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蒙台梭利与中国孩子的教育
3846000000005

第5章 婴幼儿的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1)

□婴幼儿心智潜能的四大发现

初生婴儿对光线、颜色、形状等多姿多彩事物充满了好奇,虽然他们已经具奋了初步的领悟力,而领悟力仍在初步发展,境家异彩纷呈的外部世界仍不断激发着他们的好奇心。

初生婴儿还不具备表达自身感受的能力,所以,我们成年人无法从幼儿的“言语”中知道他们的心智能力,只好靠日常的细心观察了。

小宝贝的所有第一次,都是他们智力的初步显现。例如,小宝贝长出第一颗牙、踏出人生的第一步、说出第一个单字、穿上第一双鞋子、第一次甜睡至天亮……等等,都使作父母像发现新大陆般兴奋。

传统的看法认为,初生婴儿的智力水平是不高的,但小宝宝的智力,真的仅止于此吗?事实不然,因为目前已有最新证据显示,婴儿在很早的阶段,已经有十分活跃的思想。

由于初生儿表达能力,语言能力尚未形成,我们知道他们的思想和感受,但只要透过一些特别的方法和技巧,还是可以分析到小宝宝眼中的世界是怎样的。

我们会发现小宝宝一些特别的能力,例如,对数字已有基本的理解力、有早熟的语言能力以及对自然界定律有天生的认识。

1岁或1岁以上的小宝宝知道的其实比我们想像的还要多,只不过他们还不能用成人世界的话语进行表达。

1记忆能力

从前的心理学家一直认为,幼童要待语言能力形成后,才会有记忆的能力。但最新的研究却发现,3个月大的婴儿已经有记忆的能力。

心理学家们用下面的实验得出了以上结论:他把一些婴儿放在黑色的大木箱中,让他们看在不同位置上的电视节目,节目中有一系列彩色影像在不同荧幕上出现。从红外线摄影机观察后发现,经过重复5次播放后,婴儿已经能够知道下一个彩色影像将会在那个荧幕上出现。再经过数次的播放,婴儿已能够预知整个节目的程序。两个星期之后的测试表明,婴儿仍记得整个节目的程序。这表明婴儿的记忆力早于语言能力的形成。

婴儿对眼前发生的事物有记忆能力,不仅于此,他们还具有分析预测的一定能力,对于复杂的事物也是如此。下面的试验表明了这一点。例如,有位心理学家把一个婴儿放在一个特制的可转动的婴儿床上,用缎带缚着婴儿的膝盖,观察他踢脚的动作。结果发现他为使婴儿车转动,便兴奋地踢脚。数星期后,心理学家再做同一实验,但婴儿的膝头则不再绑上缎带,婴儿车不能再转动了,婴儿却仍然踢脚,希望使婴儿车转动。到最后,他不再踢了。由于预测到了环境条件的改变,婴儿作出停止踢脚的反应。但是,这并不表明他会全盘否定原来的一切,因为当心理学家再次装上转动以后,婴儿仍就意识到了条件的再次改变,兴奋地踢起脚来。

此外,我们从以下的实验可以看到幼儿的良好记忆力,这个实验是把16个半岁大的婴幼儿放在一个黑房中,房内装有一个发出不同声响的发声器。心理学家透过红外线摄影机观察这些幼儿何时及怎样走近那发声器。两年后,这名心理学家再邀请这16个已是两岁半的幼童做同一实验,另外再请16个没有做过这个实验的两岁半幼童参加。结果正如人所料,那些曾经历那次实验的幼童,都全无惧意地走近发声器,而新加入的幼童,只有少数走近发声器,其余大部分的幼童则哭喊起来。

从以上的这些实验,我们应该改变结论经常认为幼儿没有记忆力的看法,因为初生婴儿已经具备迅速发展的记忆力,这个时候要尽早培养和开发,父母也要开始注意言传身教的影响。

2推算能力

有心理学家曾对5个月大的婴儿的运算能力进行研究测试,得出以下结论:5个月大的婴儿已经能够领悟到一些简单的数学,并拥有基本的加数和减数的能力。

有心理学家曾经用洋娃娃做了一个加数和减数的实验,他预先把一个洋娃娃藏在屏风后,然后当着婴婴儿的面,先放一个洋娃娃在屏风后,接着又再放多一个在屏风后(表示一加一)。当屏风拉开,婴儿眼前出现三个洋娃娃时,婴儿忘却了去拥抱喜爱的洋娃娃,而做出良久的瞪视,似乎在想为什么洋娃娃的数目不对。成年人一眼就能分辨出一、二、三与四个球的区别,而较大婴儿对区别的能力接近成人,早在10年前,心理学家们已经发现这个现象。而一般5个月大的婴儿已经拥有清晰的数量及数字运算概念。

心理学家都相信婴儿对数目的认识是天生的。虽然如此,婴儿有运算的能力并非必然的,父母不应该因此而把一些复杂的数学给小宝宝运算。

3语言能力

曾有一位心理学家形容那些初生至4个月大的婴儿是“语言学家”,他指出婴儿在未学会说话前,已经能够分辨出一些复杂的语音。他们能够从一类语言中,分辨到150种声音,而到6个月大的时候,已经能够分辨出自己母语的声音了。

曾经有心理学家尝试给婴儿听一个重复播放元音及辅音的录音带,当声音由“ah”转为“oooh”时,便有一个玩具熊从盒中弹起跳舞。那婴儿每当听到这种声音上的转变时,便立即望着玩具熊。这表明,婴儿已经具备对不同声音的分辨力了。

另外,8—9个月大的婴儿,其理解力已逐渐发展,譬如当妈妈指着一个球,教婴儿说“球”时,婴儿已经能够领会妈妈的意思。据一名心理学家认为,我们不可能知道婴儿究竟懂得多少个生字,但幼童的理解能力必定比他的表达能力佳。婴儿学习讲话的能力与他的理解力并不相同,他们学习讲话的速度虽然有差别,但是他们的理解力却大体相同,处于已经较强的水平上。

4物理的认识

实际上,4个月大的婴儿已经有初步的基本物理概念。

心理学家在婴儿面前,用球弄出几个“不可能”的动作,首先把一个球像滚过一件固体的障碍物,把第二个球看似在两个平台之间弹跳,而把第三个“系”在半空,然后计算婴儿观看的时间,又记下他隔多久看另一个动作。

实验证明,婴儿对于一些违反物理常理的事物,会观察得较久,幼儿确有一些物理的概念。心理学家表示当一个未懂得说话的幼儿未能用言语去表达用肢体移动或接触某件物件时,他们便会观察那件东西在那里出现,何时在视线内消失,及推测几时又再出现。

□父母对婴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

年轻父母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宝宝好似一张白纸”。事实上,宝宝一出世已经具备了先天性的知觉和感觉,年轻父母千万不要对宝宝掉以轻心,口出狂言或行为不检,因为早期出现在宝宝视线中的事物和父母对宝宝的照顾,对宝宝一生的心理和成长影响深远。有的父母到了宝宝长大后才后悔,宝宝后来为什么绝食某种食物,原来是自己早年的一句玩笑导致的。

婴儿从呱呱堕地到满1周岁,他们的基本信赖感是这一时期的各项发展中最为重要的。信赖感作为心理的一方面,影响着宝宝此后的心理状况。由于人类的宝宝较其他的动物,显得格外无助和需要照顾,而父母的关怀与照顾态度,直接影响宝宝的成长和信任感。因此,打从宝宝出生起,父母就要对宝宝给予足够的照顾和关怀,这不单是培育亲子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建立宝宝的安全感和信心,这对于他们日后性格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为了令宝宝感到安全和有信心,即使父母未能亲自照顾孩子,只要负责照顾孩子的人(亲人或佣人)能够负责任和妥善地照顾宝宝,宝宝的心理成长也不会打折扣的。一年之内,最好不要频频迁居,经常更换照顾者也不好,因为如此导致的环境不稳定会增加宝宝的危机感,使宝宝无法获得安全感,于是“夜哭郎”、“哭公”等无所适从的反应便频频发生。

初生婴儿不会自己吃食,必须由人喂食,在谁喂宝宝最好方面,专家认为,虽然喂宝宝劳心劳力,但如果妈妈的情况许可,而又乐于留在家庭中照顾宝宝,那么,妈妈当然是喂宝宝最适合的人选。可是,有些家庭碍于经济的问题,或是个人的抉择,以致初为人母便要继续上班,而把宝宝交由其他人照顾。在这种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当妈妈的也无须内疚自责,只要妈妈懂得争取时间与宝宝相处,对亲子关系和孩子的心理成长都不会造成什么问题的。

初为人母便迫于上班的女性可以让固定的专门的人来照顾宝宝,但是应该尽量多地与宝宝见面和相处。既然与宝宝见面的时间有限,便要从质的方面着手,最好与宝宝多些身体接触,例如喂奶、换片、洗澡等工作,最好由父母亲自做,宝宝年龄稍长,可以喂饭、讲故事、陪孩子进入梦乡,尽可能与宝宝分享欢乐的时光,这都是十分重要的。

传统的社会是大家庭群居,宝宝出生后,通常都是有很多人照顾的,因此,无须担心宝宝不是父母照顾就有问题。相反地,假若妈妈放弃一切,留在家里喂宝宝而感到不安和烦燥、那么宝宝交由他人照顾,妈妈外出工作,也可能是更妥善的安排。有些妈妈选择每天外出兼职半天,以便有自己的寄托和私人时间,她们回家后,会更热衷照顾子女。

由此看来,是否由妈妈自己喂宝宝最好,这观点很难一概而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不论谁来喂宝宝,他们都一定要有耐性,懂得欣赏宝宝,这样才可以给宝宝愉快的生活和经验。因此,如果你需要找一个人来照顾宝宝,最好找那种喜欢小孩又有耐心、有经验的人。

目前的中国,每对夫妇只能生一个孩子,大多数的孩子都是独生子。由于独生子这种身份其与周围人和环境的关系将出现新的变化,很多父母对这种情况是否会影响孩的性格和心智深感担心。

一般父母担心独生子会性格孤僻高傲、内心孤独,事实并非如此,应该说如果独生子娇生惯养,结果才可能如此。基本上,独生子的性格和心理与其他孩子没有分别。独生子只要得到父母正确的教导,让孩子懂得与别人相处,掌握社会技巧,他们的成长应该没有问题。

至于部分独生子给人印象孤僻,这跟他们父母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如果他们的父母性格沉静内向,孩子的性格自然受到影响。

当今父母只有一个孩子,过分照顾和溺爱很容易出现,为了孩子好,应更加适当地管教,尤其是“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小朋友,父母必须与长辈和亲友有默契,不要给孩子太多玩具和衣物,更不应为了对孩子好,而事事顺从他们的要求,不论父母之间或亲友之间,对孩子的教法都要有一致性,也免令孩子无所适从,甚至排斥那些苦口婆心的人。

父母应该为孩子多举行家庭活动,特别是参加一些社会服务,让他们学会过精神生活和通过分享精神的快乐而认识世间并非物质最重要。

要让孩子心理正常、性格健全完整,父母的管教态度也十分重要。原则上,要有效管教孩子,父母要做到以下五点:

1预防胜于治疗

父母要注意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安全感,培养他们活泼的性情,不要让他们走向孤僻的一端,也不要太放任他们的侵略性,而要富有爱心和同情心。

2身教胜于言教

父母及长辈要以身作则,不应只会说道理,而不身体力行,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

3鼓励胜于惩罚

心理学上曾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多用鼓励来对待孩子,孩子所取得的进步比批评的效果大得多,而且鼓励往往能激发孩子的潜能。对孩子的表现,应该以欣赏、嘉许和鼓励为大原则,让孩子作自我超越,增强信心。如果孩子真的犯了错,父母当然应该给予惩罚,而且惩罚要肯定和够份量,令他们真的明白和知错。在惩罚孩子时,父母的方面要言行一致,否则就容易让孩子觉得有人担护而被误导。

4沟通胜于控制

控制往往妨碍了孩子能力的发挥,甚至令他们反感或投降,有些小朋友慑于父母的控制,这导致孩子不敢做决定,长此以往,孩子便会缺乏自信,不能自我意识,也不自我思考,万事依赖。父母应该加强与子女间的沟通,只要有沟通,大家都会感到舒服,关系也会好一些。

5积极胜于消极

父母之间要态度一致,甚至过分照顾孩子的人都要执行同一的要求,任何问题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例如,与其说孩子经常打架,没有人喜欢,而令到孩子自暴自弃,不如说孩子未学会与人相处,可以多学些社交技巧,这样孩子自然觉得比较容易接受,也会更起劲地改善自己了。

□怎样确保孩子心理健康

常言道:“身心健康”,这话是说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是息息相关,紧密相连的。但我们只有“十大致命疾病报告”、“人民平均寿命报告”、香烟广告有“吸烟危害健康”的忠告,“空气污染指数”关乎人民呼吸系统健康……一切一切,似乎我们只关注身体的健康,而忽略了心理的健康。心理学家指出,小孩的心理健康对其成长有着很大的影响,家长千万不可忽视。

如果小孩成绩明显退步、不肯上学、变得不再合群、难与别人相处、已受过入厕训练的孩子每次小便失禁,父母就应该考虑一下,是否孩子心理上出现问题,一般是精绪困扰,因为孩子尚无从诉说,而多发泄到行动上。假如孩子长时期受到困扰的话,会容易大发脾气、打人、说谎、乱掷东西等。

由于小孩子情绪受到困扰,他们并不会主动向父母说出问题,故此家长要留子女的行为表现,以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从而做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父母可以从以下四个特点来评判自己的孩子的心理状况:

1良好的自我形象;

2认识并接受自己的长处与短处;

3能够依据能力而表达自己的情感4有适度的自制能力。其中,表达情绪的能力可以视为心理健康的指标。

如果发现小孩子有情绪困扰,家长可以耐心地引导他倾诉心声,然后加以指导,帮助他排遣压力,解决心理问题。心理健康舒适的小孩子,无论是遇到快乐抑或不快乐的事情,也会表达出来,而他们表达情绪的对象必定是获得他们信任及又愿意听他们倾诉心事的人,因此,父母千万不要使小孩丧失时他们的信任感和依赖感。而且要耐心倾听孩子的言语,多与他们沟通。

有些孩子或许未必敢向父母诉说心事,这有可能是由于父母太过忙碌,没有时间好好与孩子相处,令彼此关系变得生疏起来。要改变这种情况,只有靠父母的努力,有时候亲子间的闲谈并不一定需要很多时间,每天抽短短几分钟,例如睡觉前的一刻或晚饭过后都是不错的闲谈时机。父母与孩子最好在亲子关系中再形成一种朋友关系,让孩子感觉到家庭中民主、平等,开放的氛围,这样一个没有诉斥和责骂的环境,将鼓励孩子的自由倾诉。

但是,一旦父母发现孩子心理上出现问题就不应该将信将疑,或不加重视,“讳疾忌医”是万万不可的。

“预防胜于治疗”,家长应适宜在问题出现之前,协助子女的心理得以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