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度有心人
3909300000008

第8章 平有一颗平常心,你会更从容(3)

放下就是快乐

有一个富翁背着许多财宝,到处收购快乐,可是他旅游了10年,走遍千山万水,也没能买到快乐。

一天他在山路边休息,刚好有个农夫背着一大捆柴草从山上走下来,于是上前问道:“我是个很有钱的富翁,世界上没有我买不来的东西,可我就是活得一点儿都不快乐。我已经走遍了世界各地,至今一无所获,你知道哪里可以找到快乐吗?”

农夫放下沉甸甸的柴草,慢慢地擦去汗水,舒心地笑起来:“快乐其实很简单,放下就是快乐啊。”

富翁顿悟:原来放下身上的重负就是快乐,我背着这么多的财宝,到处旅游,总是担心被别人抢走,被别人骗去,从不敢放下,哪儿能得到快乐啊!

放下六根、六尘和六识

佛陀在世时,有一位名叫黑指的婆罗门来到佛前,运用神通,两手拿了两个一人高的花瓶,前来献佛。

佛陀对黑指婆罗门说:“放下!”

于是婆罗门就把左手拿的那个花瓶放在地上。

佛陀又说:“放下!”

婆罗门又把右手拿的那花瓶也放了下来。

佛陀又说:“放下!”

黑指婆罗门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世尊,我已经两手空空,把两个花瓶都放下了!”

佛陀说:“我并没有叫你放下花瓶,我要你放下的是你的六根、六尘和六识。当你把这些统统放下,再没有什么了,你将从生死桎梏中解脱出来。”

黑指婆罗门这才了解佛陀的真意,赶紧顶礼。

佛陀要黑指婆罗门放下的不是手中的花瓶,而是心里的执著。一人高的花瓶,普通人一只手是拿不了一个的,就算两只手抱起来也很困难,可是黑指婆罗门为了展示自己的神通,一只手一只就把两个花瓶都拿起来了,还拿给佛陀看,这就是执著,太想炫耀自己了。

执著这件事情很微妙的,有时候是故意的,有时候是不由自主的。好比说,有的人,你每天都和他见面,却连他叫什么名字,长什么样子都记不住;有的人,虽然你只见过他一面,却怎么都忘不了他,甚至一辈子都记得他,这就是执著!因为心里面有爱、有欲,所以对同样的东西产生了不同的念头。一旦你把世俗的杂念抛开,你就会发现,哪里有执著啊?

佛教认为人生有八苦,如果说生、老、病、死的苦是因为看不透的话,那么爱别离、怨憎恚、求不得就是因为放不下:放不下爱、放不下恨、放不下得失。

抱姑娘过河

著名禅僧原坦山在年轻的时候就悟道很深,经常做一些别人看起来很怪异的事情。

一天,原坦山和一位师弟一起下山,经过一条小河时遇到一位漂亮姑娘。

因为刚刚下过雨,河水虽然不怎么深,却很浑浊,也没有木桥,姑娘就被困在了河边。

原坦山看到姑娘一脸焦急而窘迫的神情,上前施礼问道:“请问姑娘,是想过河吗?”

“是呀,”姑娘点点头,无奈地回答,“水太脏了,我怕把衣服弄脏了……”

“姑娘莫急,”原坦山安慰她道,“贫僧抱你过河,好吗?”

姑娘等了好久才遇到有人帮忙,而且是个彬彬有礼的和尚,略一迟疑,就点头应允了。

于是,原坦山抱起姑娘就走。到了对岸,原坦山轻轻放下姑娘,念了一句“阿弥陀佛”就若无其事地转身走了。

师弟看见原坦山主动和姑娘打招呼,还抱着她过了河,坦然自若,仿佛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过似的,感到颇为震惊。可是身为师弟,又不敢教训师兄,一路上噘嘴板脸,闷不吭声,心中对师兄大为不满。原坦山也不理他,只管自己走路。

快到寺院的时候,师弟终于忍不住:“师兄,你实在不像话,身为出家人,怎么可以搂抱年轻女子,坏了佛门清规,简直无法无天!你忘了我们佛门的清规戒律了吗?”

看着师弟正气凛然的神情,原坦山不以为然地反问道:“什么女子?在哪里啊?”

“又来了,过河的时候你不是抱了个漂亮姑娘吗?是我亲眼所见,你想耍赖啊……”

“哈哈……”原坦山仰面而笑,“是那个女子啊,过河之后我就把她给放下了,你怎么还抱着呢!”

一句话噎得师弟半晌说不出话来。

后来这件事儿传到方丈那里,方丈不但没有责罚原坦山,反而更器重原坦山了。

佛门的戒律不是用来戒行,而是用来戒心的。如果一个人心里四大皆空、五蕴皆无,那还戒什么?因为有,才要戒,若没有,还用戒?原坦山就是因为非常明了这个道理,所以最后成了有名的禅师。

放下就是要忘掉,忘得一干二净。有人问你还恨不恨你的仇人,你说我不恨他了。别人会信么?可能你自己也将信将疑吧?如果你说我哪有什么仇人,连自己都不记得有这个人,那说明你真的放下了,就没有烦恼了。

烦恼都是自找的,只有放得下才能获得解脱,才能活得快乐、幸福。

平常心

凡事保持平常心。

成功不值得骄傲,那不过是人生的一个驿站,我们不知道走出驿站会发生什么。失败不值得伤心,那不过是一不小心走错的一段路,纠正方向从头再来。失意不要沮丧,一年四季里,有风和日媚的时候。这便是平常心,这便是人生路。

当你以一颗平常心走过人生风风雨雨,你就能看到那金色的果实。

平常心是道

一日,赵州请教南泉:“什么是道?”

南泉回答:“平常心是道”。

赵州再问:“有何方法可以到达呢?”

南泉回答:“当你有‘要达到’这个念头,便有所偏差了。”

赵州又问:“如果封闭一切意念的话,我们又如何能见道呢?”

南泉说:“这个道是不在于知或不知的,因为知或不知都已经着了‘物相’,知的相是妄觉,不知的相是麻木。如果你真的能够毫无疑问地证得大道,就同太空那样的豁然开阔,毫无间隔,又岂可受外在的是非观念来约束呢?”

听了这话,赵州大悟。

后来,有人请教赵州“什么是道”时,赵州便请他去吃茶,道和茶有何相干呢?吃茶在禅院里是件极为平常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不管什么人来拜访赵州,不分贵贱,赵州都请他吃茶,来这里的人就是以平常心来过生活,该吃饭就吃饭,该吃茶就吃茶,该睡觉就睡觉,如常的生活就是道,所以说,“茶”就是“道”。

平常心就是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就是一切随缘之心。禅宗讲“观心”、“治心”,其结果就是明心见性。钻木生火,火存木中,而木非火;淤泥出莲,莲生泥中,而非淤泥,这就是佛家的真俗不二。道即道路,人人能走,所以是平常的,否则就不是道。凡尘俗世间,若万事以平常心去对待,就会达到这样的境界:无事时,心能澄然;有事时,心能断然;得意时,心能淡然;失意时,心能泰然。

当然,保持一颗平常心,并不是说这颗心不能激动,也不是说这颗心不可以感动,更不是让你不思进取,坐以待毙。而是让这颗心,多一点理性,多一点宽容,多一点视野,少一点偏颇,少一点狭隘,少一点批评。拥有平常心,才能笑看人生,正所谓:佛不度人,人只能自我超度。

做人做事平常心

大愚寺有个小和尚诚心悟道。一天,寺院内的方丈突然宣布要从寺中挑选一位有慧心的接班人。小和尚得到这个消息后读佛诵经更加努力。匆匆半年过去了,小和尚觉得自己的道行不进反退。他觉得很奇怪,就把自己的困惑告诉了寺院方丈。方丈低吟了一声佛号,微笑着对他说:“明天你同为师一起到山下的小镇上去找王老汉买些甜瓜,我要拿它做解暑的药引。”

第二天,方丈带着小和尚来到王老汉的瓜摊前,挑了几个香喷喷的大甜瓜。只见王老汉用手托着甜瓜,眯着眼睛一口就报出了重量:“一共二斤六两……”“什么?”小和尚感到惊讶,用难以置信的眼光看着王老汉。老汉捋了捋胡须,笑呵呵地说:“我卖了十几年瓜,从来没有估错过。你要是不相信,旁边有个秤你自己称称看。”小和尚不服气地把甜瓜放在秤上,神了,正好二斤六两。

这时,一直默不作声的方丈走上前来,随手指着一个甜瓜说:“施主,我只要这一个瓜,如果你估得准确的话,我把这锭银子送给你。”说完,方丈从身上掏出一锭白花花的银子。旁边买瓜的一看这边出了稀奇事,都围了上来,一个劲儿地嚷着让老汉答应。二两银子够买一担甜瓜,王老汉当然痛痛快快地答应了。

老汉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地托起甜瓜。谁知道这次他却没有马上报出数目,过了好一会儿,众人纷纷催他。只见他一咬牙,红着脸报出:“一斤二两。”方丈让小和尚用秤称了称,小和尚傻了眼——居然是一斤五两,整整少了三两,众人都为王老汉感到惋惜。

回到寺院,小和尚不解地问方丈原因。方丈叹了口气说:“只是一锭银子,他就被眼前的利益所干扰,失去了平常的心态和对事物执著的判断,所以发挥不出平常的水平。”小和尚顿时大悟,从此以后静心修行,10年后终成正果,后来成为大愚寺赫赫有名的一心方丈。

生活中的每一个正常活动都带有某种意义。做人做事都要有平常心,要学会从生活中的每个角落发现乐趣和意义。太刻意地寻找反而得不到圆满的成功。

随遇而安

粗者与人斗力,愚者与人斗气,慧者与人斗智,智者与人斗志,聪者因时而变,明者随遇而安。

面对人生的潮涨潮落,每个人都需要建立随缘的心态。

该进就进,该退就退;该行就行,该止就止。

这样,我们就能随时容许内心有一个安宁平静的港湾,来停泊暂避风雨的生命之舟。

咸淡有味

弘一大师是由艺术家入佛的,他把佛道修行和艺术生活集合起来,更见出他的人生境界。

一次,弘一法师从温州到宁波,挂褡于七塔寺,夏丏尊先生听说了,前往看他。

七塔寺云水堂里共住宿四五十个游方僧。床铺分两层,是统仓式的,他住在下层。他对夏先生说,到宁波三天了,前两天是住在一个小旅馆里的。夏先生问他,“那家旅馆不十分清爽吧?”

“很好!臭虫也不多,只有两三只。主人待我非常客气呢!”

吃饭时,只见他吃一道咸菜,夏先生不忍心地说:“难道你不嫌这咸菜太咸吗?”

弘一大师回答说:“咸有咸的味道!”

过一会儿,弘一大师吃好后,手里端着一杯开水,夏先生又皱皱眉头道:“没有茶叶吗?怎么每天都喝这平淡的开水?”

弘一大师又笑一笑说:“开水虽淡,但淡也有淡的味道。”

自在观,观自在,无人在,无我在,问此时自家安在?知所在自然自在。如来佛,佛如来,有将来,有未来,究这身如何得来?已过来如见如来。

对于一切事物,不为因袭的成见所束缚,都还它一个本来面目,如实观照领略,这才是真解脱,真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