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有一种战略叫集中
3834300000023

第23章 弱者致胜的重拳法则(3)

注意力集中也是聚焦法则的表现形式之一。要想做好手头的事,最关键的就是要把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到这件事上去。这是我们在本书中一直强调的一点。当人真正能集中精神的时候,就能发挥出通常状况下无法想像的潜力,提高做事的效果和效率。

所谓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与集中,是智力活动的基础条件。集中注意力就是专心致志、心无杂念。

在集中注意力的时候能做到心无杂念是有科学根据的。伦敦大学学院的一组科学家最近的研究解释了为什么人们会经常忽视周围环境中的一些变化,比如人们听音乐的时候就根本没注意到交通灯已经变绿了。他们在论文中描述道,人脑中被叫作顶叶皮层的部分,就是专门负责集中注意力的部分,而且它还控制着人们觉察到视觉变化的能力。也就是说,当我们将注意力集中到某个事物时,我们大脑的处理能力就达到了极限,这时顶叶皮层将只负责集中注意力,而丧失了控制视觉观察这一功能,于是我们往往会忽视周围环境中的变化,从而做到心无旁骛、专心致志。

注意可以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心理学家经研究证实,任何有意注意都不可能持续超过20分钟。但如果在其中穿插一些放松活动或轻松的内容,那么可以维持几个小时。所以为了达到长时间注意的目的,我们就需要培养集中注意力的习惯,对自己进行训练,比如心理暗示、自我激励等等。

一次只做好一件事,这意味着集中精力发展,而不是多元化发展。很多人涉足多个领域,学习很多知识,其实内部很虚弱,每一项都没有很强的竞争力。

专注于某一件事情,哪怕它很小,努力做得更好,总会有不寻常的收获。

一生做好一件事,这个标准似乎不高,但要真正做好一件有意义有价值的事,细想想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一生告诫自己“何为浮名绊此身”的李政道先生,成功缘于“激情燃烧”的袁隆平等人,一生甘坐冷板凳,在科学的山道上跋涉前行,锲而不舍。达尔文忙活一辈子,也就是发现了“人是猴变的”这个再普通不过的道理;麦哲伦终生的杰作,则无非是证实了“地球是圆的”这个今天连一个儿童也知道的常识;曹雪芹劳累终生,呕心沥血,十年辛苦不寻常,一本没有写完的书写尽人生百态,世态炎凉;莱特兄弟为了让飞机能冲向云霄,一辈子都是光棍。他们很幽默地说:“一生只能做好一件事。既要管牢飞机,又要照顾妻子,我们实在做不到。”

雨果说过一句很精辟的话:“一个人不能同时骑两匹马。”科学的巨人,文坛的巨匠们正是因为心无旁骛,聚精会神,以终生之力去做好一件事,最终才得以成为历史上的伟人而名垂千秋。董仲舒的“三年不窥园”是这样,“墨池飞出北溟鱼”的王冕也莫不如此。

总的来说,聚焦法则,就是一生专注、全力以赴地做好一件事!

社会就像一条大船,我们都是航行者,理应风雨同舟,尽心尽力尽职,让航船乘风破浪。一个人的生命短暂,又要担负公务,又要承担家务,还有不少的事务,我们在浪费许多时间,只有将所有精力聚焦到一点上,也就是力求一生做好一件事,去拓掘生命的深度,而不是虚度光阴,把精力用在其他毫无意义的地方。

凸透镜聚集的原理告诉我们,影响聚焦主要有四个因素:焦点、光源、焦距、热度。这四个因素也是聚焦法则的四个关键词,只是它们的范围明显广泛得多。

焦点在聚焦法则中,是指我们当前正在做或计划要做的事,狭义的焦点是指目标。广义上的焦点既包括目标、专业、行业、爱好、兴趣等具体的事情,也包括心态、信念、想法等心理上无形的东西。

焦点是聚焦法则中最重要的因素。焦点如果不对,不管你的光源有多强,温度有多高,距离如何的适度,最终都无法燃烧起来。譬如,你只有30℃的温度,你若选择钻石为焦点,你就永远无法切开钻石。因此,选择焦点既要准确,也要量力而行,切不可自视过高,也不可妄自菲薄地选择没有挑战的焦点而无法发挥自己的潜能。譬如说找工作,如果眼睛只盯着工作是不是轻松,待遇是不是丰厚,而不考虑自己能否胜任,恐怕这份工作对您是短暂的。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正是这样的道理。

由此看来,一个人或一个企业能否成功与他们聚焦和程度有关,聚焦面积越大,成功几率越小;相反聚焦面积越小,成功的机会反而越大。

在北京,我有许多朋友是搞研究的,有时我问他们最近又在研究什么?

许多人说,在研究国际问题、研究宏观抽象问题,仿佛他一个之力就要解决中国发展的所有问题。其实这是不可能的。我们要研究宏观问题是不错,但也不是指所有的宏观问题都要去你一个人去研究。

一个人只可能在局部问题中选一个更局部的分支问题去探讨。这是目前许多学者的通病。一个人的成功与专注的程度成正比。天才就是这样产生的,灵感也是这样产生的。

阿基米德接受了皇帝要他辩别真假皇冠的问题后,他就一直想着这个问题,吃饭时想,睡觉时想,上厕所时也想,他想了很久,但仍百思不得其解,一天,他去洗澡,当他跨入澡盆时,澡盆里的水便向周溢出,他突然开悟,光着屁股往外跑。因为他找到了判别真假皇冠的依据——浮力定律。

纪昌学射是小时候读的寓言故事。故事讲一个人想成为一流的射手,他四处拜师学射,射击最关键的是练眼力,他在家时就用目光盯着老婆织布机上来回滑动的梭子,一天二天,一月两月,一练就是半年,直到他能将一个小小的梭子看成一头牛那么大时才罢手,一个射手若能将天上的麻雀看成牛那么大,他自然就能轻松将其射下了。

从那些成功者的身上,我们总是能够发现他们那种热情四溢的特质,而且他们像是恒温的火球一样:持久而永不退减。很多的时候,平庸者和成功者的差别仅仅就在于热情的程度不同,平庸者缺乏热情或者热情难以持久。

“忘我”就能创造奇迹!不知道你是否达到过这样的境界,在你做感兴趣和最擅长的事情的时候,你会达到忘我的程度,工作一点也不觉得累,完全当作一种享受。

古代有个书法家,一练书法就入迷。一天,他正在练书法,妻子送来蒜泥和馒头,他立即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就这么蘸着墨汁吃着馒头,一边吃,一边继续津津有昧地练着。奇怪,满嘴墨汁,他怎么就一点儿没有察觉呢?

原来,是痴迷使他们进入了一种叫做“幸福”的生命状态。所谓幸福,不就是一种全身心投入时的感觉吗?有句名言:自得其乐。自然,爱自己的事业并全力以赴的人是幸福的。如果你觉得你对所从事的工作缺乏热情,没有一点乐趣可言,这个时候,你就得考虑你是否一开始就选错了焦点,你没有选择最适合你发展的方向。与其强迫自己做,不如主动去寻找那份能够带给你激情和快乐的工作。

对于一般人而言,如果达到忘我的专注程度,同样会产生意想不到的事情。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话一点都没有错。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尽管每个人的爱好与从事的领域不同,但是唯有真正热爱和对所从事的事情乐此不疲,才可以在所在领域里创造奇迹。

精度——浓缩的都是精华

机构臃肿也是不集中的表现之一,也会给单位带来许多危害。请看这种现象:

有一个真实的故事,被称为一锹土事件:某汽车厂在自己的地皮上,用自己的钱搞一项技术改造基建项目,竟然拖了两年零九个月才办完了破土动工的手续。在办理手续中,该企业前后共盖了20多个章,而盖一个公章往往又要好几个人签字,一锹土未动就交了各种费用51万元。该厂原是个汽车修理企业,后来转为汽车组装和挂车、半挂车、汽车配件制造。多年来基本上未进行过很好的技术改造,不适应当前生产任务的需要。于是,该厂向主管部门打了报告,申请在厂区内扩建新厂房,资金由工厂自筹。由于该厂属于某自治区两个厅双重领导,厂址又在自治区首府,这样就增加了办事的难度。于是,技改报告这个“皮球”被踢来踢去,经过了自治区和首府20多个有关单位,经过了140多人的手,一直拖了两年零八个月未办成。此事后来被新闻单位披露,引起有关领导的重视,又经过一个多月,终于挖开了第一锹土。自治区党委书记知道了此事后,要求以此事为突破口,整顿手续繁杂、公章太多、互相扯皮、人浮于事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