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尘封日记
3917000000022

第22章 今文家古文家

刚一吃过午饭我便跑到课堂里去,推开第九教室的门,老季先就坐在那里看书;看见我去了,他便将书放下,走上讲台来。在黑板底下的夹缝里,掐出一支粉笔来给老头子画像。草草的几笔,便将一个老头子画得像极了。

听见钟响了,我们便跑回座位上去。所有的木头都跑进来了,内中有一个跑上去提了几个字:

“姚老夫子”

大家都坐定了。老头子这才一步一步踱了进来,将一双手放在背后。他看了看黑板上的东西。全课堂的人都笑起来了。

他有点不舒服,可是他并没有发气。

他再向黑板上看了看,走过去,讲“夫”字的顶上一点擦掉,“姚老夫子”便变作”姚老天子”了。他向那几个字看了看,再向那画得像看了一看,掉转头来,将胡子一捋。

“哈吚!”他皱着眉毛,露出牙床来假笑。

“哈哈哈哈!”我们很得意的大笑。

正我们笑得起劲的时候,他便拿起书来了,踱了两步到一个女生前面。

“上一回讲的哪里呀?”

那女的指了指书。

“一八九页。”他向我们说。

他半读半唱地念了一阵,将尾音拖得长长的,然后停住了,他把书往桌上一搁,将袖子捋了上去,开始讲书:

“中国的学术分两大派:一派就是今文家。一派就是古文家。”他走了过来,站在一位新到的学生面前。

“你懂不懂:什么叫做今文家?什么叫做古文家?”

“我今天才来。”

“唔,你以前的没有听。你不得懂的呀!”

他很瞧不起地说了这一句。

我们看见他的面色不大好,知道他不大开心,我便不打算在这一课上再闹了,但是其中有一个木头不懂这个道理,他忽然问道:

“姚先生是今文家呢?还是古文家?”

“你看呢?”

“看不出。”

“哈哈,看不出。”他露出极鄙薄的神气这样回了一句,便不再理,继续去讲今文家和古文家的学术思想。

【解读】

这一堂又是老头子的课,老季和“我”提前来了,当他看到“我”来后,就到黑板上简单几笔,将老头子画得惟妙惟肖,当他画完,就回到了座位上,这时那些同学也纷纷前来,看到这个画像后,有一个同学居然上去写了几个字:“姚老夫子”。老头子见后有些不高兴,“我”和老季都看了出来,并没有和他打趣,今天老头子讲的是今古文学家,有的学生看不出来他生气了,还和他打趣,结果碰了一鼻子灰。

咱们先说说老季,他是很喜欢看书的,并且喜欢写些文字,当“我”进入教室后,他停下了看书,并到黑板上给老头子画了一幅画像。老季可能是怕朋友看到他在用功读书,这从前面他晚上写文章也能看出来一二,在那个时代,人人都追求新鲜,很少有人扎实地用功学习,这样的人可能会里群,也可能被瞧不起,所以老季便收起了书。这是一个病态的社会,有些事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正是这些扭曲的观点看法,才导致这个社会越来越糟糕,许多有学之士也放弃了最初的梦想。

他画画非要让“我”看到,这是什么心理呢?想要炫耀自己会画画?还是想让人了解自己不务正业?真的很难揣摩,也许这两种心理他都有,人总是矛盾复杂的。

老头子看到自己的画像和“姚老夫子”这四个后,有些不大高兴,他也许认为这是学生在讽刺他、不尊重他,也可能是对那几个字很讨厌,总之他是生气了,不过却没有发火,可见他很有涵养,既便如此,也没有大动干戈,这种教师素养是很难得的,也是所有教师应该学习的。

这个今文家和古文家,在历朝历代几乎都存在,一方面是希望文化变革,寻求新的文化,一方面是推崇古老的文化,双方打得不可开交,当然都是口诛笔伐。这种传统从春秋战国就有了苗头,一些文人主张改革,一些文人希望复古,虽然不是系统的文化上,但却是文化的核心内容——思想。等到了汉代时,就有了今文家和古文家,一直延传至今。这是不可避免的,社会在不断进步,新生命总会代替陈旧的,有很多人希望复古,却只能一厢情愿。我们应该继承古人的精神和文化,整合传统文化,并根据当前时代,做到学以致用,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来,这才是学者文人所要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