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父母会赏识,孩子最优秀
3876800000008

第8章 如何激发孩子的潜能(3)

我对女儿使用最多的手势是竖大拇指,在女儿心中,大拇指就是“你真棒”、“真行”的意思,就是一道金色的阳光。

在我办的南京婷婷聋童学校里,每个老师都学会了对孩子竖大拇指,两三岁的孩子学会的第一个动作就是竖大拇指,向同伴表达自己的欣赏和爱。每个老师给学生批作业的时候,总要画个神采飞扬的大拇指,赐予孩子力量。

427令人遗憾的是,许多家长根本不会对孩子竖大拇指,结果大拇指的肌肉也随之萎缩了。

有一次,我在一所少年工读学校作完报告后,一位母亲满面羞愧地站在我身旁,泪痕还留在脸上。

“周老师,您千万别走,听我说两句话心里话,好吗?”

“怎么了?”我同情地问。

“如果早几年听您的报告,儿子就不会进工读学校了,我那时不知道竖大拇指。”母亲的眼泪已流出来了。

“你竖什么?”我追问道。

“为了让儿子专心做作业,我们连哄带吓什么招数都用过了,就是没办法。只有最后一招,儿子做作业时,我和他父亲轮流拿一把刀在他面前晃来晃去,以此相逼,哪知不但没有把学习成绩逼上去,反把儿子逼进了工读学校。现在真是悔恨交加。”

一个动作胜过千言万语,不同的动作,效果却有天壤之别。

“太好了,除了……”与“太好了,但是……”

十几年前,我从书上读到美国的一种自然教学法。只要是孩子乐意做的事,家长、老师的评价永远是这个句式:

太好了,除了不对的地方;太好了,只少数了两个;太了,了道;太好了,只不过把“水”讲成了“堆”(dui),

当时我百思不得其解,如今终于明白了其中的奥秘。为什么“太好了”的评价对孩子有着如此神奇的魅力呢?

其原因在于不管孩子表面上多么骄傲,内心都是脆弱的,弱小的生命常常担心自己不行。一句“太好了”,仿佛是春雷一声响,孩子吃了个定心丸,情感闸门一下子全部打开。你接着乘虚而入一“除了不对的地方”,孩子就听得进去,容易接受。

此时孩子的生命处于一种舒展开放的状态,“太好了”,今天美好,明天更美好,生命在这种状态下茁壮成长,而现在有些家长,就怕孩子翘尾巴,教育孩子时第一句话往往是:妈妈不得不承认,你的优点还是有一点点,但是……一个“但是”,后面全是缺点,滔滔不绝,仿佛在介绍系列产品,潜台词就是“太糟了,除了对的那一点点”。孩子一听这种话,情感闸门全关。难怪孩子嫌父母唠叨,孩子此时的生命处于封闭状态,就像小乌龟一下子把头缩了回去,刀枪不入,把家长的千言万语当作耳旁风。

多少家庭教育的误区就是从这个不当的评价开始的。我的手边有一封家长来信。这位家长写道:

我以前教育孩子的方法简单、粗暴,打骂是我的唯一手段,导致孩子离我越来越远,学习成绩直线下降。听了你讲的十道题只对了一道题的例子后,我触动很大,并照此去做,果然有效。

前几天,我检查孩子的作业,发现五道题仅有一道题做对了,我又情不自禁地举手挥向孩子。突然,你关于‘抱怨只能使孩子变得越来越坏’的声音在耳边响起,于是,我放下手,立即转换话题。

“孩子啊,这道题很难呀,你竟能做出来,真不简单。我相信你后面四道题也能做出来。”

孩子在我信任的目光中,信心大增,很快做好了其余四道题。

“考了多少分”与“心情好不好”

现在有的家长下班回家,见到孩子时,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考了多少分?”考得好,“肯德基”;考不好,“皮带炒肉丝”即惩罚孩子,

美国家长见到孩子第一面,常用语是:“宝贝,今天有什么发明?”于是孩子滔滔不绝地讲起来。也许只是学会了一种搭积木的方法,也许只是知道了一种昆虫的名字,在大人眼里微不足道的事,在孩子的心目中却不亚于哥伦比亚发现新大陆。聪明的美国家长在倾听中塑造了孩子对于创造的兴趣,我见了女儿,第一句话总是问她心情好不好,感觉怎么样,如果女儿心情不好,说明她无形生命有结,我会千方百计地帮她解开,孩子有形生命划了一道口,会引来家长关注的目光,心痛得不得了;而孩子无形生命受伤的时候,家长更应该小心呵护。我始终让女儿觉得心里热乎乎、甜丝丝的。孩子的心结打开了,心灵舒展了,她就会欢乐而轻松地飞,否则就只能痛苦而缓慢地爬。

关注孩子的心情,孩子才会把你当作真正的好朋友,愿意和你分享欢乐,分担忧愁。

“好消息”与“烦死了”

好奇是儿童最珍贵的感觉之一,失去好奇心的孩子就会对一切感到平淡而麻木。孩子的好奇心得到满足时,就会对生命充满激情。激发和唤起好奇心是提高孩子兴趣的好方法。然而家庭中经常出现的镜头是,父母正忙着烧菜做饭,孩子总是在面前问个不停:

“爸爸,这是怎么一回事啊?”

“妈妈,那是为什么?”

这时家长往往不耐烦,皱起眉头:“烦死了,去去去,大人忙小孩不要打岔!”

一下子,就把孩子的求知欲破坏了。

当父母忙完家务来教育孩子时,孩子的疑问已经消失了。这时家长却来一番“激励。”

“你看,隔壁的东东会背那么多古诗,楼上的莉莉已会加减运算,楼下的艳艳电子琴弹得多好!而你呢?一天到晚就知道玩,长大有么出?”

孩子此时能有多少兴趣学习呢?

每个儿童的脑海中都有着无数个不断变化的问题。同样一个问题,在孩子感兴趣时,几分钟就能教会;而孩子毫无兴趣时,往往几个小时甚至几天也教不会。

为了使女儿天天生活在无限新奇、激动和喜悦之中,我又告诉女儿一个哲理:“对于一个聪明的人来说,每一天都是一个新的生命。”以唤起女儿对生命的热爱。

难怪婷婷常常充满深情地说:“爸爸妈妈,我多么感激你们生下了我,给了我最美好的生命。”

1987年年初,我们乘轮船去上海,婷婷第一次坐轮船,好奇不已,在轮船上跑上跑下,嘴里不停地问为什么。

午饭后,我带婷婷到船尾观看长江景色,几百只江鸥在船尾飞翔盘旋,姿态万千,悠然自得。婷婷乐得手舞足蹈,我趁机让女儿仔细观察,把此情景画下来给爸爸看,女儿满口答应。

回去后,婷婷的创作激情就迸发出来了,很快画了一幅《轮船江鸥图》。轮船画得一般,江鸥可画活了,姿态各异,用婷婷的话来说:“有的江鸥在天上飞,有的江鸥在喝水,有的江鸥在捉鱼。”

儿童那种强烈的兴趣所爆发出来的能量真令人惊讶不已。怎么抓住时机调动孩子的学习热情,怎么鼓励孩子的创作热情,是不是值得家长们认真反思一下呢?

“泼冷水”与“发动机”

孩子在什么状态下学习效果好呢?

人脑好比一台发动机,学习前,应该让孩子的大脑进入发动状态一兴奋愉悦的情绪中。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许多父母都把教孩子学说话时的快乐感觉本能地忘却了。

看,父母在给孩子辅导功课时常说:

“毛毛,怎么站没有站相,坐没有坐相,给我坐好!”

“手往哪儿放?脚怎么总是动个不停?”

“头怎么总是东倒西歪?眼睛怎么到处乱望?我看你真不是块读书的料!”

姿势倒是符合标准了,可大脑的发动机却已熄火,注意力也不知跑到哪里去了,而我每次都要点燃女儿的学习发动机,使她异常兴奋,甚至忘乎所以,学到高潮时她竟会激动得爬上桌子,或高兴得转动椅子……可注意力却绝对集中,兴趣之火越燃越旺,最令我感动的是,每次睡觉前婷婷总要大声喊:“乌拉!我又学到了许多知识,爸爸我太感激你了。”然后吻我一下,很快进入甜蜜的梦乡。

如何调动情绪,我还有一个法宝,就是学习前先花几分钟,让孩子回忆最欢乐、最成功、最幽默的往事。比如与同学拜干姐妹的情景;背出圆周率小数点后1000位的心情;爸爸打五角星,从一个打到5000个的幽默,等等。眼看着女儿越来越兴奋,大脑渐渐进入最佳状态,学习随即开始我在教女儿时特别注重幽默。我印象最深的电影是少爷的磨难,还记得那个叫阿根的仆人吗?胖胖的身体、小小的眼睛,长得特逗人,以至一提到阿根,婷婷总是笑个不停。

于是在学习时,我俩常进行“谁是阿根”的比赛,谁一输,对方就一边拍他的肩膀,一边喊他:“阿根、阿根……”有时竟笑出泪来。每阵大笑,都让我们感到浑身更舒服,头脑更敏捷,难怪婷婷常说:“这样学习太好玩了!”

这种学习方式不仅使女儿乐于学习,而且培养出了幽默感。

一次,蔡老师让婷婷吹一段“牛皮”,婷婷灵机一动,说道:“有一种特异功能,随时能让各种花朵飞到你身边,什么牡丹花、牵牛花、玫瑰花,什么桃花、梅花、石榴花等,五彩缤纷,万紫千红,真是天花乱坠!”

晚上,妈妈告诉女儿又买了许多她最爱吃的东西,婷婷激动得要用油嘴亲妈妈,说:“好妈妈,这油里可饱含着我对你的感情啊!”

妈妈随即拿起一把汤勺,说:“这就是我的脸,请吻吧!”阵阵笑声在房间里回荡。

“单枪匹马”与“并肩作战”

孩子的无形生命中存在着自信和自卑两种角色,它们经常进行拔河比赛,你拉我扯。争执的焦点是:行,还是不行;我完了,还是我没完;大家看得起我,还是看不起我。孩子在顺境时,容易得到家长的鼓励和支持,而孩子面对困难时,家长能“患难见知己”,挺身而出,帮助孩子渡过难关,找回失去的自信,这才是最可贵的。

女儿上初中以后,其他功课都不错,唯独上化学课就烦躁,读不进去,成绩自然也不好,觉得自己不是学化学的料。

那年寒假,我带女儿到连云港治病。在火车上时,我与女儿一起探讨化学教材。我是“老三届”,从未学过化学,但我有信心为女儿找到化学天才的感觉,尝到学化学知识的甜头。我和女儿一同学习化学课本,我们总是不断地提问题,梳理问题,好像把窗户纸越磨越薄,结论总是让她自己捅破。然后我为此大声欢呼,并不断地激励她:“谁说你不是学化学的料,依老爸看你是化学天才。”

12小时的旅途结束时,女儿兴奋地告诉我:“爸爸,我发现真找到了化学天才的感觉。”

从此她对化学的学习兴趣陡增,一发不可收拾,成绩自然就上去了。

说心里话,也许我太爱我女儿了,因此,在教育女儿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能力。每当女儿碰到难题,或哪门功课学不进去时,我很快就能学会。此时,我感到有两个生命在攻克一个难关。

女儿的生命在攻克难关中不断地找到自信,父亲的生命在攻克难关中不断地得5U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