在俄国占据了统治地位。在1861年以后,俄国资本主义有了较为顺利的发展。
夕阳西下——东方封建制度的强化大清帝国
1644年,清军入山海关,击败李自成起义军,把首都迁到了北京,建立了中国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此后,清廷一方面继续用兵,覆灭了南明政权,并残酷地镇压各地的反抗活动,另一方面,又对汉族地主阶级实行拉拢政策,逐渐确立了在全国的统治。清代的康熙皇帝(1661—1722年在位)是中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皇帝之一,他在位期间,平三藩,定台湾,两克雅克萨,三征准噶尔,文治武功,开创了崭新的局面。清朝从康熙朝中后期开始,出现了繁荣稳定的局面,这一局面,延续至雍正、乾隆,被称为“康雍乾盛世”。但这只能算是封建制度的一种回光返照罢了。嘉庆年间(1796-1720年)大贪官和珅被抄家,抄没的钱物折合白银8亿多两,相当于清政府10年的财政收人。这表明清王朝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落。
而同时期的欧洲国家先后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日益强大起来,终于,英国侵略者于1840年发动了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割地、赔款,中国历史掀开了充满屈辱和抗争的新的一页。
幕府时代的日本
15世纪后半期,由于农民起义的冲击和封建地主阶级内部矛盾的激化,室町幕府完全陷于瓦解,日本社会在政治上的统一名实俱亡,开始出现了群雄争霸的混战局势。但是到了16世纪中叶以后,日本又以经济的发展为基础,逐渐走上了新的政治统一。在1600年的关原之战中,德川家康战胜拥护丰臣氏的大名联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1603年,德川家康被后阳成天皇任命为右大臣和征夷大将军,在江户建立了幕府,开始了德川幕府时代。
德川幕府为强化自己的统治,建立了完整的幕藩体制。“幕”即幕府,是中央政府机关,将军是幕府最高统治者,天皇只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没有任何实权。“藩”即藩国,是将军分封给地方大名的领土及其统治机构,由幕府和藩国共同构成的封建统治制度,即所谓“幕藩体制”。
江户时代的幕藩体制是建立在幕藩领主的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基础之上的。当时主要的生产资料——一土地,全部属于封建地主阶级所有。幕府为了加强对广大人民的统治,制定了严格的等级制度,把居民划分为“士、农、丁、商”4个等级,并为每一个等级确定了在国家中的特殊法律地位。士即武上,是统治的等级,农、工、商是被统治的等级,被剥夺了一切政治权利和自由。
在对外关系方面,德川家康实行的是锁国政策。他和第二代将军秀忠曾多次发布禁止天主教的法令。从1633年2月至1639年7月,幕府又连续5次颁布“锁国令”。在此期间,日本成为一个闭关自守的国家,只同荷兰、朝鲜和中国继续保持一定的贸易关系。德川幕府实行锁国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巩固幕府的统治,维护封建的剥削制度;同时也是为了防范西方殖民主义势力的渗透,维护日本国家的独立。但锁国政策使日本在国际上长期处于自我封闭的状态,几乎完全割断了日本经济同世界市场的联系,严重地阻碍了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就使本来已经落后了的日本,进一步被资本主义的西方远远地抛在了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