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迂腐守仁宋襄公
意图称霸
在齐桓公去世后,紧接着又出现了一位霸主,但是这位霸主却没有过人的实力,反倒被人认为十分迂腐,他就是以仁义著称的宋襄公。
当齐桓公死后,齐国发生内乱,诸子争相夺位,百姓苦不堪言,这时宋国的国君宋襄公帮助齐国平定了内乱,拥立齐孝公继即位,这本来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与大国建立良好关系,总不会吃亏吧,但是宋襄公却以此为傲,看看我的能耐多大,能够平定齐国的内乱。意图称霸中原他误以为他拥立了齐孝公,齐孝公就应该对他感恩戴德,低三下四。齐孝公已经当上了君王,就用不到宋襄公了,他应该有这个觉悟。。
当他做完这件自认为“惊天动地”的事后,便意欲与诸国结盟,也混个霸主当当,但是这些国家怎能听命于他,一个小国诸侯还想当盟主,做梦吧你!。他见软的不行,就来硬的,强迫一些小国与他结盟。而此时,陈穆公也邀请一些国家重修齐桓之好,在齐国结盟,结盟的国家里还有楚国这样的强国,楚国想必是怕了齐桓公,那样浩大的场面任谁都会惊心动魄的。所以宋襄公这边的盟会就显得十分冷清和弱小,只有几个不像样的国家参与,都是比宋国还小的国家,这样的会盟有什么意义,人家是强强联合,他们这是弱弱联合,要真是齐心协力也挺好,不过这显然不可能。他见这样不能称霸中原,又派人请来齐孝公和楚成王,在齐国鹿地商量结盟之事。
宋襄公对自身实力还不够了解,他心想:我能把齐王和楚王找来,足矣见得我的实力强大,这盟主非我莫属。他认为自己是这次会议的发起人,理应就是盟主。他以盟主自居,订立了一些合约,就是齐桓公玩过的那一套,然后等到秋天再正式结盟,共同来辅佐周王室。他把结盟的时间定在当年秋天,齐孝公和楚成王都同意了,反正也不是正式的,先定下来再说,到时候谁是盟主还不一定呢!签了字,而他们二人也都是各怀鬼胎,心想这盟主还不一定是谁来做。这个有点像《笑傲江湖》里的五岳剑派,左冷禅和岳不群都积极赞成并派,好自己当盟主。
而到了秋天开会的时候,附近这些国家的国君都来了,唯独齐鲁两国却没有来,看来齐鲁两国是不想趟这趟浑水,或许是国内有事走不开,反正就是没去。到了会盟时,宋襄公把合约给大家看一遍,然后得意心满意得地坐了下来,这时楚成王发话了,说道:“不知这盟主由谁来做?”宋襄公被这一问也傻眼了,楚成王怎么会这样问,自己是发起人,在平定齐乱时也有莫大的功劳,当然是自己来做,不过既然有人问起了,总要有个名分,于是想到这,他便说道:“当然是这里谁的爵位最高,就谁来做了!”
当然,在这里的人,宋襄公的爵位是最高的。楚成王一听笑了,,但是楚成王却针锋相对地说道:“你才被封爵,而我却是王,当然由我来做。”宋襄公一听大怒,喝道:“你自己封的王,不能算数,你这个王是自封的,没有凭据,而我的爵位是周天子封的,你怎么能与我相提并论,这盟主就是我的了假大王都欺负到真爵爷的头上了!”
楚成王也没和他辩论,微微一笑,他一个手势,那些随从人员都纷纷脱掉了外衣,露出里面的铠甲,而且还随身带有兵器。这让宋襄公十分震惊吃惊,会盟规定参与国家是不能带军队武器的,没想到楚成王这么不讲信用。原来这次会盟规定参与的国家不得带军队前来,而楚成王却来这么一手。宋襄公忍不下这口气,指着楚成王的鼻子大骂,“你这个骗子,就你这么不守信用还想当盟主,做梦!反复无常的小人!”接着巴拉巴拉说了一通,楚成王也被激怒了,下令将宋襄公抓了起来,当然这次会盟也不欢而散,那些诸侯都是小国诸侯,哪一方也不敢惹,还是脚底一抹油,溜之大吉。看楚成王这么霸道,都纷纷跑掉。
而后,楚成王还不甘心,接着又率领军队攻伐宋国,还好宋国的大臣早有准备,没有让楚国得逞,楚成王带的士兵不多,见宋城攻不下,就无奈地带着军队和宋襄公回国,将。宋襄公被关押了几个月,后来在齐国和鲁国的调节下,楚成王才放了宋襄公。其实楚成王并没有将宋襄公放在眼里,如此,迂腐自大的人,认为放了他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因仁义而败退
宋襄公哪里能咽下这口气,回国后开始准备报仇,楚国是雄狮,他也不敢与之正面相抗。但是他也怕楚国的强兵,一直都找不到机会,他听说郑国十分积极地支持楚国,便不顾大臣的反对,发兵伐郑。这宋襄公挺有意思,怕楚国吧,还去打人家的同盟国,楚国肯定会派兵啊,还不如就直接攻打楚国,还会少了郑国这么一个对手。,楚成王听说后,没有派兵去援救,而是直接派大军去攻伐宋国,这有点围魏救赵的意思,看来楚成王是吃定了宋襄公。不同的是楚成王可不是怕打不过宋国,而是想一举拿下宋国,称霸中原。
楚国打宋国一个措手不及,宋国大臣劝谏去与楚国言和,宋襄公哪里肯听,说道:“,他认为楚成王那么不讲信用,楚军也国不是仁义之师,就算打起仗来也肯定会输不会赢,怕他干什么!”他为了伸张仁义,还特意在宋国的大旗上镶上了“仁义”二字,想想是多么可笑,如果仁义能打胜仗,那么世间肯定会少了许多争端,只要一心向仁就可以了。。
宋国与楚国交战,楚国的士兵来到泓水边上,到了早上开始过河,这时大臣就劝谏宋襄公等楚兵过河一半发动突袭,这本是一个好计策。:“等楚兵过河一半的时候发动突击,一定会打乱敌方阵型,增加己方的士气,说不定还能大败楚军。”但宋襄公非常有意思,他居然会说:“我们是仁义之师,怎么能乘人不备,等他们过河再打也不迟嘛。”作为历史上少有的仁义到愚蠢的君王,他当然不明白战机往往就在瞬间,宋兵见襄公不发话,也不敢贸然前进,等楚兵渡过泓水后,襄公才下达命令作战。,楚兵人多势众,就算拿人堆也堆过了宋兵,难道仁义就可以刀枪不入?还是宋兵个个都是李小龙?结果可想而知,宋兵怎能抵挡住,很快,宋兵就败阵下来退下来,宋襄公为他的“仁义”付出了应有代价,大腿也被射了一箭。
国人都因为襄公的迂腐而怨恨他,让宋国打了败仗。其实襄公到底傻不傻,我认为他并不傻,不然怎能当上国君,还帮助齐国平定内乱,用武力威胁小国参加会盟?只是他为人太过迂腐,对仁义的理解还不到位,他想利用仁义来服众,但是一定要有过人的实力,没有实力,仁义就只能是空谈,只有军事实力强大,说话才有力,显然襄公没有认清这一点。
另外他太急于求成,齐桓公称霸时经历了很长的时间,而他却想一蹴而就,其结果可想而知。
延伸阅读:宋襄公为何会称霸
春秋五霸当中,唯独这个宋襄公十分另类,他本没有过人的实力,并且宋国是一个小国,在与楚国作战时也大败。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君王,为何会与其他四霸齐名呢,其中的玄妙又在哪里呢?
他虽然因为“仁义”而大败,但是却也是因为“仁义”让他成为一霸,他讲信用,并且宽厚待人,颇受人们的敬佩,以至后人将他与其他四霸齐名,以弘扬仁义,说起来可能还有点儒家的影响,这也就是他为何会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3 大器晚成晋文公
流亡的日子
在齐桓公死后,齐国内政一片混乱,齐国也失去了霸主的地位,宋襄公不过是一个小插曲,真正取而代之其霸主地位的是晋国公子重耳,也就是我们说的晋文公。
晋文公重耳是晋献公的儿子,当初晋献公讨伐骊戎,骊戎献出了两个女儿,其中大女儿就是骊姬。骊姬长的十分美貌,很受献公的宠爱,她生下了两个儿子,等儿子长大,便想要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在经过一系列的谋划后,导致太子申生自杀,公子重耳和夷吾也逃亡到国外。
重耳先是逃到了蒲城,紧接着献公就带兵来攻打他,献公也真是的,虎毒还不食子呢。重耳比较孝顺,他他不敢与父亲交战,翻墙而逃,逃到了他母亲的国家翟国,也许是献公想起了重耳的母亲,并没有对他赶尽杀绝。重耳与舅舅狐偃、赵衰等人也在这里会合了,狐偃本就是翟国人,他对重耳做出了很妥当的安排。
在公元前651年,年老的晋献公就要死去,想要把君位传给骊姬的儿子奚齐,并尊骊姬为国母,但是就在献公尸骨未寒的时候,大臣里克等人作乱,杀了奚齐,导致国内无君的局面。在君王世家,特别是权力的顶峰,亲情里都藏着刀光剑影,权力的欲望是无尽的,很少有人能抵制住,不然哪会有那么多犯上作乱之事。里克想要立重耳为君王,但是重耳担心这是个阴谋,他算是被他父亲和骊姬打怕了,说不定回去小命就没了,就回绝了里克的好意,里克只好找来公子夷吾,立为君王,是为晋惠公。看来里克是好意,有时候谨慎也未必是好事,特别是做大事的人,要勇敢地面对,在奔向目标的同时做好最坏的准备,怕事的人总不会达到巅峰的。。
惠公担心重耳会威胁到自己的君位,便派人追杀重耳,看来命里注定重耳要经受层层磨难,《西游记》当中的唐僧还历尽九九八十一难才取得真经呢,这重耳就是活脱脱的一个现实版唐僧。他在得知后,匆忙逃离离开了翟国,此时他在翟国已经待了12年之久。他先是逃到卫国,而卫文公一看他什么也不是,都没搭理他,却没有理会他,他又只好再次起行,去了齐国。当时齐桓公还健在,他见重耳谈吐不凡,是个出色的青年,便将女儿嫁给他,希望能留住他,即便回国也能对齐国有帮助,这霸主就是不一样,看人的眼光都与众不同,也只有英雄才能赏识英雄。
重耳一看这小生活可以啊,有美女做妻子,还有下人服侍,他被女色所迷,喜欢上了这种安逸的生活,就不打算走了。但是他身边的人不干啊,你好歹也是要当国君的人,怎么能寄人篱下呢,于是就希望他再这样继续下去,便商量着要把他强行带走,这事他妻子也知道了。一天,她将重耳灌醉,然后让狐偃等人将他拉走。
这一行人又走了很久,中途到过宋国,宋襄公以礼相待,他仁义不说,当然也是看出了重耳是个能人,要是一般的寻常百姓,国君怎能理会;到了楚国,楚成王也好吃好喝的供着他们,并且此时,楚成王打败了宋襄公,举国上下一片欢庆。楚成王热情款待重耳,但是也有条件,他问道:“我待你可好?”重耳一看他这么问是有阴谋的,便答道:“好啊”。
楚成王又说道:“你要是以后在日后若回国当上君王,你怎么回报我呢?”重耳一听,知道他也不是白招待自己,就说道:“金银珠宝,奇珍异品,我都可以送给大王。”楚成王也不是善类,他摇摇头,不满意地说道:“你说的这些我都有了。”
重耳看楚成王不是贪图小利的人,便狠下心说道:“假如将来我们两国迫不得已交战,我定当退避三舍,以报你的大恩大德。”楚成王听到这些话,才微笑着点了点头,在这里,我们可以发现,重耳过惯了这种亡命天涯的日子,他已经被逼得无路可走,只能想着哪天回去当上晋国的国君,不过他这么说也不是软弱,下面我们会了解到他的用意。
此间又过了几年,晋惠公衰老而亡,其子晋怀公即位。但是怀公实行****,老百姓和许多大臣都不服他。此时秦穆公主动来联系重耳,说能帮助他回国当上君王,重耳知道机会来了,便辞别楚王,来到秦国。
秦穆公一见到他,就知道他是做大事的人,于是便派出兵马护送他回国,重耳回国后,与一些氏族取得联系,发动了政变,终于成为了晋国的国君,晋怀公逃亡,最后被杀。
晋文公终于当上了晋国的国君,此时他已经60多岁,但是对霸业的向往却丝毫没有减少,真是老当益壮,他过完了流浪的生涯,也享受过,就差雄霸天下了。他对国内实行了一系列的政策,并且改组内政人员,令国家安定下来。在他返国的同一年,周王室发生了内乱,文公想这正好可以名正言顺地扬名立威,便率大军去帮助周王室平定内乱,周王室很是感激他,封给了他一些土地。这次勤王,不仅让文公得到了尊王的美名,还使晋国的疆域扩展至太行山东南的“南阳”地区,让晋国实力大增。而南面的楚国在齐桓公时处处受制,不敢向北进兵,只能向东发展,先后灭掉了一些小国,扩展版图。桓公一死,联盟自动解散,一些小国都转而依附强大的楚国。而在文公回国后,晋国俨然有与楚国一争高下的气势。一些国家就不打算跟楚国混下去了,转而跟着晋国,首先叛变的是宋国,当初宋国就跟楚国闹过很深的矛盾,要不是你的淫威,我能屈服吗?所以宋国对楚国没有一点好印象,看到晋国强大了,就立马换个领导。而楚国为了保住自己的颜面,是一定要兴师伐宋的。
宋国干起架来怎么可能是楚国的对手,只好向晋国求援,晋文公心里嘿嘿一笑,摩肩擦踵的,他早就想和楚国来比试比试,便率领联军与楚军相斗,几个回合下来,双方都差点没把对方累死,看来楚国真是很强大,与联军相斗都没有吃亏,当然了,除了晋国以外的国家,都不会太卖力。楚国在久攻不克的情况下撤出了部分主力,齐国与秦国也先后撤兵,楚国的大将子玉还在对宋国围攻,而晋国缓口气来也开始在对付卫、曹两国,这两个国家是楚国的附庸国,每次打仗都出兵,阻挠晋军救援,能不让晋国恼火么!
楚国想要撤兵,不过却要晋国放弃继续攻伐卫、曹两国,晋文公等人一合计,认为这对自己利益不大,便利用外交手段,让齐、秦两国替宋国解围,并且向卫、曹两国承诺,只要他们肯与晋国结盟,就将侵占的土地还给他们。这样的好事岂能错过,卫、曹两国也识时务,立马倒戈相向。
子玉听说此事,真是气歪了鼻子,当初不就是你们两小子叫我过来一起掐架吗?现在自己先投降了,把个烂摊子扔给了我?子玉将这一股怒气发到了晋国的身上,有种想要杀人的感觉,于是又向晋国下了战帖。
晋文公对与与楚国正面交战还是有顾虑的,毕竟它也是强国,但要是不打,那刚建立的威信便立刻扫地,所有的努力也白费了,于是就派出先轸迎战。
两国在城濮打了起来,晋文公实现了当初的承诺,命令军队后退三舍,有些大臣认为这样不妥,未战先退,士气就会下降。但是晋文公毫无顾虑,军队听令后退三舍,这让楚兵有些摸不到头脑,还以为是晋军怕了,便一拥而上。
其实这虽是晋文公的诺言,但同样也是一个计谋,先诱敌深入,以退为进,再打敌方一个措手不及,而且军队实际上也没有退出去三舍,只是象征性地后退而已。果真,楚军以为晋军害怕,毫无顾虑地杀过去,但到了晋军阵前时,却发现晋军阵型没有一丝紊乱,晋军将楚军的前头部队包围,楚军的人马迅速从人间蒸发了不少,后面的楚军还不知情,还在想着立功,疯狂地向前冲,而前面的士兵却想后退,整个队伍都乱了套。晋军趁此机会大破楚军,楚军士气去了大半。子玉见状暗叫不好,赶紧击鼓收兵,饶是如此,楚军也十去其六,这次战役,晋军大获全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