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解放常州
3902200000031

第31章 开辟交界区(1)

1949年初,国民党加强江防封锁长江,圩塘港口常驻一个连,站岗放哨,盘查过往船只,行旅客商,情况越来越严重。盛国铨仍用“队长”的身份,与连排长们吃喝交朋友,得到情报夜间将“猪船”开出,交通联系继续进行;但到1949年的2、3月间,大军渡江日期临近,敌人渡口的盘查也更严格,驻军每星期要调防二三次,盛国铨的联络活动难以进行,这条交通线才被迫切断。

一、控制璜土镇

璜土集镇位于江阴市西陲的镇澄公路北侧,桃花港河的东西两岸。澄武交界区指桃花港以西,以及武进县的圩塘、魏村、百丈、徐墅、潘墅、小新桥、龙虎塘一带的农村毗连地区,南北东西纵横不到10公里的一片地区。

开辟澄武交界区为什么要控制璜土镇呢?这是当时坚持留守澄西的需要。

解放战争时期,璜土镇是国民党江阴县第七区的一个重要据点,该镇的关帝庙是利城、华湖两乡乡公所常驻所在地。璜土集镇向西南7华里为篁村集镇,东向7华里为西石桥镇,北向10华里为石庄镇,因此璜土为澄武交界区的前沿,是西石桥、篁村、前周,经石庄、丁桃乡过往武进地域的落脚点。国民党在璜土以东1公里处的利城村禅乡寺和璜土以西2公里处的贤庄村常驻保安中队或交警、还乡团等反动武装,从事“清剿”,也是为控制璜土而便于镇压革命力量。

其次,澄武交界的大片地区在抗战时期就是顽军保四纵队头目张少华和伪化顽军姚鹤皋及其徒子徒孙的出没盘踞的基地。日寇投降前澄西县和武进县武装反“清乡”取得重大胜利,但澄西县的行政力量仍然只能在桃花港以东地区活动,桃花港以西地区在大军北撤时迄未能打开局面。而桃花港以西与武进县的安家舍、西夏墅、孟河等毗连地区,为武进县的国民党党棍和三青甲的反动分子霸持着区乡政权,他们和顽固武装势力勾结一气,形成一个白色统治区域。这个白区的存在,不仅给留守澄武二县的坚持人员造成困难,而且有不少西去东来的干部,为顽固的反动派拦截捕杀,极大地阻碍着澄西根据地与丹北根据地的组织联系。

抗战时期,澄西县委和武进县委均属****苏中五地委领导,1945年大军北撤,苏中五地委撤销,改设丹北中心县委,澄武两县委同时撤销,改特派员制,均属丹北中心县委领导。丹北中心县委以沪宁铁路北侧的丹阳县境为基地,留守坚持,由于澄西和丹北隔着这块白色统治地区,留守坚持人员往来,不能白天通行,即使在黑夜也是大路不能走,中途停不得,小路又极易碰上反动武装的拦截盘查。为安全计,不得不绕道靖江、泰兴、扬中。1945年12月中心县委****阁派警卫大队教导员李顺之回澄西坚持,不得不绕道扬中,沿长江北岸至泰兴,再到靖西渡江,进入澄西。

敌我战斗的形势和地理位置表明,控制璜土镇,开辟澄武交界区,乃是坚持澄西必须完成的一项战略性的任务。

1.有利因素

第一,武进和澄西县境一样,抗战时期在我党领导下同样建立过抗日根据地和抗日民主政权,二分区的武装部队多次穿插过境,多次作战,1945年10月间苏浙军区主力部队于魏村圩塘间的马庄湾战斗中击溃国民党的“镇波军”。共产党、新四军在交界区群众中有崇高的威望和深远的影响,而桃花港东西两岸的群众一衣带水,各方面均有广泛密切的联系。

第二,盘踞在各乡村间土顽头目、反动匪霸大多数已离开本地,外出当官,有些恶势力因后台失势而被淘汰,盘踞石庄的死敌金泉生、彭祥林等因作恶多端被群众告发处决。

第三,交界区的乡村政权,在江阴县境,因地处边陲,政令鞭长莫及,诸多矛盾,各执一是,相互牵制,国民党武进县党团斗争激烈,矛盾尖锐,相互倾轧,争权夺利,已成水火,存在若干政治空隙,有矛盾可以利用。

更重要的是解放战争过程中,******反动集团发动大规模内战,抽丁收税征粮;滥发纸币,物价飞涨,民不聊生,民怨四起,军事上又处处失利,反蒋爱国民主运动日益高涨,反动政府贪污腐化,内部分崩离析,广大人民寄希望于共产党、新四军,这就大大鼓舞和支持了武工队地下党控制璜土镇,开辟澄武交界区的战斗意志。

2.抓住“一点二面”工作

从1946年7月苏中二地委派吴翼南来继任澄西县特派员之后,按照干部分工,以李顺之为主和张兆生、陈金生3人抓住“一点两面”着手进行。

“一点”,即控制璜土镇包括控制乡、保政权和自卫队。

“两面”,即以桃花港河东镇澄公路以南的前周、篁村两乡和公路以北的利城、利港等乡为基础,积极创建“支点户”、“支点村”和隐蔽可靠的坚持阵地;利用上列两块基地,创造一切条件插入桃花港西部,由点到面逐步打开澄武交界区的局面。1947年春,澄武锡工委派赵逸平任六区特派员,此项任务由赵负责,赵逸平和张兆生牺牲后,澄武锡工委成立以吴荣富为组长、徐银林、李银生为组员的武工组,加强澄武交界区的工作,由澄武两县的领导蒋建乔和李顺之协同领导。1948年5月25日,官庄地窑遭敌包围,3人壮烈牺牲,江顺大、邢阿初仍坚持原有阵地。1948年8月澄武锡工委建立秘党系统,陆勋任区秘党特派员,加强了秘党组织的领导。参加开辟澄武交界区工作的武工干部战士先后有陈金生、张兆生、江/顶大、周金大(周青)、黄炳海、邢阿初(邢萍)、周炳达等同志,新吸收的武工:队员有周细苟、谈炳坤(后脱离)、徐银朴、李银生、吴荣富、徐家兴等。

武工队遵循“长期坚持,积蓄力量,等待时机,争取胜利”的方针和隐蔽发展的原则,依靠群众中涌现的骨干力量和积极分子,各自利用自己的职业和社会关系,与武工队紧密配合,宣传群众,支持群众,开展抗丁抗粮抗捐,争取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地孤立敌人,由点到面把敌人的基层政权控制起来,自少而多建立“支点户”到”支点村”。在广大群众的掩护下,多头并举,交叉进行,逐步推进,机智勇敢地与敌人开展激烈的斗争。

3.依靠群众积极主动创建发展

由于武工队自身所处的环境条件的限制,所有的社会联系只能是秘密的单线不定期的联系,是依靠周访仙、徐凤秀、张中魁、陈惠良、姚干良、刘锡根、耿和尚(民新)、刘文喜等团结大批积极分子,敢冒风险,积极主动,逐步、隐蔽地发展起来的。

国民党反动派对我武工队的积极活动极端仇视,疯狂镇压,武工队也遇到极大的困难和惨重的损失,先后牺牲了周细苟、吴荣富、徐银林、李银生等武工队干部。军统特务分子吴林森在1946年春就带领便衣特务常驻焦溪和申港,曾窜到璜,土周围农村,白天黑夜恣意骚扰“围剿”,悬赏捉拿革命工作人员。1948年5月,龙虎塘乡江湾村“支点户”方汉坤被驻贤庄村的县保安队抓去,拖到贤庄吊打,上8次老虎凳,被打得骨折筋断,无一句口供,关进监狱好几个月,经多次营救,花8石米钱才保释出来。

反动派的疯狂镇压,对地下党工作构成严重的困难,在同志们的共同努力下,不仅有效地控制了璜土镇,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潘墅、徐墅、圩塘、石庄等乡、镇、保的基层政权,把澄武交界区形成为我党坚持斗争的隐蔽基地,拓展了澄西六区和武进一区的坚持阵地,缩短了澄西与丹北之间的距离,为迎接大军南下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周访仙立足本村坚持战斗

1.北撤未竟留江南

周访仙是南湖西村人,在璜土街西里许、镇澄路南侧,1945年11月份,周访仙接到北撤的通知时,国民党军已像潮水般从常州涌过来,在璜土大洋桥边筑了碉堡,盘查行人;南湖西、北湖西、贾家头、韩家头几个村全部驻有国民党军。周访仙冲不出去,躲在曹盘林家白天不能出门。天黑后,访仙化装出村,经马路北,向东到桃花港边,不管天寒,脱衣泅水过河,天尚未亮。于是直奔利港,在卜正文家找到利港镇长张兆生。兆生告诉访仙说,俞县长已三次派人去找你,要你北撤,找的人都说你已被国民党杀了!访仙笑着说:“我们这些人都是铜颈铁头,杀不掉的!”兆生打发“小鬼”(小战士)把访仙送到俞县长那里去。

俞县长的勤务员曹和尚在堤岸上远远看到周访仙,随即跑回村里报告俞县长:“周访仙来了!”俞县长不大相信,走出大门,真的看到了访仙,随即跑上前去,拉住访仙的手,热情地问长问短,访仙激动得热泪盈眶,一时说不出话来。

访仙向俞县长汇报了村里的情况和深夜逃出来的经过。俞县长说:“我给你60元钱,回家去安排一下,到苏北兴化去找我们。”俞县长又关照他:“一路小心。”

访仙告别俞县长,经过利港小河村,听说王区长在陈仓家。王正一见访仙就问:“看到俞县长了吗?”访仙讲了会见俞县长的情况。王区长又拿出20元钱,叫访仙快走,抓紧时间,到苏北相见。

访仙随即离开,半夜时分到家,到大坝村大阿姨家,找到了妻子和孩子。访仙将县长、区长的话讲了一遍,要妻子带好孩子,自己北撤。天黑后一边跑,一边小心翼翼地打听敌情,到丁墅、薛家丹时,老百姓说利港已有国民党军队驻扎,港口已被封锁,过江已不可能了。

这时的周访仙像断了线的纸鸢,弄得走投无路,东住一天,西住两宿。篁村的阿姨家住10来天,大坎村的大阿姨家、好朋友贤庄金焕荣家住上10来天。所有这些亲戚朋友都很热情,情况虽紧张,却没出过任何风险,直到1945年的农历小年夜回家看到妻子、孩子,还不敢住在家里,弄点晚饭吃后,跑到篁村大阿姨家过了春节。

1946年初,国民党驻军虽撤了不少,但形势仍很险恶,周访仙仍是东躲一夜,西挨一天。慢慢地能够在白天在村上转转。亏得他在任华湖乡抗日政权的乡长时,有一批民兵积极分子团结在身边。访仙对村邻间的纠纷总是以理说服,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把一个村的人团结在一起。任何事情都不受群众一分礼,不吃人家一点东西,乡邻们团结和睦,关系融洽,所以环境尽管恶劣,他在家里却没有遇到风险。这也是他立足本村坚持工作的有利条件。

2.参谋找访仙,恢复领导关系

“参谋”即李顺之,他与周访仙并不相识,但武工队员陈金生与周访仙很熟识。“清乡”前陈金生在区中队工作,在当地活动,与周访仙有联系。1946年2月,李参谋偕陈金生到周访仙家会面。

那时的访仙,正在盼望组织来人。见陈金生和一个陌生人到来,毫不惊奇,犹如孩子见到娘一样高兴。立即把门关上,热情地接待进屋。妻子和儿子鹤鸣连忙烧水煮茶,还到外面去望风,观察动静。

他们走进房间,金生介绍李参谋与访仙认识;3个人促膝交谈。访仙一一说了北撤未竟和一年来的情况,李参谋谈了当前形势和坚持的任务。时到半夜,访仙的爱人煮了夜饭,3人吃完,访仙把二人送到董家头村董德堂家住宿。

从此访仙和领导上取得了联系,并遵照“长期坚持,隐蔽发展”的方针,想方设法,立足本村,坚持战斗。

访仙开始积极活动,一改过去只在本村转转的被动局面,上街走动,逐渐地抛头露面,大方机警地与亲友交往,不久,他把设在璜土关帝庙里的华湖、利城两乡公所和自卫队作为主要的工作对象,与一部分外来人员交上了朋友,很快立稳脚跟,展开合法活动。

3.创办南湖西小学,建立隐蔽点

为了给访仙创造合法斗争的条件,李参谋决定周访仙出任华湖乡本村的副保长。1946年冬通知访仙到查沟村见面。

周访仙化装成扒蚌蛤的农民,由黄炳海带领前往。见面后,李参谋提出:为了便于开展合法斗争,你应打人敌人乡政府任本保的副保长。李参谋说:“你已经与乡长、自卫队副及自卫队员建立了一定的关系,当了副保长,就可以更好地掩护自己的真实身份,便于掌握敌情,掩护武工队的坚持活动。”但访仙有顾虑,怕被群众误会成伪保长。李说:“放心好了,我作证明。”访仙放下了思想包袱,高兴地去了。1948年春,华湖乡果然发出通知,任命访仙为本村的副保长。

访仙有位堂弟周炳达,4月回乡,他是从小去上海当学徒做皮鞋的,对家乡很不熟悉,家中老母和兄弟姐妹8个人住一间屋,生活很困难,常在访仙家生活,有时与访仙同睡一床。时间久了谈话渐渐投机,讲到革命不禁说了真话,访仙也对他说老实话。对炳达说:“老弟,你在外面革命,我在家也干革命呀!江南的共产党,新四军照样在活动呀!不过白天不见,晚上就来了。”炳达还要问下去,访仙说:“不用问了,也不需着急,他们的人来了,给你介绍好了。”

没过多久,李参谋、陈金生来了,听说炳达在抗战时期去苏北参军,现在回家乡的情形,很为重视,便约炳达见面。炳达谈了他与石裕民在苏北如东坚持武装活动,现在转移回乡的情况。

周炳达既无职业掩护,又因从小在外,乡人不了解。璜土街上的保长刘伯庭就对访仙说:“周炳达不是好人,一定在外面当过新四军!”访仙辩解说,你可不能瞎说,他从小和我在一起,在上海做皮鞋失业回来的。尽管如此,还有个别人在吹歪风,也难以一一辩解。李参谋让访仙给想办法。一天晚上,访仙找村上要好同伴周焕祥、沈荣秀商量,访仙说,全村有数十名孩子没有学校读书,已经多年了,想办所小学,让炳达当教师,我们3人当校董。3人意见一致,就会同周炳达一起商量办学问题。

访仙等3人商定,校址设在本村观音堂里。访仙、焕祥、荣秀为校董,周炳达任校长,单班复式独教。学生自带课桌椅,教师吃饭由学生家长轮流供饭,学费由家长自定,能交多少就多少。商定后,通知有小孩的家长开会。但最初报名愿送子女人学的只有14户,有6户答应供饭,贫苦的占40%。访仙说,不足的部分由他负责,焕祥、荣秀也表态,共同设法解决办学的困难。学校起码的设备如黑板、粉笔、教室等必备用品皆由访仙等3人购置,暑期开学报名的学生增加到20名。

为了解决经费问题,访仙还和妻舅曹盘林、姐姐周林凤、妹妹周爱秀,邻居周金氏、周焕大、周产荣等商量,兜了一个“七星会”,筹到几石米钱作为办学经费。

但在开学前,邻近官庄小学教师吴良(吴兴生)从中捣鬼,要把南湖西小学搞掉。

访仙为革命的需要,为本村儿童学习有所,坚决顶住,于是和炳达直接去官庄主动与吴良交涉,说明两村隔着大河要绕道过桥兜几里路远,学童上学不便。吴良理屈,但又提出作为官庄小学的分校,校长教师由他聘请,企图控制南湖西小学。访仙等坚决拒绝,后又经校董会及家长代表多次据理力争,才摆脱吴良的于涉。学校独立办起来了,到1947年暑期开学,学生增至40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