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贼臣:指李陵部下的下级军官管敢。管敢投降匈奴,把李陵部队的战斗力情况告知匈奴单于,并让匈奴集中精兵死死缠住李陵,直至包围歼灭。
{13}高皇帝困于平城:高祖七年(前200年),韩王信与匈奴勾结谋反,高祖率师亲征,到平城(山西大同市东)被匈奴围困七天。
{14}执事者云云:执事,对对方委婉的称呼,此处指汉武帝刘彻。云云,议论纷纷。
{15}曹沬(mèi):春秋时鲁庄公的武士。齐鲁交战,鲁国三次战败,丢失不少土地。庄公十三年,鲁庄公和齐桓公在柯(齐邑,今山东阳谷县东北)会盟。曹沬持匕首劫桓公,逼他归还三次侵占的鲁地。有些史学家认为这故事是战国人杜撰的,不可信。
{16}椎心而泣血:捶胸痛哭,眼睛流出血,形容极度悲痛。
{17}与:对待。
{18}萧,萧何。樊:樊哙。絷:捆绑。韩:韩信。彭:彭越。周:周勃。魏:魏其侯窦婴。
{19}信:诚,实在。命世:著名于当世。具:才能,才具。
{20}遐举:远行,此指死亡。
{21}先将军:指李陵已故的祖父李广。李广有“飞将军”之称,以英勇善战而著名。
{22}伏剑:用剑自杀。匈奴单于曾审讯苏武,苏武不愿受辱,拔剑自杀,经抢救未死。
{23}丁年:丁壮之年,壮年。皓首:白首,指年老。终堂:死去的委婉说法。生妻:年轻的妻子。去帷:指改嫁。
{24}蛮貊(mò):泛指四方少数民族,这里指匈奴。
{25}茅土之荐:分封诸侯的待遇。茅土:分茅裂土,分封诸侯的仪式。
{26}厚诛陵以不死:因我不死节而过份诛杀我一家人。
{27}孤恩:辜负汉朝的恩典,孤,同“辜”。
{28}“虽忠”二句意即:虽然未曾死节,但只要有忠心,也能做到视死如归。烈:节烈。
{29}“陵诚”二句:意即我如果安心死节了,但主上还能够念叨着我吗?
{30}北阙:宫殿北面的门楼,此处借指朝廷。这三句的意思是:谁还能够屈身请罪,回到朝廷,让那些舞弄笔墨的官吏们去随意评说呢?
{31}胤子:嗣子。是苏武在匈奴时与匈奴女子所生。
{32}顿首:叩头。古时常用于书信的一种表示恭敬的用语。
【鉴赏】
据说苏武从匈奴回汉朝后,曾写信给李陵,本文就是李陵写给苏武的回信。文章重点在于揭露汉王朝对“妨功害能之臣”和“亲戚贪佞之类”备加优容,而对某些有功之人则刻薄寡恩。北宋苏轼等皆认为此文并非李陵所撰,而是后人伪托而作。
该信主要内容一是陈说自己虽辜恩而有功,一是历数汉家负德。开头部分,主要抒发自己远托异域之悲与系心故国之思;接下来剖白浩茫心事,以明初心;最后以生死永辞作结,眷眷顾念与拳拳依恋之情溢于言表。
全文结构完整,感情激愤,读来令人心头抑郁,感慨不尽。
■ 妙评
相其笔墨之际,真是盖世英杰之士。身被至痛,衔之甚深,一旦更不能自含忍,于是开喉放声,平吐一场。看其段段精神,笔笔飞舞,除少卿自己,实乃更无余人可以代笔。昔人或疑其伪作,此大非也。
——清·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卷八
前叙己功,后愤汉薄,哀怨靡靡。东坡先生斥为伪作,良然。大抵读古人文字,当思之于神气骨力之间,则真伪立辨。更以时代参之,百不失一矣。西汉文,虽丽如邹、枚,质于苍厚,时代使然也。此书流利,反不如邹、枚之俳,而的然知其伪者,其神气骨力非也。伪为之者,苏公谓齐梁间人。余谓齐梁浮脆已极,又不能到此,当是东汉魏晋间人为之。亦于神气骨力,定其时代耳。又其机调,最利举业,存之。
——清·储欣《古文菁华录》卷二十
首段言异国之悲,以见作书之故;次段追叙前由,自为表白;末段怨汉殊绝其家,见无还归之望。写得悲壮淋漓,结构亦极完密。
——清·唐德宜《古文翼》卷八引何北瞻评
路温舒
作者名片
路温舒
个人简介:生卒不详。字长君,钜鹿(今属河北)人,西汉著名司法官。信奉儒家学说,起初学习律令,当过县狱吏、郡决曹史;后来又习《春秋》经义,举孝廉,当过廷尉奏曹掾、守廷尉史、郡太守等职。宣帝即位,他上疏请求改变重刑罚、重用治狱官吏的政策,主张“尚德缓刑”“省法制,宽刑罚”。其主张受到重视,宣帝曾下诏在廷尉下面设置廷平四员,秩六百石,负责审理冤狱。
■ 尚德缓刑书(路温舒) ■
昭帝崩,昌邑王贺废,宣帝初即位。路温舒上书,言宜尚德缓刑①。其辞曰:
“臣闻齐有无知之祸,而桓公以兴;晋有骊姬之难,而文公用伯。近世赵王不终,诸吕作乱,而孝文为太宗。由是观之,祸乱之作,将以开圣人也②。故桓、文扶微兴坏,尊文、武之业,泽加百姓,功润诸侯,虽不及三王,天下归仁焉③。文帝永思至德,以承天心,崇仁义,省刑罚,通关梁,一远近,敬贤如大宾,爱民如赤子,内恕情之所安,而施之于海内,是以囹圄空虚,天下太平④。夫继变化之后,必有异旧之恩,此贤圣所以昭天命也。
“往者昭帝即世而无嗣,大臣忧戚,焦心合谋,皆以昌邑尊亲,援而立之。然天不授命,****其心,遂以自亡。深察祸变之故,乃皇天之所以开至圣也。故大将军受命武帝,股肱汉国,披肝胆,决大计,黜亡义,立有德,辅天而行,然后宗庙以安,天下咸宁⑤。臣闻《春秋》正即位,大一统而慎始也⑥。陛下初登至尊,与天合符,宜改前世之失,正始受命之统,涤烦文,除民疾,存亡继绝,以应天意⑦。
“臣闻秦有十失,其一尚存,治狱之吏是也。秦之时,羞文学,好武勇,贱仁义之士,贵治狱之吏,正言者谓之诽谤,遏过者谓之妖言⑧。故盛服先生不用於世,忠良切言皆郁于胸,誉谀之声日满于耳,虚美熏心,实祸蔽塞⑨。此乃秦之所以亡天下也。方今天下赖陛下恩厚,亡金革之危、饥寒之患,父子夫妻,戮力安家⑩。然太平未洽者,狱乱之也。
“夫狱者,天下之大命也,死者不可复生,绝者不可复属{11}。《书》曰:‘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12}’今治狱吏则不然,上下相驱,以刻为明,深者获公名,平者多后患{13}。故治狱之吏皆欲人死。非憎人也,自安之道在人之死。是以死人之血,流离于市,被刑之徒,比肩而立,大辟之计,岁以万数,此仁圣之所以伤也{14}。太平之未洽,凡以此也。夫人情安则乐生,痛则思死。棰楚之下,何求而不得?故囚人不胜痛,则饰辞以视之;吏治者利其然,则指道以明之;上奏畏却,则锻练而周内之{15}。盖奏当之成,虽咎繇听之,犹以为死有馀辜{16}。何则?成练者众,文致之罪明也{17}。是以狱吏专为深刻,残贼而亡极,愉为一切,不顾国患,此世之大贼也{18}。故俗语曰:‘画地为狱,议不入;刻木为吏,期不对。{19}’此皆疾吏之风,悲痛之辞也{20}。故天下之患,莫深于狱;败法乱正,离亲塞道,莫甚乎治狱之吏{21}。此所谓一尚存者也。
“臣闻乌鸢之卵不毁,而后凤凰集;诽谤之罪不诛,而后良言进{22}。故古人有言:‘山薮藏疾,川泽纳污;瑾瑜匿恶,国君含诟。{23}’唯陛下除诽谤,以招切言,开天下之口,广箴谏之路,扫亡秦之失,尊文、武之德,省法制,宽刑罚,以废治狱{24}。则太平之风可兴于世;永履和乐,与天亡极,天下幸甚!”
上善其言。
【注释】
①尚德缓刑:祟尚道德,放宽刑罚。
②作:兴,起。开:启发,引导。
③天下归仁:天下归服于仁德。语见《论语·颜渊》。
④关:交通要道。宾:贵宾。恕情:推己及人。
⑤大将军:指霍光。股肱:大腿与手臂,喻国君的辅助大臣。黜:废。
⑥正:整顿。大一统:以一统为大,即重视一统。
⑦正始受命之统:整顿现在开始受命的纲纪。涤烦文:清除烦琐的法令条文。
⑧羞文学:以文章博学为耻。正言者:正直、公正而言者。
⑨盛服先生:指尽忠于国事的大臣。切言:恳切的言论。郁:积。
⑩戮力:同心合力。
{11}大命:命脉。绝:断。属(zhǔ):连接。
{12}“与其杀不辜”句:见《尚书·大禹谟》,意谓:与其错杀没有犯罪的人,不如放掉不守常道之辈。
{13}相驱:互相勾结。以刻为明:以苛刻为明察。深:指严峻。公名:公正的名声。
{14}流离:淋漓。被刑:遭刑。大辟:死刑。
{15}胜:堪。饰辞:粉饰言辞。视:同“示”,指招供。利其然:利用他们的这种假招供。指道:谓引证法律条文。畏却:怕被驳回。锻炼:指琢磨文字。周内:指罗织罪状。
{16}奏当:上奏判罪。成:理由完备。咎繇(gāo yáo):即皋陶,传说中虞舜时掌刑官。听:判断,处理。
{17}成练:罗织罪名。文致:玩弄法律条文使人获罪。
{18}深刻:指严峻。残贼:残酷陷害。亡极:没有穷尽。愉:同“偷”,苟且,只顾眼前。贼:害。
{19}“画地为狱”句:画地作牢狱,也不想进去;以木头作狱吏,也一定不要和他去对质。议:决计。期:必。
{20}疾:痛恨。风:指民谣。
{21}离:离散。塞道:堵塞道义。
{22}乌鸢:乌鸦和老鹰。凤皇:即“凤凰”。集:鸟栖树上。诛:责罚。进:上达。
{23}疾:指毒害的东西,如猛兽毒虫之类。瑾瑜:美玉。恶:指瑕疵。诟:诟骂。
{24}箴谏:规谏劝戒。治狱:指刑狱。
【鉴赏】
本文是路温舒劝戒宣帝减省法制、放宽刑罚、崇尚德政的一篇奏章。文章从春秋时齐桓公、晋文公成就霸业说起,又从反面指出对百姓实行严刑峻法是秦朝最大的过失,同时揭露了汉朝狱吏舞文弄墨的伎俩与危害,最后归结到“扫亡秦之失,尊文武之德”上,提出了“尚德缓刑”的政治主张,其目的是要劝谏宣帝改变自武帝以来严刑峻法、冤狱四起的情况。
作者关注民生困苦,为文切中时弊,故其心中有一气鼓荡,成文则刚健有力,恳挚激切,颇具说服力,读来令人为之动容。
此外,本篇对后人了解古代的刑狱也很有帮助。
杨 恽
作者名片
杨恽(?—前45)
简介:西汉华阴(今陕西华阴)人,字子幼,司马迁的外孙,丞相杨敞之子。宣帝时曾任左曹,后因告发霍光谋反有功,封平通侯,迁中郎将。神爵元年(前61)升为诸吏光禄勋,位列九卿。因遭近臣戴长乐陷害被罢官为民。其后,杨恽家居治产,以财自慰。后有人告他骄奢不悔过,下廷尉审理,查出他写给友人孙会宗的信。此信中,有对皇帝的怨恨和对孙会宗的挖苦,有为自己狂放不羁行为的辩解。整封信写得锋芒毕露,与其外祖司马迁《报任安书》桀骜不驯的风格如出一辙。宣帝见而恶之,判杨恽大逆无道,腰斩。
司马迁死后,他的家人把一部《史记》转移藏匿在他的女儿司马英家中。汉宣帝时,杨恽被封为平通侯,见当时朝政清明,想到其外祖父这部巨著已尘封了二十年,也该重见天日了,于是上书宣帝,把《史记》献了出来,公开发行,从此天下人才得以共享这部伟大的史著。
■ 报孙会宗书(杨恽) ■
恽既失爵位家居,治产业,起室宅,以财自娱。岁馀,其友人安定太守西河孙会宗,知略士也,与恽书,谏戒之①。为言大臣废退,当阖门惶惧,为可怜之意;不当治产业,通宾客,有称誉②。恽宰相子,少显朝廷,一朝晻昧,语言见废,内怀不服③。报会宗书曰:
“恽材朽行秽,文质无所底,幸赖先人馀业,得备宿卫④。遭遇时变,以获爵位,终非其任,卒与祸会。足下哀其愚蒙,赐书教督以所不及,殷勤甚厚。然窃恨足下不深惟其终始,而猥随俗之毁誉也⑤。言鄙陋之愚心,若逆指而文过;默而息乎,恐违孔氏“各言尔志”之义⑥。故敢略陈其愚,唯君子察焉。
“恽家方隆盛时,乘朱轮者十人,位在列卿,爵为通侯,总领从官,与闻政事。曾不能以此时有所建明,以宣德化,又不能与群僚同心并力,陪辅朝廷之遗忘,已负窃位素餐之责久矣⑦。怀禄贪势,不能自退,遭遇变故,横被口语,身幽北阙,妻子满狱⑧。当此之时,自以夷灭不足以塞责,岂意得全首领,复奉先人之丘墓乎?伏惟圣主之恩,不可胜量。君子游道,乐以忘忧⑨;小人全躯,说以忘罪。窃自思念,过已大矣,行已亏矣,长为农夫以没世矣。是故身率妻子,戮力耕桑,灌园治产,以给公上⑩。不意当复用此为讥议也。
“夫人情所不能止者,圣人弗禁,故君父至尊亲,送其终也,有时而既{11}。臣之得罪已三年矣。田家作苦,岁时伏腊,烹羊炰羔,斗酒自劳{12}。家本秦也,能为秦声,妇赵女也,雅善鼓瑟,奴婢歌者数人。酒后耳热,仰天拊缶,而呼乌乌。其诗曰:‘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萁。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13}!’是日也,拂衣而喜,奋袖低昂,顿足起舞,诚淫荒无度,不知其不可也{14}。恽幸有馀禄,方籴贱贩贵,逐什一之利{15}。此贾竖之事,污辱之处,恽亲行之。下流之人,众毁所归,不寒而栗。虽雅知恽者,犹随风而靡,尚何称誉之有?董生不云乎:‘明明求仁义,常恐不能化民者,卿大夫之意也;明明求财利,尚恐困乏者,庶人之事也。{16}’故‘道不同,不相为谋’。今子尚安得以卿大夫之制而责仆哉?
“夫西河魏土,文侯所兴,有段干木、田子方之遗风,漂然皆有节概,知去就之分{17}。顷者,足下离旧土,临安定{18}。安定山谷之间,昆戎旧壤,子弟贪鄙,岂习俗之移人哉{19}?于今乃睹子之志矣!方当盛汉之隆,愿勉旃,毋多谈{20}!”
【注释】
①知略:智识,谋略。
②废退:废黜,罢官。阖:关。通:往来交好。
③一朝:一时。暗昧:指言行不光明正大。语言见废:戴长乐告发他语言不敬因而被罢免。
④材朽:才能低劣。材,同“才”。行秽:品行污秽。文质:文采与品质。无所底:没有什么成就。底,至,好。备:聊以充数,谦词。宿卫:在宫中值宿,充当皇帝侍卫。
⑤恨:憾。推其终始:推究事情的首尾经过。猥(wěi):轻易,随便。
⑥逆指:违背旨意。指,同“旨”。文过:掩饰过失。各言尔志:见《论语·公冶长》,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
⑦曾:乃,却。陪:辅佐。遗忘:忘记,这里指考虑不周之处。窃位:这里指在其位而不谋其事。素餐:无功受禄,不劳而食。素,空。
⑧怀:留恋,贪图。横:意外,突然。被口语:指以毁谤、诬陷遭祸。
⑨游道:在正道上行走,即修养道德。
⑩身:亲身。以给公上:用以供给官府赋税。
{11}君父至尊亲:君至尊,父最亲。既:尽,终了。
{12}伏腊:伏,夏天的伏日,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叫初伏。腊,冬天的腊日,冬至后第三个戍日称腊。炰(páo)羔:烤乳羊肉。劳:慰劳。
{13}萁(jī):豆茎。须:等待。
{14}奋袖:挥舞衣袖。低昂:低高起伏。
{15}“籴(dí)贱”两句:即买贱卖贵,追逐十分之一的利润。
{16}董生:指董仲舒。引文出自《对贤良策》。明明:犹黾黾,勉力。
{17}段干木:战国魏人,隐居,不受仕禄。魏文侯请他为相,坚决辞谢。文侯以礼事之,乘车经过其门前时,必致敬。田子方:战国魏人,魏文侯曾师事之,与段干木齐名。漂:即飘。
{18}顷者:近来,不久。
{19}昆戎:指殷及西周时代的少数民族西戎。
{20}旃:语气词,“之焉”的合音。
【鉴赏】
这封信辞气怨激,锋芒毕露,既表达了作者因“以口语被祸”“身幽北厥”“妻子满狱”之事对朝廷的不满,也有对孙会宗的挖苦,为自己狂放不羁行为的辩解。全信放言无忌,沉郁虽不及司马迁《报任安书》,但怨激则有过之而无不及。
■ 妙评
满腹牢骚,触之倾吐。虽极蕴藉处,皆极愤懑。所谓诚忠形外,不能掩遏者也。篇中有怨君王语,有恨会宗语,皆足取祸,至行文之法,字字翻腾,段段收束。直平处皆曲折,疏散处,皆紧练,则酷似其外祖。
——清·余诚《古文释义新编》
范晔——《后汉书》
原典名片
《后汉书》
作品特色:结构严谨,编排有序,简明周详,剪裁得当,叙事生动,褒贬鲜明。
作品简介:由我国南朝刘宋时期历史学家范晔编撰的一部纪传体史书,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196年的史事。位列“二十四史”之一,是继《史记》《汉书》之后又一部私人撰写的重要史籍,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后汉书》纪十卷和列传八十卷的作者是范晔,此书综合当时流传的七部后汉史料,并参考袁宏所著《后汉纪》,简明周详,叙事生动,故取代了以前各家的后汉史。北宋时,有人把晋朝司马彪《续汉书》志三十卷与之合刊,即成今本《后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