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话说春秋战国那时候儿
3917100000025

第25章 纷争的战国(2)

当然他继续说道:“我的霸道能让秦国强盛起来,王道讲究的是顺应民情,慢慢的教化百姓,以德服众。但是霸道就不能这样,有时候不能顺着百姓的心愿,反倒要用强力的手段来改变他们的习惯。没远见之人看到的只是百姓生活过得安逸,可是却不能长久。有远见的君王就要考虑的更加长远。百姓日子过得苦,可是已经苦惯了,要他们改变一下,即使变好了,他们也会反对。实行霸道就要有决心,别管他百姓高兴不高兴,只要是有利的事情,就坚决去做。等到改革有了成效,人民得到了切实的好处,他们才会明白君王是为了他们好。”他商鞅的目的可能是好的,但其中的做法可能会让人无法接受。有时候看问题要全面,站在高处就会不知道低处的情况,而盘在山底下的人,也永远无法体会一览众山小的心情,更无法拥有远大的目光,有时候宏观和微观是背道而驰的,许多争论也因此而起。

秦孝公听后眼睛一亮,真是激动了,很有气魄地说道:“只要你有富国强兵的计策,我就有办法让他们听从!”公孙鞅将自己的计策娓娓道来,包括赏罚分明等等,但他担心触动了贵族的利益,秦孝公不敢执行。秦孝公当场表态,坚决要执行改革,但公孙鞅却泼了盆冷水,“大王,你可想好了,要是决定改革,就要坚定不移,如果半途而废,之前的努力也都打水漂了。所以您还是考虑三天,等三天后给我答复!想要富国,就要重视农业,想要强兵,就要奖励将士,有了重赏,人们就会拼命做事,有了重罚,人们才不敢作乱。赏罚要分明,这样大王才会有威信,一切的改革就能顺利进行了。”

秦孝公点头说道:“这个我能办到。”不过公孙鞅这时却泼了一盆冷水,说道:“要想改革的彻底,就要信任所用之人,如果因几人的反对而改变主意,不仅会前功尽弃,还会让大王失去威信,所以大王您要想好,要做就做到底!要是不想做,也不要浪费精力!”公孙鞅知道自己的改革肯定会触动一些贵族的利益,遭到众人的反对,要是君王动摇了,那么自己就会成为众矢之的,他要先给自己铺好前进的道路,说服君王完全支持自己。他也是想让孝公多考虑几天,这样才会把握。现在虽然成了,但那只是孝公的一时之气,要是反悔了,自己岂不玩完了?所以还要等几天,如果孝公还坚持的话,那多半会坚持到底。

结果三天后,秦孝公找到了他,两人交谈甚欢,从法律制定到国家的发展等等,公孙鞅见他秦孝公听到这里,早就热血沸腾了,信念十分坚定地说道:“对,要干就干到底!”

而公孙鞅却说道:“大王,还是再好好考虑下吧,等三天之后,若大王决定了,我才敢把详细计划说出来。”说完便向秦王告辞,他也是想让孝公多考虑几天,这样才会把握。现在虽然成了,但那只是孝公的一时之气,要是反悔了,自己岂不玩完了?所以还要等几天,如果孝公还坚持的话,那多半会坚持到底。

秦孝公听了他这番话,哪还能坐稳,结果第二天就找到他,公孙鞅说道:“三日之期还没到,我们做人一定要讲信用,请大王回去吧。”秦孝公无奈,只好在约定之期来找他,两人交谈甚欢,秦孝公废寝忘食,一连谈了三夜才罢休。公孙鞅见他果真励精图强,便也不再推辞。

于是秦孝公重用他改革,不过却出现很多难题,真如公孙鞅所预料的那样,许多改革事项都触动了老贵族的利益,反对的声音很大,秦孝公听了他先前的话,坚决的改革,一些大臣看后,也不再说什么。

当时,公孙鞅的法令还没有颁布,他为了让百姓相信自己,就在都城的南门外立了一个三丈高的木条,并对民众说道:“有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就能得到十金。”十金可不是一个小数目,一个普通百姓就算是不吃不喝,几个月耕种得到的钱都没有这个数,所以百姓都不相信,这天上有掉馅饼的事?公孙鞅见无人来搬,又发布告示说:“有谁能搬动此木,赏五十金!”众人更是匪夷所思,认为其中有诈,一个蛮壮的汉子听说后,二话不说,拿起木头搬到了北门,公孙鞅立刻给他五十金,以表明他的信用。大家看后都知道他很讲信用,于是他开始颁布法令,百姓也都深信不疑,新法很快在全国推行。另外需要说明的一点,这次变法,让秦国的都城搬到了咸阳,就是后世说的秦都咸阳城。

公孙鞅由于变法有功,被封在商地,人们便也称他为商鞅或商君。

延伸阅读:商鞅之死

商鞅执行法令非常严格,非但民众不敢乱法,就连贵族人士也不敢违法,这让许多贵族大臣都对他非常痛恨。并且太子犯法,他也不放过,虽然不敢动太子,但是却将太子老师的鼻子割掉。这样严格的执行法令,肯定会让他四面受敌。只讲法律,而不近人情,这也太过苛刻了,人总是有情感的,如果处处都以法律为准,人的内心势必会受到压抑。在秦孝公死后,秦惠文王即位,商鞅的敌人很多,有人告诉商鞅要谋反,惠王他立马下令抓商鞅问话。

商鞅知道这是有人诬陷,原先树敌太多,他知道不跑后果会很严重,还是三十六计走为上吧。可是当他跑到关下,城门却没开,他想要住宿,店主说道:“我必须要查明你的身份,才能让你住进来,不然我就要违法了,这法令可是商君制定的,谁敢不听啊!”商鞅听后真是哭笑不得,老天真是开了一个玩笑,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作法自弊。

所以等城门打开时,他才逃出去,他到了魏国,魏国没敢收留他,这强秦的要犯谁敢留啊!于是他又跑回封地,真是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啊,秦王派人将他捉拿起来,并将他处以车裂之刑,就是俗话说的五马分尸。一代变法大家,为秦国做出巨大的贡献,可最终却被秦人杀死,不得不令人惋惜。不过究其原因,还是他执行法令太过苛刻,得罪的人太多,不过也正是由于如此,才会让秦国走在这一个时代的顶峰。

3一代明主赵武灵王

赵武灵王是赵国盛衰的转折点,在他之前,赵国只有挨打的份儿,魏国更是攻进赵国都城,就连中山这样的中等国家也敢欺负他们,到了赵武灵王时期,他力图改革,治理国家,赵国终于也开始有模有样了。

胡服骑射

赵武灵王是赵国盛衰的转折点,在他之前,赵国只有挨打的份儿,魏国更是攻进赵国都城,就连中山这样的中等国家也敢欺负他们,到了赵武灵王时期,他力图改革,治理国家,赵国终于也开始有模有样了。

赵国地处北面,与胡人接壤,大大小小的战争也打了不少,赵武灵王即位后,他想到如果能学习胡人的优点,对赵国是很有帮助的。其实赵武灵王是后人追加的封号,在五国相王后,他又取消了王号,以诸侯自居。他认为自己没有这个实力称王,可见他还是很低调的,他就是属于那种低调干大事的人。

胡人的优点就是十分擅长马上作战,这与他们穿的衣服也有关系,胡人的上衣短,方便在马上作战,而那时中原各国之人都穿长袍,以表明自己是文明人。就好像现在人都喜欢穿西装一样,但穿西装的未必都是有涵养的人,有很多人是在装有涵养。若论计谋和车兵胡人不行,但单拿骑兵来说,中原各国无人敢与之相抗衡。赵武灵王正是看到了这点,才决定学习胡人的长处。

他想好后,就把这事告诉了楼缓,楼缓是他的亲信大臣,为人也聪明能干,在听到赵武灵王的想法后,立即表示同意。之后他又找来相国肥义,问此事是否可行,肥义当场就表示赞同,这么好的事当然得做啊。并鼓励他说道:“做事不能迟疑,蛇鼠两端必然一事无成,我听说舜曾向有苗氏学习过舞氏,大禹治水经过‘裸国’,也随之光着膀子,此因改变服装也不是不可行的事,只要利国利民,就应该果断去做!”

由于这两个人的强力支持肥义的一番话,让赵武灵王对改革更加坚定,他找来一套胡人的衣服穿上,发誓道:“我决心要改变衣服的穿着,骑射教民,世人若想要笑话我就去笑吧,我一定会拿下胡地和中山国!”可见他的目标非常明确坚定,很多事都是利弊相生,但一些人只看到了好的一面,而忽略了坏的一面,我们在做之前应该看好问题可能出现的结果,就算出现最坏的结果,我们也能接受,不然当你失败后,就会变得无比沮丧。

他要改变人们的想法,还是很难的,毕竟这是祖宗留下来的穿着样式,哪能轻易改变要去改变,恐怕人们还不能接受,更何况是学着胡人的穿着,人家都往好处学,你偏偏学人家落后的部落。当然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赵武灵王也知道不容易,就派人告诉他的叔父公子成,而公子成则是在朝中最有威望的大臣。同样是他叔父的公子成,说自己要穿胡服。

公子成听后大为震惊,执意反对,这哪能行呢,穿胡服可不是开玩笑的事情。但武灵王仍然坚持己见,他竟然穿着胡服就见公子成。公子成很是震惊,但武灵王说的有理有据:“叔父,我这样做是要让赵国强大起来,你看胡人在马上打仗很少会输,就因为他们的穿着适合打马上战争,如果我们改变一下,肯定也会打败中山和胡人,并且中原各国也未必是我们的对手,守旧只会让国家止步不前。”“如果这样做就会被中原各国视为蛮夷之邦,想要与这些国家搞外交就更不容易了,我不能同意此事!”赵武灵王知道后,就穿着胡服亲自去拜访他,他对公子成说道:“我这样做是为了将国家发展强大,并且可以对付胡人和中山国,希望叔父不要因为顺从风俗而忘了先人之耻,我们要报仇,一定要拿下中山国,这样的改变,对我们有莫大的帮助啊!我们要看到别人的优点,学过来为己所用。”

这公子成也是个明白人,只是年纪大了点,有些守旧而已,他听后立马答应下来。次日,两人都穿着胡服去上朝,听后,认为他说的很有道理,便同意此事,第二天,两人都穿着胡服去上朝,其他人见了,感到十分吃惊,这分明就是野蛮民族的服饰,但碍于君王的权威,也就跟着穿起了胡服,不久后,赵武灵王就下令让全国人都穿胡服。

不过在实施的过程当中,受到了一些波折,一些地方官员不赞同,认为赵武灵王不适合当国君,可是这些地方官员怎能撼动君王的地位,在赵武灵王的说服和刑罚下,这些地方官员也只好乖乖地套上胡服,胡服骑射在全国快速蔓延。

在赵武灵王亲自的教习下,全国人民的战斗力大大增加,国力逐渐增强,在不久后,就灭掉了胡人和中山国。赵武灵王不仅有过人的智慧和头脑,还有过人的胆识,在秦国囚禁了楚怀王后,他依然敢只身赴秦。也难怪奄奄一息,就要被时代淘汰的赵国重新回到了队伍之中。

西进秦国

赵武灵王为了对付北面的胡人,将王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就是赵惠文王。自己则号称“主父”,后人称的赵主父说的就是他。其实中原各国都知道,赵国之所以能迅速发展,都是赵武灵王的功劳,谁也没有将现在的赵王放在眼里,秦国在经过变法后迅速崛起,对楚国和魏国棍棒加萝卜,软硬兼施,拉拢打压,令这两个国家不得不服。赵国怕下一个目标就是自己,所以将秦国当成了潜在中的敌人。

赵武灵王在位的这段时间,和中原各国很少有争执,他派了一些人到了国外,其中楼缓就被派到秦国成了间谍,这间谍职位非常高,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国相。赵武灵王为了查清秦国的实力,就以使者的身份化装成楼缓的仆人,混到秦国的都城,此时正是秦昭王当权。世人都知道秦人不讲信用,楼缓就劝阻赵武灵王,可是却被后者拒绝。

赵武灵王来到秦国,对秦国的民情风俗以及路过的关卡守军查看了一番,楼缓总是劝说他快走,可是他却在临走前想着见一见秦昭王和宣太后,楼缓无奈,也不知道他是要搞什么鬼,只好带他来到秦都咸阳。

赵武灵王即便是在国内也很少抛头露面,只是军中之人对他比较熟悉,更不要说和国外的人了,除了少年时与韩魏两国国王见过面外,赵武灵王几乎没怎么和外国人打过交道。这也是通讯闭塞的好处,可以亲自去考察敌情,要是现在******来到中国,肯定一眼就被认出来了。当然,赵武灵王也是有预谋的,他想亲眼见识见识秦昭王与宣太后,看看这对母子究竟有何能耐,能够将魏国和楚国打的畏首畏尾。此次赵武灵王要见秦昭王与宣太后也不是一时兴起,他想亲自了解这对母子的为人,以利于日后对秦作战做出良好的决策。楼缓与宣太后和秦昭王比较熟识,赵武灵王希望通过这种私人会面可以更多地了解这对母子。

几人一见面,赵武灵王就侃侃而谈,完全不将楼缓放在眼里,这楼缓好歹也是秦国的国相,而且在赵国的地位那也是数一数二的,一个使者居然这么横,敢不把他放在眼里。而且楼缓也显得十分卑微,站在赵武灵王的身后,偶尔才会说上一句话。

这秦昭王见了就十分奇怪啊,你一个使者,敢如此嚣张?这楼缓也太软弱了吧。不过人家既然是使者,他也不好意思问太多,赵武灵王对国内的职位那么熟悉,随便编一个职位就好,什么外交大臣、翻译官啊等等。不过几人交谈的越多,秦昭王就越加怀疑,赵武灵王知道秦昭王这小子不是好鸟,谁他都敢扣押,所以还是脚底一抹油,溜之大吉。当然对秦昭王的说辞只是暂且退下而已,但他不敢多留,直接赶回了赵国。

秦昭王和宣太后越想越不对劲,加上一些对赵武灵王的传言,他们知道这人想必就是赵武灵王,于是还想宴请使者,好仔细辨别一下,或者干脆吃晚饭就把他抓起来。当然他们是不能如愿了,在听到他离去的消息后,秦昭王更加认证的自己的判断,立马叫人去追,可赵武灵王怎能让他轻易得逞,那些追出去的人都无功而返。

其实说起来这个秦昭王还是赵武灵王所拥立的呢,而且赵武灵王还拥立了燕昭王,这两个昭王都挺有作为,却都是出自武灵王之手。在秦昭王和宣太后接见楼缓的宴会上,他们竟也发现了向来以风采自傲的楼缓对他身后的随从颇有屈顺之意,便十分好奇。两人在与这个气度非凡的中年男子的问答中,发现这个人的胸怀与见识更是了不起。母子二人在钦佩之余,也产生了极大的怀疑。楼缓一看事情不好,心想还是快走吧!于是借口告辞,赵武灵王已感觉到宣太后和秦昭王对自己有所察觉,便匆匆辞别楼缓,返回赵国。临别前,赵武灵王告诫楼缓,母子二人皆为人中龙凤,务要小心应对。可见他的眼光也非常不错,就是差点搬起了石头砸自己的脚。

宣太后与秦昭王觉得楼缓的随从绝非等闲之辈,必是赵国的极贵之人来窥秦情。于是,速派使者宴请楼缓与这个非凡的随从晚间再到王宫作客。使者回报,楼缓没意见,要准备赴宴。晚间,楼缓赴约而不见之前的那个随从。楼缓说这个随从自知失礼,已被遣回赵国。这更加坚定了他们母子二人的判断,认定这个人就是赵武灵王,速派精骑追逐。精骑一路狂奔,追到边塞也没有见到赵武灵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