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周室衰微,各诸侯国都在寻求发展,兼并弱小的国家来壮大自身,这其中逐渐出现几个强大的诸侯国,主要以齐、晋、楚、秦为代表,而国家的强大是与贤明的君王分不开的,这些君王不但令国家强大起来,还称霸中原。这几任君王被后世称为春秋五霸。
历来春秋五霸都有两种说法,一是: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和楚庄王。二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无论是哪种说法,齐桓、晋文和楚庄都被认可是实实在在的霸主,因为这三人不仅图强发展,并且俨然有天子的权威,号令诸侯。
在混乱的春秋年代想要称霸着实不易,不仅国家要有过强的军事实力,并且身为一国之君,也要行得正,站得直,这样才能让人信服。纵观这些霸主,每个人都会贤臣辅佐,不知道是这些霸主成就就了贤臣,还是贤臣们成就了霸主,或许是相互的。
在这五位霸主当中,每个人都有其特定的轨迹,虽然在处理国政与外交方面都有些相似之处,而人生的境遇却尽不相同。
1 春秋首霸齐桓公
称霸中原
当天子威信扫地,诸侯做大的时候,东方的齐国渐渐强盛起来,但是在荒唐****的襄公统治下,国内一片混乱。齐桓公就是在此时令齐国再次变得强盛,十分不易,他本人也成为了中原第一任霸主。
齐襄公是被叛军公孙无知杀死的,而后公孙无知自立为王,他毕竟不是正统,次年又被他人杀死。此后并没有君王即位,齐国也就是一个无主的国家,那些公子太子的,谁都想当君王,权力的吸引力是巨大、不可阻挡的,就算搭上生命也在所不惜。不过争夺王位的人,是要有资本的,当初公孙无知杀了齐襄公以后,自立为国君,但他毕竟不是正统,在第二年就被雍林人杀死,于是,齐国就呈现出没有君王的局面,政局陷入混乱之中。而此时在外的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即齐桓公)就是这样的人,但两人都在外面,可以说,谁先回到齐国,谁就能当上君王,真还有点赛跑的意思,先到者先得。当然这肯定不会是公平得竞争,只要另一方消失了,那第一自然非他莫属。就成了合法继承人,两人都想回国当君王,正所谓一山容不下二虎,一国也不能有两个君王,争斗是在所难免的。
公子纠的母亲是鲁国人,他趁齐国内乱时逃到了鲁国,有了一个国家的支持,胜算就大很多,况且他身边还有大名鼎鼎的管仲辅佐。不过咱们的齐桓公也不是白给的,他与国内大臣高傒的关系很好,而这个高傒则有着绝对的权威。
话说回来,利用便利关系,高傒迅速派人将公孙公子无知挂掉的消息通知了尚在莒国的小白,让他快点回来,小白得知以后这个乐啊,赶快向齐国赶去,当然少不了在鲍叔牙等人的护卫下匆匆向齐国赶去。鲁国人的消息也很灵通,得知公孙无知的死讯后,这公孙无知死了,他们当然也要插手,利用这点,他们快速地叫公子纠回去抢王位。管仲这个权谋家是铁定了要让公子纠当王,便决定来招比较狠的,他带着军队去围剿小白。看到这里,有人可能会说我弄错了,当然不是,管仲和齐桓公最早的立场是敌对的,让我们一起往下看。
当管仲看到了小白,二话不说,立马射了一箭,其实这一箭射在了小白的衣带上,小白也逗乐,见对方人多,咣当一下就倒了,我被射死了,你怎么着吧。急中生智,倒下装死,管仲对自己的箭术也挺自信,见小白倒下,就认为他已死,没再检查,然后马不停蹄地便回国告诉公子纠,道:“我已经杀了公子小白,你就放心的回去当你的国君吧!”公子纠那个得意啊,于是就慢慢悠悠慢地向齐国行去,他认为自己已经当定了齐国的君王齐国的君王,管仲也做好了当国相的准备。。
小白见是装死的,管仲一走,他就悄悄地的继续前进,当管仲他们以为稳操胜券的时候,小白他早已回到了齐国,高傒抓紧时间立他为君王,他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也被人们称为齐桓公。管仲得知后傻眼了,我不是射死他了么,难道还会还魂?当然,他知道自己太过大意了,但哪有功夫想这事,还是先逃命吧,于是主仆二人又风尘仆仆地赶回鲁国,这君王没争来,还险些丢了小命。
鲁国得知此事后,怒不可遏,趁齐国没休整好,赶紧便发兵攻打齐国,好让公子纠即位。但齐桓公哪是一般人,他命令齐国军队奋起抵抗,结果大败鲁军。鲁国本就弱小,自己也是出师无名,从此以后便不敢再与齐国交战。齐桓公心里憋着一股怨气,想要找管仲报一箭之仇,鲍叔牙听后便说:“大王,息怒啊,他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到哪个国家都会强盛,您你不能杀了他,我知道您想要称霸,没有管仲还真不行!如果你想要治理国家,有我和高傒就够了,但是想要称霸,就非管仲不可。他到哪个国家,哪个国家就会强盛,不但不要杀他,还要重用他。”齐桓公有些不爽,但他很信任鲍叔牙,就决定见见管仲,看他到底是何方神圣。还是听取了鲍叔牙的建议,他有怨气,既然管仲不能杀,那就杀公子纠吧,于是给鲁国写了封信道,内容大概是::“你们把公子纠杀了,至于管仲,一定要给我送回来,我要把他剁成肉泥,才能解我心头之恨,如果你们不照做,我就发兵讨伐你们!”
鲁国人看过信后,哪敢不从,这公子纠现在非但不是国宝,还是个祸害,杀了一了百了,至于管仲留着也没用,就照着桓公的话做了。便将公子纠杀害,把管仲送到了齐国。齐桓公见到管仲后,与他谈了很多,一看这人确实是个人才啊,认为鲍叔牙说的没错,这管仲真是个能人,于是决定重用管仲。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齐桓公不愧为一任贤君,他与管仲可以说是生死大仇,但他却能够不计前嫌,重用良臣,有这样的气度,方能称霸于诸侯。
之后齐桓公就开始走向称霸的路,他先是把侵占的土地归还给鲁国、燕国,与近邻修好。然后提升管仲为国相,大胆改革,在政治上实行国野分治的政策,都城为国,其他地方为野,治理方式不同。这样分治省了很多事,在当时绝对是先进的,有时候我们不能以现在的角度去看,要从当时的环境出发。地方官员都必须各尽其职,谁要是敢如果胆敢荒废政业,就要予以处罚,而且罚的还不轻,这样严格治理,才能让地方官员好好办事,惩一戒十,谁也没有天眼,天天看着官员,拿政绩说话最有效。在军事上实行军政合一、民兵合一的策略,招收义务兵,每家都得出一个人,当时每家都有几个孩子,出一个还是很合理的,这样也很平均。在没有战事的季节里,士兵可以回家务农,如此这般,这样就不必浪费人力资源,这是很科学的方法。也可以让庄稼丰收。
这一系列的措施令齐国百业兴起,繁荣一时,许多外国的百姓听闻而来,一些商贾也到齐国来做生意,使得齐国空前强大。由此可见,管仲确实是个不可多见的人才,起初齐国大乱,能治理成这般,足矣显现出他的才能,当然与齐桓公也有莫大关系。
管仲提出了建议,实施尊王攘夷的策略,来帮助桓公当上霸主的地位,尊王攘夷,顾名思义是尊重周天子讨伐蛮夷之邦的意思,对于不尊重周天子的,都也可以进行讨伐。桓公认为这个想法不错,就接纳了管仲的建议。此时已经没有诸侯再去周王室朝贺,唯独桓公派使臣向周朝送去贡品,虽然看起来有点假,可是终归显示了一种态度,这让各路诸侯都另眼相看。当然也是同齐国实力强有关系,要是小国这样做,肯定会被别人笑话,实力才是硬件,没有硬件其他都是白扯,弱肉强食,永远都没有改变。
齐桓公认为时机差不多了,就开始会盟,在公元前681年,他齐桓公在甄地召集诸侯联盟,还在会盟时,桓公订立了条约,内容大概是尊崇周王室并按时进贡,锄强扶弱,不能相互侵犯。如果哪国违反了规定,大家就可以去讨伐他,而且师出有名。这样:要按时向周朝进贡,帮助弱小的国家,不得侵略别国,如果不尊敬周王室的国家,大家就要一起去讨伐,同样,随意侵略他国的也要予以讨伐。这样的条约,让桓公以“正义”自居,名正言顺,做起事来就毫无顾虑。不过实际上,桓公此时的威望还不太高,毕竟那年头,威望都是用拳头打出来的,参加的诸侯国也不多。不久后宋国违背盟约,齐桓公率兵讨伐,还顺便灭了郯、遂等小国,这才威望大增。不过说起来也挺可笑的,他自己就违背了盟约,但却没人敢说什么,这再次印证了实力才是硬道理。盟主可以为所欲为,但下面的人就不行,这也是一个常见的现象。
在公元前679年,桓公又约诸侯在甄地会盟,经过了那几次战役,现在各诸侯国基本都承认了桓公的霸主地位,这次会盟,周王室的大夫单伯也参与其中,这就说明显示了周王室对桓公霸主地位的认可。
这次会盟后,各国诸侯在桓公的带领下都相对安定许多,这也是有秩序的好处,执行者可以做一些违背盟约的事情,但一部分也是为了整体的安定。内部是安定了,但是外族部落却不管那些,什么天子不天子的,在他们眼里都是浮云,而且这些部落相对比较落后,主要还是为了耕地牧地而战。他们经常向中原进犯,多以燕国北面的北戎和太行山附近的赤狄部族为主,桓公得知后就召集诸侯们讨伐这些外族。他带着部队直接向燕国北部行去,可是到了那里,北戎早已抢完财物逃之夭夭了。对于这一个后来曾经让无数统治者头疼的问题,管仲的办法是:“山戎虽然逃了,但是我们不保证他们不会再来,所以要一追到底,一网打尽!
”桓公听从了他的建议,话,于是便率军继续追击。燕国也出了把力,他们知道附近有个无终国也讨厌山戎,便向桓公建议去联合他们,桓公忙便派人联合无终国,无终国也答应了桓公,并带路前去,最终消灭了山戎的首领。
在这期间,还出了个成语——老马识途,当时齐桓公率军追讨山戎,山戎知道打不过,就跑到孤竹国。桓公带兵前去,孤竹国大将迎战败逃,回去后建议君主杀了山戎的首领,然后带齐等国去一个荒凉的地方,那里很容易迷路,等对方没有了战意,再一网打尽。孤竹国的君主听从了这名大将的建议,把山戎的首领杀了,并将首级献给桓公,说还有山戎的余部逃跑,桓公相信了他们,于是便率军前去。大部队行到了一片荒凉的地方,风沙弥漫,看不清道路,这时再找孤竹国的大将,哪还有人。这时管仲又发挥了智囊的作用,说道:“这些常年奔跑的老马认识回去的路,就让这几匹老马走在前面,我们跟着就行了。”齐桓公半信半疑,人都不认识路,畜生难道行?此时真没有更好的办法了,只能按照管仲说的那样姑且一试,结果这几匹老马还真的找到了回去的路,解决了这次危机。
当桓公驱除了外族部落后,霸主地位更是名副其实,这时但是惟独在南方的楚国不服他,想要与他争锋,楚国也从来不向周王室进贡,并且楚国国君自称楚王,这让齐桓公十分很不满,我都没有称王,你竟敢称王,不是反了你么!这也给了他充足的理由,于是便联合诸侯,向楚国进兵。
齐桓公联合了宋、鲁、卫等七国军队去讨伐楚国,大部队浩浩荡荡向楚国行进,楚成王听闻后也慌了,七个国家打一个国家,谁能扛得住啊,开玩笑呢吧!他忙派使臣去谈判,使臣来到军中,问齐桓公:“您住在北方,我们住在南方,牛马发情相互追逐相逐也到不了双方的领土,八竿子没一撇,你为什么要攻打我国?”这一句话相当经典,也就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出处。
管仲听后不甘示弱,说:“从前姜太公有权征讨四方,现在我们也就有这种权力,你们没有向周王室进贡,我们就来向你们要贡品。便解释说道:“之前召公命我先君说‘五等诸侯和九州的长官,你都有权征讨他们,以辅佐周王室。’并且召公还赋予了我们征讨范围‘东到北海,西到黄河,南到穆陵,北到无隶。’你们应该进贡却没有交纳,我们特来征收贡品。而且另外周昭王南巡也没有返回,我们也要查看一番。”
楚国使臣听后,也针锋相对:“我们贡品没有交纳贡品,是我们国君的过错,我们怎么敢不给,等我回去就告诉大王,把贡品交上,至于昭王南巡没有返回,我们就不知道了,你还是到还是请您到水边去看一看问一问吧。”显然这一次谈判没有成功,双方都不想太露骨,之后双方说完,楚国使臣便回国,而桓公率领的联军却没有驻足,继续向楚进军。
在夏天时,楚成王又派屈完与齐军交涉,七国联军,行军的速度肯定慢,还要整合,供应粮草。闲话少说,,齐桓公想要炫耀一番,就有意显示自己的实力,让诸侯摆开阵势,将屈完邀请到车上一同观看军容,想要吓他一吓。开始屈完还挺卑微的,但齐桓公有点得寸进尺,齐桓公说道:“这些诸侯都不是为了我而来,而是继承了先君的友好关系,楚国也同我们建立这样的关系吧。”屈完看了也有些傻眼,就忙说道:“承蒙大王的厚爱,我这真是求之不得。”他
齐桓公知道起了效果,为了进一步炫耀自己的实力,就继续说道:“看看这里的军队,多么浩荡,我若是带领这些诸侯一同去攻伐别的国家,会有攻不下的国家城池么?谁又能抵挡他们!”
屈完这一次却显得不卑不亢,道:“如果您用仁德来安抚诸侯,有哪个会不顺从?如果您用武力的话,我们就把方城山当做城墙,将汉水当做护城河,您的兵马虽多,恐怕也未必会攻的下!”
桓公没想到此人刚才还怕的要命,现在却会这样说,而且他也没有真的想攻打楚国,他见吓不住人家就算了,真要打起来这些诸侯也不会尽力,而且就算打下来,自己也得不到多少好处,何必费这力气。于是便同楚国建立了盟友关系。到此,桓公的霸业算是走到了鼎盛,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中原霸主。
延伸阅读:关于齐桓公晚年
在齐桓公晚年,管仲将死,桓公想让他推荐几个贤臣,齐桓公心里有三个人选,分别是易牙、竖刁和开方,易牙为了讨好桓公竟将自己的儿子煮了献给桓公;竖刁本是桓公身边的一个小童,为了能进入后宫,把自己阉割;而开方则是卫国的公子,他背弃亲人来讨好桓公,自己的父亲死了都没有回国服丧。对于这三人,管仲是这样的看法:“易牙都不将儿子放在心上,又怎能甘心为您效命,竖刁伤害了自己的身体来博得你的信任,自己身体的部位都可以伤害,更不用说一个外人了,而开方为人不孝,又怎能忠于您!”
桓公当时听了他的意见,找来一个贤臣,但是这个人在一个月后就死了,桓公没有听管仲的话,重用了这三个小人,乱了政权。在桓公重病时,五个公子相互争斗,这三人也参与其中,唯恐天下不乱,国内上下是一片混乱,哪还有人顾得上死去的桓公。桓公死后,尸体放在床上六十多天,尸体都发霉了,直到新君王即位,才得以厚葬,可惜一代霸主,死时居然会有这样的下场,当然了,这和他重用那三个小人有很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