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齐宣王时期,稷下学宫进入了鼎盛时期,更多人都闻名而来,宣王将邹衍、慎到等七十六人封为上大夫,显示出他对能人智士的重视。同样,由于这里人来人往,也为百家争鸣提供了条件,许多学说观点甚至是在这里被提出并逐渐走向成熟。
不过在齐湣王之后,稷下学宫逐渐走向衰落,虽然在齐襄王时力图发展它,不过却没有见效,此时的秦国已经占领天下过半的土地,这些有才能的人一般都投效了秦国。
稷下学宫的灭亡是伴随着齐国被灭,可以说,它是田氏在齐国掌权的产物和代表,几乎与田氏一同存亡。
5合纵抗秦的虞卿
虞卿这一生力主联合各诸侯国合纵抗秦,可以说是一个合纵的人物,在长平之战前后,他在赵国内部与连横派展开了激烈的争辩,最终说服了赵王采纳他的建议。
劝赵坚守
虞卿这一生力主联合各诸侯国合纵抗秦,可以说是一个合纵的人物,在长平之战前后,他在赵国内部与连横派展开了激烈的争辩,最终说服了赵王采纳他的建议。我们且看看他是如何做到的。
秦赵在长平展开大战,赵国打的很吃力,还死了一名都尉,赵王心烦意乱,立即找来大臣楼昌和虞卿来商量对策。可见秦赵长平之战是牵扯了多少人啊,这一战非同小可,那可是四十万的军队。
赵王对秦国没有好印象,他真想来个玉石俱焚,他气愤地说道:“秦国也太欺负人了,不行就拼了,我要增兵与秦国决一死战,你们看怎么样?”楼昌听后马上阻拦下来,“大王,这也太危险了,我看还是给秦重金求和吧!”
虞卿听后笑着说道:“求和是肯定不行的,秦军就是想要歼灭赵军,如果咱们示弱,那他们还能善罢甘休?你之所以要劝大王求和,是认为不求和,秦国必定会消灭赵军,这是很可笑的。我认为是否与秦国讲和的主动权在秦国手里,依大王之见,秦国到底想不想灭掉赵军呢?”
赵王当然明白,不过他还是主战,这三个人现在是三种想法,赵王要增兵与秦决一死战。楼昌是要向秦国求和,虞卿的建议是向楚国和魏国求救兵。当然虞卿这样说是有道理的,秦国现在将大军都压在长平,肯定也有所担忧,这时候别的国家突然发难,秦国也肯定要受到重创。此时秦国正在极力拉拢那些国家,或者说造成一种表面平和的氛围来。那些国家也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但他们就没想过长平一战后,秦国又会是一只凶猛的老虎,怎么会不继续侵略呢?当然有些国家已经是被打怕了,但这就要看赵国的态度了。现在赵国有难,若极力与他们联合,这些国家也会心动,到时候秦国也要打退堂鼓了。
虞卿建议让赵王派使者在楚、魏之间往来,营造成三国共同联合抗秦的局面,不过赵王却认为这太耗费时间,没有采用。其实虞卿的策略很好,四十万大军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被消灭的。
当然了,这个计谋不行,就要换一个,楼昌的说辞显然打动了赵王,赵王就派使者入秦求和。秦国呢也接见了,赵王这时就认为自己这一步棋走对了,非常得意地找到虞卿,结果虞卿却不以为然。他认为这恰好令赵国陷入危机,因为这个使者是赵国的贵族之人,到了秦国求和必定会低三下四,秦昭王和范雎必定会趁机向天下炫耀,别的国家也不敢反抗秦国,这时秦国就可以全力攻打长平。
这番分析很对,秦国和哪一个国家一对一都不怕,不过就怕被别人背后下黑手,这十分要命,秦昭王必须先稳住这些可能下黑手之人,才能放心地攻打赵国。如果赵国不低头,这些国家反而会热情高涨,说不定等到秦国的大军被牵扯住的时候,再给予致命一击。
当然了,这次战役令赵国损失四十万士兵,当然因素是多方面的,不过从虞卿的角度出发,他的想法很周全,预料的也十分正确。只不过就是少了些灵气,不能够打动对方。气愤地说道:“这次秦国派大军出战,目的就是要消灭赵国才甘心啊!”虞卿看赵王上钩了,继续说道:“我认为不如用重金去结交楚国和魏国,这两国得到钱财,肯定会接受赵国的使臣,秦国肯定会知道此事,延缓进攻,当他们确定赵国的使臣在楚、魏两国活动,就会怀疑诸侯在密谋伐秦,必定会有所担忧,这时我们再与秦国讲和,才能够不被动。”
这个计谋攻心攻得很好,可是赵王却认为这样不妥,风险很大,要是秦国不停止进攻,岂不是耽误了很长时间?到时候恐怕连都城都保不住了!于是赵王派人去秦国求和,而秦国也接受了赵国的使臣。这时赵王很得意,找来虞卿说道:“我派人到秦国求和,但不像你说的那样,秦国已经接纳郑朱,你想不到吧,你认为今后会怎么样呢?”
虞卿很干脆,说道:“我认为此事肯定不会成功,赵国的灾难就要来临了,天下诸侯也都会到秦国祝贺。”接着他又分析其中的利害关系,“郑朱是赵国的高贵之人,他一入秦,秦王与范雎必定会以此向天下炫耀,说咱们赵国怕了秦国,在秦国得知天下诸侯不会援救赵国的时候,就不会与赵国顺利地讲和了。”赵王还是不信,说道:“你就等着看吧!”
结果真与虞卿预料的一样,秦国见各国诸侯都不来援救,就没有与赵国讲和,而是在长平大开杀戒,四十万士兵被活埋。并且继续向赵国进军,包围了邯郸。
在第二年,秦国又向赵国进兵,打到了赵国都城邯郸,赵王得知后很是害怕,他还想向又继续派人去与秦国求和,还答应要给秦国六个县。虞卿听后就找到赵王,对他说道:“大王,现在秦军攻打赵国,依然是倾尽全力,他们能为了六个县就回去?难道是因为秦兵尚有余力?如果因您割舍的六个县就不攻打赵国,是因为亲爱大王,还是因为疲倦而归?”
赵王说道:“不能,秦军攻我,不遗余力,必定是疲倦而归。”嘿,这赵王明明知道是怎么回事,就是办起事来特别糊涂,虞卿还是苦口婆心地劝说,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道:“现在秦军攻打邯郸,久攻不下,必然倦极而归,可大王却将别人费劲全力都不能得到的东西拱手送人,这只能助长秦军的气焰,我们有多少土地可以割让?若以后秦军再来攻打我们,大王可就没法求和了。”
赵王听后也犹豫了,他很明白这个道理,但却由于生性懦弱,不敢拒绝秦国的要求。他与亲秦的大臣赵郝商量此事,结果可想而知,赵郝力主与秦国讲和。赵王被上次被打怕了,不敢再匆忙求和,就又找到虞卿,对他说了这事。从这里可以看出赵王很没有主见,有些事自己明明已经有了立场,却不敢付出行动,一代君王居然如此,国家怎么能强盛起来。
虞卿说道:“要是像赵郝赵郝说的那样,只要大王肯割地给秦国,秦国明年就不会来攻打我们,可是他又怎么能保证呢?他只是亲赴秦国的一个臣子,没有任何权力利,如果秦军明年再来攻打,我们还要割地么?这是自尽之术,赵国的土地只会慢慢的减少,看看韩、魏两国就知道了,依我看,我们反不如以这六个县去联合其他诸侯抗秦,不然,秦国早晚有一天会灭掉赵国!”
赵郝听后,就与虞卿辩论一番,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最终也没有个结论。赵王看两人僵持不下,也不知道该采用谁的建议,这时楼缓从秦国归来,赵王与楼缓商谈此事,楼缓也说要割地。但楼缓出于什么目的,我们显然不能得知。他在秦国这些年,自从赵武灵王死后,他的心早就放在秦国了。
虞卿一看赵王就要妥协了,赶紧对赵王说割地的坏处,然后说出合纵的计策:其他国家都与秦有仇,可以借此机会联合在一起反抗秦军。赵王其实一直都想听虞卿的建议,不过就是有些胆怯,他思来想去,最终还是采用了虞卿的策略,并派其东见齐王,合纵伐秦。就在虞卿还没有回到赵国时,秦国就派使者主动与赵国讲和,楼缓听后,匆忙逃回秦国,赵王为感激虞卿,特意送给他一座城池。当然解决这次危机有很多人的功劳,包括平原君,信陵君等等,后面我们都会介绍到。
虞卿为了魏国的宰相魏齐,竟然放弃了万户侯,帮助魏齐逃跑,这与范雎有很大关系,这个我们后面再说。但魏齐不久就死去了,虞卿就著书立说,生活也过得穷困潦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