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手工艺文化
3881400000003

第3章 刺绣(1)

刺绣,又称丝绣,是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据《尚书》记载:在四千年前的章服制度中,就规定衣画而裳绣;另在《诗经》中也有素衣朱绣的描绘。到了宋朝,崇尚刺绣服装的风气,已逐渐在民间广泛流行。明朝时期,刺绣已成为一种极具表现力的艺术品。清朝的刺绣品不仅声震国内,而且蜚声海外,吸引了不少国外达官贵人和商人的订购。

中国刺绣主要以江苏(苏绣)、湖南(湘绣)、广东(粤绣)、四川(蜀绣)为主,世称“四大名绣”。四种刺绣各有千秋:苏绣绣工精细,针法活泼,擅长绣猫;粤绣构图丰满,形象逼真,以绣龙、凤著称;湘绣施色鲜明,针法多变,擅绣狮、虎;蜀绣针法严谨、平齐,尤擅绣鱼。

§§§第一节 苏绣:用针如发细者为

苏绣是以苏州为中心的江苏地区刺绣品的总称,它是在顾绣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刺绣的技术上,苏绣大多以套针为主,讲求绣线套接不露针迹。它常用三四种同色线或邻色线相配,套绣出晕染自如的色彩效果。在表现物象时,苏绣常留出“水路”,即在物象的深浅变化中,留有一线,使之层次分明,花样轮廓清晰齐整。经过长期的实践积累,苏绣已发展成为一门品种齐全、变化多端、绣工精细的完整艺术。

一、历史渊源

据考证:苏绣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自春秋时期就已发展形成了一定的规模。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不断发展,宋朝时苏州便因栽桑养蚕的兴盛而成为丝绸之乡。当时城乡手工作坊林立,机房鳞次栉比,刺绣也借机得到空前发展,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此时的各种苏绣品逐渐从日常用品发展为观赏品。

最早有文字记载苏绣的史籍为汉代刘向的《说苑》。文中记载:“晋平公使叔向聘于吴,吴人饰舟以送之……有绣衣而豹裘者,有锦衣而狐裘者,归以告平公。”由此可见,春秋时期吴国的刺绣业已出现,而且比黄河流域的晋国发达。公元223年,吴王孙权曾命人手绣《列国图》,他要求在此图的方帛上绣出五岳、河海、城邑、行阵等图形,后传有“绣万国于一锦”之说。到了宋代,“宋人之绣,针线细密,用线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在苏州瑞光塔中出土的宋代刺绣经袱,绣工精致,昭示着宋代苏绣艺术已具相当高的水平。

明清以来,苏绣在运用针法、色彩、图案、面料等诸多方面逐渐形成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并以“精细雅洁”著称。因其所绣成品的图案秀丽、针法灵活,形象传神,它的技巧特点被世人概括为“平、光、齐、匀、和、顺、细、密”八个字。清光绪年间,刺绣艺术家沈寿(原名沈云芝,字雪宦)吸收西画光影手法中的“肖神仿真”于刺绣之中,创新出“仿真绣”法。她绣制的《意大利皇后爱丽娜绣像》、《耶稣绣像》、《美国名优倍克绣像》等作品参展于美国后逐渐产生轰动效应,名震绣坛。1914—1921年,沈寿在“南通女子刺绣传习所”任总教习期间,由她口述、张謇记录编著的《雪宦绣谱》中全面总结了沈寿的刺绣技法,详述了18种基本针法操作要领及其运用,是中国刺绣史上第一部阐述绣艺技法与理论的专著。

1949年以后,除苏州外,南通、无锡、扬州、常州等地也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刺绣产业。但苏绣传统绣种的绣法仅只有平绣、单面绣、乱针绣等10余种。1955年,苏州市由老艺人朱风指导、李娥英等青年艺人挖掘研究,恢复了北宋时期失传数世纪的“双面绣”技法,继而绣制成了正反两面纹饰色彩相同、均具观赏价值的双面绣屏风—《五彩牡丹》。自此,“双面绣”又成为当代中国苏绣艺术欣赏品中的特色代表品种。

二、制作工艺

(一)苏绣制作工具

1.绷框。分为手绷、卷绷两种。

2.绷架及三脚凳一副。

3.站架。

4.剪刀。

5.针。最细者为羊毛针,为明代朱汤所创;其次为苏针,针身匀圆,针尖锐而针鼻钝,不易伤手。

6.线。有花线、纱线、金线、银线及绒等。

(二)绣制程序

1.选稿。绣稿的来源大体有两种:一种是专为刺绣而作的画稿,另一种是选自名家的作品,像国画、油画等。

2.上稿。上稿前,先要审查拟用的画稿,根据画稿的内容和题材考虑绣种、针法,以及选用哪一种质地的底料。

3.操作。刺绣是一种艺术性的劳动,它要求刺绣者懂得一些基本的画理,以及耐心细致的劳动态度和持之以恒的精神。

4.成品。绣件在完成之后,可以用熨斗熨平,以使其光滑伏贴,但精品除外。

(三)苏绣的主要针法技巧

苏绣非常注重运针变化,目前常用针法从原来的10多种增加到目前的四五十种,如:齐针、打点、戳纱、接针、滚针、散套、施针、虚实针、乱针、打籽、擞扣针、集套、正抢、反抢等。

齐针是各种针法的基础,其线条的特色是排列均匀、齐整。

乱针是利用直针将长短、参差不齐的直线以横斜线条交叉重叠。它的特色是线条在掺合后仍能保留多种色线的固有色,色线掺合的次数不受局限,直至光、色、形都符合要求为止。

滚针要求针针紧贴而绣出条纹,这种针法绣出的线条转折比较灵活,无论绣直线还是曲线都比较恰当。

打籽是苏绣中的传统针法之一,主要用于绣花蕊、花心和花篮等静物。

苏绣讲究花线的粗细,一根花线的1/2粗称“一绒”,1/16粗称“一丝”。“劈丝”即将一根花线分为若干份,它重在注意合理用线和丝理的变化。劈丝还根据不同的布质、色彩及题材,灵活综合运针,而日.花线劈丝粗细的合度,可充分表现物体形象的质感。如:绣金鱼鱼尾,用线要细,排针要虚,才能体现轻薄、透明感;绣鱼身线条就要略粗,排针密,A—能表现浑厚感。又如绣石头、老树梗等,线粗且排针不必过于均匀。

(四)苏绣针法分类

1.直绣

(1)直针:形体完全用垂直线绣成,线路起落针在边缘,全是平行排列,边齐整。配色是一个单位一种色线,没有和色。针脚太长的地方就加线钉住,后来就演变成“铺针加刻”的针法了。

(2)缠针:是用斜行的短线条缠绕着形体绣作,由一边起针到另一边落针,方向是一致的。

2.盘针

盘针是表现弯曲形体的针法。包括切针、接针、滚针、旋针四种。其中切针最早,往后发展到旋针。

(1)切针:也叫“刺针”。针与针相连而刺,第二针须接第一针的原眼起针,针迹要细如鱼籽。

(2)接针:直针线条可以拉长,但因太长线松而会抛起;切针可以延长线条,但会露出针脚。

(3)滚针:也叫曲针,针针逼紧而绣。第二针插入第一针中偏前些,把针脚藏在线下,第三针接第一针针尾偏前些,下面以此类推。

(4)旋针:是用接针或者滚针的方法盘旋而绣的一种针法。绣的时候,顺着形体回旋的纹路用短针盘针,其绣出的纹路匀密而不露针脚。

3.套针

(1)单套:又名平套。其绣法是:第一批从边上起针,边口齐整,需留一线空隙,以容第二批之针;第二批在第一批中落针;第三批需转入第一批尾一厘左右,尔后留第四批针的空隙;第四批又接人第二批尾一厘左右……依此类推。

(2)双套:双套的绣法与单套的绣法相同,只是比单套套得深,批数短。具体针法为:第二批接入第一批314处,第三批接人第一批1/2处,第四批接入第一批1/4处。

(3)木梳套:其绣法和单套相同,但比单套松稀。它是在第一批出边后,使第二批在第一批一半处落针,每隔一线套一针,第二批接入第一批尾的一厘远,在第二批留下的空隙中插入。

(4)集套:其绣法也如单套,但外口的第一批针多,绣一批少一批针数,绣到最后,周围的线路全集中在一个眼中,批批相覆,犹如单套。

(5)偏毛套:是绣鸟毛的套法,也就是绣片毛的套法。其方法是:根据片毛的纹路进行套绣,套法和双套相同,只是线条略有长短。因此,也有人称它为“长短套”。

(6)活毛套:是绣兽类用的针法。其套法有两种:一种是先平绣三针,然后在第三针上加上一个交叉针。这种绣法有一定的规律,一般都是一组一组绣上去的。第二种是以动物的形状转势,图案的绣法是里面紧,外面带有放射形,由外向内绣,第二批套上的线覆在前一批线路的一半处。也有用两种绣法一起绣的。

4.擞和针

这种针法是长短针参差互用的,后针从前针的中间穿出,边口不整齐。这种针法有调色的长处,可用来绣人物和动物。

5.抢针

抢针又叫戗针,是用短直针顺着形体的姿势,后针紧贴前针,一批一批地跟上去的针法。这种针法是由直针延续而来的。

6.平针

(1)平针:是用金银线代替丝线的绣法。其方法是先将金线或银线平铺在绣地上面,再用短针扎上,每针距离一分到一分半,依所绣纹样回旋填满,有两、三排的,也有多排的。

(2)钉线:钉线是用一种特制的细色线(也叫棕线或包根线)代替金线的绣法。其绣法和平针相仿,但因为它的线色多,所以能绣的图案也比平针广得多。

7.散错针

散错针是以多种针法变化运用,达到色彩明暗、浓淡适度,使所绣图案达到形象逼真的效果。

8.施针

施针是一种独特的针法。它要求疏而不密,活而不滞,参差不齐。

9.辅助针

这类针法不是独立绣形体的针法,而是为了增强所绣景物形似程度和神情的生动性而采用的辅助性针法。归人这一类的针法有:辅针、扎针、刻鳞针等。

(1)辅针:在需要用施针、刻鳞针时,先用长直针刺绣,使之满如平绣的针法。

(2)扎针:扎针适宜绣鹤、鹭、鹰、鸡、鸦、鹊等的爪部。绣时先用直针,再把横针加在直针上面,如同扎物,最后扎成鸟爪的纹案。

(3)刻鳞针:它是绣制有鳞状形象的针法。如扎鳞、抢鳞、叠鳞、施鳞等。

§§§第二节 湘绣:层次分明花样齐

湘绣是我国四大名绣之一,起源于湖南民间刺绣,有2000年以上的悠久历史。湘绣主要以纯丝、硬缎、软缎、透明纱和各种颜色的丝线、绒线为主绣制而成。其特点是:构图严谨,色彩鲜明,各种针法富于表现力,通过丰富的色线和千变万化的针法,使绣出的人物、动物、山水、花鸟等具有特殊的艺术效果。湘绣非常注重刻画物象的外形和内质,即使是一鳞一爪,一瓣一叶也丝毫不懈怠。

湘绣在配色上善于运用深、浅灰及黑白色,加上适当的明暗对比,很大程度上增强了质感和立体感。在构图上,它能虚实结合,善于利用空白突出主题,从而造就了湘绣水墨画般的素雅品质。

一、历史渊源

湘绣是在湖南民间刺绣的基础上,吸取苏绣和广绣的优点发展起来的。早在战国时期,湘绣就已有了较高的艺术水平,是当时进贡宫廷的重要贡品。1972年,在长沙马王堆发掘的西汉墓中,出土的湘绣物件中有41件刺绣衣物和一幅装饰内棺的铺绒绣锦。其中绣品上的图案有10余种,绣线均为未加捻的彩色散丝,色相多达18种。在刺绣的针法上,则采用了连环针、齐针(或平针)、接针和打籽针等多种手法,使绣品产生针脚整齐、线条洒脱丰富、图案多样的特点。从绣品上可以看出当时绣工的技术非常娴熟,且功底扎实。

到了清朝年间,湘绣技法已遍及湖南广大城乡,处处可见“母友相传,邻亲相授”的传艺、学艺场面,特别是长沙一带,湘绣还成为了家家户户的农副业。许多农村妇女在劳作之余,不仅用绣针和彩线来美化生活,而且开始把绣花作为谋生的一种手段。

20世纪上半叶,湘绣的艺术水平得到了空前的提高,表现手段更加丰富和细腻。另外,湘绣更因其绣的写意山水,受到国内外人士的高度评价和喜爱。

二、制作工艺

(一)湘绣技法

为追求逼真的效果,湘绣强调对色彩自然渐变的处理。为配合这种要求,采用了“参针”法。

“参针”是相对“齐针”而言,俗称“乱插针”,是指根据绣面的光色需求安排针法。此针法没有固定的套路,而是依据变化而定。

接参针:是一种用来处理颜色由深到浅或由浅到深的针法,特色是在针路衔接处互相交错、参差不齐,但搭线不长。

拗力参针:是用来处理斜纹排列的针法,丝线在绣面两边呈反向平行,达到产生不同反光的目的。

其他还有直参针、横参针、毛针等等,用来处理绣线的垂直、水平或参差不齐之需要。

湘绣的“绝招”要数20世纪下半叶出现的“双面全异”绣。这种绣法将设计的巧妙和针法的变化结合得惟妙惟肖。绣工可以在同一底料的正反面刺绣画面、色彩、针法都不相同的绣品,这是刺绣技艺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第三节 苗绣:以针代笔传风情

苗绣是苗族人民以勤劳和智慧创造的一门艺术,被世人公认为最精美的刺绣技艺。苗绣不仅形式多样、工艺精湛,它里面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亦让其大放异彩。没有文字的苗族,天才地运用了苗绣中挑绣的绘画功能来描绘原始图腾、记述历史、再现风情民俗、寄寓精神向往。苗绣作品以前多用于礼品馈赠,而现在人们则常用它来装饰家居。

一、历史渊源

苗绣历史源远流长,它是苗族妇女长期以来共同创造、世代相传而形成的,唐朝以后的历代史籍中均有不少记述。苗绣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它是中华民族文化中不可多得的重要组成部分。唐朝时,有关东谢苗族刺绣织锦技艺的记载有很多,如关于黔东清水江苗族刺的“锦衣”和绣的“苗锦”的描述。此外对贵州、云南、川南、湖南、广西各地苗族绣花、织锦,各种史书及地方志中多有记载。可见刺绣织锦是苗族人民美化生活不可缺少的工艺,是人们一种爱美的体现。

苗绣作品中常以优美的水波纹、起伏的山脉纹、太阳星芒纹、蝴蝶纹等来表达民族迁徙、生命崇拜、宗教信仰和神话传说的意蕴,再现苗民族生息繁衍的历史。传统苗绣传授的方式大多都是母教女、姐教妹,基本上没有拜师学徒的习惯。

二、制作工艺

(一)苗绣针法

苗族刺绣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技巧。针法很多,如平绣、辫绣、结绣、缠绣、绉绣、贴花、抽花、打子、堆花等十多种。图案有:视为吉祥的麒麟、龙、凤以及常见的虫、鱼、花卉、桃子、石榴等;颜色多为大红、水红、紫红、深蓝、浅蓝、深绿、浅绿、橙黄、深黄等。一般以绸缎作底,绘上或贴上图案,因此剪纸就成了刺绣妇女们必须掌握的一种同步技术。

平绣是苗绣中运用最广的一种绣法。它的针法特点是“针并针”,此绣法简单灵巧,绣面光洁平滑,适于绣制细碎的花鸟鱼虫。

辫绣是先将8或12根彩色丝线编成“辫子”,然后将其回旋满缀于底布成花。

结绣是在插针后,把线在针头挽数个结,然后抽针,如此反复。

挑绣是按底布的经纬纹有规则地挑制成各种几何图案和变形花鸟、蝴蝶等。此针法要求构图平衡、对称。

贴绣是用绸缎等材料剪成各种形状的小块,然后拼贴于布底,组成花纹图案,并用丝线锁边而成。铁锈而成的图案粗犷大方,常用亍面积较大的花纹。

绉绣是像辫绣一样先将各色丝线编成辫,然后按构图的需要有机绉缩构成花纹图案。

劈丝绣是先将本已细微的丝线再劈分成若干股,然后再穿针引线绣制各种图案,使之更加精巧、细腻。

(二)苗绣的特点

1.色彩鲜艳明快。苗绣中多以红、绿色为主,辅以其他颜色,而且花纹稠密,色彩艳丽浓烈、富丽堂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