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父母会赏识,孩子最优秀
3876800000009

第9章 为何传统教育失灵了(1)

中国古老的文明也受到封建礼教的羁绊,“棒槌底下出孝子”的说法已深深地根植在许多家长的潜意识中,家长认为打孩子既简单易行,又可立竿见影地看到孩子的变化,同时宣泄了自己的情绪。殊不知,这种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既显示自己的无能,也是典型的拔苗助长,它的直接后果是摧毁孩子的自信。

一、解开教育的谜团

能否把教育奥秘概括成一个字

婷婷出名后,全国数百家报刊都作了报道,于是全国各地前来取经的人络绎不绝,令我应接不暇。印象最深的是来自合肥的一个家庭,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还有那个小宝贝,一家七口全部出动了。我被他们的诚挚感动,毫无保留地讲了一整天,恨不得把心掏出来,目的是与他们多分享一些教育“宝藏”。

可任凭我讲得口干舌燥,他们的眼里仍充满了疑惑。

他们离去的时候,都用无比羡慕的目光看着婷婷,仿佛在说:“你周弘福气多好啊!生了个神童,我们要是也生个神童该多好!”

此刻我才感觉到,有些东西似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把心中的奥秘与别人分享,比登天还难。但我坚信,宇宙的潜能蕴藏在每个孩子的生命中,我不愿意看到一个个孩子的无限潜能被泯灭。这种强烈的信念,使我换一个角度来思考。不是说越是真理越明了,越是大道越简捷吗?

既然教孩子学说话的方法是人世间最好的教育方法,我能不能用一个字把其中的奥秘揭示出来,让所有的家长一听就懂,一学就会?

找到了,我终于找到了

地球覆盖着绿色的树木,一棵树孕育在一粒种子里,平凡的真理往往包含在一粒小小的种子。

1991年元旦过后’我突然收到了著名儿童文学家杨臻老师的一封信’

他说他看了我们的材料后兴奋异常,想把婷婷培养成世界一流的作家,并让我写一本书,总结教育女儿的奥秘,以造福所有的家庭。

一个苦苦挣扎了十年的聋儿家长,此刻的心情常人是无法想象的,我兴奋地拿着信往家里跑,一种从未有过的体验涌上心头,我尝到了心口发的。

怎么个甜法?像一股凉风沁入心扉,心头发痒,忍不住想哈哈大笑。

当晚,我躺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用一个什么样的字高度概括成功的奥秘呢?想啊想……脑海里出现了电影芙蓉镇里的一幕情景。

“文革”期间,一位忧国忧民的老支部书记感到前途迷茫,喝醉酒后在空旷的田野上发酒疯,手里抱着酒瓶,踉踉跄跄,嘴里重复着两句话:

“完一了!没完!”

一讲“完一了”,就倒在地上,好像断了气。一讲“没完”,就立即站起来,眼里露出必胜的光芒。然后又“完一了”,“没完”,“完一了”,“没完”……突然我脑海里好像有一道闪光划过,豁然开朗。

找到了,我终于找到了!

原来成功的奥秘源于家长的一种良好心态,源于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时,所有的家长在心灵深处都是绝对地、无条件地、百分之百地坚信自己的孩子一行。

家长拥有两个“宝藏”

在孩子学说话、学走路时,家长是天才的教育家。家长本能地拥有两个“宝藏”,即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时的正确心态:孩子学说话时承认差异一导致差异缩小;孩子学走路时允许失败一导致不怕失败。

由于坚信孩子“行”,在孩子学说话时,家长就能承认差异。说话早的孩子行,说话迟的孩子也行。不仅承认差异,而且欣赏差异。

由于坚信孩子“行”,在孩子学走路时,家长就能允许失败。孩子不小心跌跤后会遭到家长的斥责吗?世上有没有这种家长?绝对没有。孩子学走路时,哪怕跌10次跤、100次跤、1000次跤,家长都会鼓励孩子站起来。

家长教孩子学说话的奥秘在于承认差异。

孩子学说话时,家长应承认孩子间的差异,并尊重差异,甚至欣赏差异。中国有句俗话:“贵人语迟。”

安徽有个小男孩三岁半时还不会说话,爷爷奶奶安慰孩子的父母:“没关系,据说乾隆皇帝四岁才会说话。”

三岁半不会说话不要紧,说不定还是贵人呢!家长之所以尊重差异,是因为家长心中始终坚信一个“行”字。坚信孩子会开口说话,坚信自己能够教会孩子说话。

家长承认孩子“行”的心态,源于祖祖辈辈实践的结果,相信所有的孩子迟早都会说话。只是随着孩子的成长,随着时代的激烈竞争,对人的要求越来越高,家长把所有的期望都强加在孩子身上,越来越不能接受和容忍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之间的差异。

家长在否认差异的同时,对孩子的要求也苛刻起来。这种感觉便迫使家长盲目地追赶。在追赶的同时,伴随着哀愁、指责、抱怨、贬低,想尽一切办法刺激孩子,其结果是适得其反,差异越来越大,因为教育被扭曲了。

其实,我们在遇到困难时,不妨把眼光投向大自然。

阳光、空气、水、花草、树木,共同构成和谐的、美好的自然界,大自然不因为花不如树实用、草不如树高大而冷落了花与草,从而抱怨阳光、空气和水的“不公”。

大自然承认花、草、树之间的差异,承认阳光、空气和水的不同作用。

它知道花有花的美丽,草有草的幽香,树有树的伟岸,它不要求草长得如树般高大,也不要求树如花般美丽,于是树便是树,花便是花,草便是草。

教孩子学说话时,家长都很宽容。当孩子第一次把水说成“堆”时,父母欣喜若狂,认为自己的孩子如此聪明,已经懂得表达自己的要求,幸福感随着“堆”字慢慢延伸。没有一个母亲在孩子把水讲成“堆”时,会教训孩子:

“毛毛啊,四岁了才开始说话,人家隔壁小宝宝八个月就开口说话了,你好意思说,我还不好意思听呢!”

“来,毛毛既然开了口,咱们笨鸟先飞,妈妈要对你高标准高要求,喝水要跟妈妈讲‘妈妈,请给我一杯水喝好吗’,讲不清楚就不喜欢你,讲不完整就打你。”

世界上有没有这样的妈妈?绝对没有,没有一个母亲会这样要求孩子。

孩子正是在“行”的环境中,说话越来越清晰,词汇越来越丰富,慢慢学会了说。

可是等到孩子长大了,大人的宽容对孩子来说,慢慢成了一种奢侈,尤其是面对分数的时候。家长开始怀疑孩子不行,孩子潜意识中也在怀疑自己不行,于是父母遗失了自己的“宝藏”。

此时的父母都像一座座大山

风和日丽,天高云淡。

在市民广场的草坪上,一个孩子在父母的鼓励下学走路。

孩子摇摇晃晃地迈开步。

一步!两步!三步……哦,跌倒了。

宝宝不哭,宝宝真勇敢,站起来。

又迈开小步,一步!两步……再跌倒,再爬起。

孩子天真的小脸是那么专注,爸爸妈妈是那么欣喜,这是一幅美妙和谐的画面,也是一个妙不可言的教育场面。

所有的孩子在家长的赞许和鼓励中,学会了走路,在大人营造的宽松环境中,幸福成长。

家长允许失败的态度源于家长坚信一个“行”字。坚信孩子跌倒了会自己爬起来,坚信孩子总有一天会坚定地迈出第一步、第二步。家长的坚信反映在行动中、笑容里。孩子被感染着,汲取着这种心理养分,轻松舒展地成长。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孩子在享受失败。正是这种允许失败、不怕失败,使孩子走向成功,在教孩子学走路时,父母都像一座座山,总给孩子无尽的力量,失败是每个孩子必须面临的人生课题,而孩子如何面对,反映了家长的心态,越是宽松的成长环境,孩子越不怕失败;而越是苛刻的成长环境,孩子越怕失败,孩子有一种小乌龟心态。好奇的小乌龟把头从龟甲中伸出来时,如果很安全,它便自在好奇地观察着外部世界;一旦有危险情况,头便马上缩了回去。如果每次伸出来时遇到的都是危险,久而久之,它便再也不敢把头伸出来了。相反,如果每次伸出来时都是平平安安,久而久之,伸出来的头便不会轻易缩回去,因为它获得了安全感。

预约失败

家长不仅应让孩子不怕失败,还应该鼓励孩子尝试失败。小姑娘刚学溜冰,小心翼翼,战战兢兢,但还是摔得四脚朝天。女孩伤心地坐在地上,泪眼汪汪地看着别人优美的姿势。

这时候,一个小帅哥滑到小姑娘面前,将她扶起来,亲切地对她说:

“小妹妹,溜冰要不怕摔跤。这可是一项从摔跤中走向成功的运动。从现在起,你准备好摔50跤,然后你就会溜了。”

小姑娘问:“真的吗?”

男孩肯定地点,存头。

于是小姑娘坚定地站起来,迈开了步。

一跤,两跤……每跌一跤,小姑娘的眼睛便亮一分,因为她知道,失败越多,就意味着离成功越近了。

数到21跤的时候,小姑娘便再也不用往下数了。

真的很高明,预约失败。接受并享受失败,孩子就不会被失败绊倒,孩子就能透过失败看到成功,透过黑暗看到光明。任何努力都需要一种动力,一种光明目标的指引。

孩提时,家长给孩子不断地灌输这种观念,孩子便会慢慢调整面对失败的态度。

预约失败比允许失败更进一步。预约失败好比是打预防针,而允许失败已经是治疗了。

二、父母的心理走势图

为什么家长觉得孩子小时候“行”,却觉得孩子长大后“不行”呢?

原因在于家长的心态失衡了!

孩子学会了说话,学会了走路,但随着孩子慢慢地长大,家长的眼光也变了,逐渐遗失了曾经拥有的“宝藏”,取而代之的是望子成龙心态下的贪。贪婪导致家长急功近利,采取违反生命成长规律的教育方法,对孩子进行拔苗助长,“不行”也让你“行”,强求一律,于是孩子痛苦的学习生涯开始了……家长都知道,让庄稼茁壮成长要改变土壤环境,没有哪位农民会去拔高庄稼,那样看上去庄稼长高了,但生命很快也就枯萎了。

孩子精神生命的成长也有它自身的规律。正如一位哲人所说:“每个人并不是一生下来是一棵树。生下来时只是一粒种子,必须成长到会开花的点,那个开花才是每个人的满足和达成。”

就像夏天池塘里的荷花,开花有早有迟,但每一朵花都是美丽的,不会因为花开得迟就抹杀了生命的美丽。千姿百态是大自然万物生长的规律。

在孩子小时候家长承认差异,以后就否认差异,往往拿别人孩子的长处与自己孩子的短处相比。比到最后,自己的孩子一无是处,孩子怎么努,在家长里都不如别人家的子。

盲目攀比造成失落,失落导致恨铁不成钢。心想别人行,你为什么不行?家长的心态失衡了,由允许孩子失败转变为不允许孩子失败,结果孩子更害怕失败。孩子的志气一天天消沉下去,总觉得压抑,自信和自尊没了,这对孩子的打击是毁灭性的。

女儿被评为全国十佳少年后,朋友给我寄了一本《中国少年之星》,我原想看一看激励自己,可才看了一半心就凉了一大截,“人家的小孩那么好,婷婷完了!”

脑子里老想着别人的优点,眼睛里总盯着婷婷的缺点,怎么看都觉得她不够好,开始怀疑自己的孩子。我好不容易把心态调整过来以后,问别的家长有没有这种感觉时,他们说:“一点不错。我们一看哑女都能成神,觉的子了。”

比的结果破坏了好孩子的感觉,孩子不相信自己有优点。其实孩子是大人的一面镜子,孩子的缺点都是大人造成的,大人要面子,怕丢面子,剥夺了孩子自由发展的权利。当孩子不如己意时,从恨铁不成钢发展到拔苗助长,结果是摧毁了一棵棵良好的幼苗,破坏了一个个好孩子的感觉。

应该说,学生感受竞争的压力是历史的必然。一个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大林,就要有竞争,竞争就需要高!精!尖人才。但关键是让孩子理解竞争的意义,从内心产生竞争的愿望,培养良好的心态和健全的人格;要教会孩子启动发动机,而不是推着孩子走。

在孩子学说话、学走路时,父母在教育上很富有,后来父母逐渐遗忘了“宝藏”,因为父母心态失衡了,觉得孩子“以前行,现在不行”。

导致家长认为孩子“不行”的原因之一是贪。

小学课本里有一篇《渔夫和金鱼》的文章,讲述了一个老太婆贪得无厌的故事。让她当贵夫人不行,她要当女皇;让她当女皇不行,她又要当海上霸王,还要金鱼做她的仆人。到头来还是一个穷老太婆,还是那间破草屋,还是那个破木盆。

而有的家长恰恰在孩子面前扮演着老太婆的角色。

家长“贪”的心态表现在对孩子的过高期望上,尺杆架得过高,让孩子怎么跳也够不着。孩子刚上学,就恨不得他拿全班第一。一门第一不行,还要门门第一;一次第一不行,还要次次第一;全班第一不行,还要全校第一;全校第一不行,还要全区第一……孩子在家长不断提升的目标中,越来越累,心力交瘁,最后不是在沉默中爆发,就是在沉默中死亡,浙江金华中学生徐力重锤打死逼他考前十名的生母,不就是血淋淋的一例。

贪婪导致父母急功近利,采取违背生命成长规律的教育,拔苗助长,“不行”也让你“行”,强求一律,苦苦相逼,一个“逼”字使孩子走上痛苦的学习生涯……农民都知道,要让庄稼茁壮成长就要改良土壤,没有哪位农民会去拔高庄稼,那样看上去庄稼长高了,但叶子很快黄了,生命很快枯萎了,但是,太多的父母在教育孩子时都会拔苗助长,只问庄稼高不高,不管叶子黄不黄!

有的父母会说:“庄稼和人不一样,庄稼一拔就死,孩子不论怎么逼,还是长得白白胖胖的,没有任何危险。”

错!我要大声疾呼一庄稼不能拔孩子不能逼!

人与人有形生命的差异是有限的,而无形生命的差异是无限的。小时候都是父母眼里的神童!心中的太阳,为什么长大后,有的是流芳百世的伟人,有的却是庸俗市侩的小人!父母拔掉的是孩子无形生命的根一看不见的精神生命的根拔掉的是每个孩子生命中最宝贵的自尊和自信!拔掉的是好孩子的感觉呀而逼出的是自卑,是自暴自弃,是坏孩子的感觉!

孩子精神生命的成长有它自身的规律,如同大自然中万物生长的规律。

夏天池塘里的荷花,开花有早有迟,但每一朵花都是美丽的,迟开的花也许更美。

如果逼还解决不了问题,家长们往往会使出“看家本领”。有一天,我在路上骑自行车,刚好听见一段有趣的对话。

一位母亲神秘地对一位父亲说:“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教育孩子的奥秘我终于总结出来了,就是一个字。”

我赶紧蹬车跟上去,想听听是哪个字。“打!”那位母亲嘴里发出一个掷地有声的字。

“如今的独生子女,家长总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上怕摔了。搞了半天还是老祖宗说得对,不打不成材。千真万确,至理名言。”

“我也打,但好像效果不理想。”那位父亲谦虚地向那位母亲请教。

“不是没效果,而是你心太软,拳头像棉花一样软弱无力。只要打到位了,效果就出来了。连老师都说,孩子成绩都是逼出来的。学习不好,回家挨顿打,成绩就上去了。”

“第一次打孩子时,孩子惊恐的眼睛好像受到惊吓的小鹿,流出痛苦的眼泪,我的心受不了。”那位父亲心有余悸。

“你要理直气壮地和孩子讲,我打的不是你的人,而是你的缺点。”那位母亲心安理得地介绍经验,令人听得心里一阵发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