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古文观止鉴赏大全集(超值金版)
3910000000025

第25章 秦文(5)

⑩上首功:祟尚战功。上,同“尚”。首功,以作战时斩获敌人首级多少来计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运用权诈之术来使唤士人,像对待奴隶一样来役使百姓。权,权诈,权术。则:假如。过而遂正于天下:甚至竟然控制了整个天下。过,甚。正,同“政”,指用政治力量控制。

{11}天崩地坼(chè):比喻天子死。坼:裂。下席:指孝子守丧时离开宫室,寝于苫席之上。斮(zhuó):斩。

{12}叱嗟(chì jiē):怒斥声。而:通“尔”,你。这句是骂周显王的母亲是当奴婢的。

{13}怏然:不高兴的样子。

{14}固也:当然。

{15}辨:同“辩”,争辩。脯(fǔ):肉干。这里指一种古代酷刑,做成肉干。

{16}牖(yǒu)里:或作“羑里”,在今河南省汤阴县北。喟然:叹息的声音。

{17}齐闵王将之鲁:公元前284年,燕将乐毅率五国之师攻齐,闵王逃奔到卫,因态度傲慢,“卫人侵之”。又逃到邹、鲁,因意气骄人,“邹、鲁弗内”。齐闵王曾称东帝,在逃难途中,犹且如此傲慢无礼。鲁仲连引此说明帝秦之害。夷维子:齐闵王之臣,以邑为姓氏。策:马鞭。

{18}巡狩:指天子视察诸侯国。避舍:把自己的宫室让给天子,自己避居在外。筦(guǎn)键:钥匙。纳筦键:意把管理权交给天子。摄袵(rèn)抱几:提起衣襟,侍立于几案之侧。摄,提。袵,衣襟。抱,环。几:古代设在桌侧的座侧的小桌子。视膳:伺候进餐。

{19}投其籥(yuè):指闭关下锁。投,合。不果纳:没有接纳。果,表示行为已成事实。

{20}倍殡柩(jiù):把灵柩移到相反的方向,即从北面移到南面。倍,同“背”。

{21}饭含:古时殡礼,把米放在死者口中叫“饭”,把珠玉放在死者口中叫“含”。

{22}交:互,彼此。

{23}无已而帝:意为秦如果逞欲不止而终于称帝。

{24}谗妾:惯于谗毁他人的妾妇。晏然:平安地,安适地。

{25}引:后退。

{26}寿:报酬。《春秋繁露·循天之道篇》云:“寿之为言犹雠也。”雠,同“酬”。

【鉴赏】

战国后期,秦国独强,加快了统一中国的步伐。公元前259年,秦国凭借长平一战坑杀赵卒四十余万,歼灭赵军主力,而后又长驱入赵,直扑邯郸,围之达两年之久。其间,魏国派晋鄙率十万大军救赵,但因畏秦,不敢前进,名为救赵,实持观望态度,并同时派辛垣衍去劝赵尊秦为帝,以求苟安。适逢高士鲁仲连在赵国,闻言挺身而出,反对投降,围绕帝秦问题和辛垣衍展开了一场单刀直入的辩论。

辛垣衍劝赵尊秦为帝,不过是贪图一时苟安,而鲁仲连则仗义直言,从正反两方面列举大量史事,痛快淋漓地揭穿了帝秦的危害,说明坚持正义终能取胜,唯抗秦才有出路。其论述具有远见卓识,分析利害关系入情入理,并善于运用历史事实和生动的比喻,极具说服力,并出之以义正辞严、犀利宏肆的辩辞,令辛垣衍不得不心悦诚服,同时也坚定了赵与诸侯抗秦的信心。最后魏信陵君与楚春申君联手救赵,秦军大败,撤围而去,邯郸之围由此得解。

文章辞锋犀利,气势磅礴,读之令人荡气回肠。在艺术上,也塑造了数个性格各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并形成鲜明的对比。如鲁仲连的见义勇为、临危不惧、大义凛然与辛垣衍的鼠目寸光,平原君的惊惶失措、优柔寡断形成鲜明对比,使人物的个性特色更加突显。而鲁仲连的侠义之心、凛然正气以及功成不居的高尚品德,千载之下仍能想见其绝世风采,难怪一代诗仙李白倾慕不已,有诗为证:“谁道泰山高,下却鲁连节。谁云秦军众,摧却鲁连舌。”

■ 妙评

按鲁仲连之语,不皆粹以其反复言帝秦之害,有功于当时,而雄俊明辩,可为论事之法,故取焉。

——宋·真德秀《文章正宗》卷七

篇中一人热,一人冷;一人扬眉张目,一人垂头丧气;针锋相对,曲曲尽致。

——清·林云铭《古文析义》卷七

■ 鲁共公择言(选自《战国策·魏策二》) ■

梁王魏婴觞诸侯于范台①。酒酣,请鲁君举觞。鲁君兴,避席择言曰②:“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③,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齐桓公夜半不嗛,易牙乃煎熬燔炙,和调五味而进之④。桓公食之而饱,至旦不觉,曰:‘后世必有以味亡其国者。’晋文公得南之威⑤,三日不听朝,遂推南之威而远之,曰:‘后世必有以色亡其国者。’楚王登强台而望崩山,左江而右湖,以临彷徨,其乐忘死,遂盟强台而弗登,曰:‘后世必有以高台、陂池亡其国者。⑥’今主君之尊,仪狄之酒也;主君之味,易牙之调也;左白台而右闾须,南威之美也⑦;前夹林而后兰台,强台之乐也⑧。有一于此,足以亡其国,今主君兼此四者,可无戒与?”梁王称善相属⑨。

【注释】

①梁王:指魏惠王,也称魏婴。觞:古代喝酒用的器物。

②避席:古人席地而坐,离开坐席而起表示敬意。择言:择善而言。即选择有意义的话。

③绝旨酒:戒绝美酒。旨,味美。

④嗛(qiè):同“慊”,快意。易牙:亦作“狄牙”,春秋时齐桓公的宠臣,善烹饪。燔(fán):火烧。炙:火烤。

⑤南之威:即南威,春秋时美女名。

⑥强台:亦称荆台,即楚灵王所造的章华台,在今湖北监利县西北。崩山:又名京山,在今湖北武当山东南,汉水南岸。左江右湖:江,长江;湖,洞庭湖。彷徨:即方皇,水名。陂(bēi)池:池塘。

⑦白台、闾须:皆美女名。

⑧夹林:楚国游览胜地。兰台:楚国台名,在今湖北钟祥东。

⑨称善相属:即连声说好。

【鉴赏】

公元前344年,魏惠王(即梁惠王)召集逢泽(今开封东南)大会,鲁、卫、宋、韩等国诸侯都来朝拜。本文即记叙了魏惠王在范台之上大宴诸侯时的一幕。

席间魏惠王请鲁共公作祝酒辞,鲁共公即兴发言,列举历史上明君对“酒”“味”“色”“台”之乐浅尝辄止、敬而远之的四个事例,又列举今之状况与过去相对应,点出目前危机四伏的处境,告诫当权者要引以为戒,不能纵情声色、贪图享受、玩物丧志。语言委婉却又不失气度和力量,对耽于玩乐、误国误民的君王有如当头棒喝,使之顿感泰山之将崩、河海之将倾,油然而生出强烈的忧患意识与危机感。

文章结构严谨,章法精巧。就内容而论,劝戒酒、味、色、乐,自有其深远意义;就语句而论,整齐重复而又注意变化,颇值得学习与借鉴。

■ 妙评

整炼之文,却是疏越之文;严重之文,却是点染之文。

——清·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卷四

整练而有扶疏之致,严重而饶点染之姿。古人作文,不嫌排偶者,正在此也。不善学者,即失之板实矣。

——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四

■ 唐雎说信陵君(选自《战国策·魏策四》) ■

信陵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①。赵王自郊迎。唐雎谓信陵君曰②:“臣闻之曰:‘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信陵君曰:“何谓也?”对曰:“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我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今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此大德也。今赵王自郊迎,卒然见赵王,愿君之忘之也③。”信陵君曰:“无忌谨受教。”

【注释】

①信陵君:即魏公子无忌,魏昭王少子,安釐王的异母弟,封信陵君。邯郸:赵国国都,今河北省邯郸市。

②唐雎:战国魏人,安陵君之臣,此时为信陵君食客。

③赵王:赵孝成王,惠文王之子,名丹,赵国第八君,公元前265年—前245年在位。卒(cù):同“猝”,突然。

【鉴赏】

秦军围困邯郸,赵求救于魏。魏安釐王畏秦强大,表面上派大将晋鄙率军往救,实际上命晋鄙驻军于魏、赵边境隔岸观火。魏公子信陵君力主救赵,并设计窃得兵符,杀晋鄙,夺兵权,率大军击败秦军,解了邯郸之围。赵王亲自到城郊迎接信陵君并要送给他五座城池作为酬谢,信陵君颇有骄矜之色。本文即着重写唐雎在此种情形之下,及时提醒信陵君不可居功自傲,其告诫语颇富于人生处世哲理。

唐雎的目的是劝信陵君将救赵之德忘掉,但他并不直接说出这句话,而是先用四个“不可”引起信陵君兴趣,然后进一步指出何为四个“不可”。远远道来却并不松散,语句多重复却并不刻板,而隐隐有逸气回荡其中。

■ 妙评

谓信陵君,只须说不可不忘,却先说不可忘。亦只须说不可忘,不可不忘,却又先说不可不知、不可得而知。文有宽而不懈者,其势急也。词有复而不板者,其气逸也。

——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四

■ 唐雎不辱使命 (选自《战国策·魏策四》) ■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①。”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②。”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③。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④?”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⑤”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⑥?”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⑦。”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苍鹰击于殿上⑧。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⑨。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⑩。”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11}:“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12}。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注释】

①秦王:即秦始皇嬴政,因当时尚未称帝,故叫秦王。安陵君:战国时魏襄王曾封其弟为安陵君,此为其弟的后裔。安陵:魏的附庸小国名。其地在今河南鄢陵西北。易:换。其:表示推测,“大概”“将”的意思。

②虽然:虽然如此。先王:称死去的国君,指祖先。终:永远。

③长者:谨厚的人。错意:放在心上。错,通“措”,置。

④广:扩大。逆:违抗、不顺从。与:通“欤”,表疑问语气,“吗”的意思。

⑤怫(fú)然:愤怒的样子。

⑥布衣:指平民。古代没有官职的平民不能穿丝织品制的衣服,只能穿粗布衣服,故称平民为布衣。

⑦免冠:摘掉帽子。徒跣(xiǎn):赤脚步行。抢(qiāng):撞、碰。

⑧专诸:春秋时吴国勇士。王僚:春秋时吴王寿梦第三个儿子夷昧之子,名僚。他继位后,公子光想夺取王位,派勇士专诸刺杀王僚。彗星:俗名“扫帚星”。有光尾,形似扫帚,故曰。袭月:指彗星光尾掩盖了月亮。这是说专诸刺王僚时,感应了上天,使得慧星袭月。聂政:战国时勇士,轵(今河南济原东南)人。韩傀:韩烈侯的叔父,时为韩相。韩国大夫严遂(字仲子)与韩傀有仇,便结交了聂政,并派聂政刺杀了韩傀。聂政也毁容自杀。白虹贯日:白虹贯穿太阳。也是说因人事而引起天变的景象。要(yāo)离:春秋时吴国勇士。庆忌:吴王僚之子。要离献谋,使阖闾断其右手,杀其妻子自己假装有罪逃往魏国见庆忌,并以破吴之策骗取了信任,后乘庆忌渡江至中流时,刺杀了庆忌。要离亦伏剑自尽。仓:同“苍”,青黑色。击:扑。

⑨休:美善,指吉祥的预兆。祲(jìn):险的预兆。与臣而将四矣:加上我将成四个了。意即唐雎将效法专诸等人的行动,刺杀秦王。

⑩伏尸二人:指唐雎和秦王。因唐雎刺杀了秦王,自身也难免一死,故言伏尸二人。天下缟素:全国的人穿上丧服。缟素:未染色的白绢、白绸,借代白色的丧服。此句表示唐雎要刺杀秦王。因古代国君死,全国人要穿丧服。

{11}色挠:脸色沮丧屈服的样子。挠,屈服。长跪:古代没有凳椅,人坐在铺有席子的地面上,直身挺腰而跪,即臀部离开脚跟,双膝跪在地上,以示庄重。

{12}谕:明白。

【鉴赏】

本文一作《唐雎为安陵君劫秦王》,均是通用篇名。秦国在灭韩亡魏之后,根本不把方圆五十里的安陵放在眼里,提出要以五百里之地换取安陵,企图诱使安陵君就范。不料安陵君识破其阴谋,婉言拒绝,并派唐雎出使秦国与秦王交涉。这篇短文即生动描绘了小国使者唐雎敢在大国国君秦王面前理直气壮、不卑不亢地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并使凶焰万丈的秦王为之折服、长跪致歉,承认安陵虽小而不可欺侮的历史事件,确实出人意料、大快人心。

而这种惊人的艺术效果,显然来自作者精心的艺术构思。全文自始至终贯串着一条红线,即正义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所以文章一开头便点出唐雎是在强秦假言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实则要掠夺安陵国土的背景下出使秦国的。这就暗示着唐雎比次出使,肩负着反对以强凌弱、维护安陵主权独立、领土完整的神圣使命,因而具有正义性。

当唐雎一到秦国,蓄谋已久的秦王劈头就责难安陵君不肯易地,不顺从其命令;接着炫耀自己的武力,向唐雎施加威胁;再则又假意安抚,并表示愿“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表示对安陵君的尊重;紧接着又把“轻寡人与”的罪名加在安陵君头上。狡诈的秦王威逼利诱,软硬兼施,意欲压服唐雎,使之谢罪,然后双手奉上安陵国土。但令秦王始料不及的是,唐雎却毫不畏惧,轻轻一句“否,非若是也。”就把秦王的无理责难和要求顶了回去,并进一步重申安陵国土受于先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值五百里哉”,理直气壮而果断坚定,初战即挫了蛮横无理的秦王的锐气。

秦王理亏而恼羞成怒,当然不肯善罢甘休,随即撕去虚伪的面纱,以“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来恫吓唐雎,企图迫其就范。而唐雎泰然自若,决不示弱,反以“布衣之怒”相诘,并以专诸刺王僚、聂政刺韩傀、要离刺庆忌三件惊天地、泣鬼神的事件来回击秦王,同时拔出宝剑,要刺杀秦王,吓得色厉内荏的秦王长跪道歉,说出屈服的软话来。第二次交锋又以唐雎的胜利告终,维护了安陵君的尊严,保全了安陵国的主权,凸显了不辱使命的主题。

全篇不足400字,但前后层次井然而委婉跌宕。以“易地”起论至“长跪而谢”,围绕着安陵国土的“易”与“不易”,通过“天子之怒”和“布衣之怒”的波澜起伏,展开了唇枪舌剑的激烈论战,为我们塑造出了一位威武不屈、敢于斗争的使臣形象,同时也勾勒出了秦王骄横凶暴、色厉内荏的嘴脸,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文章节奏紧凑,语言生动犀利,口吻神态毕肖,值得我们多方借鉴。

■ 妙评

俊绝、宕绝、峭绝、快绝之文。

——清·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卷四

以吕政(即秦王嬴政)之暴横而雎仗剑数语,致使竦惧谢罪,妙人妙事妙文。按《通鉴》,始皇十七年灭韩,二十二年灭魏。篇中有灭韩亡魏等语,唐雎之使自应在二十二年之后,其事之有无,殊不可靠。或曰:“此辩士之寓言。”

——清·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卷四

秦王多少咆哮,渐渐消息下去。一句狠一句,一步逼一步,雄古奇峭,读之快心。

——清·高嵣《国策钞》卷下

气撼五岳,妙于有体。称先王不涉迂阔,言士怒非徒刚狠,慷慨而谈,令人心开爽目。

——清·唐德宜《古文翼》卷三

■ 乐毅报燕王书(选自《战国策·燕策二》) ■

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合五国之兵而攻齐,下七十馀城,尽郡县之以属燕①。三城未下,而燕昭王死。惠王即位,用齐人反间,疑乐毅,而使骑劫代之将。乐毅奔赵,赵封以为望诸君。齐田单诈骑劫,卒败燕军,复收七十余城以复齐。

燕王悔,惧赵用乐毅,乘燕之敝以伐燕②。燕王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曰③:“先王举国而委将军,将军为燕破齐,报先王之仇,天下莫不振动。寡人岂敢一日而忘将军之功哉!会先王弃群臣,寡人新即位,左右误寡人。寡人之使骑劫代将军,为将军久暴露于外,故召将军,且休计事④。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遂捐燕而归赵⑤。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