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话说春秋战国那时候儿
3917100000019

第19章 百家争鸣的起源(2)

孔子办理的学府不是一个固定的地点,而是带着弟子满世界四处旅游,谁来拜他为师,他就将那人收下,用他的话说是“有教无类”,正是因为这样,许多人都慕名前来拜师,向他讨教学术,当然也要收学费的,孔子也要吃饭啊,不过只要给点腊肉就可以了,他也不贪。哪像现在的一些老师,补课费都达到每小时两三百了,这是做老师呢,还是做商人啊。孔子带着弟子四处旅游,除了游山玩水之外,他还有个更重要的目标,那就是为自己的理想奔波,游说各个国家的君王。

他对周礼非常感兴趣,一生都致力于学习周礼,并希望人们也按照周礼行事。他即使知道的很多,仍是不懈努力的学习。在他年轻时,一次去了鲁国祭祀周公的庙堂,见到每一项礼节、每一件祭祀物品,都虚心的向旁人请教。有人见后就说道:“这就是那个非常懂周礼的小子么?我看他什么也不懂,问这问那的,这是可笑!”

孔子听后就说道:“不懂就问,这正是礼啊!”那个人听后也没了下文,孔子曾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正是这种谦虚好学的态度,才让孔子学到了更多的知识,他曾向老子等多人请教学识,他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他更是为了学习乐理而“三月不知肉味”。可以说,这些优良的品质与他成为一代圣人是分不开的。

孔子认为周礼是正统的,可以指导人们的思想,让天下太平,更让人们安居乐业。在面对卿大夫逾越周礼的时候,他大怒道:“是可忍孰不可忍”,他将周礼视为人们行为的最高准则,周礼都可以摒弃,还有什么不能做的呢?

其实孔子对周礼还是太过执著了,在周室衰微,诸侯壮大的时代,周礼已经名存实亡,连天子都不能震慑群侯,还有什么礼法可言。有了实力,才能讲理,这正是那个时代的写照,没有过强的军事实力,其他的都是空谈,就连那些霸主们,也是在强劲军队的基础上才能号令各国诸侯。所以,孔子吃闭门羹也自然不可避免。即使现在依然是这样,自古至今就没有变化过,实力才是硬道理,拳头里才能出权力啊!

在齐景公时期,孔子曾游说过他,希望制定繁琐的礼节来归束人们,齐景公开始还想重用孔子,但是却被晏子劝下来。以晏子的角度来看,孔子这人完全就是礼教的化身,繁琐的周礼已经成为过去,当时已是个求贤若渴,发展国力的时代,用这些繁琐的礼节来归束人们,肯定不会见效,反而会让人生出厌恶之感。晏子是个能人,对于治国,孔子绝对不如晏子,晏子这个间谍加外交家,当的是多么出色,而且做管家也合格,孔子的很多话只能是说,要真做起来,想必不会对国家有多大帮助。齐景公接受了晏子的建议,没有重用孔子,但是却对他十分客气,供为上宾。齐国的一个大夫想要害孔子,孔子知道后忙找到景公说出此事,景公只是淡淡的说了句:“我老了,已经不能再重用你了”,孔子心里也是担心啊,万一被杀害了那可怎么办?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于是脚底一抹油,溜之大吉,回到了自己的祖国。

孔子更多的时候是在鲁国,他在这里讲学,弟子最多时达到三千多人,规模也不算小了。只要是想学习的,就可以来,当然也要象征性的拿些肉干,要不他吃什么啊。一时间人满为患,这样孔子的名声也大传开来。

他孔子晚年的时候编著修订《春秋》《易经》等书籍,其思想也多多少少流露在其中,在孔子73岁时,由于疾病等原因,与世长辞。

孔子的思想

孔子一生光说而不写,确实是有老师的风格,但是其言行还是被记录下来,被后人编著成《孔子》一书,其思想多是在此书中体现的。可见他也不想炫耀自己多么多么厉害,但他的弟子认为老师的话很有道理,应该记载下来,这还不算完,还要编排成书籍,给后世的人看。,他主张人们要守仁义礼节,虽然他的这些思想不被君王们所看重,在那个天天打仗的年代,是没有多少用处的,不过他的这些思想对个人十分有帮助。儒家学派的思想在后期已经变质,不少人更是打着孔子的名号对他的思想断章取义,孔子的本意并非是让人们顽固不化,比如当他的弟子问道:“以德报怨,可乎?”而他却简单的答道:“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这就是他的原话,他认为不能以德报怨,如果这样,又用什么来报答人家的恩德呢?所以就要以直报怨,打仗要用板砖,不然很吃亏的,开个玩笑,不过说真是,,后世却经常说要以德报怨,还说是孔圣人说过的,真是可笑,不知孔子看到了这样的说辞,会不会从棺材里爬出来。。

孔子行走天下,收徒三千余人,可见他十分喜爱“老师”这一职业,他自己也说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他对学生的理念就是“有教无类”,不过这也出现了个别情况,他曾骂过一个学生“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这人就是宰予,宰予也“利口善辩”,不过他品德太差,学习也不怎么努力,孔子这样说是十分有道理的。果然,后来宰予做了齐国的大夫,与田氏一起作乱,祸及同族,事实证明孔子看人也比较相当准。不过这是孔子的观点,造反不等于就是坏人,而是看你是否能选择好的阵营,成王败寇,历史上就是这么回事,后来田氏不是终得正果,而且还青史留名了呢!。

另外孔子还注重学与思的相互结合,他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光是学或者思考都会让人进入误区,一定要两者相结合,才能获得更多的知识,让人更加聪慧。这一点是很有道理的,另外我想说个现象,现在有些人学的东西不多,但是很喜欢下结论,还非常坚定,在看到一个貌似是大神的话后,对其非常相信,凡事都要独自思考,当然学得多了,才能思考的有价值。

孔子还说过一句话,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可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在现实生活中,之所以有很多人都不心甘情愿的做一些事,就是人们之间都没有做到如此。如果人们都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话,想必世间的争端就可以减少很多了。

孔子的这些的思想影响了中国世世代代的人们,即使在社会如此发达的今天,这些思想仍有用武之地,虽然用孔子的思想做起事来,有时候会吃点亏,但是,总不至于树敌太多,活得太累。但他说的也未必全对,凡事都要辩证地看待,对于那些将他推崇为圣人的人,都是有目的性的,所以不要被这些人骗了,孔子他只是一个人。不过话说回来,由于这种现象,孔子对中国的影响非常大,包括正面的,还有负面的。

4墨子——战乱年代的和平者

墨子与公输班的辩论其人

墨子是墨家学术的始创人,在战火纷飞的春秋战国,墨子为了自己的理想——和平这一几乎没人愿意干的事情而四处奔波,虽然四处碰壁,但是他依然坚持自己的理想,从未放弃。这人是值得我们尊敬的,他为了理想坚持不懈,有多少人能做到这一点,并且他的理想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了全社会,他自己是得不到半分好处的。当然现在唯利是图的人是肯定不会理解他的志向的,先天下之忧而忧这样的人并非只有书本文章里才有。在当今生活里,也有很多人为了一个理想而奔波,却不为半分利益。

有关墨子这个人的生平,依然不太可考证,据说是鲁国人,也有人说是宋国人,当时的鲁国宋国相距并不远,所以我们大概可以知道他是在某一个位置。

他的生卒年约在公元前468——前376年,他去过很多个国家,像鲁国、楚国、宋国、越国等,当然在有些地方也当了个官,不过却总是无法施展自己的远大抱负。后来他决定自己单干,于是也像孔子一样,开始到处收学徒。但愿意跟他在一起的,都是一些身份卑微的人,不像孔子的学生里,什么样的人都有。

他的后半生几乎都是在为和平而奔走,哪里有战争,哪里就会有他的身影。真像一个和平使者那样,不过他却不是超人,可以说绝大多数的时候不能够阻止战争。那既然谈不拢,那就打,于是他就带着门徒与对手周旋。当然是有输有赢,但却是赢多输少,因为他们将防守研究得非常透彻。

当然墨子在其他地方的造诣也很高,包括物理、数学几何等等,按现在的话来说,称他为科学家亦不为过。同时他的辩论也非常强,有一个即将要打响的战役,他只用语言就击败了对手。当然这个对手不是别人,正是造桥非常出名的公输班,也就是鲁班。但是鲁班说不过他也正常,人家是动手的,你是动手又动嘴的,嘴上功夫当然比人家强了。

在墨子四处奔波宣传自己的和平思想时,楚王找来了公输班,为楚国制造攻城的器械,决定要攻打宋国,墨子听后便从鲁国动身,来到了楚国,他要为世界的和平做贡献,首先来见了公输班。

公输班见到墨子后很客气:“先生有什么事么?居然不远千里来找我。”墨子说:“哎呀,你听我说,北边有个人欺负我,我希望借助您的力量干掉他。”公输班有些不高兴,心里想着:人家要干掉你,与我有什么关系,这不是搞笑么!便没有回话。墨子见后,又继续说道:“我会付钱的,我先给你点定金,事成之后,我再给您一千金作为杀人的报酬!”

公输班说:“我这个人是有原则的,我崇尚仁义,怎么能随便杀人,你别纠缠下去了,还是回去吧!”墨子一听,原来都是一条道上的人,随即站起来,拜了两拜,说:“请听我说,我在北方听说您造了云梯,要拿去攻打宋国。可有此事吧,但宋国有什么罪过呢?楚国地大物博,领土广阔,但是百姓却不多,而现在却要杀了宋国的百姓而去夺其领土,十分不明智。宋国根本没有过错,就要攻打它,这哪能说得上是仁义。若是知道这道理却不与君主争论,就是不够忠诚。据理力争却达不到目的,也不能算是坚强吧。你崇尚仁义不肯帮助我杀死欺负我的一个人,却甘心为楚国攻打宋国而杀死更多的百姓,这怎么能说得过去呢?”

公输班听着,感觉这家伙不愧是搞和平的,说的头头是道,可是他却没有表态,事情都已经这样了,要想改变也很难。墨子继续说:“我想你已经明白了,不过却没有悔改的意思,为什么不停止呢?”公输班有些无奈地说道:“可是我已经答应楚王了呀,怎么能再反悔,这不是陷我于不义吗?”墨子说:“希望您能把我引荐到楚王那里,我会和楚王说明白的!”公输班其实心里很矛盾,既想用自己做的器械来攻城,又有些被墨子说动,想要阻止这场战役,于是便点头答应下来。

墨子见了楚王,先是说道:“现在这里有个人抛弃自己华丽的车子,看到邻人有破车子居然想去偷;抛掉自己昂贵的衣服,而去偷邻人的粗布衣服;他还抛掉自己的白米肥肉,偷人家的糟糠食物。这是什么样的人呢?”楚王大笑道:“我看这人一定得了偷窃病,才会如此的!”墨子这依然是要将楚王绕进去,然后再说自己的观点。

墨子见楚王上钩了,便继续说道:“楚国的领土有几千里,可是宋国的领土却只有几百里。这就好像华丽的车子和破车子相比。楚国山清水秀,野味众多,而宋国却连野鸡、兔子都没有。这就好像白米肥肉和糟糠相比。楚国有高大的松树、文理明显细密的梓树、黄楩木、楠、樟这些大树,宋国却没有什么大树。这就好像锦绣衣裳和粗布衣服相比。我认为大王攻打宋国,正和这个害偷窃病的人一样。”

楚王想了想,说道:“先生说的确实在理,不过公输班已经造好了云梯,我一定要攻打宋国。”墨子也很自信,这年头,没点实力,要出来搞和平还真是找死,随即笑道:“即使有公输班做的云梯,大王也未必能打下宋城。”

楚王不信,忙召见公输班。墨子解下衣带当做城池,用竹片当器械。公输班设下了许多攻城的方法,但都被墨子一一化解开来。公输班的攻城器械都用尽了,而墨子的守城办法还绰绰有余。

公输班没辄了,但他打肿脸充胖子说:“我知道用来对付你的办法了,可是我不说。”墨子也跟他装高深,呵呵地笑着说:“我也知道你要怎么对付我,可是我也不说。”

他们这一说不要紧,倒把楚王弄懵了:这两人是在干嘛啊,打哑谜么?于是便问这是怎么回事。还是墨子解开了谜团,说道:“公输班的办法,就是要杀死我。杀了我,宋国就守不住了。他可是想错了,我的学生禽滑厘等三百人早已经拿着我的防守器械,在宋国城上等待楚国来进攻了。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杀尽保卫宋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