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尘封日记
3917000000016

第16章 矛盾方程式

我们是生活在一个极端矛盾的生活环境里。老头子以整个老年人的心,以百折不回的复古精神,来向我们说教。教室里只要有老头子一脚踏进来,整个教室里的空气就立刻转变。管叫你触上水门汀的墙壁,也要觉得古色古香的气味迷人。生在二十世纪能看到这样的奇迹,真不枉为人一世了!

当我们踏进饭堂的门,这里展开在我们前面的又是一个世界:老头子的声音渐渐离我们远了。同我们在一桌吃饭的,固然也有和我们一样连电影也不大看的青年,但是也有二十世纪里最‘尖端’的人物:皮鞋,要在跳舞厅里最能显得时髦的质地,从美洲从欧洲提选了来的;从西装上的条纹,表现着近代的直线式色彩,显露着有棱有角的线条;走着却斯登式的步法。在这里我们听得见的是一九三二式的术语。

“‘弗罗雪儿’的鞋,在跳舞的时候不大适宜。”

“这种式样早已过时了,我平时也不大喜欢穿它。”

“昨天,Party完了之后,已经很迟了,最后的Bus都赶不上,今天旷了四堂。”

“那么你们开房间了?”

“当然啦,又不是假期,回家去得吃老头的蹩。”

“X宝同你们在一道了?”

“当然一道的,闹到五点钟才睡去。”

“开心啦!”

…………

“饭还没有烧好么?来,来,我们就在此地来一次。”

于是俩个人合拢去了,口里轻轻哼着音乐,饭厅权当跳舞厅了。他们的腿在我们眼前摇摆着西服的线条。饭摆好了,阿朗司务喊了一声,我们便围了桌子坐下。

吃过饭,又是老头子的堂上,看不见跳舞的腿和失眠的眼睛了,耳朵跟前响着老头子的怪叫: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老头子的头在讲堂上面尽力的摇摆。

【解读】

其实学校里并不都是老头子这样的人,甚至说他只是其中个例,学校里的学生都是很会赶潮流的,他们可能接触的不是一些先进的高端文化,但却接受了一些外国思想和生活习惯。而“我”感觉到自己是生活在一个矛盾的地方,有这些思想开放的学生,却还有一个守旧的老头子,自己都不知道该如何面对这些了。无论怎样,老头子都坚持自己的理念,丝毫不掩饰自己对孔夫子其人的赞美之情。

这篇日记突出了他内心的矛盾,一边是接受外来思想和生活习惯的学生,一边是守旧的老头子,他既没有跟风去跳舞穿西装,也没有致力于研究传统国学,此时的他正处于这两种思想之间,不知该如何安置自己。

这时外来思想传播的比较广泛,特别是在追求浪漫的青年学生和上流社会当中,这个社会的风气都被他们所带动,有更多人为了追求潮流也不加思考的穿上了西装,去跳蹩脚的舞蹈。其实有些人不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就胡乱去做一些事情,不考虑其他。你去跳舞,那我也去跳舞,至少还有个伴不是?然而他们不知道却也根本不去思考,不像日记的主人,他至少还在思考着,虽然找不到出路,但总有一天会见到光明,在当时,能独立思考的人真是少之又少。

而一些文化的传播,首先是思想和生活习惯的传播,这是不容置疑的,高深的文化只有少数人能懂,就算他们真的能懂,也未必能解释好,传播开来,就像老头子关于“一”的解释一样。而一些简单的思想和生活习惯却是很容易被接受和效仿的。凡事都是从简到繁,如果只一味地去传播先进思想和文化学识,那么受众面必然会很小,但这些跳舞等事,却不是那些带头人所特意传播的,反而会有这么好的效果,这就是因为跳舞面向的是大众人群。然后慢慢地开始接受外来的文化,包括语言,有人还甚至能说上几句,感觉自己很高雅,这样的价值观必然会令新思想快速传播开来,虽然有些偏颇。

老头子很推崇孔子,这最后一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有人认为孔子很伟大,博学多识,会的东西太多了,反而没有一样特别出众的。老头子也是希望如此,所以不遗余力地研究国学,辛苦地坚守着自己的一方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