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幸福离我们有多远
3829200000024

第24章 幸福的原动力——自由宽容的教育理念(4)

什么叫名校?名校就是你教出来的学生大家抢着要,工作好找。现在招来的学生基本上是喜欢自己专业的,学习起来不用你催,不用你管。你只要让他们住好吃好自习好,找有本事的老师好好教,自然名校的声誉就打出来了,将来学生自然会慕名而来,学费收到手软。有钱了自然能找更顶尖的专家,学术水平自然就上去了,世界一流大学的头衔也就舍我其谁了。碰到一些有出息的学生再给母校捐点款之类的,岂不是又一笔额外的横财?经过数年的积累,中国的常青藤大学就出现了。

但学费高了,家庭困难的孩子付不起学费怎么办?没问题,让每个人公平地享受教育是政府应尽的基本职责。每个城市保留一定数量的公立大学,专门收取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学校也可以设立各种奖学金,对申请者设定限制,比如家庭贫困的学生才能申请;考试优秀的学生才能申请;学习舞蹈、音乐、表演专业的女学生才能申请;要做白内障手术的才能申请等。公立大学与私立大学并存,人人有学上的梦想将不再是童话。

高考不再是独木桥

大学资源丰富了,那么高中就目瞪口呆了。高考当然还要存在,但已经不是唯一的录取依据了。大学不再用唯高考成绩录取学生,而是根据专业和学生兴趣因材施教,区分对待。在班级上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未来的理想调查,答案五花八门,有想做老板的,有想做建筑师的,有想当明星的,有想当作家的……

聪明的人会提出这样的看法:“我们重复灌输前人的知识给他们是毫无意义的,知识量太大了。想要知道唐朝是哪年建国的,百度一下就行了。立志当作家的逼他学微积分有意义吗?所以,既然我们没有办法教给他们怎么做老板、明星的现成答案,但起码要教给他们怎么去寻找这些答案的正确道路。”高中学生除了上一些基本的课程外,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在老师的指导下挑感兴趣的课上,所谓家庭作业就是老师给出个题目,自己想办法找资料写论文,各科考试通过就给学分,待学分修满就可以毕业考大学了。

初中的教学节奏慢下来

高中改革,初中也要相应变化对策,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也都有了明确的兴趣点。在语文、数学的基础课程上,注重写作能力和逻辑思维的培养,普通生活中能用到的应用题多一些。外语至少掌握一门,但一定要专,且忌贪多。体育课改拓扑训练课,培养团队精神。对跑步、打球、跆拳道有兴趣的组成组,请专业教练指导。音乐课改赏析课,其他地理之类的学科,也多让学生写相关论文,锻炼资料收集、分析整理、归纳总结的能力,其他时间就是培养责任心,多参加义工、献爱心之类的公益活动,多接触社会。

于是,真正的素质教育被倒逼出来,正常的教育体系建立起来了,学生们可以开心学习了。

基础教育好课堂的十个特征

德国无论是大学、职业学院还是中小学,其教学形式之独特、内容之新颖、质量之高为人所称道。那么,德国的教学究竟好在哪里呢?好课堂的标准是什么呢?这是一个极有争议的话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甚至还有人提出这样的疑问:好的课堂是否有所谓的标准?我同意这样的疑问,因为从不同的角度来看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不同的时间、情景、教学主体会有不同的标准。因此,我宁愿在这里将问题修改为好课堂究竟有哪些共同特征。

我曾对中德的中小学课堂教学进行了详尽的比较。为了避免泛泛的介绍,特将介绍对象限定为德国基础教育,即中小学课堂。

教与学一如既往的是学校的中心任务,因此德国的课堂紧紧围绕教与学来展开。换句话说,如何让教与学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是德国教育工作者重点研究的方向。

好课堂的本质和核心就是引发式教学。引发式教学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相对立。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引发式教学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和管理好自我情绪。

如今许多人都知道,那些在生活、工作中比较成功、处于社会上层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他们特别容易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而找到目标的第一步是必须具有自我认知能力:我是谁?我具备什么样的资源?我在哪些方面还可以提升?什么对我比较合适?这是成功人士必然提出的问题。自我认知能力也许有天生的成分,但多数教育专家倾向于自我认知能力是可以开发和培养的。因此,中小学在开发学生自我认知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阶段性作用。

学习兴趣的激发越来越得到多数教育专家的重视。如果教师只是自说自话,那么课堂的生动性和质量就令人怀疑。课堂与我们日常生活的沟通一样,成功的沟通不在于我们到底说了多少,说了什么,而是听者接收到了什么,他有什么样的反馈。神经语言程序学认为,良好的沟通主要是看对方的反馈。因此,课堂上学生学到了什么才是教学的关键。如何才能让学生更多接受到信息和知识呢?激发他们的兴趣是教育专家们相对一致的看法。如何才能有效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学习、积极学习呢?这是研究中小学教育的专家们要回答的问题。

与其他相比,让学生管理好自我情绪是多数教师头疼的问题。这是因为管理好自我情绪首先是一种境界,这种境界需要专业的学习和日常的修炼。遗憾的是学生和学生家长对此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另外一个原因是这样的学习培训需要额外收费。学生和家长在未体验到这种学习给他们带来的好处之前是不轻易掏腰包的。因此,可行的做法就是让教师去学习教练、学习神经语言程序,让教师具有教练的能力。这就是德国提倡教练型教师的原因。

当教师具备教练的能力后他们就可以去影响、引导学生,让课堂更加生动,让教师与学生更好沟通,让学生之间和谐相处,让“困难学生”成为“好学生”,让学生在考试的时候正常发挥出自己应有的水平。

结合我的日常总结,个人认为好课程应具备以下十个共同特征:

第一个特征: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堂精彩的授课,是对不同教学计划的综合运用。不同的教学计划对学生多方位的开发有不同的作用。成功的教学课程,不只是要使学生很好地掌握知识并能有所思考,还要激励他们,同时给他们创造和谐融洽的氛围。如果教师在上课时能够传递自己的教学目的,充分利用学生既有的知识,提供可以刺激学生思考和学习的学习材料,较好地掌握教学进度,及时汇集反馈信息,正确评估学生学习中的进步并且能够最大限度地使知识得到顺利传递。这就是一堂起到了实际效用的课程。

如果一堂课可以使学生集中精力,让学生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学生满意于教学成果,这就是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好课堂。

但是上面所提到到的方法不能孤立地单独使用,而是应该综合运用,才能更圆满完成既定教学目标和任务。

第二个特征:系统使用反射法教学

在课堂上,应该让学生有机会用反射法学习。反射法学习就是一个积极、能动的思考过程,在这个学习过程中获得的记忆内容被改变、扩展、相互串连、重新排序或被重新加工。为此,必须依照以下方法来制定和实施教学计划:

1.教师在课堂中尽量避免批评,能很好地处理可能的突发事件;

2.讲课的速度和课程的进度要适当有序,让教师和学生都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

3.教材和习题部分要清晰有层次;

4.始终按照教学计划授课,同时给学生尽量多的练习机会;

5.重视和支持学生的问题以及学业上的进步;

6.重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

第三个特征:注重发现和开发学生的优点

如果教师能够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使学生充分发挥自身优点,并给予积极的引导,那么这样的教学对学生就非常有价值。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方式(比如主动型的还是被动型的)、学习成绩(口试和笔试)等进行观察,了解学生的发展潜力,从而使学生的优势最大化地得到拓展。

第四个特征:思维过程的开发

根据有关的研究成果,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专业领域方面的具体知识,还要让他们拥有更有价值的、能够帮助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上课过程中应尽可能用直观的示例和练习的方式讲解,并且能用它们解决问题。

如果善于鼓励学生进行分析、比较、评价和解释所学的知识,就会刺激他们进入分析思考的过程。(这些知识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

当学生独自制定计划的时候,创造性的思维是很重要的。(我能从学到的知识中发掘出什么新内容?)

解决问题过程中应用的分析和创造性的思维是由以下部分组成的:

1.发现问题(问题是什么);

2.定义问题(问题分为几个部分);

3.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4.按照步骤处理问题(我是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的);

5.对结果的评估(是否成功解决了)。

第五个特征:培养学生的批判能力

批判能力,或者说是批判的思想在知识界被看作是与错误的、不完整的、过时的信息等打交道时,必须掌握的能力。

批判的思维是指:

1.能够区分事实和外表;

2.能够判断别人话语的真实性;

3.能够区别重要和非重要的信息,能够在别人的言语中发现隐藏的看法;

4.能指出别人观点中的错误;

如果有可能,批判性思维可以在课上以下列方式传授:

1.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进行逻辑性思考;

2.实际授课时要注意授课目的、教课方式和课程的连续性;

3.使用漫画形式;

4.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法律、经济、生态、社会等角度);

5.布置角色扮演之类的作业(定义、计划、观察、说明理由);

6.能提出苏格拉底式的问题(什么、怎样、什么时候、为什么等)。

第六个特征:引导学生自学

虽然经验表明,教师系统的讲解可以提高学生的成绩,但是自习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自习中,学生自己掌握学习的进度,还可以根据计划观察和评价学习进度以及制定提高学习效率的措施。自学有许多方法,而学生要在平时上课中运用、展示这些方法,并尽可能以个人或者以小组的形式用这些方式方法来解决问题。掌握这种学习方法或多或少都不是依赖专业方面的知识,而是通过以下方面来实施:

1.很好地记住教材;

2.理解教材的体系;

3.制定合理有效的学习计划;

4.能够不受外界干扰;

5.能够在情绪低落的情况下学习;

6.能够选择、评价和改进学习计划。

第七个特征:掌握新知识、培养新习惯

掌握知识,培养思考能力,让学生形成学习的习惯,这是教学的主要目的。重要的是学生从课堂作业中真正学到了什么,而不是看作业的数量。为此,要从课堂基础知识出发,安排相应的练习和作业。当基础的教学内容能够完整理解和掌握,那么教学效果就自然而然地得到了提升。

第八个特征:激发和正确引导学生的兴趣

兴趣可以激发学生的潜能。如果学生愿意,他们就会很快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如果学生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并且能与同学很好地合作,是他们的兴趣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果能给学生提供对实现他们的目标有帮助的书,则可以激发出更多的兴趣。还可以通过树立榜样,有吸引力的教材,教学游戏,故事,笑话,教师指导下和关系好的同学的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

第九个特征:培养学生积极的情绪、减少学生的消极情绪

从情绪管理的角度来看,一堂成功的课要尽可能减少学生的消极情绪(主要是恐惧、紧张和愤怒)、培养他们积极的情绪(主要是与教师的共鸣并拥有轻松愉快的学习心情)。学生的良好心态主要由课堂上同其他同学和老师的轻松的交流得到。以下方法可以使相互沟通融洽:

1.把学生更紧密地同课堂教学联系在一起;

2.学生要掌握基本的沟通规律,关注其他同学的需要,学习与他们和睦相处;

3.成立学习小组,在小组里学生们通过共同学习达到教学的目的;

4.为学习小组制定计划,小组里的同学能够互相帮助,解决学习上的问题;

5.当学生们的所有感受被关注、能够学习自我调控的能力,通过一堂生动的课程得到了快乐,通过游戏的方式来学习,他们自然而然地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消除恐惧可以通过如下方法:在课堂上尽可能多用一些成功的经验;将失误看作是学习的机会;在轻松的氛围下工作;学生学会积极的评价。

紧张是可以被缓解的:学生的成绩得到客观、透明的评价、展示和发展,开朗的自我、学生得到公平的待遇。

生气同样也可以消除:学生可以学习怎样对待生气,比如对自己情绪的控制能力(当要生气时的“叫停原则”);如何能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待这个问题;如何找到一个合适的发泄方式;不要出现口头上或者肢体行动上的任何不理智行为。

第十个特征:学会尊重和负责任

当今社会在科技、经济和福利方面的发展,要求学校的课程也要越来越多关注和接受社会的发展,学会理解社会上出现的各种价值观,主要是对他人、动物、自然界以及这个社会的尊重及其所承担的责任。以下问题可以让学生得到深刻的思考:

1.社会和社会成员比较关注的民主法制问题;

2.道德上的反思(什么该信,什么不该);

3.个体发展以及寻找真理的问题;

4.社会和个人发展的前景展望(我在自我生活空间有什么样的任务和目标);

5.社会热点问题(比如基因技术,核武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