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汝昌先生说:“……这第三条大线就是‘人散’。人散虽与家亡相联,又自成体段,前文已经说过。秦可卿与凤姐托梦的结语,说了两句七言诗——秦可卿也能作诗!岂不甚奇?须知所谓‘正邪两赋而来’之人,大抵皆属于诗人型。这是个专题,宜有专文讨论。如今只说可卿最后说道是:‘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署名‘梅溪’的,于此便批:‘不必看完,见此二句,便欲堕泪。’可知这人散一线,是书中最后的一局——也就是结局,所以它独自构成一大经纬。‘三春去后诸芳尽’,有几层涵义。一即字面义:三春(孟、仲、季,即‘九十春光’)过去了,百花凋谢。二是‘三春’又指书中所叙三次重要的元宵佳节——第十八回省亲,第五十四回夜宴,与八十回后某回的一次元宵节(大约是巨变的发生)。三是‘三春’又指贾氏姊妹,元、迎、探,特别是探春一去,方是人散的总溃之始。”
可见,《飞鸟各投林》和“三春去后诸芳尽”有异曲同工的妙处,所讲的是一个意思,正如周汝昌先生所说的表现的正是贾府甚至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命运走向。
那么,《飞鸟各投林》之中的歌词是不是还有具体所指呢?例如“有恩的,死里逃生”是不是指巧姐?“欠泪的,泪已尽”是不是在说林黛玉?周汝昌认为是这样的,《飞鸟各投林》的每一句歌词都是有所指的,具体如下:
“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这两句是对贾府甚至四大家族“家亡”的总体概括;
“有恩的,死里逃生”,这一句应该是指巧姐,和巧姐的判词“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正好呼应;
“无情的,分明报应”,这应该是在写宝钗和妙玉;
“欠命的,命已还”,这是指元春;
“欠泪的,泪已尽”,这是指林黛玉,《红楼梦》开始第一回就说林黛玉是来报恩的,来还泪的。
“冤冤相报实非轻”,这是指迎春;
“分离聚合皆前定”,这是在写探春和湘云;
“欲识命短问前生”,这是在写王熙凤;
“老来富贵也真侥幸”,这是在写李纨,李纨在八十回后,应该会大富大贵。
“看破的,遁入空门”,这明显是写惜春;
“痴迷的、枉送了性命”,毫无疑问,这是秦可卿。
对这个结论,周汝昌先生还作了这样的解释:
“以上十二句,本以为恰好分属十二钗,但首二句并非妇女之事,而脂批于此正有总括荣宁的语义(其实应是总括贾王史薛四门),那么可知此二句是先从‘家亡’领起,以下才是每句分属。又由于只剩下了十句,而‘分离、聚合’明明是两者的合词并咏,这又明白了还有一句应该也是合咏二人,于是我寻找这个可能性时,发现‘看破的,遁入空门’也可能包括妙玉惜春二人而言。但细味其言,终以指惜春更为切合,盖妙玉之出家,固幼年多病,为父母所舍身,又因避权势仇家之难,方进京入园的,并非‘看破’之故,因此我仍以本句只指惜春,而并妙姑于宝钗一起,理由全在不能忘记‘报应’二字是眼目。宝钗属于‘无情’,书中有明文点破(她抽的花名酒筹是‘任是无情也动人’,是为力证),这样是合榫的。”
“另需说明的则尚有元春、凤姐、迎春三人的分属,以其容或招来争议,所以也是研讨的题目。我将凤姐隶于‘命短’句下,理由也是书有明文暗示。元春原系死于非命,实因政治变故而致,受逼而亡(如书中暗示如杨贵妃),故为‘欠命’。迎春为何隶于‘冤冤相报’之下呢?这并非指此无辜少女本身,而是罪孽在她父亲贾赦,贾赦多行不良,贪财好色,害人性命,如姜亮夫教授所见旧抄本,贾氏之败实由贾赦之罪发而引起,他害了两条人命。我以为这两条命案皆是女子,其一即鸳鸯,说详后文。另一条女命当然也是因他好色图淫而致某女于死(疑是嫣红,说亦详后文)。所以冤冤相报是说他害人家的女儿,孙绍祖也害了他的女儿,是即曲文的本意。”
另外,著名红学专家俞平伯先生对此曲子也有自己的理解:“《十二钗曲》末折是总结;但宜注意的,是每句分结一人,不是泛指,不可不知。除掉‘好一似’以下两读是总结本折之词,以外恰恰十二句分配十二钗。我姑且列一表给你看看,你颇以为不谬否?(表之排列,依原文次序。)”
为官的,家业凋零——湘云
富贵的,金银散尽——宝钗
有恩的,死里逃生——巧姐
无情的,分明报应——妙玉
欠命的,命已还——迎春
欠泪的,泪已尽——黛玉
冤冤相报实非轻——可卿
分离聚合皆前定——探春
欲识命短问前生——元春
老来富贵也真侥幸——李纨
看破的,遁入空门——惜春
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凤姐
总的来讲,作为《红楼梦曲》的总收尾,《飞鸟各投林》是对以贾家为代表的封建贵族阶级命运的概括,也可以说是一首带有朴素辩证法思想的主题歌,和作者曹雪芹在小说中所使用的“家散人亡各奔腾”、“树倒猢狲散”等句子是一个意思。小说第十三回,凤姐梦见秦可卿对她说“常言‘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否极泰来’,荣辱自古周而复始,岂人力所能常保的。”秦可卿就是在告诉我们,“物极必反”,凡事有始必有终,有盛必有衰,这是万事万物的规律,人力不可抗拒,这是在向王熙凤暗示贾府的末日已经到了,要做好准备,为以后的日子做打算,这和《飞鸟各投林》传达的是一个意思。作者曾在书中说过:“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蹬迹,不敢稍加穿凿”,正是在向我们说,《红楼梦》所反映的正是贵族家庭的兴衰始终。
贾府有极盛的时候,作者在书中描写得很详尽。但作者这样写是有自己的目的的,作者写贾府的“极盛”,正是要反衬他们日后的“极衰”;写贾府的“赫赫扬扬”,正是要反衬他们日后的“烟消火灭”。虽然,我们现在也许没有可能再看到曹雪芹八十回后的稿子了,但是我们可以肯定作者给《红楼梦》设计的结局一定是“乐极悲生,人非物换”,“树倒猢狲散”,肯定不是像高鹗续书中所写的那样贾家最后又“沐天思”、“延世泽”、“兰桂齐芳”,安排一个不喜不悲的“团圆”结局。有专家认为,从脂砚斋等人的批语之中透露出来的信息,我们可以知道以下等情节:贾家败落后,当年“金窗玉槛”、“珠宝乾坤”的大观园要变成“落叶萧萧,寒烟漠漠”的一片凄凉颓败景象;被撵出大观园的宝玉和宝钗要有一段“寒冬噎酸齑、雪夜围破毡”的困苦生活;王熙风要有一个“身微远蹇”、“回首惨痛”的可悲下场;惜春要沿门托钵,“缁衣乞食”;贾赦、贾珍之流要被撤职罢官,扛上枷锁,或被杀头,或被流放充军——这些情节正好和《飞鸟各投林》之中的句子相吻合。
《通灵宝玉与金锁之铭文》诠解
我们都知道,在《红楼梦》之中,贾宝玉有一块宝玉,而薛宝钗有一个金锁。“金玉姻缘”之说就是指贾宝玉的宝玉和薛宝钗的金锁。对这两件宝贝的详细描述在第八回:
宝钗抬头只见宝玉进来,连忙起身含笑答说:“已经大好了,倒多谢记挂着。”说着,让他在炕沿上坐了,即命莺儿斟茶来。一面又问老太太、姨妈安,别的姊妹们都好。一面看宝玉头上戴着缧丝嵌宝紫金冠,额上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身上穿着秋香色立白狐腋箭袖,腰系五色蝴蝶鸾绦,项上挂著长命锁、记名符,另外有一块落草时衔下来的宝玉。宝钗因笑说道:“成日家说你的这玉,究竟未曾细细的赏鉴,我今儿倒要瞧瞧。”说着便挪近前来。宝玉亦凑了上去,从项上摘了下来,递在宝钗手内。宝钗托于掌上,只见大如雀卵,灿若明霞,莹润如酥,五色花纹缠护。这就是大荒山中青埂峰下的那块顽石的幻相。后人曾有诗嘲云:
女娲炼石已荒唐,又向荒唐演大荒。
失去幽灵真境界,幻来亲就臭皮囊。
好知运败金无彩,堪叹时乖玉不光。
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
那顽石亦曾记下他这幻相并癞僧所镌的篆文,今亦按图画于后。但其真体最小,方能从胎中小儿口内衔下。今若按其体画,恐字迹过于微细,使观者大废眼光,亦非畅事。故今只按其形式,无非略展些规矩,使观者便于灯下醉中可阅。今注明此故,方无“胎中之儿口有多大,怎得衔此狼蠢大之物等语之谤。
通灵宝玉正面图式 通灵宝玉反面图式
玉宝灵通 三二一
仙莫知疗除
寿失祸冤邪
恒莫福疾崇
昌忘
宝钗看毕,又从新翻过正面来细看,口内念道:“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念了两遍,乃回头向莺儿笑道:“你不去倒茶,也在这里发呆作什么?”莺儿嘻嘻笑道:“我听这两句话,倒象和姑娘的项圈上的两句话是一对儿。”宝玉听了,忙笑道:“原来姐姐那项圈上也有八个字,我也鉴赏鉴赏!”宝钗道:“你别听他的话,没有什么字。”宝玉笑央:“好姐姐,你怎么瞧我的了呢。”宝钗被缠不过,因说道:“也是个人给了两句吉利话儿,所以錾上了,叫天天带着,不然,沉甸甸的有什么趣儿。”一面说,一面解了排扣,从里面大红袄上将那珠宝晶莹黄金灿烂的璎珞掏将出来。宝玉忙托了锁看时,果然一面有四个篆字,两面八字,共成两句吉谶。亦曾按式画下形相:
璎珞正面式
音注云:不离不弃。
璎珞反面式
音注云:芳龄永继。
宝玉看了,也念了两遍,又念自己的两遍,因笑问:“姐姐这八个字倒真与我的是一对。”莺儿笑道:“是个癞头和尚送的,他说必须錾在金器上……”宝钗不待说完,便嗔他不去倒茶,一面又问宝玉从那里来。
自此以后,书中虽然多次写到“金玉姻缘”,但是再没有把宝玉的宝玉和宝钗的金锁放在一起描写。当然,这并不奇怪,令我们奇怪的是通灵宝玉与金锁上的“铭文”。“莫失莫忘,仙寿恒昌”是什么意思?“不离不弃,芳龄永继”又怎么讲?
其实,“莫失莫忘,仙寿恒昌”、“不离不弃,芳龄永继”是四句告诫语,也就是说若能如此就会吉祥:贾宝玉只要时时刻刻携带这个宝玉,就能够长命百岁,“仙寿恒昌”;薛宝钗也只有对她的金锁“不离不弃”,也才能“芳龄永继”,一生平安。但是,通读《红楼梦》,我们似乎能明显感觉到这些话用在贾宝玉和薛宝钗身上是一种深刻的讽刺。试想一下,宝玉和宝钗,将来一个要出家当和尚,一个要守活寡,长寿又有什么用?说是“仙寿恒昌”,宝玉并没有成佛作祖;说是“芳龄永继”,宝钗同样要衰老贫病。这样看来,“莫失莫忘,仙寿恒昌”、“不离不弃,芳龄永继”不过是表面吉利的两句空话而已。
不过,作为小说之中的“意象”,通灵宝玉和金锁也是根据一定的情节安排而设定的。通灵宝玉作为贾宝玉的命根子,它的“莫失莫忘,仙寿恒昌”的诫语和书中的某些情节是有一定的关系的。据脂批提示,后半部原稿有“误窃”、“凤姐扫雪拾玉”、“甄宝玉送玉”等情节,讲的就是贾宝玉丢失“通灵宝玉”的情节。通灵宝玉上说“莫失莫忘,仙寿恒昌”,贾宝玉如果丢失掉通灵宝玉后肯定会遭受重大的灾难,当然具体遭受什么样的灾难,我们可能没有机会知道了。而薛宝钗的金锁则是为了呼应“金玉姻缘”之说而设计的。
另外,根据有关红学专家的考证,封建皇朝的传国玉玺上,也镌有八个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这应该就是曹雪芹所讲的“莫失莫忘,仙寿恒昌”这句话的原型。既然是这样,有很多人立刻把贾宝玉和传国玉玺联系在一起,认为贾宝玉的通灵宝玉就是传国玉玺。更有人根据《红楼梦》的成书年代,认为《红楼梦》之中有映射清康熙末年的夺谪之争这一事件的情节,贾宝玉就是清康熙的太子胤礽。当然,这只是一种猜想。
《灯谜语十首》诠解
谜语又叫“春谜”、“灯谜”、“灯虎”、“文虎”、“闷闷儿”、“谜谜子”等。《红楼梦》书中有许多饶有趣味的谜语,有的在书中已由作者揭出谜底,这里我们称为红楼梦中的春灯谜;有的在书中未给出谜底,属于红楼梦中的绝底诗谜。以下,我们单就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制灯谜贾政悲谶语》中的灯谜做一个简单的解释。
贾环谜语:
大哥有角只八个,二哥有角只两根;
大哥只在床上坐,二哥爱在房上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