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异域文化之旅:体悟23个国家的文化象征
3917700000011

第11章 日本的花园(4)

有的日本人反驳说,美国人说话做事欠考虑,总是后悔。所谓“说者无知,知者不说”指的就是这种情况。一个集体中最有权威的人物总是最后一个说话。无论如何,值得注意的是,日本人在他们之间的互动和他们与外国人的互动中运用“真心话”维护集体利益。

美学

日本人的美感非常发达和细腻,可以说日本人对世界最大的贡献就是他们的美感了。正如我们前面探讨过的其它事物一样,日本人的美感基本上也是建立在人与自然的天然互动之上的。

日本唯一的本土宗教神道教就以大自然为基础,主张的是万物皆有灵。甚至日语里用来表达上帝的词,直译过来就是“巅峰”。约瑟夫·坎贝尔在他的书中是如此描绘神道教的美感的:

神道教的庙宇外形简朴,但屋脊制作精美,主体颜色为令人愉悦的亮红色,里面没有图象。主持仪式的僧侣身着洁白的衣服,头戴黑帽,脚穿宽大的黑木屐,步履庄重地列队行走。庙宇里回响着一种奇异的音乐,声音尖细,仿佛幽灵,时轻时重的锣鼓敲击声与类似于弹拨竖琴的招魂古筝声交织在一起。接着,衣着华丽的舞者们默默地出现了,他们有的戴着面罩,有的不戴,有的是女性,有的是男性。他们不声不响地移动着,仿佛是在梦中,也好像是精神恍惚。他们在我们面前只停留了片刻,然后就和着什么地方的歌声退去了。我们一下子被抛到了两千多年前。日本的松树、岩石、森林、大山、空气和海洋都苏醒了,和着那些声音放出了神灵。我们可以听到这些神灵,感到他们就在我们的身边。舞者们退去之后,音乐停止了,仪式结束了。我们转过身子,再次观看松树、岩石、空气、海洋,它们又回到了从前的寂静之中。我们再一次感受到宇宙的奇妙。(坎贝尔,1962年,第475页)

大自然的重要地位不仅体现在神道中,而且也体现在绘画、文学和语言中。风景画早在被西方认作一种艺术形式之前很久,就是镰仓幕府时代(1185~1333年)从中国引进的山水画的主题了。诗歌常常以大自然为题材。就是书信的起始格式也离不开大自然,日本人写信通常先要谈谈季节。日本的语言也充满着与大自然有关的词语,甚至专门有一个词描述樱花落地的声音。

然而日本人也清醒地意识到,大自然可以给人类造成灾难。1923年的东京大地震夺去了14万人的生命,这样的大地震今后几年之内还有可能发生。在1995年的神户大地震中,有3500人丧生。尽管日本人正在努力加强他们的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但是他们清楚这样的努力很有可能是白费功夫。

从美学的角度来说,花园中的水也好,花园本身也好,都要表达真实的大自然:不能像西方的花园那样给大自然安排一个秩序,把一种看得见的形式强加给大自然,而要捕捉大自然的精髓。园丁的工作并不是创造美,而只是让美能够以最纯朴、最含蓄的形式表现出来。园丁不能仅仅考虑岩石和树木的位置,而且要考虑四季对花园的影响,要尊重大自然的变化规律。例如在设计花园的时候可以考虑让冬天花园里面光秃秃的树枝散发出它们独特的魅力。既然日本人强调大自然的变化,也就难怪他们每年都要在二月的雪季、樱花开放的时节和阴历九月的收获季节分别举行隆重的赏雪、赏花、赏月活动了。这些活动一般都选在花园里进行。

日本的园丁还信奉另外一个以接受大自然为出发点的美学理论,就是独特性理论。世界上没有两棵一模一样的树,也不存在完美无缺的岩石,因此园丁追求的不是完美,而是能够表现出自己个性的树木和岩石。花园是由形状独特但并不完美的成分构成的,因此不应寻求给花园一个完美的安排。执意追求非自然的和谐绝对不会是自然的。

禅宗佛教对日本和日本花园的影响是巨大的,不仅对宗教花园有影响,而且对风景花园也有影响。正如前面所说,禅宗佛教主张,认识到宇宙的永恒性和独特性就可以从这个世界中解脱出来。同样,在日本的花园里,可以透过各个组成部分感知大自然的统一。花园的每一个部分都以自己的方式捕捉大自然的精髓。花园描绘的是一个解放的世界,这个世界的物质规模被缩小,精神规模被放大,以便人们认识大自然的无垠和伟大。日本人承认自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因此也承认自己有生有死,但是他们以让时间流逝的方式让时间停滞。尽管季节可以改变花园的面貌,但石头、树木和水仍然展现在人们眼前,毫无变化。

日本人把大自然当作自我的延伸,他们的这一观念中又融入了佛教的无常观念。从与大自然的统一中,从尘世万物无足轻重的佛教感觉中,都可以看到这种观念的融合。例如禅宗佛教就产生了茶艺、园艺和插花等艺术中所固有的娴静和幽静原则。娴静是一种在简单中发现丰富和宁静的美学感觉,是对事物之本质,包括生命之短暂的一种情感上的欣赏。幽静则是一种在孤独寂寞中享受平静的宏伟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还包含着从事物的自然衰老中产生的美。对于日本人来说,衰老的东西即使不完美也应该受到尊重。显然,日本的花园就是实践娴静和幽静原则的理想环境。

罗尼。莱塞姆在其《全球商业》一书中探讨了阐明日本美学的两条原则:古朴素雅和多愁善感(莱塞姆,1987年)。古朴素雅指的是一种对观者产生宁静效应的美,是说事物不论是自然的还是人为的,都通过形式的完美,通过自然、简朴和温顺展现其本质。多愁善感则指人与物的结合,也就是心境,特别是那种认识到万物之无常的心境。罗塞姆提出,这种美学意识产生了对人和自然的敏感性,这是一种在欧洲和美国难以见到的敏感性。

日本人可以在花园里散步,也可以仅仅坐在花园里倾听水声。沉浸在花园的美景之中。许多日本人把业余爱好当作躲避社会的方式,同样花园也是一个可以让他们从身心两方面逃避社会的场所。

逃避通常采取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形式,例如整理花园、插花等。千百万日本人通过传统艺术、舞蹈、音乐、文学表现自己。他们在培养个人技艺的过程中实践自我控制和自我约束。在日本,投入一种业余爱好对于表现出一个人的个性乃至自尊都是非常重要的。

除了流水的声音之外,日本花园里的一切都无声无息。对于日本人来说,沉默是一个重要的价值。正如我们前面说到的,日本有这样一句格言:“知者不说,说者无知”。日本人在谈话中常常穿插着长时间的沉默。日本人说,真正的交流正是在这些无言的停顿中进行的,在沉默中可以感觉别人的思想和情感。西方人在同日本人谈话时不必非要填补这些沉默的真空,那样只会搅扰日本人,让日本人觉得你说得太多。

从霍夫斯泰德的五个文化维度来观察,日本当然属于看重集体价值的民族,尽管它实际上仅排在第19位。日本人倾向于避开不确定的东西,在熟悉的环境中寻求安慰。有这么一个突出的例子:日本人和德国人准备开会商讨建立合资企业事宜,会还没开日方经理就打印出一份完整的会议记录,没想到却把这份记录传真给了德国方面。此外,以阳刚气而论,日本排在第一位,这说明日本人在追求物质占有和事业成功的时候富于攻击性。前面已经指出,日本花园里的鲤鱼就是这种攻击性或男子汉气概的象征。与过分陶醉于历史和崇拜祖先的中国人不同的是,日本人一向善于汲取外国文化,善于随机应变。从这个意义上说,日本人与个人主义的美国人相似。

然而日本人与美国人的差异也是显而易见的,日本花园这个象征就说明了这一点。由于日本的“新人”也许已经不再欣赏日本的东西,日本的老年人担心花园里的水不再像原来那样平静地流动了。日本人岩尾认为,日本人的性格在过去的十年中发生了三大变化:一是趋向多元化和个性化,二是急功近利,三是安于现状(岩尾,1990年)。的确,日本的年轻人希望得到比过去更多的业余时间,他们比以前更倾向于追求个人目标。正如岩尾所示,消费者的行为反映了面向多元化和个性化的转变。妇女的角色、婚姻观念、劳动态度也在发生变化。日本一家人文研究所1999年进行的调查似乎证实了这些倾向:52%的日本人说他们的国家应该选择一个机会平等但是风险更大的社会(内夫,1999年)。

花园里的水迅速而有力地流动着,甚至可以多少改变水池的形状。四季变换也给花园带来变化。然而日本花园的布局和基本成分却永远不会变,因为这个仅仅居住着单一民族的岛屿看重个人、集体和活动的自然有序.,依靠集体的力量保持自己的稳定,依靠集体的力量确保在一个高背景文化的框架内实现进步和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