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尘封日记
3917000000013

第13章 蒲力哈诺夫

谁也不相信在这样的地方还有人用唯物史观的方法来讲学吧。可是竟然有这样的事:到了上《美学》与《现代文艺》的课堂上,看看所定的课本就令人奇怪了!

一本是马查著的《欧洲文学发达史》,一本是佛理契著的《艺术社会学》。

“难得啦!”我想到那一位以仲尼之徒自命的系主任,不禁有些纳罕。

在堂上,我们听得见蒲力哈诺夫,听得见卢那卡尔斯基,卡尔·马克思,……什么主观啦,……什么客观啦,……阶级啦,……意识形态啦,……上层建筑啦,……量到质的变化啦,……生物学主义啦,……辩证的观点啦,……

我就奇怪极了:这个学校的校史,这些木椿样的学生,仲尼之徒自命的系主任。

“是谁放他进来讲这些东西的呀!”

虽则是讲得并不怎样好,可是这是口才的关系,从他那不流利的讲话,迟钝的动作,很容易知道这位讲书的是很没有天才的,就是说:他没有表现自己的能力。

在堂上,老季是特别能讲话的一个,尤其是他同蒲力哈诺夫接触得多,所以他常常要提出许多话来质难他,每每是老季冲断了他迟慢的讲话:

“不,蒲力哈诺夫也这样说过的:……”

或者是:

“不,蒲力哈诺夫在什么地方否认过:……”

于是他们的辩论就开始了,各持着各的理由,你不理解我的话,我也不理解你的话。辩论的时候,假使没有彻底明了对方的问题的实质,是常常扯不清楚的。这一场论战,刚正是犯了这样的毛病,许多木头更要莫名其妙了!

那坐在前面的第一个坐位上的也发言了,她耸耸肩膀,将身体略向前倾,费了许多气力,才讲了出来:

“书面讨论吧,书面讨论吧!”

一口江北话啦!

下课的时候,我特别想去望望她的面孔,看是不是和她讲的话一样是江北式的。可是一下堂她就溜走了。

【解读】

这个学校所学的都是传统的国学,系主任也十分推崇孔子,但当他到了美学和现代文艺的课堂上,却突然发现了一些国外的书籍,这是让他非常不理解的。然而讲课的教师却因口才不好,表达不出自己内心的想法,令这门课大打折扣。老季对于蒲力哈诺夫非常了解,当老师讲到他的时候,老季就和老师辩论,两人争论的不相上下,谁也不能说服对方,甚至都不能完全理解对方想要表达的意图。这样几乎持续到下课,有的同学很不满意,出面打断了他们,才结束了如此尴尬的场面。

学校的系主任以孔子的徒弟自居,显然对孔子的评价极高,这些人不肯接受外来文化,认为传统的国学是最美的文化,不应该被质疑,更不应该被其他外来文化所取缔。但就是这样的学校,却迎来了国外一些学者的书籍,书中叙述的都是一些进步思想,与学校的理念不太相符。我认为这绝对和新文化运动的进展有莫大关系,前面已经提到共产主义,当然就会涉及到卡尔·马克思,一些相关之人也会被引进中国。

我们不能说校领导都是迫于舆论的压力下,才引进这些外国著作,一定有很多人都逐渐接受了新文化运动,希望尝试变革。文中他提出了唯物史观,还有从老季对蒲力哈诺夫的理解可以看出这些学生也有闪光的一面,他们急切的盼望国家会走向光明,却又不知如何做,只能多增加些学识。而其他同学好像对此不屑一顾,学识比他们也要少许多,也许在那个时代,只有这些有思想有学识的人才会格外忧愁,内心一直处于矛盾之中。

这个讲课的老师确实有些欠火候,他无法良好的表现自己,将自己所知道的传授给学生,而从辩论上,也没有胜过自己的学生,这一方面表现了他的辩术确实有待提高,一方面也表现了他并没有完全了解蒲力哈诺夫此人。以小见大,他的学识也一样有待提高,学校尽是这样的老师,怎样才能教好学生呢?说到底,当时的师资力量还是十分匮乏,不过这也予以理解,一个新的学说理论被引进到中国,有几人能快速的接受并能良好的掌握?天才还是少数的嘛,有时候人们的要求未免过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