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幸福离我们有多远
3829200000023

第23章 幸福的原动力——自由宽容的教育理念(3)

因此,如果大学对纳税人不感恩,何以要求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感恩于纳税人?中国大学要想成为世界一流,首先应当拆掉围墙,取消门卫,让纳税人能自由进来听课,借阅图书,同时大幅度提高教师待遇,让普通的教授也能请得起秘书。

立法禁止学前专业培训

——让孩子慢慢来

在德国弗赖堡大学做学术访问期间,住在湖边的一套公寓里。离公寓不远,有一个小沙坪,里面有一些儿童玩耍的设施。每次经过这个地方,总会看到三四个小孩在沙坪里面玩耍。旁边站着一位女士,目不转睛地盯着这些孩子,即使孩子满脸的泥沙,衣服上到处是沙子,但她并不干涉。一起散步的另一位中国同事不由自主地感叹:“老杨,你看这些孩子脸上好阳光,这在国内孩子的脸上几乎很难见到。”对此我也深有同感。我女儿在一所北京最好的小学之一上学,尽管才8岁,但说话和脸上的表情已经和成人已经没有多大差别。尽管孩子的妈妈感到很满意,但我却有些难过。

湖四周是宽阔的大草坪,不过还有些树木可以遮荫。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草坪上有人在打排球、网球、羽毛球,也有人在踢足球。有的人则在草地上铺上布,三三两两围坐在一起,不知道是有一搭无一搭的聊天还是只想晒晒太阳,有的则在烧烤。我习惯坐在咖啡馆的凉棚下观察草坪上的人,其中一幕至今难以忘怀:在离我不远处有一家子在踢足球:丈夫、妻子、大男孩和小男孩(大约四五岁的样子)。这四个人分成两组:一组是丈夫和小男孩,另外一组是妻子和大男孩。虽然被分为两对,实际上是丈夫和两个男孩在玩,妻子只是在一边有一搭无一搭地踢上一脚,并不上去争抢,但眼睛从来没有离开丈夫和两个孩子。父亲把球传递给小儿子,大儿子上前去抢球。父亲担心踢伤大儿子,所以动作很轻,有时故意出现失误,让大儿子把球抢到。小儿子比较勇猛,但球技不精,见哥哥跑来,远远就把球传给父亲。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孩子玩耍的劲头儿十足,脸上的表情可以用阳光灿烂一词来形容。

出于好奇心我走过去和这一家人聊天。男士告诉我,两个孩子都在上幼儿园,周末带他们出来玩。我问:“你们不利用周末时间带孩子参加各种学习班?”这位男士用不解的表情看着我:“参加什么学习班?”我说:“比如跳舞、体操、绘画、钢琴、外语、奥数之类的,我女儿在幼儿园期间,除了奥数,几乎把所有的课程都学了。”男士回答:“我们这里,学前专业培训是被禁止的,孩子在幼儿园期间不允许教授专业知识,社会上也没有类似的培训班。”

原以为只有幼儿园的孩子不允许学习专业知识,后来才发现上小学的孩子也不能学习额外的课程,即使这个孩子的智商超过同龄人。来自科隆的桑德拉写到:“今年我儿子7岁,我向学校老师提出,能否额外教他一些东西,因为他5~6岁的时候就自己在家学会了基本的阅读、书写和简单的数学计算。老师表示反对:“您应该让您的孩子与其他孩子保持同步。”一个星期后我再次去见老师,并出示了孩子高智商的证书,希望得到她的理解和支持,但老师用一种奇怪的眼光看着我,似乎我像来自外星的人一样。”老师进而解释,孩子智力被过度开发并不是一件好事情,因为必须给孩子的大脑留下想象的空间。过多的知识会使孩子的大脑变成计算机硬盘,长此下去,孩子的大脑就慢慢地变成了储存器,不会主动思考了。

尽管如此,我对德国禁止学前专业培训的做法还是不太理解。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专门请教了德国的教育人士,他们让我找《基本法》来看。翻开联邦德国《基本法》,让我大吃一惊,其中第七条第六款明确规定,禁止设立先修学校(Vorschule)。

我还是不明白德国宪法为何这样规定,只好再请教有关的教育专家。他们告诉我,孩子在小学前的“唯一的任务”就是快乐成长。因为孩子的天性是玩耍,所以要做符合孩子天性的事情,而不应该违背孩子的成长规律。如果说在上学前对孩子非要进行“教育”的话,那“教育”的重点只有三个方面:一、基本的社会常识,比如不允许暴力、不大声说话等。二、孩子的动手能力。在幼儿园期间孩子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参与手工制作,让他们从小就主动做具体的事情。三、培养孩子的情商,特别是领导力。

原以为只有德国才有如此奇怪的规定,后来查了一下欧洲有关国家的情况才发现他们对待小孩子的做法基本上大同小异。例如匈牙利立法规定:严格禁止教授幼儿园期间的孩子学习写作、阅读、计算等。幼儿园的教育是免费的。

与欧洲相反,中国的孩子在幼儿园期间已经把小学一年级的知识基本上都学完了。人们有理由担心,欧洲的孩子在起跑线上已经输给了中国的孩子。其实,这样的担心是多余的。欧洲人普遍认为,孩子有自身的成长规律,他们在相应的阶段要做相应的事情。表面上看中国的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很扎实,但他们的想象力和思考能力已经被破坏掉,由此造成了孩子被动接受知识而疏于主动思考的习惯。

暂且抛开中西教育优劣的争议和评判,让我们来关注德国教育的成果:自诺贝尔奖设立以来,德国人(含移民美国、加拿大等国的德裔)获得的诺贝尔奖人数将近总数的一半。换句话说,8200万的德国人分享了一半的诺贝尔奖,而全球另外60多亿人口只获得了剩下的一半。

难道这是种族的问题?恐怕没有这么简单。让我们重新审视德国的教育,看看他们的做法是否值得我们借鉴。

别相信赢在起跑线上的谎言

孩子,你慢慢来。你独一无二,与众不同,你有权以自己的思想主宰成长。

孩子,你慢慢来。春天开花,秋天结果,成熟需要时间。小神童和小超人的人生,并不样样领先。

人生不是短跑,也不是中长跑,是一场马拉松,马拉松从来没人抢跑,所以不要相信“输在起跑线上”的误导,所以孩子,你一定要慢慢来。

当兴趣班成为“信仰”

每一年小升初,杭州的顶尖初中都会为争夺两三百名“最最优质的生源”而激战一番。

他们被称作“牛孩”。一位网名“牛爸”的家长为今年刚刚进入初一的这群新生建起了一个QQ群“杭州牛孩集中营”。顶尖的民办初中,某种程度上也是“集中营”。牛孩们来不及骄傲,已经进入了更高层次的焦虑。

在“牛孩集中营”这个群里,记者偶然看到牛孩父母们的一段对话:

牛孩家长A:有没有经常带竞赛的并出成绩的数学老师推荐?电话号码多少?

牛孩家长B:同问。

牛孩家长C:我也要,最好有韩剧《学习之神》里的那老师的效果。

这是典型的家长心声。不论孩子已经有多出色,家长们仍然期待神一般的培训班,神一般的辅导老师,孩子则像神一般地学习。一些家长在恐慌和焦虑中无从依赖,于是催生了一种共同的奇特信仰培训班。

在杭州有一位传得神乎其神的奥数徐老师。家长每天写博客记录自己孩子与徐老师亲密接触的过程,很多“孩子还没到年纪”的家长则每天等着看更新,为这个孩子“什么时候被淘汰”捏着一把汗。

一名台北学生敏感地发现了大陆奇特的培训班文化。这名中国美院的学生对两地进行了比较:台湾没有那么多专为考试服务的画室,而大陆的学生把在画室学习当作人生一件非常严重的事情,因为考不上就完了。他疑惑地问:“画画不是兴趣吗?画画应该没有压力啊。”

大家都把兴趣班当成应试捷径的一个结果是,行情水涨船高,为了加分或者应试而学的孩子并没有得到这方面的回报。据了解,杭州一所小学,班主任曾让孩子们填兴趣特长,一个班50个孩子,35个孩子在学钢琴。老师不得不宣布说,弹钢琴不算特长,因为“会的人太多了”。

当兴趣班成了“信仰”,这些奇特的场景才能在各地上演:周末孩子在少年宫上一天的课,家长就在外面扎帐篷,孩子睡个午觉继续上课。幼儿园也不能幸免,四五岁的孩子下了课,家长在走廊上喂饭,这些还没有解决自主吃饭问题、晚上还要抱着奶瓶入睡的孩子,吃完饭却要接着学习。

别让孩子跑错了方向

让孩子提前学习,避免“输在起跑线上”,但是违背规律的学习,最后带来的不仅仅是竞争中快和慢的问题,而是跑偏方向或者跑反了的问题。

孩子有自己的成长规律,比如3岁是直觉思维期,5岁才有形象思维,大班的孩子才开始出现逻辑思维的萌芽,8~12岁是记忆力最好的时期。“让充满想象力,充满创造力的孩子去记忆汉字,背出一百以内的加法,他虽然不理解,但也能做到,带来的后果是什么呢,想象力的空间被固化的知识填满了。

一项研究表明,在学前班认识较多汉字的孩子,一年级的语文会领先其他孩子,但是到了二年级,水平就与其他孩子持平了。

再以画画为例,8岁的孩子才能按大人的视角观察临摹,在这之前孩子画画只是直觉思维的自我表达。让太小的孩子学习绘画技巧,告诉孩子太阳应该是圆的,云朵应该是白的,且不论对想象力的扼制,至少是一种浪费时间。

幼教专家说,现在很多孩子三岁开始学轮滑,其实孩子的骨骼并没有发育好,轮滑会伤害到身体。太早学芭蕾也是一样,对孩子的骨膜等都是挑战。

兴趣班的使命就是把孩子送进名校。孩子们多才多艺,但却并不享受自己的爱好。“很多钢琴十级的孩子发誓再也不碰钢琴,他们不觉得音乐是终生的伴侣,因为音乐夺走了他们玩乐的时间。”一名专门教授钢琴的老师无奈地说。

教育界已经认识超前教育和强化教育的严重后果。最近,教育部发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公开征求社会各界意见。《指南》很具体地列举了各个年龄段幼儿的学习和发展目标。例如,5~6岁学龄前儿童,只需“能通过实物操作或其他方法进行10以内的加减运算”,并没有标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须认字,只说明“在阅读图书和生活情境中对文字符号感兴趣,知道文字表示一定的意义”。专家认为,《指南》的主要目的是遏制“拔苗助长”。

如何解开素质教育的死结

提起素质教育,家长们真是又爱又怕,用“叶公好龙”一词来形容可以说非常贴切。现在我们提倡的素质教育是个笑话,从幼儿园开始,孩子不得不上各种各样的培训班,小升初,中考,高考,把家长和孩子折磨的半死不活,唯一的目的就是上名校。进名小学的目的是为了名初中,进名高中的目的是名大学。

素质教育对孩子的好处,几乎人人心知肚明。一方面可以让孩子身心得到正常、全面的发展,另一方面让孩子养成创新的思维,为今后的学术研究、工作创意积蓄能量。但是,素质教育在现今也呈现明显的弊端:让自己的孩子走素质教育之路,而其他的孩子专心应付考试,其结果是他人的孩子上名校,自己的孩子进入烂学校,甚至连能否通过高考都成问题。这就是素质教育的死结。那么,如何解开素质教育这一死结,是当今的一大课题。其实,事情没有想象的那么难,只要行政部门有点公心,把伸进教育的手稍稍松开一点就可以了。

首先,让我们来做一个简单的梳理。

大学教育去行政化

梳理教育问题,我们还是要从大学这个源头开始。教育一旦去行政化,首先看到的变化是,如今半死不活的私立学校立刻焕发生机。等到了那一天,私立大学与公立大学处于平等地位,可以根据学校的实力来决定专业设置。一旦取消了招生配额的限制,各个学校将可以自由招生。如果学校太贪婪,明明师资力量不够还多招学生怎么办?这个问题很好办,学生和家长可以对该校进行摸底考察,一旦学校不负责任乱来,马上可以转学,好学校有的是。如此一来,没有学校敢拿自己的声誉做赌注。

好的大学需要钱,大学来钱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收取企业的赞助费用,为企业量身定做各类科研项目。二、学费。三、专利出售。(至于在学校周边修房子出租开店之类的没技术含量的赚钱方式就不用提了)。以上三个方式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共同点,就是需要一个强大的科研教学队伍。把那些混饭吃的先清理掉,然后把会上课、有能耐的都拉到自己名下,给予丰厚的回报,使其留在学校教书和做科研。

可实际执行起来肯定矛盾重重,比如,教授说我教书没问题,但课堂上该到48人,实到却不足一半,我教的多没意思;做项目也没问题,但学校派给我的学生或助手什么都不懂,你们一个生物基因重组技术研究全国一流的学校,为什么招个英语满分,生物60分的学生来呢?还一天到晚提出要转到经济管理系去,要学经管干吗当初不去商贸学院呢?就因为我这是一本,你不肯去二本?

各学校董事会发现问题的严重性后,决定以后不再根据高考分数录取学生,改为各校自主招生。程序是:学生要先向自己心仪的大学投某专业的申请,附自己平时的成绩、优势特长、老师评语、自己的性格介绍等。这一步至少保证了将来的学生是真正愿意来这里学习的,而不是奉命来混几年的“大学生”。大学挑选符合基本要求的学生由他自己申请的专业老师进行笔试和面试,以确定这孩子是否适合学习这个专业。并且各专业要求的基础学科是不一样的,立志学中医的就不用太高的英文分数。