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爆笑中国史
3914100000008

第8章 百家争鸣(3)

在整个春秋战国的乱世,儒家、墨家、道家是没有出头之日的,只有以改革求新以法治国的法家还有机会得到各国君主的青睐。

吴起之后是商鞅,他在秦国玩了一次巨大的魔术,把一个偏僻蛮荒的小国变成了威慑中原天下无敌的侵略大王。

接下来是李斯,他以法家的治国精神,帮助秦始皇完成了统一大业,并且把秦政府推上了超级大国的轨道。

不过,好景不长,秦始皇的不孝之子赢胡亥败家败的太快,致使历代祖先经营了三四百年的基业在三年内就土崩瓦解,这不能怪商鞅和李斯的治国理论,只能说帝国政府的掌舵人不懂得变通,是个彻头彻尾的笨蛋。

俗话说治‘乱世必用重典’,这就是战国时期法家格外受到青睐的原因,儒家的那些仁义、忠恕之道,到了战场生根本一文不值,君主们懒得在那些腐儒身上浪费时间,所以他们四处碰壁,以至于每个人都碰的头破血流,不过,儒家学派的人有股子执着的精神,只要没脑浆迸裂,就要继续碰下去。

相比于儒家的处处碰壁,法家思想却处处受到欢迎,各国君主把可以为他们增强国力兼打胜仗的法学家视为爱不释手的明珠,这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特殊现象,也是中国历史上一段特殊的事情。公元前一百年之后,再也没有出现过。

如果历史沿着这种方向发展下去,中国会不会继续出现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商鞅式的变法,也许中国会比西方率先的进入蒸汽时代、科技时代呢!

四种思想角逐最为激烈的时期,是公元前五百年道公元前一百年的这四百年间,也就是从春秋时代一直到西汉王朝的汉武帝时期。

最后,墨家、法家、道家被儒家击败,被迫退出了第一梯队。

7 儒家和墨家的对抗

春秋战国时期一下子出现了那么多伟大的思想家,恐怕是因为当时的社会出了问题,所以有智慧的人纷纷站出来,想救国之道。但如何救,问题出在哪里,观点不同,说法不同,方案也不同,这就有了儒、墨、法、道。

与西方社会的哲学起源不同,中国的哲学五花八门,不像古代西方一样,实际上就是苏格拉底和他的徒弟柏拉图还有徒弟的徒弟亚里士多德的一脉相承,或者说是继承与发展,中国的哲学更加趋向于互相抬杠,互相拆台。

四家都是主张救国的,可是在如何救国的问题上,却产生了极大地分歧,就像是四家卖狗肉的铺子一样,刀枪并举,砍杀起来。

儒家认为问题出在‘人心’所以崇尚礼教,法家认为问题出在‘制度’,因此主张“改革”,墨家也认为问题出在‘人心’,但它主张“兼爱”。(这玩意儿很难做到)。

四家之中最风光的是儒家,最成功的是法家,最安静的是道家,最没用最差劲的是墨家。

儒家是执政党,掌握了中国政权两千年之久,连统一了天下的秦始皇,都因为得罪了他们而有些“遗臭万年”,因此表面上看起来,儒家是风光无限的。

但其实他的治国纲领并不怎么强大,至少比法家要差远了。

法家是最成功的,因为它们的办法最管用,秦国最后能够一家独大,兼并天下,靠的全都是法家的主张。春秋战国时期的所有学术都是要救国的,但只有法家最能解决问题,所以他们是最成功的。

秦始皇之后,汉武帝之前,道家一度是“执政党”,之后,虽然被儒家所取代,但有时候也会发挥一些余热,所以说它们的影响仅次于儒家和法家!

墨家对当时社会的病症描述最准确,诊断也最到位,但方案却最不可行——理想虽然美好,影响却最小。

儒家和墨家的学说从根本上来说,是最为针锋相对的。

儒家的立场是贵族的,甚至是统治阶级的。它站在阶级的立场上,想统治阶级所想,急统治阶级所急,替他们谋划长治久安的方略,设计天下太平的蓝图。说白了,儒学就是一种等级制度!等级制度是一种森严的秩序,秩序中有贵族、平民、奴隶。

贵族当中,又分四等,天子、诸侯,大夫、士。

诸侯当中,又分五等公、侯、伯、子、男。

此外,还有男人与女人不平等,长子和次子不平等,嫡出和庶出不平等,强行的把人分为三六九等,而且要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个人要做好个人的本职工作,谁也不能越界过线,你是奴隶就专心做奴隶,是贵族就好好的做贵族。

儒家学派认为,只要天下人都老老实实的尊重这种秩序,就天下太平万事大吉五谷丰登年年有余了。

所以,儒家认为‘人和人之间本身就应该存在着不平等’。

这是周公在西周时代的一大发明,儒家学派一直都致力于让春秋战国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重新回到“西周时代”的正轨上去。

这的确是人心的问题,因为‘孔子本人是个贵族’或许他老人家只考虑到那些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的贵族能够接受的局面,却忘了人有贪欲和人往高处走的道理,处在底层的人总是习惯于往上爬的,没有人愿意一辈子当奴隶当平民呢!

墨家的学说就恰恰相反,墨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为草根平民说话的学者,他和他的学派,完全站在平民的立场,替老百姓讲话,为劳动人民奔走呼号,争取权利,他认为人与人‘天生平等,从来都平等,一定要平等,绝对要平等’,反对儒家的等级制度。

墨子还提出了,人人平等的五条标准——自食其力,按劳分配,各尽所能,机会均等,互利互爱。

要做到这五条标准并不容易,所以又四大原则。

第一每个人都要下地干活。

第二按劳分配。

第三各尽所能,充分发挥人才的力量,使政府不再靠宗法和血缘来维系。(各从事其所能)

第四有能力的上,没能力的下,不搞世袭制度!(有能则举之)

而产生社会不平等的原因,墨子认为是由于人与人之间缺乏爱心(天下人皆不相爱,强执弱,众劫寡、富侮贫、贵傲贱、诈欺愚),所以,解决社会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兼爱。

墨子说,诸侯相爱,就不战争;大夫相爱,就不掠夺;人人相爱,就不残害,君臣相爱就君惠臣忠;父子相爱,就父慈子孝,兄弟相爱,就融洽协调。

我考虑要是叔嫂相爱,就有点奸夫淫妇了。人人相爱,未必就是好事儿啊!

墨子还说:如果天下人兼相爱,都把别人家的看做自己家的,还有谁会盗窃?都把别人的人看做自己的人,还有谁会残害?都把别人的家族看做自己的家族,还有谁会掠夺?都把别人的国家看做自己的国家,还有谁会进攻?把别人看的和自己一样,又怎么会剥削和掠夺别人,怎么会分配不公?

这话说的在逻辑上有些问题,比如大家都把别人家的看做自己家的,的确是不会有盗窃了,缺什么东西到“家里”去拿就好了,这是大锅饭思想,如果大家都想去“家里”拿,谁还会去干活?和墨子本身主张的大家都要下地劳动自相矛盾,不知道他老人家怎么想的!

另外我觉得把别人的人看做自己的人十分不切合实际,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大家多半都愿意把别人的老婆当做自己的老婆,而从不愿意自己的老婆去给别人当老婆。

所以此方案从根本上行不通。

儒家有个学子,曾经和墨子辩论,这位兄台是这样说的:

“我和先生不一样,我可做不到兼爱。我不能对所有的人,都没有差别没有商量地爱。我爱本国肯定超过爱邻国;爱老乡,肯定超过爱国民;爱族人,肯定超过爱老乡;爱自己肯定超过爱双亲(爱我身于吾亲)。为什么呢?越近就越爱,越亲就越爱嘛!别人打我我会疼,打别人,我不疼。我为什么不救助自己,却要去管别人的痛痒?所以我只能损人利己,不能舍己为人。”

这段话说的很厉害,也是人之常情,可是墨子并不这么认为,他有自己的想法,他坚信,只要大家想做,一定能够做得到。

孟子于是破口大骂:“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抛开《墨子》的治国之道不谈,此书中还蕴含了大量的现代科学知识,比如说光学、力学、几何学、逻辑学都有涉猎。

《墨子》中包含小孔成像(小孔使影子在大小、正反上的变化),有投影,反射以及平面、凸面、凹面镜对影的改变。这些物体都是围绕影的,是他们使影的结构发生变换。

比如说,墨子对飞鸟影像的研究,他说,当飞鸟扇动翅膀向前飞行的时候,飞鸟的影子仍然留在原地,并没有跟着一起运动,之所以产生跟随的感觉,是因为不断地有新的阴影产生,这说明中国古代对光学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

墨子在很多基本几何观念上表明了当时中国几何的抽象水平,彻底否定了中国人只擅长代数,不懂几何的说法。

此外墨子中的逻辑学内容十分丰富,他独创了“三表法”对很多问题进行论证。所谓‘三表法’,很有些接近现代的议论文,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三个字——本、原、用。其中“本”是间接经验;“原”是直接经验;“用”这是实用价值,实际效益。

墨子的理论这么好,为什么所有的统治者都看不上呢?

原因很简单:墨子的改革方案,不是“自食其力,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吗?那么那些不劳而获,无故富贵,吃祖宗饭的,岂不是要饿肚子?

墨子的主张,不是“各尽其能,机会均等,能上能下”吗?那些世袭的天子、诸侯、大夫,岂非十有八九都要下岗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