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有一种英明叫果敢
3834200000004

第4章 大脑——你打扫了没有!(3)

事实上,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当你在注意一件事情的时候,你注意不到其他事情。所以,从抑郁中摆脱出来的方法并不复杂。只要你脑海中的“电影”改变了,你不要再在脑海里放你不喜欢的电影了,去放一部新的、喜欢的电影,就很容易改变这种情况。

英国作家萨克雷有句名言:“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也对你哭。”确实,不管你在学习与生活中遇到哪些不幸和挫折,你都应以欢悦的态度微笑着对待生活。

7、恐惧是成功的障碍

我们身边经常有一种人,他看到别人的成功后总是认为人家运气好,机会好!晚上回到家里脑子里想法也很多,我要这样,我要那样,甚至连等有钱之后怎么用都想到了。但第二天闹铃一响,洗脸、刷牙、按固定的路线到单位签到上班,趁领导不注意,溜出去吃一顿廉价的早餐,然后小心翼翼回到办公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最后只好把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寄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某一天,他深情而严肃地对孩子说:“爸爸这辈子机遇不好,没啥指望了,你可要好好努力,抓住机遇,不要让我太失望噢!”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我们仔细分析一下,这种人为什么一生碌碌无为的原因:应该说他曾经有过理想和追求,也应该有过一个如何创业的计划。但他的理想和计划却被无情地淹没在他那恐惧失败的心理中了,他不断问这个计划能否实现创业目标,万一失败了怎么办?并把失败后的悲惨情景在大脑中反复演示了若干遍,最后在“理想”和“现实”两者之间,他选择了“现实”,把“理想”留个了孩子,唉,一切都是“恐惧”惹的祸!

只有首先战胜恐惧,然后才能成功创业。战胜恐惧的唯一方法是防止所恐惧的事件发生,要知道预防比治疗更重要,控制恐惧就如同控制腐败一样,需要一个监督机制,这个机制的名字叫“检讨”。

过去有人说“失败乃成功之母”,也许这就是许多人恐惧的根源吧,因为一个成功首先要忍受许多失败,太可怕了!其实“检讨”才是成功之母!因为一百次失败不等于成功,只有通过每次失败后不断检讨自己失败的原因,校正前进的方向,才能逐步迈向成功!

那么建立一个完善的“检讨”机制便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了,怎么检讨?谁来检讨?检讨什么?这里我想套用伟人******的一句话“批评与自我批评”,恐怕这一条是取得革命胜利的重要原因吧!让别人检讨自己的行动,让行动来检讨自己的计划,让自己检讨失败的原因,不怕犯错误,只怕犯同样的错误。

行动,是医治“行动恐惧症"的惟一良方。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实践,是个伟大的揭发者,它暴露一切欺人和自欺。“先行动起来,在行动中去纠正、去调整,才是铲除心理障碍的最好的办法。行动的障碍归根到底还是心理障碍。

如果社交心理障碍多,就会怯懦。如果你害怕在人多的场合讲话,一定要找机会去说,大声说。想去找一个人的时候思虑太多,这时候最简单也是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让自己多想,现在做,立刻就做,打断自己原有的那种思维逻辑和习惯,走出第一步,勇气就产生了。

美国著名的高空走钢索表演者瓦伦达在一次重大的表演中,不幸失足身亡。他的妻子在事后说:“我知道这一次一定会出事,因为他上场前总是不停地说:‘这次太重要了,不能失败,绝不能失败";而以前每次成功的表演,他只想着走钢索这件事本身,而不去管这件事可能带来的一切后果。”后来,人们就把专心致志于事情本身而不去管这件事的意义,没有患得患失的心态,叫做“瓦伦达心态”。

凡事先行动起来就容易达到“瓦伦达心态”。因为,一旦迅速进入行动状态后,就来不及多想。逼上梁山,背水一战,绝无退路,这样反而容易成功。

格罗根指出:“无论做什么事情,开始时,最为重要的是不要让那些爱唱反调的人破坏了你的理想。”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一项研究也表明,人大脑里的某一图像会像实际情况那样刺激人的神经系统。比如,当一个高尔夫球手击球时一再告诉自己不要把球打进水里时,他的大脑里往往就会出现球掉进水里的情景,而结果往往是球真的掉进水里。这项研究从另一个方面证实了“瓦伦达心态”。

“先投入战斗,然后再见分晓。”拿破仑如是说。只有行动起来,才能挣脱舆论的枷锁,因为“这个世界上爱唱反调的人真是太多了,他们随时随地都可能会列举出千条理由,说你的理想不可能实现。你一定要坚定立场,相信自己的能力,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

世上最秘而不宣的秘密是,战胜恐惧后迎来的是某种安全有益的东西。哪怕克服的是小小的恐惧,也会增强你对创造自己生活能力的信心。如果一味想避开恐惧,它们会像疯狗一样对我们穷追不舍。此时,最可怕的莫过于双眼一闭假装它们不存在。

说到这里,我想大家都不用再恐惧了,轻松创业吧!让我们一起努力!

8、巨人思想而矮子行动

一个人把自己构思成理想的形象,是因为他不能容忍自己的真实形象。自我美化、自我圣化,显然可以用来抵消其不美的真实形象。但是,一旦把自己拾得过高以后,便不能容忍真实的自我,甚至还会引起恼怒和自我鄙视,并且因为自己达不到那种要求而会烦躁不安。于是,他们动摇于自我欣赏和自我歧视之间。想象中的自我与真实的自我使他们左右为难。并且这种矛盾和冲突削弱了他的能力,使之成为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人们是否还记得,数年前的某个联欢会上,一位杰出的战斗英雄的一曲声情并茂的演唱,使这位演唱者的歌声一夜之间风靡了全国。但时隔不久,某报刊出了一篇有损英雄名声的文章,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人们的心理一时难以承受,如此杰出的偶像,怎么可以因为出场演出而索取高价呢?偶像本人,也因为这种不符实情的“诬陷”,对媒体与作者提出了诉讼。

一场“名人官司”随即拉开了序幕。一时间,舆论界、老百姓都卷入了这场空前的大讨论中。有人以为,出场演出索价太掉价,这不符合偶像本色;也有人说,偶像也是人,是人都有利益追求,只要这钱要得合理。从那以后,“偶像、名人、伟人也都是人,而非圣贤,并不排斥个人利益”的观念,一下子被众多人所接受。从此,对偶像的盲目崇拜热降温了。下面谈的就是这场诉讼官司的主角之一,某报记者。

“上帝死了,我就是上帝。”他念叨着尼采的语言,怀揣着“天才”的幻想。他从小就具有逆反的性格,他从来就对自己怀着莫大的期望。躁动不安的心情使他血流加速,感觉敏锐。他总是在窥视,哪里有一鸣惊人的机会。他信奉,即使不能流芳百世,也要震撼一时。他不能想象自己是平庸的。他坚定地相信:“中国现代如果有一个思想家,那就必定是我,这毫无疑问。”

他就是向“英雄偶像”挑战的那位记者,那个自命不凡、自我圣化的先生。偶像还原了。一贯被冠之以“渺小”的个人自我意识,开始在芸芸众生的心中闪现。然而,撼动偶像的真正的“英雄”,自己却倒下了。因为这过于强烈的刺激,几乎使他的意志崩溃。

撇开这场官司不论,只来说说这位先生的心理状况。提到官司,是因为这与分析他的心理情况有着密切的联系。

与他相识已有很长时间了。他是记者,我是作者,相互之间因有稿约往来,彼此交往更是不能免的。但是,从与他的交往中,我发现他是有着心理偏差的。他的举止神情、言语谈论都有些不合常情。他总是焦躁不安,坐下来就摇椅子,站着的时候就抖个不停。

他常常大声说话,大声地、连续地干笑。他以为自己言谈风趣,别人却觉得很是乏味。

生活上他没有规律,吃饭早一顿晚一顿,有一餐没一餐。出门衣冠不整,做事丢三落四。与他熟悉了,有时与他打趣,让他注意仪表,端正举止,他却把一只又脏又臭的脚放在拉开了的抽屉里,拿出一本英语书,不停地翻来翻去:“你知道什么啊,很多大人物都是有怪僻的,生活上不拘小节、放浪形骸。这本英语书上就有一个这样的小故事,我只是小巫见大巫呢。”

他以伟人为楷模、为蓝本,生活在自己营造的“伟人”境界中。伟人的精神内涵领会不透,便只有以怪异来模仿伟人之“僻”。

他本是个很普通的记者,一场官司使他名声鹊起。真如他所愿,未能名垂青史,却足以醒人耳目。特别是朋友们与之开玩笑说:“我敢打赌,百年以后,保证会有演员来扮你的角色,你的这场官司,肯定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这时候,他的感觉便特别的好。渐渐地,他习惯性地以此为荣。初到一地,与人初谈,他必谈官司,诉说他如何顶住了各类新闻媒体犹如千军万马的攻势,虽然官司败诉,却是虽败犹荣。他成了祥林嫂,絮絮叨叨地诉说着阿毛是怎样被狼叼走的。

他期期艾艾,等待着成功的一天。他把自己的履历、发表的文章索引,都打印成册,在外四处散发。他希望在哪一天,千里马遇见伯乐,给予他出人头地的机会。他认为自己是思想家,思想家是超时代的,理当落魄潦倒。他怀着悲壮的心情把自己圣化:天降大任于我,我不入地狱,谁入!

因为害怕遭到失败,那些自我圣化的人们便表现出了对成功的恐惧。也许他们本能地觉得,自命不凡只是他们的一种强迫性的自我满足的需要,而真正的成功却非一厢情愿就能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