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又过了三天,扁鹊见到桓公后,不顾他高傲的态度,立刻说道:“大王现在你的病已经进入肠胃,再不治疗的话,那可就相当危险了!”桓公已经听得十分厌烦,这一次连话都不说了,冷冷地哼着气,扁鹊无奈地摇摇头,转身离去。
当扁鹊第四次去见桓公的时候,看了看桓公,暗自里长长地叹口气,一句话也没说,转身就走。这饭倒让桓公十分不适应了,按理说他应该继续说自己有病啊,他想不通,忙派人去追扁鹊,上前相问。
那人问道:“先生今日为何一句话不说就走?”扁鹊说出了实话,“一开始,大王的病在皮肤上,可是过了几天就到了血脉里,接下来进入了内脏,不过这些都可以用针灸、汤药等来治疗,但是现今大王的病已经进入骨髓中,我真是没有办法了,只好离开。”此时不跑,更待何时,扁鹊说完一溜烟就跑了。
那人回去将扁鹊的话告诉桓公,桓公以为扁鹊在危言耸听,没有在意,但没过几天就病了,他忙派人去找扁鹊。扁鹊早就跑没了,明知治不好的病还要去治,不是早死么,对于君王的病可不是儿戏啊!几天后,桓公因无人能治其病,病重去世。
从这里可以看出扁鹊的医术十分高明,只用“望”就可以得知病人的病情,简直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也难怪田齐桓公不相信,骗子时时刻刻都会有,像扁鹊这样高明的医生,反倒被误认为是骗子了,这也和他医术太过高明有关系。当然这事也说明扁鹊识时务,有些病能治就要努力去治,但明知道是绝症,试也白试,干脆就不治了。
在扁鹊晚年,到秦国行医,由于他出色的医术,令秦王身边的医官都十分嫉妒他。这些人怕他治好国君的病,影响到自己的声誉和地位,竟找人将他刺杀,一代千古名医就这样死去。他虽然死去,但是这些高明的医术却流传下来,至今依然有很多人愿意接受中医的治疗而非西医。
5愤恨投江的屈原
屈原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成就不仅仅在楚国当官所作的事情,更在于他那绚丽多彩、浪漫飘远却又充满慨叹的诗歌——《离骚》。
屈原姓屈名平,原是他的字,他是个贵族人士,家里比较有钱,当然也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说他是官二代或者富二代都成,反正他的家族在楚国是有一定地位的。当然,他的才华也十分出众,所以出身贵族,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口才很好,也擅长作诗,年纪轻轻时就当上了楚国的左徒,也是一个不小的官了。而且还可以常常同怀王一起研讨国事。比起同龄人,他所获得的成就已经不小了。他经常同楚怀王一起研究国事,拟定法令,接待各国的使臣,很受怀王的信赖。
屈原这个人很爱国,而且敢于改革,这势必会影响到一些贵族的利益,不过也不是让贵族一下沦为平民,只是对国家有利。当然那些贵族是一点利益也不想失去,所以对屈原非常不满。当然也有很多人嫉妒他的才华,也嫉妒他同楚王走的非常近。是个有才能的人,他看到其他国家都在变法改革,便也想拟定新的法令,让国家变得富强。不过他的做法却引来旧贵族势力的极度不满,加上他的才华被人嫉妒,这些贵族们总是与他作对。
有一次,楚怀王让屈原拟定一份很重要的法令,屈原就在家里起草。一天,上官大夫斩尚来到屈原的家中,看到法令的草稿便想拿过来观看,谁料屈原一把拿过去,冷冷地说道:“这个是法令的草稿,在法令还没有颁布之前,谁也不能看!”
斩尚很不高兴,你这什么态度,看看都不行么!他二话没说就转身离开,他回到家中,越想越不是滋味,屈原制定的法令本就十分苛刻,针对自己这帮人,现在态度还这么强硬,真是忍无可忍。于是他就来到楚怀王面前,说道:“大王啊,你启用屈原修订法令,但是他却骄傲得不可一世,。到处对别人说楚国没有他不行,这叫什么事嘛!”
楚怀王忙问道:“他都说什么了?”斩尚看怀王已经相信了自己的话,继续说道:“他每当修订完法令,都到处对别人说,大王没有他不行,这事没人能做得了,好像就他有才华似的。”怀王很容易相信人,特别是对他别有用心之人,斩尚就是力争放掉张仪的那个人,可见他在怀王身边也是很有分量的。相信了七分,低头不语,斩尚见到怀王的表情,暗自一笑,又说道:“他还说大王昏庸,臣子们都贪婪自私,愚蠢无能,朝廷要是没有了他,早就玩完了!”听到了这些话,想必楚怀王已经信了八分,开始是个容易被蛊惑的人,他现在已完全相信,渐渐地疏远屈原。
屈原倒不计较个人的得失,他怕怀王重用这些奸佞小人,使楚国衰败,于是一有机会就向怀王进谏,怀王听信斩尚在前,对他说的这些都不相信,时间一长,怀王更加讨厌他,于是就让他担任三闾大夫。这个职位就是管理楚国的贵族,在政事上没有过多的发言权,实际上就是降了他的官。
当楚怀王上了张仪的当后,就想起屈原曾说的连齐抗秦的策略,他又觉得十分有道理,重新启用屈原,派他到齐国交涉,希望齐国能不计前嫌,与己结盟。
屈原刚刚离开,秦王就听说怀王要与齐国结盟,你看看楚国的奸细多么强大啊!秦王又派去张仪说服他,怀王将张仪关押起来,却没有经受住斩尚等人的蛊惑,将张仪放了,等屈原从齐国回来,张仪早已逃之夭夭了,。而且张仪还破坏了合纵联盟。
楚怀王并没有因此而疏远斩尚和郑袖等人,对屈原却是继续疏远,由于张仪的劝说,他对于齐楚联盟的事也忘到了脑后,反而去巴结秦国。屈原此时苦谏怀王,但是起不到半分效果,怀王估计也很反感,就将屈原反倒是屈原,被怀王流放了。
在郁闷不得志的时候,屈原用纸笔抒发自己的不满,他孤愤而作《离骚》,在《离骚》当中,这离骚是很美的诗句,不过多数人都认为这是他在借助诗歌诉说自己的不幸。大意是这样理解的:他叙述了自己的生辰八字,身份背景,又表示出自己全心全力为国,却不被重用,反倒是奸佞小人左右权政,他心里极度不满,却也无可奈何。而后他又借助神仙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用神仙对自己的劝说,来解答自己心中的疑问,最后他还是选择继续留在楚国。
这挺有意思,但屈原自己究竟是如何作想,我们谁也无法得知,可能他有这个想法,也可能就只是简单的进行文学创作,这个大家可自行理解,很多事情都是没有定论的。
过了几年后,怀王又将屈原叫回来,屈原很是高兴,又能为国效力了,不过怀王却依然不肯重用他,你说他也是,叫人回来还不重用,不是让人空欢喜一场么!秦国怕楚国与齐国结交,对其连打带拉拢,楚怀王被逼无奈,只好派自己的儿子去当人质,可是楚太子与秦国大臣有矛盾,竟将秦国大臣杀害逃回来。这让秦国不能忍受,于是就兴兵伐楚,连连攻占了十余座城池。
秦昭王找楚怀王会盟和谈,屈原这时就劝谏道:“大王不能去,秦人好比虎狼,没有信用可言,只怕这一去会凶多吉少啊!”众人一看,只是一个三闾大夫,不觉好笑。
不过屈原这一说,却让怀王起了疑心,他也不想去犯险,但是他的小儿子子兰却力劝他前去,斩尚也添油加醋,说道:“秦王这是好意,现今两国交好,不能辜负了秦王的一片心意啊!”
怀王想来想去,还是去了秦国,不过这一去,就再也没回来,屈原顿时感到国家已经没了希望,不过他还是勤勤恳恳的为国效劳。很快,顷襄王就即位,不过他也不是一个明君,竟然重用小弟弟子兰,子兰为人不怎么样,加上又有斩尚这个人,两人都不是贤臣,对屈原当然会有看法。
屈原对他们当然也有看法,在怀王入秦后,秦军又攻破十六座城池,顷襄王等人不仅不励精图强,反而整天吃喝玩乐。,这让屈原又是焦急,又是愤恨。于是他写了好多奏折,都是关于子兰等人的罪状,还有关于治理国家的部分,不过这些奏折都到了子兰的手里,子兰看后气不打一处来,对屈原痛恨到了极点。
这时他找来斩尚,两人一商量,还是整走屈原比较好,于是斩尚就去顷襄王那里说屈原的坏话,顷襄王一看这些奏折,言语也挺不客气的,真就把屈原流放了,而说道:“屈原这人太狂妄了,先王在位的时候,他就不将先王放在眼里,而如今他又以老臣自居,竟然敢上书教训您,他背地里说子兰不讨伐秦国,是不忠,而大王不去报先王之仇,就是不孝,大王是个贤君,怎能背上这样的骂名!”
这顷襄王也好不到哪去,他听完后,也相信这是事实,再次将屈原流放,屈原这一次被流放,屈原就再也没回来。
他到了楚国的边疆,看到这里百姓吃不好穿不暖,很是过意不去,同时也更加地担忧楚国的前途,他虽然离楚王十分遥远,却时时刻刻都在牵挂着楚王。在这里,他看到百姓流离失所,生活十分不稳定,不过他们却能生活的很开心,能够同甘苦,共患难,对自己的也很爱戴,就写出了《九歌》《九章》等诗词作品。
在他刚到边疆不久,就有一位渔翁认出了他,对他说道:“你不是三闾大夫嘛,怎么会来这里了?”屈原重重的叹了口气,说道:“众人皆醉我独醒,天下人都浑浊,只有我一人清澈,众人都醉了,只有我一个人清醒,所以就被流放到这里来了。”渔翁又问道:“那您为什么不随波逐流呢,不然也不会弄到今天这个地步。”屈原无奈地说道:“我就是死也不愿意与他们同流合污人身上衣服干干净净的,谁愿意弄上一身污泥呢?我情愿跳到这江河里,去充当鱼虾的食物,也不愿与那些奸佞小人一同糟蹋楚国!”屈原的勇气做法十分可嘉,在这种时候,有很多人都选择了随波逐流,或者是所谓的出淤泥而不染,其实要在那种情况下,保持自己的内心,是非常难的,不知不觉中就会被同化。即使在内中的人,也会有人痛恨这种情况,不过最后却不敢离去,为了一份不错的薪水,让自己变得麻木。我对此也并不发表看法,这只是两种生活态度,当然,我更钦佩那些有勇气选择生活的人。
在这不久后,屈原就听说白起率军打入楚国,并且抢占了楚国的国都郢城,顷襄王也被迫逃走迁都,屈原知道楚国就快要灭亡了,他不愿看到这些百姓受到践踏,也不愿看到楚国灭亡的那一天,于是就愤恨投江自杀。
当老百姓们听说他投汨罗江自杀,都前来打捞,但是却一无所获,人们这时就都拿着苇叶包的糯米饭,投入江中,给屈原食用,这就是粽子,我们今天的端午节就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