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异域文化之旅:体悟23个国家的文化象征
3917700000016

第16章 贝督因首饰与沙特阿拉伯(1)

“这就是这个国家的怪事”,一位接近王室的沙特富商说。“政府向现代化推进。文化则向后退。”

——兰开斯特,1996年。第A26页

像许多其他国家一样,沙特阿拉伯也面临着传统的信念、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与现代的信念、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之间的矛盾。沙特王室是******圣地麦加和麦地那的正式守护者,但是它支持现代化,至少部分原因在于沙特的经济过于依赖石油,而石油的供应是有限的。例如王室鼓励旅游业,甚至允许建造人工滑雪场。沙特王室在1989年建成了一座现代化音乐厅,可是由于保守的反对派坚持要求严格遵守******教的标准,交响乐和歌剧都无法表演。宗教警察照例惩罚穿着无所顾忌的妇女,惩罚在每天五次的祈祷时间内不关门的店主。同样,政府在1997年用传统的砍头方法处死了90人,比1996年的71人有所上升。

现代化与保守思想的这种矛盾有可能在所有海湾阿拉伯国家中加剧。这些国家的人口中一半以上是20岁以下的年轻人。沙特阿拉伯人口1850万,其中42%在15岁以下。20世纪90年代初期至90年代中期,这一矛盾在沙特阿拉伯表现得尤其尖锐。在1990年的海湾战争中,沙特和其他阿拉伯国家与西方国家结盟反对伊拉克,24名美国人在沙特遭到杀害。近年来,******教守旧派闭住了批评的嘴巴,似乎承认了现代化的需要,至少接受了现代化的某些方面。然而正如关于人口增长的数字所表明的那样,回归传统和拒绝现代化还是很容易想像的。鉴于传统和现代化之间的这种矛盾,我们把贝督因首饰当作适用于沙特阿拉伯的文化象征。

沙特阿拉伯在1932年成为一个国家,当时阿卜杜勒‘阿齐兹把分散的部族联合成一个国家,并自命为国王。十年以后发现了石油,但是这个国家直到70年代还相当孤立。后来世界对石油的渴求突然大增,于是沙特被拽进了20世纪。现在沙特仍在挣扎着将根深蒂固的传统价值观与激荡人心的现实融合起来。研究贝督因首饰的古老艺术形式,可以让我们了解沙特文化的价值观和信念。当今的沙特人源自阿拉伯沙漠的贝督因部族。

沙特阿拉伯土地广袤,占炎热、干燥的阿拉伯半岛的四分之三,大约相当于美国的24%。沙特西濒红海,北邻约旦、伊拉克和科威特,东接阿拉伯(波斯)湾、卡塔尔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南连阿曼和也门。在临近红海的沙特阿拉伯西部有连绵不断的小山脉,往东地势逐渐下倾,直至阿拉伯湾,中间是三块大沙漠。最大的一块是鲁卜哈利,意思是“不毛之地”,其连绵不断的沙地是地球上最大的一片。虽然满目荒凉之中也可见到些许绿洲,但是这个国家没有任何天然河流或湖泊。唯一让沙特阿拉伯感到安慰的,就是这片荒漠的土地下面蕴藏着世界上最丰富的石油。

几百万年前,这个地区覆盖着浅海,海里充满着贝类、腕足类和浮游生物。这些生物死亡以后就沉到海底。后来,海水退去,海底在高温下被压缩在沉积岩层下。生物变成了石油和天然气。

再往后,阿拉伯半岛成了大草原,直到大约1.8万年前,一直是雨水充沛,植物茂密,野生动物兴旺。然而冰川期的结束导致了长期的干旱。河水蒸发以后,留下干涸的河床。肥沃的土地变成了荒漠。现在的年均降雨为0~4英寸。一旦真下大雨,干涸的河床就会灌满水,但是很快就会被大地吸收,或者蒸发掉。一年当中大部分时间,气温都在华氏90~120度。但是强风和相对的低温又让冬天相当寒冷。呼啸的大风还会引起沙尘暴,沙尘暴在阿拉伯沙漠是家常便饭。在这样的环境生存需要技能、勇气和毅力。

千百年来,沙特阿拉伯的贝督因人一直以沙漠为家。他们的生活方式高度适应极其恶劣的环境。他们也以此为荣。他们有一种优越感,觉得城镇的居民远不如他们强。他们为自己勇敢地面对沙漠并战而胜之而自豪。毫无疑问,他们的生活是更单纯、更值得尊敬的生活。

贝督因(Bedouin)这个词的意思是“沙漠居民”。贝督因人以大家庭为单位,不断为寻找新的牧场和水源而迁移。适合于在沙漠中生存的动物有山羊、绵羊,特别是骆驼。山羊提供羊奶和做帐篷的羊毛,绵羊供给羊肉和做毛毯的羊毛,骆驼的用途就更广泛了:除了可以用于运输之外,驼奶可喝,驼肉可吃,驼毛可做帐篷,驼粪可烧,驼尿可作头油,这一切就弥补了骆驼的不足——坏脾气。此外,骆驼可以好多天不吃不喝。饲养骆驼并向城镇居民出售一向是沙漠居民的收入来源。

由于沙漠可以为牲畜提供的食物有限,贝督因人不得不经常迁徙,一般每两周一次。贝督因人的营地有2至30顶帐篷,多数营地不足10顶帐篷。每顶帐篷住着一个小家庭,也许再加上未婚的叔叔、母亲、姊妹或兄弟。贝督因人的帐篷又长又矮,黑颜色,用驼毛和山羊毛制作,正面开口很宽。这种形状适合于抵御大风和沙尘暴。每顶帐篷划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母亲和女儿们的,另一部分是父亲和儿子们的。帐篷和财物可以在两个小时内打包上路。

贝督因人不怎么在乎国家的界限。沙特阿拉伯的边界划得并不清楚,在贝督因人的眼里,牧场和水比任何人为的界限都重要。贝督因人在沙漠的边缘安营,偶尔也到城镇购买所需物品。他们习惯于在一年当中最炎热的季节住在地势较高的地方,这样可以躲避酷热和沙尘暴。然后,他们再迁回到地势较低的地方躲避寒风。贝督因人对偶然发生的雷雨十分警觉,雷雨意味着牧草在生长,鲜花在开放,河床在灌水。

抢骆驼一直是贝督因男人的传统追求。尽管抢骆驼现在已被禁止,但是抢骆驼的规则仍有助于说明贝督因人严格的荣誉法则。首先,抢骆驼必须明确宣战,突然袭击是可耻的行为。因此抢骆驼不能在夜间进行。其次,不许伤害妇女和儿童。第三,太阳升起的时候抢最公平,因为遭到抢劫的人有机会在天黑前找到自己的骆驼,再把骆驼抢回来。违反这些规则会给抢劫者带来耻辱,严重败坏抢劫者的声誉。

贝督因人的慷慨世界闻名。凡有来客,哪怕是不速之客,都会得到3天的吃住款待。事实上,就是抢劫者来到敌对的营地,也会受到同样的款待,而且在此期问不会受到伤害。贝督因人日常的膳食有奶、奶制品、海枣、面包,也许还有大米,招待客人则增加鲜肉和松子。带小豆蓉的浅绿色咖啡和茶也会端上来。然后诗人和舞者(一般是男性舞者)献艺。诗人,也就是讲故事的人,在贝督因文化中十分重要。由于贝督因人很少有人识文断字,诗人就担负起记述历史和教育的职责,同时也负责招待客人。在沙漠文化中,诗人受到高度尊敬,他们也具有一定的号召力。

贝督因人的忠诚首先是对大家庭的忠诚。在环境恶劣的大沙漠中,没有人可以独自生存,齐心协力非常重要。然而贫瘠的沙漠物产有限,不要说一个部族,就是一个氏族要在同一个地方生活也不可能。从物质需求的角度说,家庭就够大的了,但是家庭又解决不了沙漠中的安全和生存问题。于是强烈的忠诚感和依赖感就在这种独特的大家庭中培育起来并保持下来了。对于贝督因人来说,家是人,而不是地方。

贝督因人加强大家庭关系的一个方式就是近亲结婚。贝督因的女孩子大约在14岁就结婚。出于以下若干原因,她最理想的丈夫就是她的表兄或堂兄:她和她的表兄弟、堂兄弟在同一个营地一起长大,相互之间已经熟悉;有父兄们在身边,丈夫不会虐待她;她可以留在母亲和姊妹们的身边;她未来的子女可以加强和稳固大家庭的关系;还有就是她为出嫁而办的嫁妆可以留在家庭之内。千百年来,内部婚姻把贝督因的家庭捆绑在一起,也把贝督因的家庭与他们的文化捆绑在一起。这就难怪沙特人远比美国人更集体主义,更排斥外团体成员(扎赫拉尼和卡普洛维茨,1993年)。

在发现了沙漠底下的宝藏之前,贝督因人的生活保持了千百年没有发生变化。石油的发现影响了每一个沙特人,包括自给自足的游牧部落。贝督因人到处流浪的生活方式正在向进步的力量屈服。

那么这些进步的力量是什么呢?首先,骆驼曾经是贝督因人的主要收入来源。然而随着牛肉的普及,沙特人的偏爱发生了变化。由于国际贸易、国内运输体系以及冷藏技术的发展,牛肉的供应越来越充足。骆驼现在已经成为奢侈的爱好,而不再是首要的食品来源。其次,为了求得稳定的收入,越来越多的贝督因人到城镇寻找固定的工作,这就要求他们定居在城镇。第三,贝督因人喜欢那些能够方便生活的东西,比如罐装番茄酱、手电筒、便携收音机、冰箱、缝纫机、卡车等,但是有些东西很笨重,每隔几周就搬家实在不容易。第四,他们居住的地方,有的已被输油管道、高速公路、储油罐、工厂占据。第五,沙特政府希望贝督因人定居在一个地方。

政府把贝督因人看成分裂的因素。他们不纳税,他们的卡车没有行驶证,他们的女人不戴面纱而且常常驾车,他们随心所欲地消失在沙漠中,他们的忠诚只献给他们的部族而不是献给政府。他们基本上拒绝受制于人,这就对沙特王室的绝对君主权力构成了威胁。

政府让贝督因人定居下来的努力并未完全奏效。在主要城镇为贝督因人建造的住房,多数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住房仍然空着。沙漠的居民住进了静止的房间感到别扭。他们习惯于把地毯铺在沙地上,而不是坚硬的水泥地板上。为他们建造的房屋大部分太小,是为小家庭设计的,房屋之间又隔着厚厚的墙,私密性太高。由于没有给牲畜留出地方,有的时候贝督因家庭会在房屋的外面扎营,让牲畜住进房屋。

政府鼓励贝督因人安居乐业的另外一种尝试更切合实际,这就是把必需品送到沙漠中去。政府的水车为相对固定的营地送水,营地中建起特殊的帐篷医院为贝督因患者治病,有时还向贝督因人分发现金。除此之外,政府还招募年轻人组建贝督因国民卫队,在那里贝督因人的力量、机敏和沙漠技能备受推崇。这些过渡性措施还是比较成功的,越来越多的贝督因人定居下来了。

流浪的贝督因人从来没有超过沙特人口的50%(麦基,1992年,第22页;威尔逊和格雷厄姆,1994.年,第12页),现在大约只占5~10%(阿洛塔伊比,1989年,第36页)。

多数沙特人对贝督因人有矛盾心理。他们觉得贝督因人头脑简单、肮脏、狡猾,总之尚未开化,对贝督因人既轻蔑又害怕。然而他们又欣赏贝督因人慷慨大方和勇敢无畏的优点。贝督因人成了理想的化身,就像其他地方的骑士和牛仔一样。不论沙特人离开沙漠有多远,贝督因气质都是他们的文化的基石。

贝督因的银首饰是沙漠居民的艺术形式之一,艰苦的环境让他们的首饰更显漂亮。贝督因的首饰不仅仅是装饰品,而且还是女人的私人财产。通常一个女人的第一件首饰是从她的嫁妆中得到的。再往后,家庭储蓄既用于购买首饰也用于购买牲畜。首饰的图案大致相同,但是价值的高低取决于含银量。非专业人员根本看不出一件首饰的含银量。因此不论是贫是富,所有女人都拥有相同式样和相同数量的首饰。一个女人每天都会佩戴几件首饰,逢特殊日子再增加几件。

传统的贝督因首饰从固定的店铺或流动的银匠那里购买。有的时候,银匠就生活在部族之中,如果是个大部族的话。银匠的手艺有粗有精,但做出的东西都那么引人注目。项链、手镯、戒指、腰带、耳环、鼻环,其他地方的妇女佩带什么样的首饰,贝督因人也佩带什么样的首饰。工匠把若干银珠、链子、铃铛、圆柱形垂物嵌入首饰的基本图案。然后还要加上金属丝、粒面球和宝石。宝石有琥珀、珊瑚、玉髓、石榴石、绿松石等,有时只是彩色的玻璃或塑料。许多首饰的铃铛和圆柱形垂物内还放人一些小东西,一走路就发出悦耳的声音。还有的在圆筒形小魔盒内封入可兰经经文。嵌入贝督因首饰的东西中,最独特的就是硬币了。

现在,贝督因人的首饰也同贝督因人的生活方式本身一样受到了进步的威胁。城镇的居民偏爱金首饰,贝督因人随着迁离沙漠也开始选择金制品。再有就是,许多银匠年事已高,年轻人对这门手艺又不感兴趣。尽管如此,传统的银首饰仍可作为沙特文化的象征。贝督因首饰的突出特征就是造型大胆,手工制作,式样传统,女人所有。

造型大胆

在外人看来,贝督因银首饰过于招摇。铃铛、链子、垂物、硬币、粒面球、银丝、宝石,一件首饰容纳这么多的东西,西方人觉得太花哨,太扎眼。一种称为手套的首饰,每个手指上都套着一个戒指,手背上也有东西,还有一只手镯,所有这些东西都缀着铃铛和链子。有的时候,一件首饰上仅有一种装饰,如有的戒指上只有银丝,但是用得非常夸张,效果奇特。

同样,沙特人的慷慨大方也很夸张,简直富有传奇色彩。沙特人招待客人会倾其所有,端上来的食物超过需要量一、两倍,还一个劲儿地劝客人尽情吃,直到吃撑为止。主人通常不跟客人一起吃,而是转来转去,看客人吃得怎么样,不断地劝吃,为客人添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