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被她生拉硬拽去的李小姐,虽然同样被淘汰,但一点也不觉得有什么受不了。原因就是报名时是薛小姐再三动员算是陪她对去的,没有抱什么希望,最多是试一试的心理,因而对落榜无所谓。
一个人如果对成功的可能性感到怀疑,不妨先降低目标,做最坏的打算,这样就会缓冲失败时的打击。这是一种在不愉快状况下保护自己面子的防卫措施。这种心理措施在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
例如在约会时,在等候之余往往心怀“他(她)是否会来”的心理准备,如此即使不能尽意,也不至于感到面子上难看。倘若对对方赴约坚信不移,而一旦预见落空,就会因面子上挂不住,或大光其火,或心灰意冷,感叹“流水落花人归去”,人情似纸。
《格利佛游记)有一句名言:“不抱任何希望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不会失望。”尽管这句名言可能含有讽喻之意,但反映的常见的心理现象,和前面所说的降低目标意义相同。我们常说的“向最好处努力,往最坏处打算”也是这个意思。老百姓说得更通俗:“死马权当活马医吧!”
期望值越高,失望的悬崖越深。犹如对待名胜古迹,积极地慕名而去,如果往往失望而归,所谓看景不如听景是也。而在山坡峡谷,林间溪边,信步所至,随意漫游,所见一花、一木一石,倒常常会为之惊喜,为之流连,并因之而获得意外的欢偷。
四、借人口中言,传我心腹事
很多朋友都会遇到一种苦恼,要钱时没钱,要关系时没关系,此时去求人办事就像狗咬刺猖,不知从何处着口。如果你能在日常生活中多一个心眼,多一份心思,去留心人与人,特别是有头有面的人之间的牵藤绊脚的关系,在很多时候就会派上用场。
比如,某人为了推销百叶窗帘,他知道某公司的经理与某局长是老相识,便打听到经理的住处,提一些礼品前往拜访,彼此寒暄后,他说出了几句这样的话:
“这次能找到你的门,是得到了王局长的介绍,他还请我替他向您问好……”
“说实在的,第一次见面就使我十分高兴……听王局长说,你们的公司还没有装百叶窗帘……”
第二天,百叶窗帘便成交了。此人高明之处就是有意撇开自己,用“得到了王局长的介绍”这种借人口中言,传我心腹事,借他人之力的迂回攻击法,令对方很快就接受了。
社会纷繁复杂,真真假假、虚虚实实,谁能时刻提那么高的警惕去辨别真假,因此很多人就可以钻空子。
一天,一位办理房地产转让的房产公司推销员来到一位朋友家,带着朋友的朋友的介绍信。彼此一番寒喧客套之后,就听他讲开了:
“此次幸会,是因为我的上司赵科长极为敬佩您,叮嘱我若拜访阁下时,务请先生您在这本书上签名……”边说边从公文包里取出这位朋友最近出版的新著。于是这位朋友不由自主地信任起他来。在这里,赵科长的仰慕和签书的要求只不过是个借口,目的是对这位朋友进行恭维,使他开怀。
在被恭维者面前,若以第一人的语气这样说,则必有谄媚的味道,会使人很容易观察其目的。但这位高明的推销员有意撇开自己,用“我的上司是您的忠实读者”这种借他人之力的迂回攻击法,就比“我崇拜您”来的巧妙、有效,更容易使人接受。尤为高超的是,他已将朋友的书准备好。这种情况,由不得人家不照他的话去做。此种求人手段,确实难以招架。
素不相识,陌路相逢,如何让所求之人了解你与他是朋友的朋友,亲戚的亲戚,显然十分的牵强,但一般人不驳朋友的面子,断不至于让你吃闭门羹。这是一条求人的捷径。
求人者通过第三者的言谈,来传达自己的心情和愿望,在求人过程中是常有的事。人们会不自觉地发挥这一技巧。比如:“我听同事老张说,你是个热心人,求你办这件事肯定错不了……”等等。但要当心,这种话不是说说而已的,也不能太离谱。有时有必要事先做些调查研究。
为了事先了解对方,可向他人打听有关对方的情况。第三者提供的情况是很重要的,尤其是与被求者的初次会面有重大意义时,更应该尽可能多方收集对方的资料。但是,对于第三者提供的情况,也不能全部端来当话说,还要根据需要有所取舍,配合自己的临场观察、切身体验灵活引用。同时,还必须切实弄清这个第三者与被求者之间的关系。这一点非常重要,不然,说不定效果适得其反。
五、糊涂不被糊涂误
当一个人处于不利境地时,装出无能,往往可以避免对手的警觉,便于暗中谋划,在被动中求得主动。目的是为了掩饰内心的重大抱负,为实现某种重要企图,有智而示之愚,能而示之不能,欺骗对手,摆脱困境。其具体的表现形式是,很正直的人因不徇私情,表面上好像很枉屈;很灵巧的人因不逞能,表面上好像很笨;很有辩才的人因不轻易施展才能,表面上好像语言迟钝。宁可假装糊涂而不行动,也不冒充聪明而轻举妄动,沉着冷静,不露声色,就像冬天的雷电,储存力量,待机爆发一样。
谋出于智,成于密,败于露。高明的人,为了掩盖自己的目的,常以“假痴”来迷惑众人耳目,宁可有为示无为,聪明装糊涂;不可无为示有为,糊涂装聪明。从谋略学意义上看,这是一种解危难的智谋方法。它如同装聋作哑、装疯卖傻、大勇若怯、假痴不癫、韬晦之计等智谋。
清朝郑板桥曾写过“难得糊涂”四个大字,并解释说:“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于在“会装”。在使用这一智谋时,应注意四点:
一是掩藏好自己的主观企图,决不能让对方猜出用意。
二是会伪装,要装得自然,使他人不起疑心。
三是静观时局,注意发现有利于自己的发展动向
四是暗中发展自己的力量,准备战胜对方的条件。这样,一旦时机成熟,扭转被动形势将易如反掌。
这一智谋方法多用于权术斗争中,但在社会交往中也可以适当使用。
一位画家在美术馆画廊里展销自己的作品。这位画家名气不甚大,虽然每幅画出价仅在10~100美元之间,但展销台前依旧冷冷清清。这时,一位酷爱收藏展品的美国游客来到了展销台前,他仔细端详了半天,觉得其中三幅画很值得收藏,他一看标价甚低,大喜过望,便准备掏钱买下这三幅画。
画家根据美国游客的表情,决定以高价出卖这三幅画。因此,当美国人付款时,他冷冷地索价,要求以每幅250美元成交。美国人对他这种敲竹杠的经营方式很不满意,不愿成交,继续讨价还价。岂料,这位画家气冲冲地把一幅画烧了。美国人眼看着自己喜爱的画被烧了,觉得很可惜,又问画家剩下的两幅画愿出多少钱,画家仍然坚持每幅索价250美元的要求,美国人仍不愿意买下,这时,又烧了一幅画。酷爱收藏字画的美国人终于沉不住气了,他乞求画家不要再烧最后一幅画。最后,竟以500美元的高价买下了它。
这种“假痴不癫”似的装糊涂什谋的特点是利用对方的心理,视情采取战术,使对手在喜怒无常的情况下败于己手。
而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装糊涂的最常见的做法,就是自我解嘲。
所谓“自嘲”,顾名思义。就是运用嘲讽语言和口气,自己戏弄、贬低或嘲笑自己。然而,从自嘲者的本意来看,又并非止于自我嘲弄,多有“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意味,具有“表里相悖”、“言此意彼”的特点。因而,“自嘲”具有特殊的表达功能和使用价值。
1、倾吐郁闷
在生活、工作中,当遇到不公正的待遇,或受到不合理的评价时,自己气不顺,但又不便直接说出时,就可运用自嘲,以委婉暗示的方式,把内心的郁闷、不满吐露出来,以正视听。比如,有位家庭生活拮据的大龄青年,相过好几个对象都失败了。当有人责怪他眼界太高,择偶太挑剔时,他抱屈地自嘲道:“哈,您瞧瞧咱这德性,论人样儿,咱属‘三等残废’,说家境咱是‘第三世界’,我还敢挑剔?”很显然,这个青年在回答别人的误解时,采用自嘲口吻,有意揭出自己的“丑陋”和“拮据”,借以巧妙地暗示出相亲失败的真正原因,从而达到为自己“正名”为目的。使对方从隐藏寓意的自嘲中领悟真情,作出正确判断,化解偏见和误解。这种说法,比起直言不讳地表白自己,或直接了当地驳斥对方,显得更委婉达意,巧妙得体。
2、摆脱窘境
在交际中,当对方有意无意地触犯了你,把你置于尴尬的境地时,借助自嘲摆脱尴尬是一种恰当的选择。当令人难堪的事实已经发生,运用自嘲,能使你的自尊心通过自我排解的方式受到保护,不致于失去平衡,并且,还能体现出你的大度胸怀,有助于在交际中“得分”。
3、打破僵局
在与人交涉事务,尤其是谈判时,由于对方要价太高,企望太大,而使谈判面临搁浅时,运用自嘲,有时能收到以退为进的效果。
4、自嘲还能增加幽默感
比如,丈夫要出国深造,妻子半开玩笑地对他说:“你到那个花花世界,说不定会看上别的女人呢!”丈夫笑了,调皮地说:“你瞧瞧我这副尊容,站在路上怕是人家眼角都不撩呢!”丈夫的自嘲巧妙地包含了让妻子放心的意思,这比一本正经地发誓忠于她,不是更有诗意和情趣吗。大凡具有幽默感的自嘲,往往是对自己缺陷的夸张和形象化,很能表现自己的坦诚品格,易于得到对方的信赖和好感。
在社交中,运用“自嘲”需注意以下原则:
一是,审时度势,相机而用。自嘲虽具有一定的表达功能,但也有明显的局限性,充其量它不过是一种辅助性的表达手段,不宜到处滥用。比如,对话答辩、座谈讨论、调查访问等,就不宜使用自嘲,而应直抒胸臆,坦率诚实地吐露思想观点,介绍情况,回答问题。如果不看场合时机,随意使用,就会弄巧成拙。因此,因时因地,相机而用,才能达到自嘲的最佳交际效果。
二是,避免采取玩世不恭的态度。具有积极意义的”自嘲”,包含着自嘲者强烈的自尊、自爱和责任感。自嘲者的心是热的,自嘲不过是他们采取的一种貌似消极、实为积极的促使交际向好的方向转化的手段。而玩世不恭,则是人们对世事表现出的冷漠、讥讽和不负责任的态度。如果自嘲出于这种态度的话,就会失去任何积极意义,有害于交际。
三是,运用自嘲当适可而止。自嘲有时具有“嘲人”的刺激作用,运用它应格外慎重。通常情况下,应是“点到为止”,让人意会即可,不能一味放纵,喋喋不休,如同用过量的卤水点豆腐,会使豆腐变得苦涩一样。过份的自嘲,也会导致交际出现危机。进而言之,如果恣意运用自嘲指桑骂槐、含沙射影、泄私愤、图报复,那后果就更糟。这种例子并不罕见,当引以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