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水族的马尾绣工艺,是水族独有的、濒临失传的民间传统工艺绝活。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下,这项工艺经申报日前已被列入正在公示的文化部首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贵州民间传统绝活水族马尾绣也因此而重获生机。
水族马尾绣是水族人民独有的艺术技艺,是水族民间艺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我国少数民族刺绣艺术的绝佳作品,长期以来为人们所喜爱和收藏。现在一些收藏人士所收藏的马尾绣艺术品中,有相当多的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它们做工精美绝伦,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堪称中国少数民族古代刺绣艺术的稀世珍宝。
一、历史渊源
水族在全国有40多万人口,主要分布在贵州省的三都、荔波两县。水族与周边的苗族、布依族、侗族有许多相同和相近的习俗——都住在干栏式的木楼里,能歌善舞,并擅长刺绣。
水族人民具有很多种独特的刺绣艺术,如平绣、马尾绣、空心绣、挑绣、结线绣、泡绣等。在这些绣品当中,由于水族马尾绣选材奇特、绣工复杂、制作精美,加上这种独特的刺绣品和刺绣技术在水族民间还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来,因而被中外专家、学者誉为中国少数民族古代刺绣艺术的“活化石”,是研究水族民俗、民风、图腾崇拜及民族文化的珍贵资料。
水族马尾绣的起源,相关资料上不见记载,但可以肯定这是一门传承了上千年的技艺,是水族先民勤劳与智慧的结晶。水族传统大节——端节(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有赛马的习俗,养马、赛马在其民族中有很长的历史。在这样的历史长河中,水族妇女发明了用马尾制作刺绣的艺术。在传统节日里,男子赛马,女子身着马尾绣盛装参与节日活动,就成为了一种美丽动人的习俗。
随着时代变迁,马尾绣艺术也在发生着变化。两条背带主色调由解放前的主黄色——与封建社会以黄色为高贵相关联,转变到解放后的背带色调主红色——与今天人们以红色为吉利的观念相同。
马尾绣还有另一奇特之处,就是绣品上缀有铜饰。铜饰的形状要做成占代钱币的样子,把红线穿贴于马尾绣片里,远望上去如星星点点的小花,须仔细看才能发现其中的奥妙。除了做装饰外,水族同胞还认为铜有驱邪避凶的功能。在封建社会,铜是铸币之物,一些朝代严禁民间铸铜,这又是一个体现水族马尾绣价值的地方。
二、制作工艺
15尾绣用料考究且工艺繁杂。一般而言,刺绣一件成品需十来道工序,耗时一个多月。在形形色色的刺绣艺术品中,马尾绣的独特之处在于用马尾刺绣,外加沿用保持古老风格的乱针、扎针等刺绣技法。其制作方法是,先将两三根白线缠绕在马尾上(白色马尾为最佳),再在缠好的“马尾盘”上描绘好花纹轮廓,接着将各种彩色丝线在白线条的凹缝处以绣、挑、补、梭各样针法,一针一线地在底布刺绣上艺人事先设想好的图案。在丝丝镶嵌间,慢慢勾勒成各种各样的精美图案,再配以五颜六色的丝线丰富所绣图案的色彩,最后用金色的小铜片点缀其间。整个刺绣品一共要经过52道工序才算完成。
用马尾绣方法制作的船形鞋,高贵、典雅,专供水族青年结婚时穿。鞋头绣花的为青年女子所穿,无花者则是青年男子所穿。青年男女恋爱时,男方以获得心爱女子赠送的此鞋为荣耀。
为什么水族能够产生马尾绣,并且这种绣法要用丝线裹缠马尾然后曲折固定成图案呢?这样做可能主要是因为水族有养马、赛马的习俗,马尾绣也就应运而生了。其实,这种以丝线裹马尾制作图案的刺绣方法,有两个较为明显的好处:一是马尾质地较硬,能使图案不易变形;二是马尾不易腐败变质,经久耐用。另外,马尾上可能含有油脂成分,利于保持外围丝线光泽。
§§§第九节 挑花:经纬分明古朴美
挑花主要盛行于贵州中部以西到云南等地的苗族中。他们在使用花线时有的喜用深蓝色和水红色,有的喜用橙黄色加上其他杂色。挑花针法与刺绣不同,挑制时以平布作底,先用线勾出轮廓,再按图案隔一根纱或几根纱插针,不能错乱,而且多是背面挑,正面看。花纹多呈几何图形,也常常用纹形不同的几小朵花拼成一大朵,外面再套菱形方格。挑花工艺以贵阳市郊区、织金等县最精,极负盛名。
挑花的手法多种多样,有单面挑、双面挑;有素色挑花、彩色丝线挑花;也有在同一产品上有挑有绣有补。挑花的图案有山水人物、花鸟虫鱼。经过巧工们千针万线的描绘,使许多生活物品变成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装饰,令人爱不释手。
一、历史渊源
挑花在苗语里称“挂刚”,起源于唐宋,发展成熟于明末清初,是苗族较古老的传统工艺,亦是苗族妇女的专门工艺。苗族姑娘们通常从七八岁起,就开始学习挑花刺绣,到了十四五岁时技艺就已相当娴熟。挑花题材主要是来自苗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和传统故事中与苗族有关的事物,这些事物与苗族所处的地理环境有极大关系,因为她们居住在高山,所见到和所熟悉的就是山上这些动植物;她们极少把未见的事物如玫瑰、百合、桂花之类用作图案。通常她们所绣的图案有:蝴蝶、狮子、龙、鱼、石榴、桃子、四瓣花等。这些图案色调有大红、粉红、翠绿、蓝和白等,但以大红、粉红、净白为主调,中间配其他对比相称的颜色镶边。由于她们善于搭配,对比巧妙,因而画面显得十分绮丽多彩。她们很讲究用色的顺序、配色的规律、色性的过渡,如:红与蓝不能并用,红与黑不可为伍;黄与粉红相配,显得富丽热烈;白与蓝并用,感觉素静。然而她们用色主要倾向于以白、红、黄为主,适当配以绿、蓝,所以其图案画面给人以热烈而又古朴的感觉,表现了苗族人民的气质与风貌。
挑花图案主要用于妇女的服饰。苗族妇女的服装,如上衣的袖边、领边,头帕,围腰、腰带,裙,绑腿等,都无不以有挑花为美。挑花原料中的布与丝线多出自苗族妇女之手。苗族女性几乎人人能纺、能织、能染、能绣,直到现在,她们的挑花仍用自己纺织、染制的土布。这种土布,经纬分明,便于挑绣。虽近年市场上也有用阴丹布和细帆布的,但必竟是少数。绣线也是通过自己养蚕、缫丝、染色而得,但色样不多,因而近年来多用市场所卖的花线。这样一来,挑花更显古朴而色鲜。
二,制作工艺
这里以操川、黔、滇方言的苗族挑花为例,来说明苗族挑花的特点和技法。操川、黔、滇方言的苗族妇女所制的挑花都用平布作底,以布的经纬纱交叉呈“十’字形为“座标”,对角插针成“×”形,通称“十字花”;或作“一”字形,称为平挑花。两者都是挑花的基本针脚,也是最小单位。
挑花技艺分明挑和暗挑两种。明挑是正面挑,正面看;暗挑是反面挑,正面看。明挑的针法易学,使用最普遍;暗挑必须经较长时期锻炼,技艺熟练才行。
现根据花纹的创新情况、针法谙练程度和作品精粗,分为三类:
第一类:花纹基本上是几何图形。它的基本形式是几根平行长线并列,其中有在两根平行长线之间加横线而成若干方格的,有折作“U”形的,有作单线或双线菱形的,有大方格套小方格而呈“回”字形的,有作多根直线交叉成网状的等等。各种形式中间如有较大空隙时,即挑小花填满。小花也是基础花纹,并多半是传统的基础花纹,少有变化。贵州威宁自治县一些地区挑花的两根平行长线间必须加挑若干个方格。传说方格代表祖先原居住的田园,因为他们的远祖被迫迁徒,留恋原住地而作此。方格表示原住的田园,方格中的红布条代表鱼,花纹代表田螺和天星,弯条代表树木。川南的部分苗族也有类似花纹和传说。
第二类:挑平行长线并在其中加横线而成许多方格,与第一类同,并有第一类的基础花纹。但基础花纹还有圆形、半圆形、葫芦、S形、花瓣、旋涡、小圆圈、梯形等。因擅挑半圆曲线,一些地区便挑出奔马、飞蝶、人物等形象。有些地区是挑花和刺绣配合应用,多数是以挑花为框,刺绣填满其中。挑、绣结合多用于花朵、家禽、大旋涡等。这类的每一簇花都左右对称,也有上下左右对称的。常见的是全幅花纹左右基本相同。上述第一、二类的挑花,各有部分地区用粗布作底,彩色粗线(少数用白底黑线)挑成,工艺较简便,花纹粗犷。
第三类:在传统花纹和桃花工艺的基础上,作了较多改革。基础花纹较前两类为多,挑花工艺也较前二类精湛。如贵州安顺市部分苗族挑花的基础花纹,既有传统的,也有一部分新样。挑出的奔马、飞蝶等,肢体比例协调、形态逼真、挑工精湛、布局有疏有密、风格别致。又如贵阳市花溪区的朝阳、湖潮等地,苗族妇女挑花的基础花纹更多,尤以朝阳为最。挑花技艺在不断发展中也做了大胆改革,改传统方法的正面挑、正面看为反面挑、止面看。挑出的花纹,大致有两种:一是几何图形,全面布满,工艺精湛、色彩艳丽,但基础花纹较少;另一种是团花,即挑若干基础花纹联合成花簇,再由若干花簇合成团花。在花簇和团花中,上下左右的花纹都互相对称,基础花纹最多,工序也最复杂。成品花纹有疏有密,花簇有繁有简,互相辉映,典雅美观。
§§§第十节 抽纱:手感柔软立体显
抽纱又名抽绣,俗称“白纱”。抽纱一词,是从英语drawn work转译过来的广义的抽纱,指用针具在各种布料上进行刺绣及用纱线编结而成的工艺品。
抽纱在江浙一带称为“花边”,北京通常将其叫做“挑补绣”。它是根据图案设计,用小剪刀在布料上将花纹部分的经纱和纬纱挑断抽出,然后在剩下的稀疏经纬纱上用绣线加以连缀,便可呈现出镂空花纹图案的手工艺产品了。抽纱是一种中西结合的刺绣工艺。图案造型和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布局均衡,构图新颖,手工针法富于变化。
一、历史渊源
相传抽纱起源于意大利、法国和葡萄牙等国,并在中古世纪民间刺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抽纱在上海、江苏和浙江一带多习惯称为“花边”;在山东、广东和浙江等地称为“抽纱”;亦有统称为“花边抽绣”的。
据1915年出版的《直隶实业杂志》记载:1894年,烟台始有手制缕花。到民国初年,抽纱花边的生产已遍及胶东各地。1931年上海华通书局出版的《中国重要商品》—书中说:“中国花边工业之中心,以山东省烟台及其附近一带为盛。”解放后我国抽纱不断吸收民间刺绣工艺的特点,改进图案设计与工艺技巧,并使之具有我国自己的民族特色,产品远销五大洲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抽纱主要产地有山东、广东、江苏、浙江、福建、四川、北京、天津、大连和哈尔滨等。
挑纱是用细纱或亚麻布、棉布等材料编结而成,首先根据图案设计的花纹将底布的经线或纬线抽去,用绣线在上面加以连缀,形成透空的装饰花纹,然后制成所需要的装饰品。
各地挑纱产品均有其不同的风格:
(一)潮汕抽纱
19世纪末,外国的抽纱技术传人广东潮汕地区,人们巧妙地将它与本地传统的潮绣艺术结合起来,创制出了色调素雅、花纹富丽、布局严谨、式样丰富的“潮汕抽纱”。
潮汕抽纱中最令人神往的还是精工高档玻璃纱。潮安县生产的“双风朝牡丹”绣花台布,早在1980年就荣获慕尼黑国际手工艺品博览会金质奖章。这种台布采用进口玻璃纱原料、高级绒线,配上淡雅和谐的四纯色,整幅作品表现了凤凰迎春、百花争艳的景象。
(二)招远网扣
产于山东招远的网扣是用棉线织成每平方英寸三扣、五扣、七扣的不同规格的网片,然后依照图样,用手工在网上精心编织各种花样而成。编织的花纹造型繁而不乱,清秀典雅。这种网扣既有实用价值,又是可观赏的工艺品,可用来做窗帘、台布、沙发靠垫等。
(三)即墨镶边
又称“即墨镶边大套”。1910年,欧洲抽纱制品传人胶东半岛。山东即墨、崂山一带广大农村妇女在吸收意大利的“手拿花边”式样的基础上,结合民间“小扣锁”、“绣花”的针法特点,对工种、针法、图案进行了不断的改进和创新,逐渐衍生形成了一整套颇具地方特色的抽纱工艺针法。
(四)北京补花
“补花”是中国传统抽纱工艺的一种,具有北京民间装饰艺术的特色。补花是从16世纪末盛行的“堆绫”工艺演变而来的。所谓“堆绫”,就是在服装和其他日用纺织品上缝缀各种绫子,组成各种图案,作为装饰。后来革新了工艺,改为以“凤尾纱”布为原料,成为现在的补花。
(五)萧山花边
浙江著名传统手工艺品,因产于萧山县而得名。具有构图严谨、工艺针法多样、编结精细、色彩素雅的艺术特色。产品远销60多个国家和地区。萧山花边的种类,主要有万缕丝(纯棉线)、镶边(万缕丝和织物绣花相结合)两大类,1972年创作的绚带丽花边,是一种富有新意的轻工花边产品,图案丰满、层次丰富,既显工,又显艺,现为萧山花边的主要品种。
(六)烟台抽纱
山东烟台是我国抽纱的传统产区。抽纱于19世纪时由欧洲传教士传人。建国以来,生产发展很快,现有从业人员50多万人,产品销售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品种有雕平绣、威海满工扣锁、乳山扣眼、梭子花边、棒槌花边、手拿花边、网扣、钩针等,工艺技法十分丰富。
二、制作工艺
(一)抽纱的基本针法
抽纱的基本针法,一般分绣、锁、雕、抽、勒、编、挑、补八类。绣、行梗、插办、打子、铺松、垫底绣等;锁——锁边、缠柱、扭鼻、锁眼等;雕——锁的工种完成后,根据图案要求,雕出某一部分,突出纹样形象,本身起缕孔作用,如灯笼扣(起空锁);抽——勒网、绞眼、胡交眼、勒元布、扒丝、苞米花等;勒——抽出的经纬部分,形成网状组织,用线将其勒出纹样,勒工艺包括编结技法;编一编丝、编花,如山东牟平的编罗纱,伞用线编出后再镶拼到布E;挑——指十字挑花绣,北京、四川、浙江等地用此针法较多;补——即贴补绣,如北京贴布绣等。
(二)抽纱工种简介
手工艺由人民创造,从生产生活中产生,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传承。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传承。但面对着汹涌而来的全球化浪潮,如何维护我们自身的文化命脉,保持和发扬自己的民族特性及文化个性,已成为至关重要的课题。本书中具体讲解了一百多项手工艺的历史渊源和制作过程,图文并茂,便于读者了解我国的手工艺文化,进而激发读者对手工艺的关心与热爱。中国手工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含着人类独特的文化记忆和民族情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手工技及制品体现了人们对美的理解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蕴含着人的智慧与创造力。
1.抽丝
抽纱工种中抽绣的一种,是指在布上抽去一定数量的经纱或纬纱,然后再用线绕成各种几何形花纹。其花纹成连续形,可作成带状或网状。带状的一般用作拼缝,或穿插于扣绣的花纹之间。网状的也称“拉眼”,有的用于花蕊或叶间。
2.雕补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