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父母会赏识,孩子最优秀
3876800000015

第15章 时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1)

如果说在生活上,是家长惯坏了孩子,那么在学习上,恰恰是孩子惯坏了家长,婴儿的啼哭,也许只是身体有些不适,就得到了如此的关注;而在现实生活中,多少孩子的心在哭泣,又有谁来理会呢?

一、走进孩子心灵走出教育误区

孩子果然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女儿为我打开了一扇门,我不知不觉地走了进去,发现一片广阔神奇的天地,拾起了欢乐的童年,找到了教育的“宝藏。唤起了沉睡的潜能。”

赏识给我!给婷婷!给许多孩子安上了翅膀,在蓝天白云中轻松愉快地飞翔,体验关注生命的自在!成长的快乐。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许多家长知道赏识教育之后,自发地进行反思。过去只关注孩子的学习,忽视了与孩子的情感沟通,现在他们终于明白,只有走进孩子心灵,才能走出教育误区,发誓从现在起要满足孩子无形生命的需求,赏识孩子。

记得有一次,我在南京一所小学作完报告,一位母亲跑到台前,握着我的手泣不成声,哭了几分钟。待她平静后,我和她有一段对话。

“我对儿子肯定是尽心了。为了他,我把工作辞了;为了他,我什么都不要;了他,我跪在地上求他好好读书,可还是没有用。”

“你可能没有满足孩子的精神需求,你对儿子最常用的一句话是什么·”

“不知咋的,我只要看见儿子那副窝囊样,总忍不住对儿子唠叨:儿子啊,我看你是废掉了!”

“异常激烈的升学竞争,已使孩子精疲力竭,焦虑不安。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又有什么必要总对他们讲泄气话呢?”

“那我该怎么说呢?”

“孩子有什么优,存?”

“没有’他能有什么优点?”

“那,孩子有什么爱好?”

“爱好倒有,但都是不务正业。”

“怎么不务正业?”

“晚上让他学习,他不是头痛就是肚子痛,只好让他睡觉。他这是找借口,实际上是躲在房间里看有关兵器!航天!航海的书。”

“你儿子才上五年级,就看有关航天!航海的书,这不得了,说不定他是个天才。回去你对他这样说:简直不可思议,你这么小就看这种书,这些知识妈妈都不懂,你能不能每天给妈妈讲十分钟呢?让妈妈也长长这方面的知识。”

“你坚持听他讲半个月,孩子的自信心就会慢慢建立起来,到时你再讲,这么难学的知识你都懂,妈妈就不信你的学习上不去。”

这个家长一个月后激动地跟我说,孩子果然像变了个人似的。

0考砸了,妈妈够朋友还有一位家长,连听了我的三场报告。我问她为什么,她说第一次就尝到了甜头,晚上一回家就对女儿说:“女儿啊,快点吃饭,妈妈想跟你谈谈心。”

女儿一愣,多少年没谈心了,她已经习惯了母亲的斥。刚开始谈话很困难,女儿总是用怀疑的目光看着母亲,母亲笑得都不自然,皮笑肉不笑。母亲拉着女儿的手,坚持着讲啊讲。后来讲到:“我今天听了周校长的报告,你考得好,妈妈会分享你的欢乐;考不好,妈妈够朋友,分担你的忧愁。”

女儿听到这儿,竟伏在妈妈的肩头号啕大哭。

“妈妈,多少年了,你终于讲了一句暖我心的话。这几年来,我没有好好吃过一顿晚饭。你们平时没时间骂我,一到吃饭时,全家人聚在一起,就成了批斗会,批得我眼泪直往碗里流,想移到旁边吃饭,你们又不允许。

这下可好了,妈妈终于理解我了。”

第二天刚好是期末考试。女儿在进考场之前,母亲没有像以前那样施加压力,而是握着她的手,亲切地说:“以前是妈妈错了,今天你始终记住妈妈的一句话:考不好,妈妈够朋友。”

考试的结果出乎意料,女儿的成绩从未进入前十名,这次拿了个全班第一,全家人都感到震惊了,不由得问她是什么原因。

女儿说:“这次考试的感觉跟以前不一样,以前考试时,我心里发慌,手心冒汗,有时紧张得把笔都咬断了,脑子里总想着考试考不好怎么办,所以每到考试我就恐惧,经常把数字看错。妈妈,这次考试,我的耳边一直回响着你的那句话:考不好,妈妈够朋友,分担你的忧愁。妈妈,这次我不是淌着汗水,而是流着泪水考完的。”

是孩子惯坏了父母

一位年轻的妈妈听了我的一场报告,连夜给六岁的女儿写了一封6000字的长信。她怕影响别人的休息,在厕所里写到天明,写完了,才觉得一块石头落了地。

孩子没出生时这位妈妈就进行胎教,女儿生下来时果然与众不同,眼睛闪闪发光,幼儿时小嘴特别能讲,一岁多教她识字,也是一教就会,非常。

这下好了,“老太婆心态”出现了,第一天教三四个字,第二天教五六个,第三天就变成了七八个。最糟糕的是让孩子在客人面前表演,不管孩子高兴不高兴。终于有一天孩子哇地哭出声来,再也不肯认字了。那时,孩子已认了1000多字。家长不知道孩子心里怎么想。其实是家长要面子,不管孩子快不快乐。

过了两年,家乡掀起了学小提琴热。孩子求妈妈说想学小提琴,妈妈说:“学小提琴比识字难得多,这个苦你能吃得消吗?”孩子坚定地说能,还和妈妈拉了勾。

买了小提琴,请了老师,一教,老师发现这孩子特别有灵性,就把她当作重点对象培养起来,这下可糟了,重点便意味着要求越来越高,难度越来越大,作业越来越多,于是孩子开始感到小提琴不再那么可爱了,眼看着又要前功尽弃,这位妈妈困惑不已,彻夜难眠,不知如何解决女儿的问题。

就在这时,中央电视台播了一些关于小提琴神童在北京表演的节目。

结束后,记者采访这些孩子怎么拉得这么好,孩子们说是爸爸妈妈教的;又问爸爸妈妈教你们的时候有没有打过你们,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打过。

这位妈妈顿时开窍了,看来还是棍棒下面出才子,不打不成材啊!

回想第一次打孩子时,孩子没有哭,睁着惊恐的双眼望着妈妈,不敢相信这是自己的妈妈。当时,妈妈感到心里在流血,但为了孩子以后拉小提琴能够成名成家,于是又有了第二次、第三次……直到有一次女儿哭着对她说:“妈妈,我再也不拉小提琴,打死我也不拉了。”

她当时想,今天如果不把孩子镇住,这孩子以后就完了,于是拼命地打。到最后,孩子哭着睡着了,在睡梦中又突然哭起来。当天晚上孩子发烧了,她抱着女儿流着眼泪,悔恨内疚淹没了她。孩子醒了,母女俩抱头痛哭。她向女儿发誓:“从今天开始,妈妈再也不打你,哪怕你不拉小提琴也不打你了。”

她觉得自己是个不称职的母亲,她一直在苦苦地追寻答案,听了这场报告后,才解了这个心结。

忏悔信的最后一段,她这样写道:“这场报告终于使妈妈明白,当今中国的独生子女教育,如果说在生活上是家长惯坏了孩子的话,在学习上,恰恰是孩子惯坏了父母。孩子对家长不断加码的要求尽力满足,使当代父母变得越来越贪婪。”

贪婪像一个黑洞,孩子在没有尽头的隧道中行进,包楸越来越重,心情越来越沉,到最后,自信也被吞没了。孩子不是在为自己学习,而是在家长。

二、教育需要不断反思

我打了女儿一个耳光

我这一生中,只打过女儿一次。我想那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至今回想起来,都深感内疚。

那晚,女儿在学习时想吃瓜子,我没同意。她小嘴一撅,不高兴了。

让她默写生字时,她故意磨洋工,半天没写两个字。眼看过几天就要期中考试了,我心急火燎,不知哪儿来的一股无名火,伸手狠狠打了女儿一耳光。女儿脸上顿时显出五道印,女儿双手捂着小脸,泪流满面,用惊恐的眼神望着我这个“最慈祥”的爸爸……内疚、悔意!心疼一起涌上心头,心里翻江倒海不知什么滋味。

我深知,这一巴掌不是打在女儿的脸上,而是疼在她心上,她肯定在为“最好的爸爸不爱她”而伤心。

怎么办?这时向她讲道理,她肯定听不进去;不讲吧,看女儿的心在流血,又于心不忍……犹豫之际,我脑海里突然闪出“够朋友”三个字,有办法啦!我一笔一画地写道:“婷婷,你知道爸爸为什么这样生气吗?正是因为爸爸太爱你了。”

这时婷婷的眼睛转向了纸条。“为了你,爸爸可以毫不犹豫地献出一切,难道你不相信吗?”女儿停止了哭泣。

“婷婷在爸爸的心目中,是最好最好的孩子,爸爸从心里欣赏你,佩服你,懂吗?全家人把你从一个聋哑儿童培养到今天,来之不易啊!刚才眼看着你浪费时间,爸爸是多么伤心,多么难过!你耳聋,时间就更宝贵,浪费时间就是浪费生命!爸爸能不痛心吗?”女儿懂事地点了点头。

“爸爸刚才气糊涂了,打了你。现在回想起来,真是好心痛,好后悔,婷婷,爸爸的好女儿,你能原谅爸爸吗?”

女儿也拿起笔和我对起话来:“好爸爸,我原谅你。”

我又写道:“谢谢你,好女儿。爸爸保证今后再也不打你了。你的脸疼不?”我了女儿的。

“刚才很疼,现在不太疼了。爸爸打的地方变成什么颜色了?”

“有点红,还有几道红印子。”

“让我照镜子看看,好吗?”

我把镜子递给了女儿。女儿看后写道:“爸爸,请你不要告诉妈妈、爷爷、奶奶,要不然他们会难过的。”

多么善解人意的孩子,我张开温暖的双臂,把女儿搂在怀里……犯错误是孩子的权利,因为心智不成熟,情感不完善,孩子凭毅力克服不了一些不成熟的行为。这时需要父母正确的引导,在人格上平等地对待孩子,用真诚换取真诚,用宽容换取宽容。

教育家傅雷对儿子的愧疚

著名文学家和翻译家傅雷在学术上的高深造诣是众所周知的,他的家教方法也被无数中国家庭仿效。

可就是这样的一位父亲却深受悔恨的折磨。20世纪60年代,他在给已经留学苏联的傅聪的信中写道:“儿子,昨晚一上床,我又把你的童年重温了一遍。可怜的孩子,你的童年怎么跟我那么相似?”

傅雷对儿子管教非常严厉。他在楼上翻译作品,孩子在楼下练琴,中间稍有停顿,他下来抓着儿子的头发就往墙上撞。他的做法不仅使孩子受到肉体上的摧残,也使傅聪的母亲在精神上受到了很大的刺激。

“我也知道,从小受些挫折对你的将来会有些帮助。然而,爸爸毕竟犯了很多很大的错误。自问人生对朋友无愧,唯独对你和你母亲感到有愧良心,这是我近年来的心病,这些天它一直像噩梦一样在我脑海里徘徊,可怜我过了45年,父性才真正觉醒。伴随着你痛苦的童年,度过的是我不懂做父亲艺术的壮年,幸亏你得天独厚,任何打击也摧毁不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