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天没有上课,在附近兜了几个圈子。
晚间到同乡的房间里去扯了会闲话。我们正谈得上劲的时候,忽然听得楼底下人声嘈杂,掌声雷动,我爬在窗户口上看了看,十四教室里挤满了的人。
“做什么事呀?”
“去看看不?”有一位说,“底下在开广西同乡会,多热闹的场所!”
我说了一声“赞成”!便同他们跑下来了。
十四教室的门口,挤满了人,两个不常开的玻璃门外面,也挤满了。站在前面的人,用力的往后面人的怀里倒,站在后面的人都张开口,昂着头,竖着颈脖向前面挨。有时候,前面的人勾过头来翻一翻白眼,表示自己不满意。在最后一层的人,东张张,西望望,到处寻找,看看有否可以钻进去的地方。有的捏了两个拳头摆在屁股后面,五个脚趾插在地上,后跟站起一脚板高,眼睛从人头缝里向内面窥探。
忽然有谁叫道:“现在还没有开始哩。好的节目还在后面,要等吃过点心开过会,现在正是开会,连点心也没有发哩。”
这样一喊,站在后面的固然是散了劲,站在前面的也有人意态索然地抽出身来开溜。门口比较松了一点。
于是我们便借了这机会,向内面瞧个仔细。
第一排靠右手都是女性,大约有七八上十个了:有沈寡妇,有散光眼睛,有肉滚子似的“矮胖”,有没有鼻梁的贺女士。忽然,我发觉了三个不是“广帮”的女性,但是,她们在这个会场里撑了门面哩:一个是老许单恋的对象,穿黑衣服的。一个是被老季拧了屁股向我喊“男生止步”的王女士。一个不大好看,但是在这个会场内总算不大减色的哩。
“她们三人为什么也坐了进去的呢?”
“大约是旁听了。”
一会儿有人在提议发点心了,她们三位旁听的,便开始退出。
那一位不大好看的从正门钻出去了,然而这样是需要勇气的,在许多人的视线之下,而且要挤过包围在铁桶似的门口。这些站在门口的朋友们,大部分是受着性的饥渴和生活的无聊的两重围攻,难道顺手摸一把的事,对于他们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么?
后面的两位便顾虑到了这样的问题,她不由前面跑,她们兜了一个圈子,来开我们这一方的玻璃门。在这里,只要有一个人将门扣住让她们拉不开,便是一个很有价值的玩笑。
当里面还留下只有一个王女士的时候,有一个观念在我脑子里一闪:“好机会啦,对于昨天大喊‘男生止步’的报复。”
于是,我便轻轻将门外面的铁钮抓住,当她向里面拉的时候,我便向外面拉。
她站在里面,面孔也红了。耳朵在发热,脚也转了,胸口在跳动,这真比在会场上要小便还叫人难受些哩!一种同情心的激动使我将她放了出来,然而她已经不亚于我昨天从女宿舍归来的狼狈了。
今天,对于这样的事,我很满意。对于去看沈寡妇的跳舞,我并没有什么满意。
【解读】
广西同乡会的热闹场面,挤了很多人,“我”们也去看热闹了,期间做了一件不大不小的事,也算是对那恶狠狠的眼神的一种回敬了,我把王女士关在玻璃门里,她的狼狈相让我畅快和满足。
再一次谈到中国人的劣根性,有关国人的看客心理。之所以我们去当看客,那是因为有时候我们看热闹的动机只是单纯的出于好奇,而好奇心是与生俱来的,所以看客本身是无可厚非的,重要的是中国人都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就触及到了问题的实质。看客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 我只是看不管当事人的境况,只为了满足自己的猎奇、幸灾乐祸的心理;第二类: 在看的过程中想出手相助,却迫于诸多因素的影响诸如暴力、诱惑、生死等,无奈而感言不敢怒,只能表示对受害者的同情;第三类:他们是正义的不畏惧的敢于同恶势力作斗争的。以被统治阶级改造的儒家文化为主流文化的中国,长期在封建高压统治下的中国,普通大众并不重视也并没有受到充足的教育,价值观较为原始,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充当了第一类看客的,而像日记中这样的知识分子,他们其一方面存在要依附于统治者、担心成为异类的阶级局限性,另一方面在思想上又受过仁义道德的熏陶,心中为受害者不平,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促使他们中的大部分成了第二类看客,而那些能参与进去的看客们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中国的脊梁”了,他们来自于不同阶级,却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真正的精华。看客心理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有他客观存在的必然,可如今已经发展为国民对一切新鲜事的趋之若鹜。
“于是他背后的人们有须竭力伸长了脖子;有一个瘦子竟至于连嘴都张得很大,像一条死鲈鱼。”这些人不管男女老少在鲁迅的世界中都是没有样貌的,只有一个动作,那就是“看”。这可能就是爱看热闹的中国人的最突出的形象了。弗洛伊德写的《精力阐发法引论》、台湾作家柏杨写的《丑陋的中国人》、林语堂写的《中国人》等都有对看热闹现象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