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三国之高干传奇
3894300000026

第26章 夏侯生疑

当张晟在张琰的掩护下出了城之后,就马不停蹄的回到了驻地,把自己在城内所做所闻的事都一五一十的向高干汇报,只不过当说起孙资之时,脸上不由得浮现出不忿和轻蔑。

高干感官敏锐,焉能听不出张晟的怨气,想来是在孙资手中吃了亏,心有不服罢了,不过待听到孙资如此轻易的就归降,心下免不了几分狐疑,不知孙资到底是真降还是假降。

张晟瓮声瓮气道:“大人,我看这个孙资不是个好东西,他如此轻易的就投降,不是胆小如鼠,就是假意归降,实则包藏祸心,想要坑害我等。”

一旁的常林发言道:“胆小如鼠倒不见得,要不然也不会如你先前所说,孙资在识破了你的意图之后,立即就化被动为主动,让你和张琰两个大汉都束手无策,如此胆识和机智,怎么可能是一个性格怯弱之人。”

“那就是孙资这贼子诓骗我等。”张晟哼道:“这孙资就像一头狐狸,知道在那种情况下不投降就是死,权宜之下才假意投靠,说不定等我离开之后,他就已经向贾逵报告去了。”

高干淡淡的一笑,道:“虽然我不知道孙资到底意欲何为,但有一点能肯定,那就是孙资绝不会把我们的行动泄漏出去。”

“为何?”诸将都瞪大了眼睛看向高干。

高干自付一笑,自信道:“如果孙资真只是假意归顺,那就如张晟所说,在你等离开之后,他就会急不可耐的向贾逵道明此事,贾逵知道后第一件事就是派兵镇压张琰一党。张琰虽然被收了兵权,但身边还有近百亲卫以及许多心腹,贾逵想收拾张琰也不会轻松,但你们看看城池的方向,不说没有一点火光,连喊杀声都没有,这足以说明孙资并没有把今夜之事泄露出去。”

张晟摸了摸有些光秃秃的脑袋,彻底迷糊了,道:“那这孙资到底为何如此轻易的投降了,难道就真如他所说是因为并州长史王凌的关系?”

“或许有,但这肯定不是主要原因!”高干摸着下巴,心中也是百思不得其解,不知道这孙资到底想要干嘛!

“对了,孙资所言贾逵与夏侯渊不合之事,到底是真是假?”高干饶有兴趣的问道。

“这点倒是真的。”张晟肯定的点点头:“在经过孙资一说之后,我又经过一番打探,发现的确是煞有其事。”

接下来,张晟就把贾逵与夏侯渊为何不和的事,一五一十的道明出来。

原来自从夏侯渊苏醒过来之后,闻听清风山一战自己麾下七千精骑到最后只剩下千余残兵之后,气得肝颤寸断,吐血三升,心中懊悔自己作战失利,陷入深深的自责之余,对高干的仇恨值也在疯狂的上涨,已经到了恨不得食其肉,饮其血的地步,所以夏侯渊在第一时间就找上了贾逵,提议出兵对付高干,但贾逵为人谨慎,认为应该驻重兵防守,静待援军。

原本以夏侯渊的身份,曹氏宗亲大将,独领一方兵马,行督军校尉之职,就算是一州刺史见了也要客客气气,俯首听命,更别说一个区区的县令,根本看不在夏侯渊的眼里。

所以夏侯渊好言好语的向贾逵商量,已经给足了这个县令的面子,但是贾逵依旧坚守己见,相反还想劝服夏侯渊不要轻举妄动。

这下子夏侯渊可怒了,原本肚子里就憋了一团火,立马就爆发了出来,心想我对付不了高干,难道还收拾不了你一个小小县令不成。

奈何夏侯渊生性刚烈,火爆冲动,但贾逵也是秉性刚直,极有原则,两人谈不到一块儿,也就从原本的商谈变成争执,争吵的面红耳赤。

夏侯渊仗着身份,见贾逵丝毫不松口,就想着独揽县内大权,奈何贾逵在治理渑池期间,早已经得到渑池百姓爱戴,兵卒拥护,如果夏侯渊尚有七千精锐在手,掌控渑池易如反掌,但现在只剩下千余骑兵,就目前实力而言虽然不比贾逵弱,但绝对强不到哪去。

所以到现在为止,夏侯渊与贾逵的关系非常僵持,一个主张进攻,一个主张防守,谁都不肯退让一步,导致他们两人此刻的氛围,比起面对高干时还要多了几分紧张沉重。

高干知道了这件事的原委之后,乐得哈哈大笑,没想到自己还想着怎样攻破渑池,他们倒先乱起来了,这真是天赐良机。

众人见高干放生大笑,心头疑惑,十分不明白就算敌人内部不合,高干也用不着这么开心吧。

还是常林灵机一动,问道:“大人莫非已有破敌之策?”

“不错!”高干眼中流露着自信,高深莫测的说道:“破城只在明日!”

……

次日一早,高干率军来到城下,摆开阵势,自己则独自一人上前喝道:“请贾县令出城会话!”

早已在城头上的贾逵见此,有些不明所以,但是见高干孤身前来,身上又无携带兵刃,自己如果还不敢出面的话岂不是成了示弱,因此只好带着几名护持之士来到城下。

两人隔着几步远,贾逵身边虽有侍卫保护,但高干依旧视若无物,反而饶有兴致的打量起贾逵,不得不说贾逵长得虽然有点文弱,但观其形还是仪表堂堂,眉宇之间带着铮铮傲气,其风度一点也不亚于只知道卖弄学问的文士大儒。

此刻,贾逵朝着高干轻哼一声,道:“不知高刺史叫我前来所为何事?”

高干轻笑道:“没事,就是闲的无聊,想找你唠唠!”

贾逵一听鼻子都气歪了,咬牙道:“本县令事务繁重,如果高刺史没什么事的话,我就不奉陪了。”

言罢,贾逵便作势要走。

高干一见,反倒不予阻止,说道:“贾县令离开河东已有两年,难道不思念故土乎!”

贾逵本来已经转身回城,闻言高干的话骤然一振,猛然回头,眼神紧紧的看向高干,语气带着颤抖道:“你什么意思?”

高干微微笑道:“贾县令这话我十分不明白,不过我听闻贾县令的祖父贾习还闲居在河东襄陵,我见如今河东太乱,怕贾老受到祸及,所以就派人把贾老请到并州,一来并州太平,足以让贾老颐养天年,二来到了那我也方便派人照顾贾老,贾县令不用感谢我,虽然你我分属敌对,但我俩也是旧交,我照顾你家人也是理所应当。”

贾逵听得浑身巨颤,面无人色,他焉能听不出自己的祖父到了并州,名为安享太平,实则软禁监视。

“高干,你太无耻了,如果我祖父有个好歹,我贾逵誓必不放过你。”贾逵可是出了名的孝子,因为父母早亡的缘故,他从小是被祖父一手带大,所学知识都是由祖父传授,所以从小到大都对祖父言听计从,这也是为什么贾逵担任渑池县令之后,本想带着祖父来渑池安享晚年,自己则在膝下尽孝,但贾习因为故土难离的原因留在了河东,贾逵也不敢违逆祖父的意思,只好让贾习呆在河东,自己则上渑池赴任。

高干仿佛没有听到贾逵话中的恼怒激愤,依旧淡笑道:“对了,贾县令还知不知道祝公道此人?据闻贾县令当日囚于壶关,亏得有此人相助才能逃出生天。”

对于自己的救命恩人,贾逵自当铭记于心,恩情永不敢忘,但是乍一听高干说起此事,还是有些没明白过来是什么意思。

“祝公道也是一条响当当的汉子,杀了可惜,不过他私放敌囚,罪不可赦,因此一直被囚于狱中。”

“什么,祝公道没死?”贾逵闻言大振,一直以来他都认为祝公道因为放了自己而被诛杀,所以心中耿耿于怀,相当自责,但是现在听到祝公道还活着的消息之后,顿时激动的不可抑止。

“现在没死,不过离死也不远了?”高干语气一变,冷漠道:“你的祖父与祝公道,他们的命运都掌握在你手里,贾县令,你可要好好想清楚啊!”

言讫,高干便告辞一声,打马回走,贾逵并没有阻拦,只因为他整个人还处于浑浑噩噩当中。

古人注重孝义,养育之情,救命之恩,都必须以身相报,现如今贾逵的祖父以及救命恩人都落入高干手中,与其说他们的生死掌控在高干手里,还不如说是在贾逵的一念之间。

高干临走是的那一番话,言外之意已经很明显了,就是逼着贾逵投降,奈何贾逵身为一县之长,身为朝廷官员,一下子也陷入了忠孝难两全的局面。

城头上,夏侯渊阴沉的目光盯着城下的高干和贾逵,特别是看向高干的时候,好几次都有拔剑的冲动,如今见高干离开,这才压抑住了心中狂躁的怒气,只不过当他的目光扫向贾逵,见后者一副神思不属的表情后,一丝疑虑便飘上了他的心头。

当贾逵回了城之后,夏侯渊立马就来到贾逵面前,脸色难看的质问道:“贾逵,刚刚你与高干说了些什么?”

贾逵此刻心神不宁,心情差到了极点,偏偏此刻又逢夏侯渊在自己面前摆着一张臭脸,因此脸色一沉,不虞的道:“夏侯将军多虑了,我与高干只不过唠了些往事,仅此而已。”

贾逵自然不能说自己的祖父和救命恩人落到了高干手里,要不然还真不知道夏侯渊会怎么想,但偏偏他的说辞更是让夏侯渊生疑。

唠往事?唠个往事也能把你唠得神思不属,心事重重?夏侯渊心中冷笑不止,贾逵的欲盖弥彰使得夏侯渊产生了深深的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