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父母会赏识,孩子最优秀
3876800000013

第13章 读懂孩子的心(3)

“记得我第一次带他去打保龄球,那是我一个朋友开的保龄球馆。我想,为让儿子找到打球的感觉,就要提高他的成功率,以激发他的兴趣。”

我请朋友把球的数量增加一倍,这样儿子的成功率便提高一倍。于是,第一次打球,就全中了,儿子旗开得胜,乐不可支。

“从此他就很愿意打保龄球,因为每一次他都能找到成功的感觉。随着儿子技术的提高,保龄球的数量逐渐减少,回到标准数量,儿子打保龄球也是百发百中。这时,儿子的自信心已经坚不可摧,没有失败的阴影干扰他。”

父亲的话赢得了热烈的掌声。

这个儿子后来成为职业保龄球选手。

认识自己,设计自己,是人生头等大事。每个人都是天才,关键在于是否能发现自己身上的潜能。这位父亲只是帮孩子树立了自信。

对于孩子来说,从胜利走向胜利,更符合生命成长的规律。

世上最幸运的人

在一个贫寒的家庭里,一家人相依为命。爸爸辛辛苦苦地工作,养活一家子,儿子也知道生活很艰辛,一直都很懂事。

有一天,儿子眉头紧锁,郁郁不乐,显得心事重重。父亲把一切看在眼里,关切地问儿子,儿子怎么也不肯说,他不想为难父母,后来才吞吞吐吐地说:“同学们都有自行车,只有我没有……”

父亲沉默了,因为家里实在没有多余的钱。

又过了几天,儿子惊喜地跑回家,对父亲说:“爸爸,给我两元吧。我要玩转盘游戏,转盘上有自行车。”

父亲看着儿子渴望的眼睛,没说什么,把钱递给了儿子。

儿子欢天喜地地去了,不久便垂头丧气地回来了。

“我是世上最不幸运的人。”儿子忧郁地嘟囔着。

父亲意识到自行车对儿子的重要性,若有所思地转身走了。

第二天,父亲让儿子再去试一次运气。儿子有点迟疑,但在父亲的鼓励下,还是拿着钱去了。这回,大喜来临,儿子一蹦一跳地跑回家,对父亲说:“我中了,我中到自行车了,我是世上最幸运的人,再大的困难也难不倒我了……”

若干年后,儿子事业有成,拥有了不薄的家产,只是那辆自行车他一直保存着。每当他遇到挫折时,他都会想起自行车,想起他是世界上最幸运的人。

儿子成年后回忆说:“每天晚上那辆自行车都在梦里出现,我使劲地蹬车,朝着明天飞奔!”

而那个父亲呢,一直保守着一个秘密。

父亲临终前,把儿子叫到床边:“儿子,你知道那辆自行车是怎样中到的吗?”

儿子心头一震,困惑地看着老爸,“那辆自行车是爸爸买的,我从亲戚朋友那里借钱买了那辆自行车。因为我不想破坏你的感觉,让你觉得是世上最不幸的人。为此,我辛苦了十年,才把钱还清……”

父亲的白发在儿子的泪眼中模糊了。

你真棒,你真行

美国有部电影,讲述了一群孩子比赛爬山。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向上攀登,相继冲过了终点线,只有一个孩子落在后面,吃力地迈着步伐。镜头,子的有。

孩子显出了沮丧的神情。爬,还是不爬?思想在斗争。这时候,若是同学们扶着他爬上山去,他内心感到的不是成功的喜悦,而是弱者的耻辱。

若同学们都嘲笑他,他就会被抛入冷酷的世界,失去爬山的勇气,他将永远爬不至U终点。

结果怎样呢?

全班同学齐声地呼喊他的名字,为他欢呼:“你真棒!你真行!加油啊!”

孩子心头一热,擦去了额头上的汗,迈开坚定的步伐。

近了,近了……终于到了终点。

全班同学拥上去,将他抬起抛向天空,并高声欢呼着,仿佛他才是凯旋的冠军。

孩子得到了做强者的机会。

爬山留给他最深的感受是:我受到了尊敬,我是强者。

首长,请你拍拍我儿子的肩膀

儿子当兵后,给家里写了第一封信,抒发了强烈的孤独感,特别在最后写道:“周围没有一个人看得起我,我活得一点意思都没有,我想回家,不想继续当兵……”

母亲是最了解儿子的,儿子在抱怨、责骂中长大,从小身心就受到了伤害,极度自卑。而部队首长是她的老朋友,于是她请老朋友帮帮儿子,“怎么帮·”

“很容易。你去连队视察时,只要拍拍我儿子的肩膀就行了。”

“好的,没问题。”

一个月后,儿子写信:“不得了,天大的好消息,首长到我们连队来,没有拍任何人的肩膀,唯独拍了我的肩膀。”一股暖流传遍了全身,自信在长。

可不久,部队调防,换了首长,儿子刚鼓起的自信心又泄了。

来信中,他画了一幅画:一个人站在悬崖边往下望。母亲看了大惊失色,感觉到他已经失去了生活的勇气。于是她连忙与部队新首长联系,请求首长关心自己的部下,关注一个年轻的生命。

于是首长又一次拍了儿子的肩膀。这一拍,太重要了,孩子又一次扬起了生命的风帆。

在孩子的人生道路上,有时一个动作会改变他的一生。孩子的自信源于环境,孩子的“行”源于环境的“行”。

相信你能巴墙变白

这是刚从师范毕业的教师遇至U的一件事。

新学期开学,年轻的女老师来做班主任。

班上有一个顽皮的学生,说他顽皮,因为他的恶作剧层出不穷,并以此为乐。同学们暗暗猜测,根据以往的经验,那个顽皮的学生肯定会给新老师一个下马威。

第二天,同学们来到教室里,眼前全黑一教室的墙壁被涂成了黑色。

同学们面面相觑,只有那个男孩一脸的幸灾乐祸。

上课铃响了,年轻的女老师迈着轻盈的步伐走进教室,意外的情景让她的脚步停在了门口,心头掠过一丝惊慌和紧张。该怎么办?

这时她想起了毕业典上校长讲的一则故事:

一位老师去少管所给孩子讲课,由于深感责任重大,心里有点紧张。

结果刚进教室,不小心绊了一跤,眼镜掉在地上,引起哄堂大笑。这位老师很快在难堪中冷静下来,诚恳地说:“同学们,这就是我给你们上的第一堂课,一个人随时都可能摔倒,但仍然可以站起来!”

教室里静得鸦雀无声,接着爆发出热烈而持久的掌声。

生命享有平等的权利,受尊重的权利。

年轻的女教师把目光投向同学们,似乎在说:谁干的?同学们不约而同地把目光盯向那个男孩,男孩一副无畏的样子。

大家都在等着老师气急败坏地冲向校长室,就像以前的那些老师。

年轻的老师掠掠头发,从难堪中冷静下来,登上讲台,又诚恳地说:

“我很高兴,我们班有这样一位幽默的同学,这位同学非常聪明,非常有创造力。这么多年了,没有一个人想到把墙刷成黑色,可是我们这位同学想到了。我相信,这位同学将来肯定会大有出息。而且,我也相信,这位同学既然能把墙刷成黑的,那么,他肯定也能把墙还原成白的。让我们用掌声来表示相信他。”

大家一起热烈鼓掌。老师的目光有意无意地飘向那个男孩,男孩的脸红了。这么多年了,他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话。

第二天,同学们来到教室,发现墙壁又变白了。

素质教育不但在于提高学生的素质,更在于提高教师的素质。每个孩子本质上都是好孩子,都应受到同等的重视和宽容。墙由黑变白,在老师的宽容和同学的接纳下,孩子的心由冷漠转向了感动。

听你朗读真是一种享受

老师发现,班上新转来的女孩由于基础较差,单元测试中考了倒数第一名。上课时,也不敢接触老师的目光,喊她起来回答问题,细声细气,像蚊子叫。

老师经过几天的观察,发现这孩子有个特点,虽然说话声音很低,但朗读课文却很流利,富有感情,有一天,老师把孩子喊到办公室,对孩子说:“老师发现听你朗读课文真是一种享受,你愿意每天来办公室给老师读一刻钟课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