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3架飞机被爆炸的弹片轻伤。敌人密集火力企图威胁我们改变方向,但我们的机群英勇无畏的安全穿过敌人炮火网,仍保持着整齐队形,保持轰炸渚元,扑向敌舰。张伟良带一、二大队直扑3号锚地,3号锚地里的敌舰,被我机上领航主任蔡之臣套进瞄准具里,他说:“修正飞机航向,向右二度!”“向左一度!”他谨慎地操纵着飞机,“好!保持!保持!”敌舰的中心被压在瞄准具上了,13时38分他按动了电钮,这时候,他们每个人都屏住了呼吸。弹舱打开了,几千公斤的重磅炸弹投出,直接命中敌舰首右舷,敌舰当即爆炸起火,冒出浓烟,动不了了。
第二中队左昌带领的飞机过来时,浓烟遮住视线,他直飞预备目标,向大陈岛高射炮阵地准确地投下炸弹,敌高射炮阵地立即冒出浓烟,猛烈爆炸。
第三中队末宗周驾驶的机组过来时,领航员严树森也把敌舰套在瞄准具上投下炸弹,炸中敌舰中部左舷。炸弹爆炸击穿了敌舰的舰舱,顿时敌舰内的汽油、弹药猛烈地爆炸、燃烧。
同志们高兴地喊:炸得好!炸得好!港湾里浓烟滚滚,一片火海。敌舰在大火中燃烧了一天一夜后,沉入大陈岛岙里港内。
这艘“中权”号坦克登陆舰,载重量4000余吨,这次刚从台湾到大陈岛,上面装有百余盹美造弹药和数千桶汽油。
战斗结果是,第一梯队的张伟良中队和宋宗周中队各有一枚炸弹直接命中目标,击沉敌、“中权”号坦克登陆舰1艘:
第二梯队有一枚炸弹直接命中目标,击伤敌“太和”号护航舰1艘;
第三梯队有一架飞机的座舱玻璃被敌高射炮弹片打碎,第一、二梯队各有一架飞机被敌高射炮弹片打碎,第一、二梯队各有一架飞机被敌高射炮弹片轻微擦伤。
第三梯队到达战区脱离目杯后下降高度经琅机山返航。
1月10日这一天,我空军和海军航空兵,除炸沉敌坦克登陆舰“中权”号1艘外,还击伤护卫舰“太和”号和修理舰“衡山”号等舰艇4艘。
在轰炸机执行任务过程中,拉一11飞机始终进行掩护,直到返回笕桥机场。15时02分,联合编队全部安全着陆。
1954年11月1日至1955年1月10日,我空军和海军航空兵先后对大陈及周围岛屿轰炸7次,投弹80余吨(1600余枚),炸毁敌舰1艘,炸伤4艘:我海军鱼雷艇及海岸炮兵击沉敌舰2艘,击伤1艘。至此,我军获得了大陈岛以北地区的制海权和制空权,迫使敌海军舰艇白天远离分散,夜间龟缩锚地,活动重点也由北转南(披山到南麂山海面);敌空军飞机也不敢在白天越过大陈岛以北空域,夜间有时出动单机或小编队对我进行骚扰,但只要我机一起飞它就逃得无影无踪。这就为我军解放一江山岛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筹集登陆船艇
为了贯彻落实军委关于“要充分准备确有把握时才发起攻击,只准打好,不准打坏”的指示,胜利完成这次艰巨又光荣的任务,各参战部队在浙东“前指”统一指挥下,根据登陆作战的陆军兵力情况4个加强营,3700人的兵力,筹集登陆船艇是否充分,是取得战斗胜利的重要一环。按照作战方案的战斗编组,第一梯队3个加强步兵营,按每排需用一艘(LCM)铁壳登陆艇计算,共需56艘。
第二梯队步兵和直接瞄准火炮、M—13火箭炮及运输救护所需船、艇共约125艘。我华东海军只有铁壳登陆艇38瞍、渔轮19艘,所需的船、艇除经海军范围内调剂外仍不足。
陶勇司令员千方百计、四处征调舰艇。从青岛海军基地征调美式LCM型登陆艇2艘:从华东军区公安司令部征调美式LCM型登陆艇3艘:从福建军区征调美式LCM型登陆艇9艘,但仍有很大缺口。
“前指”司令员张爱萍同志亲自到华东局和上海市委请求地方支援(张爱萍在上海任华东海军司令员兼政委时,同他们都有工作联系)。
那时华东局柯庆施书记和上海市委陈丕显书记对解放浙东沿海的敌占岛屿均全力以赴地给予支持。当他们得知急需登陆船只时,就积极动员工、商、港务局等各界大力协助。
经过各方的努力,解决了各种登陆舰艇45艘、机帆船23艘,最后连同海军舰队在内,参战舰艇达144艘。都于1955年1月15日前,先后到达穿山港。
这些临时筹集的船只,类型多样,性能不一,又无战斗和通信设备,有的船员也不齐。根据需要,及时安装了通信和战斗设施,调配人员,进行临时编组训练,但因时间非常紧迫,有些必要的训练都来不及了。因此,除了动员地方船员、工人110名志愿参战外,华东海军司令部军务处、通信处、航保处、军械处、修船处分别配备了干部战士58名,安装电台45部,超短波报话机90部,造船厂、军械工厂的工人付出了24700人次劳动日,用了21天时间,夜以继日地抢修,改装了77艘船艇。于是可以保障登陆部队的需要。
军委于12月11日批准组成登陆指挥所,其成员是:
司令员:陆军第20军副军长黄朝天:
政治委员:海军舟山基地政委李志明:
其他成员与浙东前线组织指挥表相同。(略)
登陆指挥所下辖4个登陆输送大队,成员如下:
1、第l大队以石浦大队为基础组成,大队长工维刚:
2、第2大队以舟山基地大队为基础组成,大队长张友文:
3、第3大队由嵊泗大队和温台水警区组成,大队长陈伯均,政委梁培英,参谋长魏垣武:
4、第4大队由浙江军区海防第一大队为主组成,大队长卢辉,政委唐玉怀,参谋长黄怀虎,1、2、3大队为第一梯队,第4大队为第二梯队。此外,还有四个支援炮兵群等。
直到战斗前夕,各级组织仍在不断地调整、充实、加强,有力地保证了登陆战斗的顺利进行。
1954年12月2日所谓的《共同防御条约》签订后,为了给美、蒋阴谋以沉重打击,于1954年12月21日军委批示:“关于发起攻击一江岛登陆作战时间问题,应积极抓紧准备,只要准备好了,确有把握时就发起攻击”。
当军委在12月21日给华东军区下达攻击一江山岛指示后,粟裕对彭德怀说,他想到浙东前线去观战,因这是陆、海、空首次联合作战。彭德怀笑了一下说:“打仗这种事,咱们都干了几十年,算得过来人啦!打好了,那振奋高兴是抑制不住的。打僵了,受挫失利,那想平静不着急也不可能:谁知道打起会出现什么情况?您身体不好,血压高,我看还是免了吧!”粟裕听后即打消了去浙东前线的念头。
1955年1月13日,由于参战舰船的增多,“前指”领导根据舰船的性能、质量和人员情况,在原有的4个登陆大队的基础上又增加1个登陆大队,统一编为5个大队。具体编队方案是:
原1、2、3大队番号不变,仍担任输送1梯队的任务:
第5舰队的“和字”号登陆舰编为4大队,担任输送2梯队的任务:
原第4大队改为第5大队,负责战勤运输。正作,我便由原第4大队长改为第5大队长,原由“登指”指挥,后归“联勤”由林维先副司令员共同指挥(第5大队有24艘登陆艇与炮船参加火力支援队直接支援登陆战斗。
每1个大队装载1个加强步兵营,每1个中队装1个步兵连,每艘登陆艇装一个加强排,按照性能大体统一,照顾原来建制便于指挥。
每个大队配渔轮1艘、铁壳登陆艇18艘(救护艇及营长指挥艇各1艘),因而组织这些船一起作战,是极其复杂的。华东海军苏联专家说“从未见过这样的登陆战……”。这次我军实行了“土洋并举、军民结合”的三军联合登陆作战的新创举。
地方政府除支援船只外,在人力和物力上也给了大力支援。在这方面,浙江省委由常委、副省长杨思一负责支前工作。
省粮食厅根据各地驻军情况,设立了粮草站23处……。
隐蔽战场准备
我陆、海、空三军对一江山岛协同作战时,正值冬季,不易掌握适于陆、海、空作战的气象条件。为了抓住战机及有利天候发起登陆作战,达到远距离奔袭迷惑敌人,并尽量避免登陆部队到达出发阵地后停留太久,防止暴露作战意图,“前指”作了一系列隐蔽战场准备工作。
——选择进攻出发地域。
根据地形,确定以头门山、高岛(田岙)、蒋儿岙为进攻出发地域。锚地可容纳5个大队所有登陆器材。以上三岛距一江山岛航程较近(4—6浬),不必换乘,可乘小型登陆艇直取该岛,便于编队航行。同时上述三岛不易受敌炮火威胁:岛上社会情况单纯,易于保密。这可以说是理想的前进出发阵地。
战前,我60师所属工程兵4个连队,共修建各种掩蔽部、掩蔽所438个,炮兵营发射阵地5处,鱼雷艇临时基地两处,并修急造公路3.2公里、交通壕380米,满足了作战需要。1月16日16时,登陆指挥所在头门山开设完毕。
——对通信工作要求。
保密和时效,力求使用有线电,非万不得已不用无线电。如空军对各机场,海军对白岩山快艇基地、石浦基地,海、陆军对头门山基地以及各前沿观察哨均沟通了有线联络(头门山用终端机),对空军及海军主要指挥均采用直达专线。严格控制部队使用无线电通信,使电台“静默”,以防敌人窃听。
这次战役准备时间长,涉及面广,规模较大,随时有暴露作战企图的可能。
——加强战区气象保障。
在空军作战室设有以科长徐杰为首的华东“空前指”气象室,在海军作战室里也有值勤的气象人员,他们及时传递和转报天气预报。参战的海军航空兵、空军的基地气象台和海军、空军派出的各类观测站、哨,也都在为作战最佳气象条件准备和实施而忙碌着。
1月12日,“空前指”气象室在徐杰同志的主持下,发布了17—19日天气好,少云,风力3—4级,19日后天气可能转坏。为“前指”最后定下1月18日对一江山岛协同作战决心提供了重要依据。
12日当天,“前指”常委会决定自13日至19日即转入最后完成战斗准备阶段,并争取于17日完成。拟定于1月18日发起对一江山岛的登陆作战。
1955年1月16日21时,5个登陆输送大队以演习和换防为名,分乘第5舰队的“山字”号和“和字”号等5艘登陆舰,至石浦港为待机地域(起渡场)。
17日黄昏,登陆部队从待机地域按预定的战斗编组换乘登陆艇,沿海岸隐蔽地向头门山等进攻出发阵地开进。
18日拂晓,登陆部队先后到达头门山、田岙、蒋儿岙集结完毕。随后,各分队利用战斗发起前的间隙,以艇为单位进一步进行战斗动员,补充弹药,有的还组织了隔海观察。
——选定头门山为前线指挥所,构筑了临时指挥所、炮兵发射阵地。
——华东海军在战区由穿山经石浦到头门山增加10多处航标:与此同时,海军参战的各快艇分队,分别在白岩山、高岛集结待命:
——空军在南田、高岛,头门山和松门等地增加了雷达站和导航台。
空军的轰炸机、歼击机、强击机在笕桥、宁波(宁波栎社机场抢修、扩建后可供强击机起落)、大场、嘉兴等机场待命。
——陆军隐蔽战役企图,参战部队采取了如下措施:一是声东击西,迷惑敌人。战斗正式发起前,我军以航空兵和炮兵对上下大陈、一江山岛进行了不规律的轰炸和炮击,同时,组织浙江军区步兵309团和炮兵对披山岛之敌实施佯动,以麻痹敌人,使其无法判断我军真正意图。二是利用夜间转至进攻出发阵地,搞好防奸保密(其中无线电“静默”是个重点)。
由于采取了上述措施,我各登陆大队及时地梯次展开,舰艇、飞机等像平时演习一样,都是按预定计划实施的。起到了在我炮火袭击时,敌人尚未能发觉我三军的联合作战的企图。
拟制三军协同计划
1954年10月31日,****中央、中央军委颁发了总参谋长及副总参谋长的任命通知。张爱萍被任命为副总参谋长。他接到命令后没有到职,仍然兼任浙东“前指”司令员兼政委,继续组织指挥一江山岛登陆战的各项准备工作。
这次我军首次三军联合作战有17个兵种、4个加强营和9个炮兵营,飞机184架,舰船186艘参战。参战的技术兵种之多,战役组织准备以及协同动作之复杂,都是前所未有的。
为慎重初战,张爱萍司令十分重视战前准备,特别是精心运筹,拟制三军协同计划,认为这是决定战斗成功的关键所在。他经常考虑和反复研究怎么样才能使参战各军(兵)种的兵力形成协调统一的有机整体。
陆、海、空军联合作战,首先我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如何组织好各军兵种的协同动作和统一指挥。组织得好,可以充分发挥各军兵种各自的威力,取得作战的胜利;组织得不好,不仅各军兵种可能互相妨碍,甚至会误伤己方,容易导致作战失利。
张爱萍安排“前指”参谋长、他的老搭档王德,带领华东军区作战处副处长蔡群帆及“海指”作战处长王英杰、“空指”作战处长曾幼成等,对每个协同动作的步骤、时间作精确计算制订出切实可行的《一江山登陆作战协同计划表》。
前线作战指挥机关的工作人员,有北京来的,也有南京、上海来的:有从机关来的,也有从基层来的:有海军的,也有空军的,真可谓来自五湖四海。这个现代化战争的指挥机构像一部灵活运转的机器。
协同计划的拟制过程,本身就体现了我军各级指挥机关和军种、兵种大力协作的革命精神。
陆、海、空军联合作战的协同动作和指挥是很复杂的,有陆、海、空三军之间的组织指挥和协同动作,还有兵种之间和兵种内部的组织指挥和协同动作。就海军来说,它就有登陆舰装载登陆兵时的上船、航行以及抢滩的指挥和登陆大队之间的协同;轰炸机、强击机和海岸炮兵之间的协同:强机击与第l梯队登陆点之间的协同:舰艇火炮和直接支援火炮之间的协同等等。
为了搞好三军的联合作战,张爱萍司令员经常深入部队调查研究,把参战部队指挥员召集在一起,具体研究解决协同作战中存在的问题。为了加强登陆舰艇的火力,他还亲自到登陆艇上研究是否需要安装机枪;为解决陆、空协同问题,他亲自到飞行部队与飞行人员交淡,研究强击机如何支援第1梯队登陆战斗等等。他在调查研究中,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讲协同,是张司令员一个时期的主要话题,小会讲,大会讲,动员各级指挥员都来讲。岂止是讲,更重要的是亲自与大家研究,想办法解决互相协同问题。
渡海装载工具是海军的,但船上坐的是由陆军充任的“陆战队”,上船、航渡、抢滩、登陆,一个一个岗位的安全由谁指挥为好?张司令员亲自与海、陆军指挥员作登船渡海试验,指出最佳指挥方案。
空军轰炸会不会伤害自己的地面部队,地、海火炮会不会伤害我航空兵?张司令员亲自找来飞行员和陆,海、军和空军指挥及参谋人员,以严格的科学态度反复汁算,模拟、论证。那时没有计算机,用算盘、计算尺求解方程;没有荧光显示屏,用“地形沙盘”模拟动作,用黑板和粉笔显示飞行航线和弹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